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二手电商平台,首页流自然是卖家发布的二手商品信息流。在体验几款主流竞品时,我发现Feed样式的设计主要分为两类:一排两个Feed和一排一Feed。仔细一看,似乎除了风格不同之外,显示的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当你仔细观察时,你会发现,两行并排的风格会导致每个提要可以显示信息的区域变小。一般只能放置一张主产品图片和价格、品名信息,也可能会混入一些特殊标签。每屏可容纳的 feed 数量会更大,用户可以轻松浏览大量产品,但从每个 feed 中可以获得的信息较少。
相反,一行一提要样式大大增加了每个提要中显示的信息,但牺牲了每个屏幕上显示的内容。
全面的:
仅从经验来看,两者似乎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如果回到二手电商平台上的商品发布者以C端用户为主的前提,传统的一排两个feed的货架式页面布局就显得有些不太人性化,让人觉得再次访问电子商务商店。相同的。
抛开数据分析和设计规范的所有规则,我更喜欢一行一馈送的风格,体验会更加身临其境。但当我随手拿起闲鱼和转转和女朋友进行“用户研究”时,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她会和我持有相同的观点。没想到得到的答案是:一排两个提要的风格更符合她的浏览需求,与此无关。信息不想占据太多的屏幕空间,只关心产品和价格本身。刚才的“想当然的结论”,实在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再次提醒产品经理在没有经验的时候不要过于相信“直觉”。
并且由于电商产品更注重流量分发,单纯依靠按时间排序的Feed流很难满足业务需求。因此,它们经常与选项卡导航栏结合起来,从产品发布者、产品分类、发布时间、磅数等维度设置类别导航,提高您的 Feed 流的可视性。
提要详细信息页面
除了首页Feed流样式和Feed流导航栏之外,Feed详情页的样式也体现了不同竞品的不同设计思路。首先观察以下两款竞品闲鱼和转转的feed详情页截图:
左图是闲鱼截图,右图是转转。从截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两款竞品的Feed详情页设计思路的差异:
Ⅰ.社交提要风格
闲鱼页面截图。页面从上到下依次是用户信息(头像、昵称、等级、发布时间),然后是重要的产品信息(价格、描述文案)和鱼池来源,最后是产品图片和互动消息。内容。
这种Feed风格其实和社交产品的Feed详情页是一样的,强调Feed的生产者“用户”,所有的Feed内容都是从“用户信息”下方按顺序列出显示的,就像“某个用户”一样。正在谈论它”。这符合社交产品的用户体验。如今闲鱼、乐空等二手电商产品也采用了这种风格。
简而言之,社交信息流风格契合二手电商C2C氛围的特点,强调用户参与和互动的基础是“闲置物品信息”,通过:展示“闲置物品信息生产者”信息前台和平铺列表中的产品图片引导用户浏览,精简优化页面的“电商购物元素”(例如:将下单按钮从“立即购买”替换为“我要”、删除替换“文案”)的卖家,商店等”)营造一种浏览二手交易社区 feed 的氛围。
另外,我在尝试闲鱼的时候,发现在feed详情页没有直接下单的按钮。点击“我要”必须先调出聊天页面,跳转下一页仅显示在聊天页面的顶栏中。单页“立即购买”按钮的设计似乎是为了强调二手销售前的“谈判过程”,弱化“直接下单的指导”。它似乎想告知用户:下单前,先与卖家协商。避免交易纠纷的条件。
以上大多体现了产品设计者的意图:少一点“购物的强迫性”,多一点“社区互动的人情味”。
二.商业详情 Feed 样式
比如转转页面截图,页面从下往上依次排列:首先是产品相册,然后是重要产品信息(价格、描述文案),然后是产品次要描述(发布地点) 、标签副本),最后是用户信息和消息交互区域。这种风格与传统电商APP的商品详情页几乎相同,强调“商品信息至上”。
业务详细信息提要样式,顾名思义,就是产品详细信息。页面设计采用大的空间展示该产品的所有详细信息,保证用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该产品的信息。同时,页面底部还会有最显眼的下单按钮。立即购买”,加强对用户下单的引导。
由于二手产品的独特性,点击“立即购买”后无需选择产品型号,直接跳转至订单结算页面。这种页面风格设计下,对买家和卖家互动的引导较弱,更注重订单转化。
