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zark羽绒服 地大登山队7+2挑战地球九极:南极文森峰的艰难历程与成功故事

日期: 2024-12-13 17:10:32|浏览: 348|编号: 8691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我们来看一组关于中国大学“7+2”登山队的数据报道。

至此,地球登山队已经完成挑战地球九极的使命。上一次南极站,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困难才最终完成“7+2”,让我们从基民盟登山队成员何鹏飞的日记中找到答案。

12月8日最干净的山

联合冰川大本营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 8:00早餐,等待第二批航班。总有阴云,仍需等待。 15点10分,我们终于可以起飞了,35分钟后抵达文森峰大本营。与一望无际的北极不同,文森特山位于高原上,四面环山。我们到达的时候,阳光明媚,心里暖洋洋的。

带有“豪华”厨房的营地刚建成,文森峰的管理员就过来和我们开会。主要内容有三点:1.这几天天气很好,这两天已经有人登顶了; 2、这座山上冰裂缝较多,从大本营出发,全程必须组团,并与大本营保持联系; 3. 正文 森峰是世界上最干净的山。所有垃圾都不能扔掉。尿液只能倒入有黄旗的洞里,粪便只能装在准备好的袋子里,这些袋子必须带回大本营,然后用飞机运出去。

吃完晚饭,大家都抓紧时间休息。明天8点起床,准备12点前往海拔2700米的C1营地。据了解,C1地势较为平缓,但路程较长,徒步时间约需6-7小时。

12月9日裂缝太多

早上还没起床,我就感觉到刺骨的寒风。起身一看,大雾弥漫,整座山都笼罩在雾气之中。我瞬间感觉气温比昨天至少下降了二十摄氏度。我的手脚冰冷,但吃过早饭后,我的全身渐渐暖和起来。

徒步7小时58分钟到达C1营地,坡度45度。由于沿途裂缝较多,即使休息时也必须保持至少10米的距离,以保持制动距离。出发半小时后,太阳出来了。虽然他呼出的气息在口罩上结成了冰,小便池里的尿液也很快结冰,但好在他的手脚是温暖的。整个徒步路线起伏很大,而且很长。有的人擦伤了脚,有的人大腿抽筋,但没有人掉进裂缝里。明天的计划是部分队员留在C1休息,部分队员继续向C2营地运送食物。

听听大家12月10日的登山故事

由于大雪和大风,今天前往2号营地的交通计划被取消,雪橇和帐篷都被厚厚的一层雪覆盖。中午从营地管理人员处得知,今天下午仍有时速81公里的西南风,并伴有降雪。

17时45分,太阳若隐若现。晚饭后太阳终于出来了,我立刻感受到了温暖。向营地管理员询问明天的天气情况,大约是-30摄氏度,可以继续登山。

在营地等待的同时,远离喧嚣和网络,听老师和同学讲述登山故事,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不知不觉间这一天就过去了。

12月11日用8个半小时爬升C2

睡袋结冰了,雪镜也结霜了。确认天气预报后,整个团队召开了紧急会议。今明两天天气晴,无大风,但后天将有大风。由于距离大海较远,而且天气变化无常,我们商量后决定取消运输计划,全队一起爬上去。

14点18分出发,前往海拔3700米的C2营地。从C1到C2,这段路是整条路线中最难的路段。坡度从45度到70度不等,且布满冰缝。一路都是上坡路,需要组队推着上升。为了避免天气变化带来的麻烦,部分队员先到达C2扎营,22时48分,全队抵达C2,历时8小时30分钟。

如果明天天气合适,我们就准备登顶。计划8点起床,9点前出发。

12月12日天气预报又错了

早上睁开眼睛的时候,帐篷里的光线已经不那么刺眼了。打开帐篷一看,并不是预报中的晴朗天气,而是狂风大雾。在这种情况下,你很有可能会迷路,从而失去登顶资格。与大本营确认天气情况后,大家感叹:昨天我们承诺会刮风,结果却是晴天;今天我们约定是晴空万里,但后天的坏天气却来得早!现在我们只能希望强风能吹散雾气,让阳光普照。静静地等待...

