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烟火气回归:旅游景点爆满,中小老板营业额创新高

日期: 2024-12-04 18:12:10|浏览: 424|编号: 8500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错岛(ID:),作者:江源,经创业邦授权发布。

2023年伊始,烟花又回来了!

不少旅游景点、机场、酒店人头攒动,中小企业主营业额成倍增长,达到近五年来最高水平。

与今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刚刚过去的2022年,对于无数创业者来说,只有一个关键词:太难了。

今年确实是不平凡的一年。俄乌战争、能源危机、疫情封锁……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企业。大多数老板都在夹缝中求生存,想尽办法自救。

今年,许多公司要么市值蒸发,要么破产。就连任正非也曾喊过“活下去!”

网上甚至流传着一个笑话:2022年没有被裁员的人,请珍惜你的老板。

因为很多知名的企业家,甚至是曾经无比辉煌的巨头,都在黎明前倒下了。

然而,从巅峰到衰落,大环境只是表面,公司创始人自身的问题才是根本原因。

01 最“尴尬”的老板:张轩松、永辉盲目创新

永辉超市成为2022年开店和关店最快的超市企业。

巅峰时期,一年内开设了573家迷你超市和46家超级物种店,市值一度达到1064亿。

4年内几乎消失,仅存门店不足50家,并导致永辉集团2021年亏损近40亿。

导致永辉倒下的,是创新业务的接连失败。

比如永辉的“超级物种”想做超市但也想卖餐饮。最终给用户带来了非常差的体验。

很多迷你店还没进入烧钱阶段就关门了。

永辉创始人张轩松寄予厚望的仓储店,没有会员定制产品,本质上是一场价格战。毛利率不超过10%,比收取会员费的低4%左右。赚钱很难。

以前,永辉的创新都是老板亲自调研,根据客户需求来确定产品。

如今,永辉的创新是盲目跟风。原本应该认真对待的客户需求反而被视为小事。

事实上,永辉依然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连锁超市,年营收989.69亿元,位居中国第二位,仅次于沃尔玛。

但盲目创新即使是巨无霸也无法维持。

02 最“仓促”的老板:宝能姚振华,造车梦破灭

要说2022年最差的企业家,宝能董事长姚振华一定有名字。

姚振华巅峰时期身价数千亿。当他从房地产转向汽车时,他自信地说,“我们每年投资数百亿,2022年将推出26款新车”。

然而,人们并没有等到新车。他们等待的却是72亿的债务,生产线设备被止赎,车厂账户上只剩下不到3000元。

姚振华的造车梦想彻底破灭。

汽车梦的破灭并不是姚振华唯一的痛苦。事实上,一年前,姚振华的主营业务就已经陷入危机。

2021年,随着宝能信托理财产品到期,宝能丑闻接连被曝光。有媒体报道,宝能债务缺口高达2000亿!

2022年3月,姚振华因无法偿还7亿贷款而被起诉。当时,姚振华曾短暂“失踪”。

姚振华靠房地产发家,先后收购了华侨城、合肥百货等数十家A股公司。宝能集团已迅速扩张为十亿美元的帝国。

然而,千亿资产的本质是虚胖。

无论是市场份额、盈利能力还是管理能力,宝能都不是最强的。主营业务遇到瓶颈后,它急于造车,试图东山再起。

现实证明,迫切而令人心碎的转变不仅无法拯救我们自己,反而会走向更大的深渊。

03 最“意外崩盘”boss:结局惨烈的每日优线徐峥

据说,受疫情影响宅在家期间,各行业中,互联网电商相对繁荣。

然而,每日游线却成了一个异类。

不仅在国家最需要物流的时候关闭了核心业务“极速达”,一家营收过亿的上市公司也被传解散。

每日优线的成功与创始人徐峥在营销上的疯狂投入密不可分。最多一年他就花了八亿。

这也让游线的日活用户数迅速达到了3100万。

但把钱花在补贴上,却是最不爽的赚钱方式。一旦补贴消失,用户就会迅速离开,从3100万下降到500万。

不过,与烧钱营销相比,流行什么就做什么,才是它最大的问题。

例如,2017年,为迎合潮流,推出“便利购”,将无人货架投入办公室。然而,一台便利购机器只能服务100人左右。由于距离近,很少有人囤货做订单,所以只维持了一年左右就消失了。