以上两种Feed样式设计,哪种用户体验更好,哪种对二手交易的转化效果更高,只有各自的项目团队知道,缺乏数据支持。在这里我不敢下任何结论。
只能说,在当今二手电商以C2C模式为主的前提下,社交Feed的设计思路可能在售前过程中,可以更主动地引导用户互动并进行交流,并扩展一些社交可能性。尤其是二手交易,主观判断较多。充分的协商和沟通可能会减少售后纠纷。
另外,对于业务细节的Feed,他们尽力引导用户下单和交易。也符合一手移动电商平台的购物体验,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这可能对订单转化率有帮助。 。不过,正如上文所述,二手交易存在很多主观因素。一味模仿一手电商的设计思路,仅仅依靠几句话产品描述和几张图片来决定是否下单。如果没有必要的协商,交易风险可能会因此被埋没。
功能首页
除了常规的首页之外,一般的二手电商APP(甚至是一般的电商APP)都会使用第二个标签作为功能首页的入口。功能首页主要有两种类型:常规类目导航页面和特殊业务页面。
常规的品类导航页面相对容易理解,因为电商平台往往涉及很多不同品类的产品。除了一般搜索产品选型、Feed流量、运营活动坑路径之外,还有根据品类分类进行过滤的方法,所以一般涉及到很多品类(二手)的电商平台都会放置品类导航页。只是不同的电商平台业务不同,有的平台业务优先级较高,所以将标签导航中的品类导航页面入口替换掉,放在首页其他位置。
特色业务页面是上面提到的优先级较高的业务,需要引入更多的流量和展示。为此,它占用了一个单独的选项卡入口。例如闲鱼上的“鱼池”,围绕“兴趣”和“位置”两个概念构建的社区功能,就是位于第二个标签的高优先级业务。同样,猎趣的第二个标签设置为“同城二手”,强调同城二手买卖的玩法; 为关注用户的提要流提供第二个选项卡;鲜卑将二手回收页面的入口设置在第三个两个选项卡中。
2.关系链
关系链的设计与应用是二手电商平台的另一个重要课题。首先,二手电商天然具有很强的C2C倾向。此外,如今的电商发展趋势已经开始注重打造购物社区和社交购物理念,以增加用户粘性和活跃度。同一个城市的两方可能会形成关系,兴趣相似的两方可能会形成关系等等。建立关系链接的因素有很多。关系链可归纳为以下四种主要形式:
基于LBS的关系链:
按地理位置划分用户,强调地理“关系”,以“同城、同社区、同学校”等概念作为信任背书,早已常见于各种社交产品和O2O产品中。结合二手销售,可聚焦线下“见面交易、实地考察”体验。因此,同城二手交易在垂直论坛、分类信息网站上早已存在。如今的二手电商平台基本上都将LBS功能作为产品筛选和优先展示的重要权重。此外,市场龙头“闲鱼”赋予了LBS更激进的形态——鱼塘(团),一种基于真实地理位置、覆盖半径1.5公里的卖家组织,强调同城社区的闲置转售。
基于相似兴趣的关系链:
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群体利用“相同的爱好”作为信任背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群体内成员的交易成功率。其效果类似于PC上垂直论坛的二手交易区。除了一般的交易外,还通过各种“经验分享、群体互动”等方式维持群体内部的社会关系和信任。
基于KOL的关系链:
网购网红、网红、大V、粉丝之间的关注和互动形成的关系纽带。 KOL的导购信息会影响普通用户的购物决策。
基于第三方社交网络导入的关系链:
从外部导入的关系链接,如绑定微博、QQ、微信、豆瓣等获取第三方社交网络的关系链,其优点是基本都是“真实好友关系”,可以复制自己积累的关系其他场景的用户可以低成本使用。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二手)电商购物场景中,用户真的需要介绍自己在其他社交网络上的“朋友”吗?毕竟,购物习惯也算是一种隐私。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乐意贸然向“朋友”曝光。
基于LBS和相似兴趣的关系链是比较常见且有效的方法。闲鱼上的鱼池同时完成了这两方面的积累。 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小型垂直论坛,可以发布互动内容和二手产品信息,从地理位置和相似兴趣两个维度吸引用户。是不是觉得以前的陌陌集团很眼熟? “首先,找一个组织,做工作。”
