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亚家具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隔都成犹太难民避难所的因由与故事

日期: 2024-11-25 18:09:01|浏览: 308|编号: 8286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驻沪日军在虹口设立“无国籍难民隔离区”,将犹太难民软禁在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即所谓的“上海犹太人区”。 ” “水晶之夜”事件标志着纳粹有组织地屠杀犹太人的开始。此后,许多国家对犹太人进行排斥、拒发签证,这对犹太人来说就像是一记斧头。

此时的上海及其市民像圣母一样向犹太人张开双臂,“上海犹太人区”被称为犹太人最后的“诺亚方舟”。数万犹太难民为何千里迢迢来到上海?他们在“上海犹太人区”留下了哪些故事?

上海庇护所

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出于宗教、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考虑,希特勒开始排斥犹太人。 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希特勒青年团、盖世太保和党卫军袭击了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历史上被称为“水晶之夜”的事件标志着纳粹有组织的屠杀犹太人的开始。从那时起,犹​​太人在欧洲面临生存威胁。于是,他们开始流亡到世界各地。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但鲜为人知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放地是中国上海。世界那么大,为什么欧洲的犹太人千里迢迢而来?去上海?

老上海街景

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学者潘光讲述了一个犹太人逃亡到上海的故事:“我的这个朋友现在在纽约当律师,他的父亲从集中营回来后,立即说: “我们马上就走。”他母亲说:“你不是被释放了吗?”他父亲说:“如果你现在释放我,他们说不定有一天又会抓我。”我们快点走吧。”他妈妈说:“我们能去哪里?”他们哪里也不想要他们。他爸爸说他在集中营里听到一个叫上海的地方。他妈妈说上海在哪里?于是他们就翻箱倒柜地翻找。盒子里发现了一张破损的地图,他们花了5分钟才找到一个黑点,上面写着“上海”。他妈妈说太远了,所以他们离开了维也纳。 ,奥地利,去意大利,买了三艘渡轮飞往上海的机票。

当时舟山路与霍山路交叉口

据后来统计,二战期间逃往上海的犹太人达到了2.5万人。这一数字超过了当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和南非犹太难民的总和。这个惊人的数字背后仍然存在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那时,其他国家都关门了。为什么这些无处可去的犹太难民能够无障碍地进入上海呢?

原来,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入上海后,占领了上海所有非租界地区。此时,中国政府撤至南京,汪精卫傀儡政权尚未建立,英法两国只是租界的管理者。 ,无权发放签证,从而在特许区内形成无人看管的局面。战争扰乱了一切秩序,上海的特殊情况造成了更大的权力真空。由此,上海出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成为唯一一个无需签证即可入境的城市。这有点是福是祸:战争把战场变成了流亡者的避难所,但来到上海的犹太人是否认为纳粹盟友日本实际上有权控制上海?刚刚从虎口逃了出来,岂不是又掉进狼窝了?

“信使计划”的流产与“上海犹太人区”的诞生

就在上海犹太人的生活还抱有一线希望的时候,纳粹党于1942年通过了“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决定将所有犹太人赶进集中营,开始大屠杀。这是种族灭绝行为。纳粹会放过逃往东方的​​犹太幸存者吗?当然,德国纳粹注意到了流亡到上海的犹太人,于是开始酝酿一个名为“信使”的计划。计划的内容是一次性屠杀上海所有的犹太人。

德国纳粹梅辛格在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为“华沙屠夫”。而且,他确实去了上海。当时,日本人从一开始就很难接受“信使”计划。虽然他们杀了很多中国人,但他们并不想杀犹太人。更重要的是,日本人还希望依靠犹太人的财富在中国推进这一计划。伪满洲里建设计划。经过深思熟虑,日本人提出了替代方案:建立“无国籍难民隔离区”。这就是所谓的“上海贫民窟”。

美国前财长与“上海贫民窟”的不解之缘

“”一词来源于英文“”,译为“限制区、隔离区”。当时的“上海犹太人区”位于上海虹口提篮桥地区。如果把贫民区看作一个“工”字形,那么“上横线”就是长阳路,“下横线”就是霍山路,“中纵线”就是舟山路。今天乘坐地铁12号线在提篮桥站下车。在这里你会发现独特的建筑风格。红色的外墙砖、狭窄的拱门、高高的屋顶,几座建筑连成一体,一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类似于现代的联排别墅——这些犹太建筑的特点在这里仍然保留着。

当时,犹太人是持签证和船票来到上海的。

舟山路59号,这是一栋哥特式建筑,美国前财政部长布卢门撒尔13岁时就住在这里。在这里,他和家人逃离了纳粹的迫害,度过了8年的青春岁月。在隔都期间,五六个犹太家庭会挤在一座小建筑里,通常全家人都挤在一个小房间里。布卢门撒尔也是如此。

反映犹太人与上海人婚姻的介绍

两年来,布卢门撒尔回到故居,与现场的中国朋友分享了他的坎坷人生经历。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布卢门撒尔找到了许多童年的记忆。纪念馆的照片上,有他当年常去的那家甜品店,还有熟悉的犹太老板娘。在“上海犹太人名单”的墙上,他还找到了自己和父母的名字。他还回忆,当时家人为生计发愁,所以他16岁时就出去打工了。送面包是他以前的工作之一。