天气预报显示,未来三天有大雾,并伴有时速70-80公里的大风,气温在-25摄氏度至-28摄氏度之间。

12月13日登顶,狂风起舞

起得很早,风很大,但雾渐渐散去。早餐后,天气逐渐放晴,领队紧急决定收拾好装备,准备冲顶。

9点05分我们开始登顶,雾气时不时遮挡住了阳光。尽管我们穿着羽绒服和裤子,但我们感觉不到温暖。行驶了大约一个半小时后,雾气越来越浓,风也开始刮起来。这时,牛小红老师的衣服都被汗湿透了,身上有些冷。为了防止体温过低,牛老师决定下降。考虑到天气恶化,山峰裂缝较多,董凡老师决定陪牛老师分批下山。我们剩下的三个人在大风到来之前就冲到了山顶。

我们马不停蹄地走了4个小时,遇到了大风。庆幸的是,此时的阳光并没有被雾气遮挡。当我们到达山顶时,虽然我们是成群结队地走,但每个人都被风吹得像在跳舞一样。后来才知道,顶部的风速高达每秒20米。

15点30分,在不可预知的恶劣天气到来之前,我们成功登上了文森特山的山顶。整个过程耗时6小时25分钟。顶着大风,我们不敢在山顶耽搁。我们奋力拉起国旗、校旗、队旗和武汉精神旗,拍照后迅速下降。路上的风越来越大。我找了一个稍微背风的位置,正当我准备坐下来休息时,我的背包被吹出了50米远。雾越来越浓了,为了防止迷路,我们只好一直直奔营地。当我们回到C2营地时,我们几个人的手指和脸上都冻伤了。

与我们一起从文森峰大本营出发的队伍,由于未能抓住天气窗口,目前仍滞留在C1营地。据天气预报,未来三天仍有大雾,并伴有时速72-81公里的西南风。祝他们好运。

计划明天下降至文森特峰大本营,等待飞往联合冰川营地的航班。接下来,是时候徒步前往南极了。

12月14日天气依然晴好

神还是眷顾我们的。趁着好天气,我们从C2营地直接下降到文森特峰大本营。一路上,我们仍能看到昨天狂风肆虐的情景。沿着陡峭的斜坡,绳子深深地埋在雪里。大家一一拉开绳子,确保安全下降。回到文森峰大本营,营地管理员感叹:太神奇了!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人在每秒20米的风速下登顶!多么幸运啊。当天我们赶上了从联合冰川来的飞机执行运输任务返回联合冰川大本营。回到营地后,又开始下雾、下雪了。 (注:后来我才知道,如果迟到一小时,我们就要在文森峰大本营呆4天。)

回到联合冰川营地,每个人都对我们在极端条件下的登顶感到惊讶,并对我们表示祝贺。我吃了一顿“小枣”,洗了个热水澡。真的很棒!

12月15日、16日、17日、18日

联合冰川大本营休息并准备战争。

12月19日,南极给我们“丢脸”了

14:00从联合冰川大本营出发前往南纬89°徒步起点。 16点10分,徒步开始。海拔从500米上升到3000米,气温从-15摄氏度下降到-35摄氏度。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遇到了问题。

我满头大汗,帽子上沾满了冰晶;我的雪镜上下边缘和靠近鼻子的领子都被冻住了。戴着薄手套吃东西,很快手就冻麻了——南极我们想出了“武力秀”。

第一天,我自适应步行了10公里。与崎岖不平的北极不同,南极完全平坦,除了被强风摧残的痕迹外,没有明显的参照物。行走时,真可谓“人生无爱”。我只能看提前在GPS上设置的方向点,瞄准,眼睛盯着前方的路,生怕出错。看了一眼,我赶紧把GPS挂在了胸前。如果手机关机的话,那就太糟糕了……