在LBS关系链方面,闲鱼、转转、猎趣也有更直接、简单的实现方法。他们利用二手产品发布时的地理位置作为对产品进行过滤和排序的维度,并使用独立页面专门展示“更近的距离”。或特定区域的闲置产品信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类似于陌陌上查看附近“用户状态”的方式。以地理位置带来的“归属感”和“购物物流的便利性”促进二手交易的完成。
KOL关系链,故名思思,是利用网购意见领袖创造和传播导购信息,聚集和维系受众群体而形成的“一对多关系网络”。意见领袖的购物意识更敏锐,辨别真伪的能力更深,购物体验更丰富。尤其是在二手买卖过程中,产品真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空空户为平台上的优质卖家提供“大师”身份。成为专家后,您可以获得专属标签并获得更多流量。同时,通过专家的支持,平台也给普通用户带来了更多“靠谱”的二手产品。
胖虎平台简单的“专家鉴定”功能:用户发布二手货求真品的帖子,“专家”根据真伪做出回应。从笔者的经历来看,这些专家也是胖虎平台上活跃的资深卖家。闲鱼上的爱好鱼池的主人往往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他们分享或推广的二手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更有说服力。
追溯到二手交易平台兴起前的几年,二手交易经常发生在那些垂直论坛上。论坛版主、管理员等往往充当交易担保人或二手交易信息的统一发布渠道。依靠这些KOL在专业领域的产品识别能力和发达的社交关系,建立了早期二手交易的信任基础。
目前的二手交易平台上,KOL的发挥空间还不够,他们对二手交易的帮助还非常有限。但二手买卖毕竟是网购,信息不对称永远存在。 KOL擅长的导购信息始终是海量用户所需要的。
从本文的竞品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今二手电商平台以“C2C模式”为主的背景下,产品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案在不同的竞品上有不同的体现。体现了每个团队的业务方向。笔者经验不足,无法得出哪种方法更好的结论。也许他们每个人都满足了自己细分用户的偏好。正如在写作过程中,我和女朋友对于所谓“体验质量”的看法存在严重分歧。产品覆盖率和好评率总是很难平衡。更何况,即使是微信这样的作品,也有很多人吐槽各种缺点,你觉得呢?
3.3 账户及信用体系
账户和信用问题是二手交易尤其是纯C2C二手交易模式下的另一个痛点。除闲鱼、苏宁二手等依托电商生态的产品可以使用集团统一账号登录外,大部分二手电商APP均以手机号码作为账号基础。支持第三方联合登录的少数,支持第三方联合登录的极少。支持邮箱注册。
从产品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自建账户系统显然比第三方联合登录更有利。这是毫无疑问的。从账户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手机号码注册比邮箱注册更安全。获取手机号码的成本远高于获取电子邮件帐户的成本。考虑到安全性和便捷性之间的平衡,比较合理的账户注册方式可以是:首次登录时,可以直接使用第三方联合登录。后续进行涉及资产变更的操作时,会引入绑定手机号码的流程,就成为一个完整的账户。
说到账户信用问题,纵观各种二手电商APP,传统的方式很少有通过账户增长水平来反映账户信用状况的。因为闲置二手货的产生并不是一个稳定持续的过程,一个普通的C型用户可能会经常逛街、购买二手货,但理论上是不可能持续出售二手货的,除非是一个类型的乙卖家。因此,依靠购买数量(积分)来判断一个账户是否优质是不可靠的。
那么在二手交易场景中,如何简单有效地反映用户的信用情况呢?根据笔者的经验,总结出以下三种方法:
历史交易评估
通过显示用户的历史交易订单数、历史交易评价等信息来反映用户的信用状况。简单来说,“销量越多,好评越多,信用就越好”。这是典型的(一手)电商产品设计思路,利用历史交易行为来直接反映用户的信用情况。这种方法对于新手用户来说是最直观、最容易理解的。
但正如前文所述,二手交易,尤其是二手买卖,很难成为可持续的交易行为。自然不可能积累足够多的“历史交易条件”来体现用户信用的好坏。说白了,大家只完成了几笔交易,评价也只有个位数,历史数据也很少。无论用户的信用是好是坏,都很难在零星数据中直观地反映出来。此外,这种“用户之间交互的信息”也更容易吸引“专业刷机者”的注意。虚假订单、好评等不良数据削弱了历史交易评估的可信度,这也是该方法不可避免的问题。
绑定信息
