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职员刘歆在周末时段邀约同好共进午后茶点,她身上携带的COACH品牌托特手袋引起了观察力敏锐的挚友的注意,这位挚友问道,这款手袋去年非常流行,在官方销售点购买需要花费五千元至六千元。
刘歆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说。那个专柜售价超过5500元的包,是刘歆仅用1200多元出头,在一场奢侈品限时促销活动中寻觅到的。
追随刘歆这类人购买奢侈品牌折扣的人群正在持续增长。在小红书上,关于#特卖会 的内容被阅读了2.7亿次,引发了将近200万的讨论互动。
线下北京国贸和上海静安寺的五星酒店B1以及LG层,都是奢侈品展示的重要场所,线上唯品会今年更是大肆宣传折扣奢侈品,奢侈品特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无论是备受追捧的Miu Miu、Prada,还是高端羽绒服品牌盟可睐、加拿大鹅,亦或是轻奢品牌Maje,各大品牌纷纷亮相。关于在高档品牌店外等候购物的报道,如今在网络上已变得极为罕见,与此同时,折扣活动现场总是人潮涌动,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这一景象反而成为了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这股风潮背后,是哪类消费者在推动?他们究竟为何对奢侈品牌折扣如此着迷?
被抢爆的奢侈品特卖
周六上午10点整,上海静安嘉里中心的特卖会正式开始,30岁的林妍,一名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工作人员,早已在入口处等候多时。
她身披宽腿裤,肩背斜挎包,发丝束成利落马尾巴,这是参加促销活动时的基本准则,那就是,不要让任何物件阻碍你选购商品。
图源:小红书@冰拿铁(已获授权)
打开门后,她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一堆鞋盒在灯光下堆成了小丘,Gucci的绿色盒子,麦昆的白色盒子如同标志般突出;卫衣和巴黎世家的衣服在衣架上密密麻麻,价格标签上的数字令人心跳加速,一件原价8500元的巴黎世家logo卫衣,打折后只要4980元;而那款流行的“信封包”,从16300元降到了6980元。
我猜静安一半以上的中产都到场了,林妍钻进人群,手里紧握着白色网纱大袋子,那是特卖会的必备工具,心仪的商品随手就扔进去,如同超市抢货一般。或许只有这般场景,才不辜负她费尽心思拿到的特卖会入场券。
线下奢侈品专场受场地和地域条件制约,线上面临的主要障碍是消息不对称,以及下单时机问题
刘歆长期使用唯品会,经常表达对购物的意见。今年四月某个傍晚,她像往常一样使用手机软件时,突然发现Troy Burch的特别活动即将结束,她之前在店里看过的那个包,现在价格不到一千元,但商品详情里写着已经卖完了。
刘歆用力拍打自己,她不确定这到底是平台在制造稀缺感还是商品真的卖完了——我们向唯品会核实,根据数据统计,这款包总共只有137个数量,10点正式开始秒杀活动,10点12分,系统就显示已经售罄了。这种促销模式的特点在于,它能让名贵商品变得平易近人。没有专卖店的氛围和灯光,没有销售顾问的全程陪同。货物那样随意地放着,或者隐藏在一个没什么人知道的购物网站——一个鲜为人知的板块中。
但顾客反而更加激动:这边无需挑选商品、无需看销售脸色,纯粹依靠反应和观察,或者,还需要一些运气:一折多的COACH包包,能否加入购物车全看命运之神的垂青。而线下促销活动现场,有人打电话给朋友请人帮忙购买,有人守在角落里用移动设备查询其他平台价格。一位女士手持麦昆厚底鞋大声呼喊远方的朋友,这双鞋子在专卖店要卖4900元,而此地价格比五折还要低廉。
“我只是有钱,我不是傻”
赵娜现年三十五岁,早先在北京SKP是顶级VIP,自从有了孩子,她对购物的看法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今认为品牌在哪里售卖并不重要,只要是正品就行,不再执着于专柜购买。
去年下半年以来,她的微信好友中负责销售奢侈品的店员一个比一个积极主动,常常私下询问她是否需要购买新款针织衫,询问语气的迫切程度很高。赵娜几乎没有回应,她最近一次光顾那家店,对比了网上唯品会以三折价格购买的包包和实体店的产品,发现两者完全相同——这款商品已经不再是当季新品,部分商品打五折促销,最终她节省了三千多元的开支。
图源:小红书@聂小葵
如今为何要购置更新的产品?赵娜提出质疑,近两年她和丈夫的家庭经济状况基本保持稳定,虽然属于应季的商品,不过款式都很基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十年也不会过时,节省下来的钱足够孩子半年的奶粉费用。
赵娜虽然很在意物品的实用价值,然而却要求她去实体店参加奢侈品的甩卖活动,这实在与她平时的购物方式大相径庭,她曾经收到过爱马仕官方发送的参与其专场售卖活动的短信,思虑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最终决定前往,那天她佩戴着太阳镜,又戴上口罩,身上的风衣穿得密不透风,现场的管理更是极其严密,仿佛是“秘密机关”:进入时必须展示数字凭证,个人通讯工具会被装入专用的袋子,允许逗留的时长仅有九十分钟。
赵娜只逛了一圈就出来了,她多少还是看重“面子”。她不担心会掉到较低的社会阶层,但觉得去抢购名牌商品时,脸上还是有些发烫,她决定把促销活动转移到网络平台——她手机里新加了两段提示音,一个是早上9点59分,一个是晚上19点59分,一旦提示音响了过一分钟,唯品会就会发布新的商品,赵娜也必须碰碰运气,并非每次她查看手机,都能在当天寻找到心仪的品牌。她毫不在意,即便每月遭遇一次,也能节省数千乃至上万元。
丈夫偶尔会转发一些网络上的看法,比如“打折销售是穷人的乐土”之类的言论给她看,赵娜听了又好气又好笑,她背着打三折的女包,在工作和购物场所之间奔波,几乎没有人知道这包是不是最新款式,又或者是不是在打折活动现场购置的,但节省下来的钱却是非常真实的。
她认真地回复老公,“我只是有钱,我不是傻”。
奢侈品特卖,放心吗?