12月20日,除了离开,我还离开

今天没什么可说的。除了走路,还是走路吧。视野里什么也没有,一片平坦。

12月21日“冰箱温度”令人满意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下午14点33分33秒,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太阳与地面的角度最大。但看了半天,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我已经多少天没有见过夜晚了,每天睡觉的时候都要戴着眼罩。天气很一般,有雾,幸运的是没有风。正常的“冰箱温度”,很满意。

12月22日最美好的时刻

按计划10点出发。打开帐篷,没有阳光,雾气笼罩,风很大,我被迫呆在原地直到16:00。趁着微风,我们前进了18公里。我希望我能像北极一样,向有冰盖的极点漂流几公里。

由于天气寒冷,一路上没有太多交流。当我摘下手套时,几秒钟之内我的手就冰冷麻木。到了露营地,我们搭起帐篷,挖好厕所,就等着董老师请我们过来喝一杯。一天中只有这个时刻是最美的——大家围坐在董老师的帐篷里,喝着未冰冻的白酒,吃着亲戚给我们炒的花生,聊着我们的故事。团队成员一致认为白葡萄酒加冰是完美的。

12月23日是一个充满欢乐的日子

太阳终于来了。徒步时,我高兴地脱下了厚重的羽绒服。谁料我还是顶不住大风,根本感觉不到温暖,赶紧戴上厚厚的防风手套、口罩、羽绒服。不一会儿,口罩上就沾满了冰粒,衣服也未能幸免。

看GPS,当我们到达24.3公里时,突然抬头,看到正前方有一个黑点。我们兴奋极了,想往前跑。我们加快了速度,3个小时后才意识到这只是一个临时避难所。看着看着,大家的脚步都放慢了,但距离南极点只剩下最后二十公里了。来吧,争取明天到达。

12月24日终于抵达南极点

GPS定位显示我们距离南极点还有24.3公里。阳光灿烂,风从西南方向吹来。总结昨天的教训,太阳终究抵挡不住寒风。今天大家都穿着大羽绒服和羽绒裤。当我们到达17公里时,抬头一看,又看到了黑点。此时,大家都没有昨天那么兴奋了。他们只是低着头,继续前行。虽然我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至少我有了目标,知道了前进的方向。

我很快就感到疲倦,走了一段路就感觉浑身无力。由于寒冷,每次休息时间控制在5至7分钟。我打开防风外套,但由于热量没有及时排出,衣服内部结了冰。心情也在这一刻降到了冰点。他没有抬头,只是看着脚下的路。当距离极点还剩8.9公里时,曾经消失的黑点再次出现。这次不是一个,而是一系列。明显大家的动作都加快了,休息的时候气氛又变得热闹起来。每个人的脸和衣领都结满了冰块,留着浓密胡须的牛小红老师成了“真正的”圣诞老人。

19点16分,我们终于到达南极点。当地冒险公司的员工正在为晚上的平安夜聚会做准备。当然,我们也享受了一顿难得的大餐。

前排穿着红色奥扎克羽绒服的人是西藏登山队队员次仁丹达

他也是迪达登山队的成员。

12月25日,迪达登山队队徽留在科研站。

昨天的晚宴,美国阿门森斯科特研究站的科研人员也来到我们营地一起庆祝节日。应他们的邀请,今天我们参观了美国的极地科考站。这里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无聊,娱乐活动丰富,设施齐全。当看到桑拿房的时候,所有人都垂下了羡慕的目光。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自己种植蔬菜,每周产量 35 磅。参观结束,我们在科研站的纪念窗上留下了CDU登山队的队徽。

当天,我们乘飞机安全返回联合冰川大本营。

以上是迪达在北极、珠穆朗玛峰、德纳利峰、阿空加瓜山等地拍摄的照片(可以滑动查看)

注:何鹏飞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成员。曾参加过玉珠山、哈巴雪山、阿空加瓜峰、迪纳利峰、达日峰(未攀登)、冯文森、南极洲、北极等登山探险活动。本文中的所有时间均为智利当地时间。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