是否绑定手机号码、社交网络账号、是否绑定实名认证、是否绑定银行卡等绑定信息来体现用户的信用状况(可靠性)。绑定信息或者是敏感且私密的信息,或者是重要且机密的信息。不良用户或犯罪分子往往不敢绑定这些信息,因为一旦他们犯下的坏事被追究责任,就很难摆脱他们。因此,如果用户绑定并验证上述信息,也可以体现该用户“光明正大、信誉可靠”。
在账户处理流程中引入“绑定信息”的概念,实施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账户组的质量。也是目前主流电商产品常用的方式。
信用评分
根据账户在各项业务中的行为信息,结合个人信息,通过一系列模型算法计算出分数。效果类似于传统金融行业的“个人信用报告”。信用评分涉及的信息越广泛,结果就越准确。
在笔者看来,在二手交易场景中使用信用评分作为信用参考,简直就是“作弊级功能”,其可靠性远不如上述两种方法。然而,虽然信用评分很容易使用,但并不是每个平台都有能力开发它们。毕竟涉及到互联网征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计算等诸多因素。国内互联网公司很少能做到这一点。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分计算一,已经开始实施。京东的新手信用评分为一半,对外输出和应用还比较缺乏。
在二手电商平台上,目前市面上的竞品中只有阿里巴巴旗下的闲鱼具备信用评分的能力。现在我已经养成了使用闲鱼的习惯。在买卖之前,我首先看一下对方的评级。我永远不会考虑低于650的东西,这样我就可以节省阅读其他信息的时间。笔者在编辑文章时发现,58系转转还引用了“芝麻信用分”作为用户信用参考。不幸的是,授权用户似乎并不多。对于暂时无法自行开发信用信息的转转来说,利用阿里巴巴的产品来快速补充二手交易中的账户信用参考能力或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无论是可靠的账户体系,还是专业的信用评估体系,无非都是围绕“二手电商交易安全痛点”探索解决方案。但如前所述,构建可靠的账户体系或者建立专业的信用评估体系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和资源投入。这对于纯C2C模式的二手电商初创企业而言,在短时间内无疑是困难重重。跨越的门槛。
由于很难通过账户和信用体系来净化二手交易平台,因此另一种思路是通过交易环节的监管来提供保障。从市场竞品的经验来看,对于高单价的二手商品买卖,平台往往会更加积极地参与交易过程,并利用平台专有的识别假冒伪劣的能力。检查转售二手货的真伪。例如,法图、舍家等专门从事二手奢侈品交易的电商平台会在交易时提供鉴定服务,而转转、猎趣等平台则会针对手机品类(主要是系列)提供验货服务。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这里不做讨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载上面的APP来体验一下。
3.4 二手交易怎么玩
二手电商平台除了从交易方式、是否与一手电商系统相关等角度筛选竞品外,还有一个核心特征:二手交易方式(即二手电商交易方式)。处理二手物品)。为了分析该功能在不同产品上实现的异同,笔者重新选取了几款竞品进行分析,如下图:
如前所述,目前市场上大多数二手电商平台主要采用C2C模式转售二手闲置物品。少数平台采用C2B方式回收特定品类的商品,极少数产品侧重于免费赠送二手商品。帮助用户处理闲置物品。如此多种方法的出现,说明二手物品的处理方法和实际用户场景是多种多样的,单一的模型无法满足所有的用户需求。
主要原因是:买卖双方的需求起点差异以及不同品类之间二手商品特征的差异,如价格差异、物流便利性差异、品牌重要性差异等。
对于一般C型用户来说,二手闲置物品的核心需求是“如何(高效)处理和获取”,其次是“安全可靠的交易活动”,最后是“如何在不同需求下实现利益最大化”。基于此,我们来看看当今市场上以二手电商竞品为代表的二手交易方式的特点:
C2C交易
直接找“买家”转售是最有利可图的交易,但需要反复谈判,找到可靠的买家,消耗大量精力,效率不高;而且产品质量和卖家素质参差不齐,购物体验难以保证。
这种模式适合二手加工单价较低、不太注重品牌和质量、闲置但不急于出售的物品。
C2B交易
某些特殊品类,如电脑、手机、奢侈品、二手家电、厨具等,都有专门的二手回收商。他们熟悉商品的特性,能够快速对不同新旧状况的二手商品进行定价,有效减少反复谈判的时间成本,相对C2C模式会更加高效。但相比之下,中间商往往为了追求利润而故意压低“进价”,损害卖家的利润。
