只想通过跑步锻炼身体享受乐趣?记住这4不要

日期: 2025-05-19 00:01:08|浏览: 11|编号: 10430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只想通过跑步锻炼身体享受乐趣?记住这4不要

哎呀,跑步这事情啊,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有的人轻松自如,一口气能跑上十公里,仿佛闲庭信步;而有的人刚跑三百米就气喘吁吁,靠墙喘息,嘴里还念叨着“我感觉自己快要不行了”。

更有趣的是,众多人在起初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不仅买下了两双鞋子,还佩戴上了手环,在朋友圈里打卡的第一天,发布的配文宛如一首诗:“今日的风儿带着甜蜜,我在这条路上奋力奔跑。”

三天后,言论转变为:“跑步对膝盖有害,专家并不推荐。”再过五日,鞋子闲置积灰,手环则成了手表的替代品。

跑步并非可怕之物,然而它亦非宜人的避风港。若你意图借助跑步来强身健体,追求健康、寻求轻松、享受乐趣,那么务必牢记以下“四项禁忌”。

这四点禁忌并非虚言,而是我基于多年门诊经验,目睹众多“运动狂热者”如何演变为“关节受损者”的深刻总结。

第一不要:不要一上来就猛如虎,结果一周躺病床

跑步这种事,谁都能做,但这句话却误导了许多人。他们一穿上运动鞋,便自诩为马拉松世家的后裔,一开始就设定了五公里、十公里的目标,甚至迫不及待地想在短短一周内报名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

结果如何?小腿肌肉突然痉挛,膝盖疼痛如同被刀割,腰椎部位也加入了不适的行列。最终,不得不寻求医生的帮助来处理这一系列问题。

我们的身体,本质上就像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你对待它的方式,它便会以同样的方式回应你。若你突然施加高强度负荷,它便会提醒你:“别太过分了。”

人体的韧带、关节、肌肉以及心肺功能,均需逐步进行适应。特别是那些平日里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长时间不动的朋友们,你们的肌肉早已处于“退休”状态,若突然要求它们“重返岗位”,难道它们不会产生罢工的迹象吗?

正如俗语所言,“细水长流,稳扎稳打”,跑步亦是如此,需循序渐进。建议初学者先从快步走与慢跑相结合入手,每次运动时间保持在20至30分钟,跑步结束后务必进行拉伸,切勿偷懒。

每周3~4次,坚持一个月,身体才会慢慢“上线”。

第二不要:不要空腹跑步,别拿胃当奴隶压榨

空腹进行跑步活动,在健身领域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能迅速燃烧脂肪,是减肥的有效手段。然而,我必须指出——这种方法并非适合所有人。

清晨空腹进行跑步,由于血糖本就处于较低水平,一旦开始运动,低血糖的风险便会显著增加。你或许误以为自己在“消耗脂肪”,但实际上,你的身体正在“损耗健康”。

我曾目睹一名年轻男子,清晨五点便起身进行晨跑,未进早餐,一口气跑完了五公里。回到家后,他一坐下便感到头晕目眩,最终在厕所中晕倒,头部撞出肿块。血糖检测结果显示——仅有2.3毫摩尔每升。这一幕吓得他的母亲当场泪流满面。

人体并非铁人三项的机器,它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在运动前,适量摄入易于消化的食物,例如半根香蕉、一小片全麦面包,或者仅仅是一小口牛奶,都比空腹运动要好。若你不进食,它便会吞噬你——它会消耗你的肌肉、你的肝糖原。尽管你可能会因此而减轻体重,但减掉的却是肌肉而非脂肪。

长期如此,不仅会损害胃部功能,引发胃酸逆流,还可能造成胃黏膜的损伤。不要以为身体不发出疼痛信号就安然无恙,它其实是“沉默的大多数”,等到它真正发出疼痛的呼喊,往往已经为时已晚。

第三不要:不要只练跑步,不练肌肉,膝盖就要“背锅”了

这一点往往被人忽视。众多人在跑步时膝盖受损,首先想到的是“哎呀,是我的跑步姿势不正确吗?”“是不是鞋子不适合我?”然而实际上,你的膝盖受伤可能是因为你的大腿肌肉过于松弛。

