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纽约时装媒体周:揭秘首个时装周的诞生与历史背景

日期: 2024-11-24 03:10:09|浏览: 335|编号: 8248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1943年7月20日,战争的阴云仍笼罩在欧洲上空,纽约广场酒店正在举办一场名为“新闻周”的盛宴。酒店房间里挤满了美国当地媒体、设计师和商场买家。身着华丽服装的模特穿梭在拥挤的礼堂中,展示美国设计师的最新系列。本届“媒体周”是许多时尚之都每年举办两次的时装周的前身。

图 1:1943 年第一届时尚媒体周,由 Vogue 拍摄。图片来源:

为什么第一个时装周诞生于 1943 年?为什么是在纽约而不是当时的世界时尚中心巴黎?

“1943”是这里的关键词——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前,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编辑和买手都会飞往巴黎观看秀场、采访和下订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整个欧洲时装业的繁荣局面,许多时装屋被迫关闭。美国虽然参战,但战争并没有影响其国内市场,这给了本土设计师一个发展的机会。

就像我们中国设计师一直想打破西方设计师垄断的全球时尚体系一样,美国设计师也花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试图打破巴黎作为全球唯一时尚中心的垄断。

19世纪上半叶及之前,纽约的制衣业已经应南方种植园主的要求,为他们的黑人奴隶制作工作服,也为滞留在港口的水手制作制服,因此积累了一定的规模。工业量。资源。直到19世纪中叶缝纫机的发明,纽约的服装业开始逐渐从个体剪裁的裁剪转向机器的批量生产。 1861年至1865年的美国内战,让纽约有机会为军队提供大量军服。这些大规模的生产订单使纽约成为第一个实现服装业工业化的城市。到19世纪下半叶,大多数美国居民开始从商店购买成衣。当时,大多数欧洲人仍然聘请裁缝来定制服装。

19世纪中叶开始,大量欧洲难民涌入纽约市。他们主要是来自意大利和东欧的犹太人。这些移民给纽约带来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些人很多原本在欧洲从事纺织服装生意。他们的到来加速了纽约成为美国服装制造中心的步伐。

纽约著名的服装区(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美国许多著名的设计师品牌都诞生在这片巴掌大小的地区(面积约2.6平方公里,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至第九大道、34街至42街之间):美国 经常穿的品牌之一( );奥斯卡·德拉伦塔 (Oscar de la Renta);凯文·克莱因(Klein);唐娜·卡兰 (Donna Karan); Ritz (丽兹)……这个区域几乎集中了服装设计和生产所需的所有相关供应链:辅料供应商、面料供应商、绣花厂、印花厂、针织厂以及各类服装加工厂。这种小范围的生产供应链聚集,让本土设计师可以轻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厂,完成自己的设计和品牌创作。

由于产业链相对成熟,纽约本土设计师一直在思考打破20世纪初以巴黎为唯一时尚中心的垄断体系。为了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他们中的许多人会飞往巴黎的时装屋实习,然后回国在纽约当地的服装加工厂进行设计。此时的美国还不存在“设计师品牌”的概念。相反,服装加工厂的名气比设计师要大得多。工厂不需要设计师太多的创意,只需要这些设计师模仿甚至抄袭法国设计师的作品。

当时的美国已经拥有不少富豪,如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家族()、汽车业大亨福特家族(福特)、金融业大亨摩根家族()等。但这些富人的老婆孩子宁愿飞到巴黎定制法国时装,也不愿购买美国制造的衣服。 ( ) 和 ( ) 等高端百货公司只愿意从法国订购。在时尚媒体领域,美国时尚杂志《Vogue》和《女装日报》(WWD)已享誉全球。然而,当地的富人、媒体和商场却没有一个人花心去关注自己本土的设计师。学者马里斯(Maris)甚至认为,虽然当时法国设计师很出名,但支持法国设计师的并不是法国人,而是美国人。

就连美国设计师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运会因为二战时期的战争而改变。世界上第一个时装周的创办者是美国时装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耶莱娜·兰伯特( )。

图 2:耶莱娜·兰伯特 ( )

她为美国时尚界创造了许多第一。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时尚界专业公关人员;将美国设计师推向世界第一人; 《名利场》年度“最佳着装榜”创始人;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CFDA)的创始人。

总之,在美国时尚界, 是一位家喻户晓且受人尊敬的人物。她的一生,正如她年轻时遇到的一位预言家所说:“她不会很富有,但会很有名。从事与美丽有关的工作,就会活得很长。”伊琳娜活了整整一百岁。 ,于2003年去世。

耶莱娜一直想将美国设计师推向世界。由于她长期从事公关活动,她的人脉几乎涵盖了时尚界的所有领域:媒体、商场、设计师。不仅如此,当时的美国政府也一直想把“美国时尚”推向世界。从时任总统夫人伊琳娜·罗斯福(Irina )到纽约市市长,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提拔自己的本土设计师。正因为如此,伊琳娜与白宫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好。