这种方式适用于未使用过的需要快速处理的物品或者一些冷门品类很难找到合适买家的情况。
B2C交易
某些高单价或特殊品类,如电脑、手机、奢侈品、二手家电及厨具等,有专门的二手回收商。回收商将二手货回收后,经过鉴定、清洗、消毒等流程转售,一般都是来自C类卖家的二手货,相对“安全可靠”。但同样,中间商也可能将中间成本转嫁给买家,导致二手货的价格高于普通C类卖家的报价。
这种模式适合看重产品品质、不想花太多精力在筛选上的买家。
寄售
顾名思义:委托中间人代售物品,售后再结算货款,也叫寄售。寄售是一种传统的线下销售方式。当与二手电商业务结合时,就演变成了另一种有趣的二手交易方式。目前常见的二手电商代销模式流程如下:
可见,二手电商平台在寄售过程中充当中间人的角色,完成二手物品的真伪鉴定、质量鉴定、定价销售、仓储以及售后货款转账等任务。
对于卖家来说,将二手货发送到平台后,基本不需要再关心后续的销售流程,省去了寻找流量曝光、交易洽谈等耗费精力的过程。
对于买家来说,所购买的二手商品均经过平台定期验证,质量有保证。降低购买假冒产品的风险。
对于平台方来说,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卖家发布二手货源的积极性,丰富平台的SKU,最终提高整个二手电商平台的活跃度。当然,每笔销售的服务费也是一个不错的收入来源。
仔细看寄售模式,似乎有点像C2B2C模式。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寄售模式下,平台不提前向卖家支付费用,而是将二手交易的收入固化为每笔销售的佣金;而C2B2C模式则平台现在购买卖家的商品,“加工”它们,然后再转售。相比之下,寄售模式似乎给二手电商平台带来的运营压力较小,但也牺牲了卖家的体验,延长了货款回收时间。
从目前竞品来看,二手电商的寄售模式主要集中在奢侈品牌、珠宝等高单价品类。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品类商品的品牌真实性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痛点,迫切需要一个可靠的中介机构提供信任背书。
寄售模式适合对品牌真实性和产品质量要求极高的高单价品类,以及希望花更少的精力处理闲置产品的卖家。
送
将二手闲置物品直接赠送给其他用户,由收件人负责支付邮费。对于“卖家”来说,除了“买家”微薄的推荐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好处。该模式的代表产品有百星网旗下的乐控。
按常理来说,这种“赠品”模式很难循环发展,因为它是一种很难实现价值平等的“交易方式”,而卖家的驱动能力几乎只有“情感奖励”。至于说这种奖励能够带来多少满足感或者相当于多少物质奖励,那就见仁见智了。
不过,在产品体验过程中,笔者从一些行业文章中了解到:乐空控上线150天,共赠送5大类4.75万件产品;一名用户赠送闲置物品时,发现受赠者是一位偏远山区的贫困单亲妈妈。于是我就把我的很多旧衣服旧鞋子送给了她……我们先不讨论上面的内容是不是公关文章。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闲置物品免费处置”的模式仍然有一定的用户基础。
仔细分析,“赠送”的方法只能适用于那些“弃之可惜、无路转售”的闲置物品。将闲置的、难以出售的二手物品送给有需要的人,也可能会创造一个好名声。但一旦货物易于转售和回收或者二手货仍具有较高价值,则不会选择这种处理方式。进一步可以总结出,通过赠品处理二手物品的模式存在以下缺点:物品质量低(大部分是没有转售价值的物品);用户素质可能较低(期待“天上掉馅饼”); “这对捐赠者没有任何好处,并且依赖情感奖励可能很难推动持续参与。
谈到这种送礼模式,笔者和女友进行了一番讨论,结论与笔者的想法类似:这是一个有趣的方式,大家好奇的可以尝试一下。但很难打动“我”继续参与。处理这个闲置物品需要时间和精力。最好把它扔掉。
它还谈到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使真有“穷得需要别人免费赠送物品的用户”,他们又如何能了解二手电商平台并熟悉相关操作呢?笔者深信,有需求、有用户、有产品,但三者能否衔接在一起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在设计之前有没有想清楚这个功能是针对哪些用户的?