国内奢侈品折扣活动正逐渐流行起来,而在海外,这类活动却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巴黎每年都有不少高级品牌折扣活动。当地以风雅闻名的女士们,面对优惠时也会显露出急切的神情。
朱莉居住在巴黎,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龙骧特卖会的热闹景象:队伍需要排上两个小时才能开始,进入会场后每个人手里都提着像透明垃圾袋一样的购物袋,一旦抢到包包就立刻往里面装东西,根本看不出丝毫悠闲自在,当遇到限量版商品时,法国大妈们的动作速度比任何人都敏捷。
图源:小红书@在巴黎(已获授权)
线下举办的品牌折扣活动存在不足之处:林妍为自己制定了标准,仅参与由奢侈品牌方直接组织的促销活动,以此确保商品真实性不受影响。然而,这类品牌自主的促销或内部采购会设置较高的参与门槛,一般仅对贵宾会员、员工亲属以及特定合作单位进行邀请。
刘歆更加看重官方机构的认可,她和赵娜的选择类似,现在购买高档商品主要通过网络促销活动,让她心动的不仅是五折的优惠,还有国家质检中心的认证,如此一来即便对包袋感到厌倦,将来卖出时也会更加便利。
中国中检作为检验认证领域的唯一央企,在奢侈品特卖活动中堪称无上的信誉象征,林妍表示,这个品牌已出席过至少六七场此类活动,面对近乎离谱的折扣,人们在抢购前总会忍不住怀疑,以如此低价出售的包,品质真的可靠吗?但是中检的鉴定和证明犹如开启洪水闸口一般,购买过高档商品的人大多明白,倘若连中检的文件都不予采信,又该信任什么?
条件成熟了,高端商品价格大幅下降的抢购活动、信誉良好的官方单位进行监管、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群体——高端商品促销的顶点,终于猛烈地到来了。
价格这么低,是好事吗?
庄帅,作为零售电商领域的资深人士以及百联咨询的设立者,指出奢侈品牌折扣的限时抢购特点,实际上促成了双方受益的局面,一方面,它防止了持续性的低价对品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它帮助品牌吸引更广泛的顾客,让关注该品牌的消费者获得优惠。这种兼顾品牌价值与顾客购买力的经营策略,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不稳定的背景下,或许能为奢侈行业探索出一条新的成长道路。
林妍一直有个疑问:两折的奢侈品,还是正品,货是从哪里来的?
罗晓丹曾受品牌方委托在上海举办线下促销活动,她向有意思报告透露,这种线下促销活动的核心目的是品牌处理库存商品:当新款奢侈品推出后,会占据专柜最显眼的位置,而部分旧款或经典款商品,则需要借助促销活动来吸引顾客购买。
线上促销活动的情况更为复杂,一位业内专家指出,网络上的高档商品并不仅仅是售卖那些长销款和经典款那么简单,顾客们还期待能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最新款或是刚上市不久的商品。平台折扣的成因在于,奢侈品品牌在不同国家设定价格时存在固有差异,买手团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搜寻成本更低的商品;部分奢侈品可享有免税待遇,这些优惠也计入商品折扣之中;平台对用户群体有精准把握,从而具备更强的价格谈判能力。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奢侈品价格进一步下滑。
该特卖场售卖的奢侈品牌商品根本无利可图,所以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一位业内知情者说明,平台内部对此也有不同看法,质疑这种低价销售策略是否恰当
但无论怎么样,性价比的风还是吹向了奢侈品领域。
贝恩咨询最新报告表明,2025年全球奢侈品市场整体规模可能减少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尽管整个奢侈品行业表现平淡,但折扣零售渠道却呈现增长态势。根据贝恩咨询《2024年全球奢侈品市场研究》的数据,随着奢侈品消费逐渐注重实用价值,折扣店渠道实现了显著的销售提升。
林妍认为,这对顾客而言,是个积极的现象。从往日挤满人潮的实体店抢购,转变为网络上的限时抢购,奢侈品牌折扣活动逐渐变得普遍,这背后是消费热潮消退后,人们重新寻回了理智与购物欲望的恰当结合。
那些沉迷于奢侈品牌折扣的女士们认为:自己并非必须借助标志来彰显身份,却同样愿意接受划算的价位来体验顶级产品的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