这些长期积累的关系是她能够取得首个时装周成绩的关键基础。正是在各方的支持下,伊琳娜组织了首届“时尚媒体周”。该活动旨在邀请全球媒体来到纽约,汇聚美国最优秀的设计师,展示他们的模特作品。此时,巴黎时装周尚未正式诞生。他们只有私人沙龙秀,并没有这种统一时间和空间展示设计师作品的模式。当时,伦敦和米兰仍然扮演着巴黎后端加工厂的角色。

然而,首届时尚媒体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成功。传记作家约翰·蒂芙尼(John )在他的著作《耶琳娜·兰伯特:仍然在这里》中描述了埃琳娜组织这次活动的整个过程。首届时尚媒体周开始前,伊琳娜发出了150份邀请,但只有53家媒体接受了邀请。而且,这个数字是基于耶莱娜承诺支付所有相关的差旅费用。最后,艾琳娜只好在美国寻找一些当地的生活杂志和报纸来补充余额。接下来的一幕或许也让中国设计师有同感——在去参加美国设计师秀的路上,伊琳娜在电梯里听到媒体记者喊美国设计师:“你们要去参加那个谁的秀?”

不过,毕竟这是美国设计师第一次受到主流媒体的集体关注!由此开始了美国设计师从工厂默默无闻的后台走向前台的过程。到1993年,纽约时装媒体周正式更名为“纽约时装周”。

因此,时装周的初衷就是为美国设计师提供一个展示作品的舞台,让当时对美国设计师不屑一顾的媒体能够注意到他们。

随后,巴黎于1973年推出时装周;米兰于1979年(有人说是1959年)推出了自己的时装周,伦敦于1984年推出了自己的时装周。中国第一个时装周于1988年在大连诞生,当时还被称为“大连时装周”。时尚文化节”。比伦敦晚不了几年——虽然当时国内的经济状况要差很多。

如今,时装周几乎成为各大时尚品牌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活动。原则上,时装周是只对专业人士开放的商业活动,观众主要是媒体记者、编辑和买手。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时装周逐渐演变为不再以媒体和买手为中心,而是以名人和超模为中心。因为名人、超模在场,更能吸引媒体的关注。行业设计师对此颇为不满。他们认为这应该是一场商业活动,主角应该是设计师和T台上的服装。记者、编辑和买家应该更多地关注产品本身。但现在所有观众只对看明星感兴趣。一场时装秀的质量不再取决于设计师的作品,而是取决于谁邀请了最炙手可热或最昂贵的明星。总之,对于行业人士来说,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

如今,社交媒体的高参与度让时装周有些不知所措。时装周的最初目的是让买手预览新季产品,然后下单购买。然而,由于社交媒体的泛滥,各品牌的产品图片突然像洪水一样出现在各大社交媒体上,让产品在上市之前就获得了大量的曝光度,让假货抢先占领了各大市场。真正的产品推出了。 。这迫使一些品牌加快产品的上市速度——让产品在时装周秀场期间在各大商店同步发售,让假货或抄袭者无暇复制。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改变却迫使整个产品研发和生产团队将原来的研发和生产周期缩短了6个月(传统模式是走秀后6个月推出新品)。这给整个团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因此,全球各地的时装周几乎都陷入了困境:外界对明星的过度关注;社交媒体带来的巨大压力,打破传统产品开发周期;以及媒体曝光度过高,一直居高不下。 ,原本保持神秘感的大品牌突然不再神秘,不少业内人士开始质疑时装周的意义。

现在很多品牌都将面向买手的订货会提前到了时装周之前,变成了私人沙龙式的预览秀。因为网络的便利,很多买手不再参加原本需要至少一个月时间旅行的四大时装周。因此,时装周正在从传统的纯粹商业观看和采购活动演变为纯粹的营销活动。尤其是在前期订单效果不错的情况下,时装周秀场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眼球,刺激各家媒体产生话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普通消费者看不懂T台上的衣服的原因。事实上,很多这样的服装款式未来实际上不会在商店里出售。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那十分钟的视觉盛宴。商店里实际卖的都是比较实用、可以日常穿着的设计。

虽然业内对于是否继续参加时装周、时装周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存在不少争议,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每年的时装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年度最热烈的报道各大品牌(性价比相差甚远(比烧钱花钱辛苦),对当地城市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WWD 2015年报道,纽约每六个月举办一次的各类时装周共有近500场秀(包括非官方秀),吸引了近10万名参与者,创造了近8.87亿美元的经济收入。这一经济收入数据为巴黎时装周期间的4亿欧元,且不包括零售店的销售收入。巴黎的91场秀和46个静态展览可以吸引来自24个国家的设计师和来自50个国家的媒体记者。米兰每季时装周期间都会举办68场时装秀和88场静态展览。这些活动可使当地酒店业的入住率提高至高达95%。伦敦时装周期间可吸引来自71个国家的近5000名各行业人士。

总之,时装周对这个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其他活动可以轻易比拟的。时装周也因此成为许多城市的名片。

#艺术的#

·365天与艺术同行·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