综上所述,送礼模式相比前两种模式较为新颖,也符合线下用户的行为习惯,满足了部分特定用户的特定需求。但从经验来看,似乎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它无法成为真正的主流功能,例如:如何持续捐赠以激发捐赠者的参与意识;如何利用“赠送”的方式衍生出更多对平台运营有利的玩法(如强化社交(群体)概念);拓展跨界合作空间,与社会福利机构合作开展慈善捐赠活动,与明星专家在慈善捐赠、周边等领域合作,丰富赠送玩法等体验场景。改进后,“赠送”方式或将成为满足细分用户需求的二手物品处置方式。
物物交换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二手物品处理方式,多见于同城或学校的线下活动中。通常对于那些转售利润不高的商品,通过易货交换,可以达到处理闲置物品的同时收获不同物品的体验。一些数码3C产品很常见。
在闲鱼、转转的一些二手商品动态上,经常看到买家留言说“换XX或者价格更高的XX”,说明还是有一定的用户基础的。但目前很少发现二手电商平台支持发布易货易货功能。目前仅发现闲鱼上发布的商品可以通过定制描述进行易货贸易。
当然,易货交换并不能完全平衡双方的国际收支,因此双方需要对二手物品有统一的价值标准。 “每个人对于什么值得交换的标准不一样,如果真想知道是否值得,可能也不太一样。”没有什么是可以交换的。”
另外,以物换物的过程涉及双方物品的交接,二手物品的处理一般比较复杂。易货双方都需要进行检验步骤,这意味着“货物不合格或不满意”的概率大大增加。 “用假冒伪劣二手货冒充正品二手货来欺骗卖家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时,二手平台需要为这一特殊流程提供更多保障,比如要求买家(申请换货方)在寄出产品前上传产品图片信息进行认证。
但从需求分析可以推断,这种二手货易货的方式更多的应该是在线下“面对面”发生。毕竟,当面检查是最高效的处理方式,所有问题都可以当场解决。
拍卖
早在二手电商平台兴起之前,拍卖就已经成为电商平台上的一种购物方式。不仅传统的珠宝、古董可以拍卖,拍卖的方式甚至可以应用于闲置物品的出售。目前,可以通过拍卖转售闲置物品的平台只有闲鱼,该功能还处于内测阶段。事实上,闲鱼已经推出了拍卖版块,但由专业机构负责提供货源。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访问到的阿里巴巴拍卖数据。但假以时日,闲鱼的拍卖功能正式上线,相信会是一次有趣的购物体验。拍卖模式天然具有较强的交互属性,竞价与被竞价超越的重复博弈过程很容易激起用户的情绪。
在升价拍卖中,卖家只需要设定起拍价,几乎不需要担心后续的竞价过程。对于买家来说,可以了解其他买家对产品的心理预期,量力而行出价,最重要的是用出价来代替买卖双方反复的谈判和比较,提高效率。
还有一种特殊的拍卖方式,就是降价拍卖(荷兰式拍卖)。卖家设定起拍价和降价范围后,该物品的拍卖价格将每次降低,直至被买家购买或超过底价。这种方式目前很少有人体验到,但拍卖过程的激烈程度并不亚于涨价拍卖。
通过拍卖处理二手货的模式也并非没有缺点。拍卖传统上是一项参与门槛较高的活动,需要缴纳保证金、违约金等。如果真正将拍卖作为处理二手物品的一种简单而有趣的方式,流程步骤应该简化,降低参与门槛,尽量减少非必要环节,玩法模式尽量轻松,符合二手交易轻松有趣的体验。同时,要做好异常情况的监控:哄抬物价、拍卖成功后不付款等行为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 “高效、安全地处理二手货”应该始终是产品功能的基础。
想买
上述处理二手物品的方法大多是从“卖家”的角度来设计产品功能。虽然在实际二手销售中,可能经常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实际上“买家有需求”。反向寻找合适卖家也是有一定基础的。
早在垂直论坛的二手交易板块,就已经出现过索要XX车型的帖子。对于一些绝版和限量版商品,往往供不应求。买不到一手货的用户只能购买别人的二手货(例如:钢侠纪念版S6)由于锋芒稀缺,大部分粉丝无法购买一手货,只能寄希望于二货-手市可流出);此外,还有一些特定场景,买家只需要满足功能要求的产品。如果您需要一件全新的物品,您也可以选择购买别人未使用过的物品。
这时,买家需要“功能”来主动发布“购买信息”,吸引“有二手货或闲置商品”的用户前来洽谈并产生进一步的交易。理论上来说,买家发布的“购买信息”能够更好地转化为实际交易,购买意愿也会更强烈。但由于“买”的需求往往出现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因此卖家也可能存在抬高价格的“动机”,这是阻碍“买”交易完成的潜在因素。
以上二手电商的“交易玩法”仅是笔者经历过的案例。实际用户的需求可能更加多样化。正是由于定价的主观性、不同品类商品之间的差异、二手加工工艺、购买心理的不同以及二手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市场的差异,单一模式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分段场景。提出不同的二手交易模式。
但如上所述,无论采用何种二手交易方式,都应该是为了二手交易中的买家和卖家能够更高效地完成交易。当然,如果二手物品的交易过程能够有更多的互动乐趣和延伸意义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