每日优鲜还推出了社交电商项目“每日淘宝”和“每日拼拼”。由于传销争议,它很快被监管部门盯上并从应用商店下架。

面对连续多年亏损的现实,每日优鲜开始拖欠供应商货款,更多供应商拒绝合作。这也导致了货品不如以前了。

每日优线的福利一减少,用户就去竞争对手的平台下单。

缺钱、缺货、缺用户,每日游线陷入了恶性循环,直至倒闭。

04 最“口碑破产”老板:中公教育集团有限公司李永新损失2000亿元

2022年,即使是成人教育龙头中工教育也撑不住了。

市值蒸发2000亿,公司资产负债率一度高达78.51%。还因为长期拖欠学费而被学生集体追究!

陷入危机的中工曾经有一张王牌——“协议班”。如果学生考试不及格,他们可以获得退款,并获得比同龄人更高的议价能力:14天内接近10万。

中工还有一个杀手锏,助学贷款。近三年来,中公教育累计为李香雪支付利息近4.2亿元。按贷款年均利率计算,发放培训贷款总额超过52亿元。

拿到学生提前交的学费后,岳父其实就去管财务了。 2018年,中公教育滚动购买金融产品171亿元,2020年直接购买金融产品410亿元。

中工创始人李永新在盛年时期,直接向北大号捐赠10亿!

然而,让中工赚大钱的金融利器也适得其反。

当第一个学员提出学费的时候,这个触发就彻底揭开了千亿帝国的遮羞布。

就连他们自己的员工也开始揭露他们的家庭丑闻。领导会要求员工申请“假贷款”,让没有培训需求的亲友申请立学,然后就可以申请退款。

现金贷、诈骗、赌博,这些与教育无关的概念都荒唐地出现了。

教育行业最重要的是口碑。如果口碑毁了,公司还会远吗?

05 最“大骗子”老板:爱车撑不住的奇点汽车沉海印

曾自称为“汽车界小米学徒”的奇点汽车,连续七年未能量产一辆汽车。

员工起诉公司拖欠工资一年半,供应商申请强制破产重组。奇点汽车创始人沉海印也被法院限制高消费。

从奇虎360辞职创办奇点汽车的理工男沉海印谈了很多概念:互联网思维、中国特斯拉……

靠着一堆PPT和概念,奇点汽车在造车之前就获得了超过170亿的融资。

然而,随着口号越响,“量产”直接变成“流产”,新车预约多次被错过。

当其他造车新势力忙着上市时,奇点汽车仍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工厂和主机厂。

旨在给投资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三个生产基地都没有建成。到目前为止,OEM还没有实施。有人爆料资金没有到位。 2019年下半年以来,尚未获得新的融资。

新能源汽车的趋势太诱人了。

毕竟,从2015年到2017年短短两年的时间,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补贴总额就超过了3000亿元。

在利益的诱惑下,各种妖魔鬼怪都参与其中。他们不是在制造汽车,而是在寻求补贴。

现在,奇点汽车的真实身份已经彻底揭晓。它没有成为小米,而是成为了贾跃亭。

06 最“迷茫”的老板:追风的寺库李日雪

2022年还有一个奇怪的场景:

一方面,人们排队购买香奈儿,另一方面,中国最大的奢侈品平台寺库高兴极了。

破产、跑路、拖欠工资等传出,50亿元市值蒸发。

曾几何时,寺库因涉足奢侈品市场而被称为“中国奢侈品电商第一股”。

然而上市后,寺库不但没有过上好日子,反而越来越不好。

用户增长停滞。为了生存,寺库创始人李日学开始恐慌自救。

我一直在追潮流,但都与用户真正的痛点无关。

寺库斥巨资发展线下门店、社区零售、金融、艺术、农业。它也在尝试进军下沉市场,甚至在平台上销售麦片、火锅底料、零食等平价产品。

2020年,直播火爆,寺库也没有错过。

其在北京三里屯寺库大厦打造了首个豪华直播基地,并号称已与3800个品牌达成直接合作。

然而荒唐的是,在快手的第一次直播中,寺库发货仅10分钟就因被发现数据造假而被叫停。

可见,寺库的一系列操作并没有挽回人心。今年年初,黑猫投诉平台上,共有约8800条与寺库相关的投诉,市值持续暴跌,达到退市边缘。

曾经,凭借互联网的金融优势,寺库成为了行业巨头。但钱被烧光了,又没有造血功能,很难快速发展。

时代的红利已经没有了,实力跟不上,他只能成为众人所厌恶的人。

07 最“贪”老板:如意邱亚夫,靠政府生存

被时代抛弃的,还有被视为中国LV集团的山东如意。

巅峰时期,如意在全球拥有40个奢侈品牌,拥有4家上市公司。

然而,不到十年的时间,如意就负债了402亿元。实际检察官邱亚夫甚至还受到了法院的悬赏。

如意集团的兴衰也颇令人心酸。

一开始,如意集团收购了世界各地的奢侈品牌,并打造了自己的奢侈品牌。以政府资金为杠杆,邱亚夫在世界各地疯狂采购。

然而,辉煌没几年,山东如意就开始彻底崩溃。

一个通过收购而不是研发拼凑起来的帝国无法逃脱表面的荣耀。如意集团财报显示,2020年以来连续两年亏损,债务越来越高。

资本的耐心也是有限的。即使“国家队”济宁城投投入35亿“更新”如意,也无法解决其数百亿债务。

如懿的垮台,归根结底是因为他的儿子们不合格。

2011年,如意集团推出了两个自有高端成衣品牌Royal Ruyi和,随后又推出了、等。

但亲生儿子不如养子,自有品牌仍难以扛起营收大旗。

当野心超过能力时,就是如意集团崩溃的开始。

08 最“有面子”的老板:4年亏2亿的男人赚了很多钱却取得了成功

中国最受欢迎的网红书店终于在2022年倒闭了。

北京门店全部关闭,上海、杭州等地门店也正在进行清算。剩下的几家还活着的店,生意都不容乐观。

过去,言几又可以说是网红书店的天花板:不仅开餐厅、美术馆,在创始人丹杰的愿景中,还包括签售会、美发美甲店、家居摆设等。

凭借无与伦比的美貌,颜姬确实很受欢迎,以至于他不得不排几个小时的队才能进去。

但即便火在燃烧,依然逃不过地上的羽毛。

导致颜姬再次跌落神坛的根本原因是他只注重追求外表而忽视了赚钱。

规模越大,损失就越多,管理也就越困难。

眼看成本太高,延吉又开始拖欠商场地租,商场就断电了。为了面子,很多店家甚至宣布电路维修,但实际上却断电了。

拖欠工资也波及到整个公司和全国,甚至连出版商的货款也被拖欠。

而且,炎姬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书籍放得很满,但很多都在高处,根本拿不下来。他们甚至用假书来编造数字!

对好看的过分追求,让真正爱书的人望而却步。

一方面没人买书赚钱难,另一方面土豪乱花钱。最后,窟窿越来越大,弥补的唯一办法就是破产。

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

比面子更重要的是首先要生存。

结论:

2022年,很多老板除了自救之外什么也没做。

很多人都希望能像新东方一样,在绝境中生存下来。没想到,他们最终却像贾跃亭一样,为梦想而窒息。

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但失败的企业却各有各的原因:有的死于盲目扩张,有的陷入虚假宣传,从资本宠儿变成被抛弃者。归根结底,他们还是没能守住商业底线。

作为创始人,必须强迫自己有一个清晰的界限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为了拯救自己而做任何必要的事情,或者为了流量而不做用户关心的事情。

我们不要冒险。创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过去的成功并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一旦“破产”、“资金链断裂”、“拖欠工资”这些词登场,那将是企业家人格一夜崩溃的噩梦。

永辉超市原董事会秘书张敬一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家做事都喜欢拍自己的头,但最后发现拍自己的头是错的。”

2023年,创业需谨慎。如果一味追潮流,一定会被人们抛弃。还要敢于创业,有梦想,能赚钱。

短期赚不到钱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你的心态崩了,脚步乱了!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