想象一下,膝盖就好比一块“夹心饼干”,其上端是连接大腿骨,下端则是小腿骨,而中间则依靠肌肉组织来维持稳定。若是股四头肌或是臀大肌力量不足,膝盖便需独立承担繁重的工作,自然难以承受。

患者年龄四十二,跑步已有五年历史,每日持之以恒,未曾间断,然而半月板却遭受了严重磨损,夜间疼痛难忍,难以入眠。经检查发现,患者平日里未曾进行过力量训练。肌肉薄弱如纸,膝盖不得不承担起全部的重担,成为身体中的“孤军奋战”的劳苦功高之处。

跑步并非孤军奋战之事,它需要“肌肉兄弟团”的齐心协力。我建议,每周至少安排两次力量训练,着重锻炼大腿的前侧、后侧以及臀部肌肉。深蹲、箭步蹲、臀桥等动作,即便是在家中徒手进行,也比不进行任何锻炼强上数百倍。

不必担心锻炼肌肉会让你显得粗壮,若你能练就一副“金刚腿”,我定会给你点个大大的赞。

第四不要:不要拿数据“卷自己”,心率爆表真不是成就感

智能手表和运动APP功能日益完善,跑步时就能实时进行“心率监控”、“配速统计”和“步频分析”,让人感觉每次跑步都像是在经历一场高考。许多人并非在享受跑步的乐趣,反倒在数据的掌控之下。

今日跑步速度较前日慢了五秒,似乎有所退步,“昨日完成六公里,今日需增至七公里”……朋友,这难道不是在偿还跑步欠下的债务吗?

跑步并非竞技,而是一种修炼。若你真心希望锻炼身体,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持之以恒,保持身心愉悦,避免过度劳累。

我曾查阅过一组相关资料,据中国运动医学协会的研究表明,若长时间将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85%以上,心脏的负担将会明显加重,同时,发生心律不齐或心肌损伤的风险也会显著提升。

特别是那些年过三十五岁的朋友们,他们的心脏已不如年轻时那般有弹性,若追求过高的心率,极易导致意外发生。切莫用年轻人的生活节奏来衡量自己的身体状况,不适宜的就是不适宜。

将跑步视为一种“养生方式”,而非“自我折磨”的行为。享受舒适的步调,保持愉悦的心态,控制适宜的力度,这才是实现长期健康的正确途径。

一点冷知识:慢跑也能“改命”,但得跑对了

说到这里,我想给你分享一个看似冷门、实则关键的知识点:

持续的慢跑锻炼,相较于剧烈的间歇性运动,更有助于延长人的寿命、提升情绪状态、并有效预防慢性疾病。

丹麦哥本哈根市的心脏研究机构经过3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那些每周进行2至3次、每次20至30分钟慢跑的人,其平均寿命相较于那些不进行跑步活动的人群,能够多活6.2年。

没错,确实说的是慢跑,而非短跑冲刺,亦非长距离马拉松。养生之道并非依赖“燃烧”,而是依赖“滋养”。

慢跑能够激活副交感神经,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减轻焦虑情绪,并且能够持续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预防糖尿病。此外,它还能对骨密度和关节润滑产生积极影响。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正确的跑步姿势、适宜的跑步频率、适当的运动强度以及肌肉的合理配合之上。

一句掏心窝子的话

从业多年,我作为一名全科医生,见证了无数“运动成瘾、伤病离场”的患者。跑步原本是一桩有益的活动,切勿让其演变为负面影响。

别太着急,别太野蛮,别拿身体当实验场。

跑步能够成为你与自我沟通的途径,同样也能成为你释放压力的途径,然而,它绝非是用来施加压力的手段。

跑步,如同一场你与自身肌体的持久之恋,切勿在起初阶段便迫使它走向终结。

参考文献:

王霄与钟立峰共同研究,发表在《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3年第42卷第1期上的文章,探讨了慢跑运动对中老年人心肺功能所产生的作用,具体内容分布在第45至49页。

范志红在《健康时报》2022年第34期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空腹进行运动是否真的能更有效地减肥?

中国运动医学协会编撰的《中国居民运动指南》(2020年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于2020年正式发行。

本篇所述内容系基于权威医学资料与个人见解相结合的原创性文章,旨在普及健康常识,敬请周知;若您感到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疗人员;对此内容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关注我们的账号,我们将每日推送健康小贴士,为您提供在线私人健康顾问服务。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