上海的生活对布卢门撒尔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说:“在上海,我开始了解到,如果我想生存,我必须依靠自己。这对我在美国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可以告诉美国我对中国的了解。”当我和中国领导人面对面的时候,他们知道我了解中国,可以和我坦诚地交谈,我也能听懂他们在说什么,所以我能够向卡特总统提供对中国的看法,这些看法是这一切都基于我过去对中国的了解,我喜欢中国人。并将上海视为我的第二故乡。”

1947年,布卢门撒尔和妹妹带着60美元踏上了移民美国的旅程,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20世纪60年代,布卢门撒尔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 1961年,35岁的他被肯尼迪总统任命为负责贸易谈判的国务卿,并在约翰逊总统任期内继续担任该职务。 1977年,布卢门撒尔达到仕途巅峰,在卡特时代担任财政部长。

现年已近90岁的布卢门撒尔回忆,在上海时,他常常咒骂命运的不公,以至于1947年离开时,他发誓不再踏上这片土地。然而,他违背了自己的诺言。自1973年以来,他已七次来上海,因为这里给他的青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生活并非绝望——贫民区普通犹太难民的生活

原本流放到上海的犹太人身无分文,也不懂语言。他们想要在这里活下去,只能依靠外界的帮助。现在的上海霍山公园对面就是美国犹太救济会。当时的孩子们经常看到犹太人从这里接收救援物资。犹太人每天都要排队领取一日三餐,并在露天一起吃饭。这些经历对于犹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犹太人知道仅仅依靠救济无法维持稳定的生活,于是他们开始在城市里寻找自己的谋生之道。

一些犹太人在虹口做小生意,比如经营咖啡馆、冰淇淋店,制作香肠、蜡烛、肥皂等。这些东西一开始只有难民用,后来中国人也用了,因为虹口的东西犹太人开的商店很便宜,比法租界路上的便宜很多。

舟山路是当年犹太人聚集的地方,也是虹口区最繁华的地方。犹太社区定期在这里举办音乐会、舞会等活动,具有浓郁的中欧生活方式、精美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中国犹太”氛围。混合的生活氛围赋予该地区“小维也纳”的美誉。在它的鼎盛时期,走在这条街上几乎会让你感觉自己身处欧洲。

其实,这个地方原本是当时上海的流放地,但却迎来了一批从世界各地流放的难民。这群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族群的人,能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折磨这个地方。这里繁华而热闹。这些“上海犹太人”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寄居生活:他们学会了如何给别人剃头、送报纸、制作家具;他们学会了如何做家务。他们学会了如何生煤气炉、清空厕所、去老虎炉烧开水;他们用奇怪的上海口音,与邻居讨价还价。

一些犹太商业商店还在上海报纸上刊登广告吸引顾客,如舟山路8号的收音机修理店、舟山路43号的帽子店、舟山路32-34号的玩具店等。位于舟山路与霍山路交叉口的“维也纳鞋店”是由来自奥地利的犹太难民创办的。当时,这家鞋店紧随欧洲时尚,生产上海最时尚的女式皮鞋。

顽强的生存本能使犹太人开始在上海定居。他们逐渐从局促、被动的难民生活中走出来,甚至开始考虑如何为自己的后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很多人可能不记得,现在的上海市教委办公楼就是当年的犹太学校。

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建说:“这是一栋非常完整的建筑,由嘉道理的儿子哈里斯·嘉道理于1932年建造,当时有200多名学生在这里学习。后来1994年我们在虹口树纪念碑的时候,我们邀请了一位学生回来,他现在是美国一所大学的校长,他说一切都还保留着。它完好无损,和以前一样,我很兴奋,它保存得和以前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变化,包括门、地板、水槽、厕所都是。学英语也是如此。美国前财长布卢门撒尔告诉我,他刚来的时候不懂英语,但后来在上海就学会了流利的英语。

很多人可能会说,“是中国的人道主义和善良接纳了他们”。事实上,这既是正确的,也是错误的。那时的上海还只是一个开放的、不设防的城市。无论炮声隆隆,“水晶之夜”如何,来上海都不需要签证。如果我们真的要说谢谢,我们真的应该赞美那些普通的上海人。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面对同样的物质短缺,他们并没有选择排斥外国人。相反,他们放弃了房间来容纳犹太难民。帮助犹太难民找到工作;并为犹太难民提供临时照顾等各种生活帮助。犹太儿童被借给犹太难民一些生活用品;犹太孩子被安排和中国孩子一起学习。例如,霍山路小学就接收犹太难民儿童到校学习。

虹口工社路一带流传着一个故事:犹太人居住最密集的两条巷子,曾被日本人在出口处焊上铁门,一年之内禁止出入。被困在巷子里的2000多人最终奇迹般地生还了。这是因为附近的上海市民通过“空投”——一种扔面包和其他食物的原始方法——将他们救了出来。据说,一些至今还活着的犹太难民还能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

犹太人进出隔离区必须办理的手续(坐在这里的是签发通行证的日本人)

如今,随着历史的变迁,“上海犹太人区”内的大量犹太建筑已成为老式住宅区。舟山路上的房子更像是暮年的美女,褪去了往日的繁华。但就像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墙上刻着13732名上海犹太难民的名字一样,那段历史将永远留在这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有 600 万犹太人被杀害。 25,000 名犹太人迁移并逃往上海。他们称这里为“第二故乡”和“最后的诺亚方舟”。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