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跑步30天,身体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在探寻健康之路上,许多人往往忽视了身边最为自然、最为有效的“法宝”——跑步。有些人持之以恒地坚持跑步30天,结果仿佛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跑步究竟有哪些益处?在锻炼过程中有哪些事项需要留意?怎样进行科学的跑步训练?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吧。
01
跑步有什么好处?
[]
在减重过程中,有氧运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跑步这类有氧运动,它能够有效促进身体热量的消耗和全面提升新陈代谢率,因而成为了众多人选择减肥瘦身的主要方法。
皮肤变好了
据悉,进行跑步等运动后,人体通过汗液能够将细胞内部的杂质以及自由基排出体外。因此,在运动出汗之后,人们会感到肌肤异常舒爽,并且精神状态也会变得格外饱满。
有些人频繁进行跑步锻炼,却似乎发现面部皱纹增多,肌肤状态也有所下降,这或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皮肤护理意识不足。进行长时间的户外活动,特别是在未采取任何防晒措施的情况下,强烈的紫外线会激发黑色素的形成,导致皮肤变暗,并可能引发晒斑、皱纹等问题。因此,建议在户外运动时涂抹防晒霜,佩戴帽子和太阳镜,并注意保持肌肤的水分,运动结束后及时清洁面部。
饮食搭配不当。一些健身者为确保能量补给充足且迅速,往往食用大量面包、饼干、糕点等食品,这些食品含有过多的游离糖。这些游离糖在体内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在皮肤层面,这会导致皮肤糖基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皮肤弹性减弱、皱纹增多、色素沉着以及肌肤缺水干燥。因此,建议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并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
心肺变强了
心肺功能是衡量健康的关键标准,众多人在运动时往往感到呼吸困难,这正是心肺功能不佳的直观体现。若能持之以恒地参与跑步等有氧锻炼,便能有效维持并提升心肺功能的水平。
血压下降了
医生指出,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减轻交感神经的紧张状态,提升血管扩张物质的含量,优化血管内皮的舒张作用,加快糖脂的代谢过程,同时还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腿脚灵活了
尽管随着年龄的增大,骨骼密度会有所减少,然而进行运动能够促进骨骼密度的提升,并有助于预防骨折等情况的发生。
此外,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提升关节软骨以及骨骼密度的厚度,同时还能促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变得更为强健,力量得到增强,关节囊和韧带变得更加坚韧,这样不仅能有效减轻关节所承受的压力,还能显著提升关节的稳定性。此外,身体的运动范围和灵活性也会因此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失眠缓解了
对于常常失眠的人来说,运动是调理睡眠有效的方式之一。
失眠患者若能持之以恒地参与跑步、做操、练习太极拳等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对神经系统中的兴奋与抑制机制进行有效调节,进而为恢复正常睡眠模式奠定坚实基础,最终达到缓解失眠症状的效果。
体态变好了
持之以恒地参与跑步锻炼,有助于增强全身骨骼肌的力量,功能卓越的肌肉群还能拉长体态、提升身姿,从而让人显得更有气质、更加美观,并给人以年轻的感觉。
02
跑步要注意这些问题
晚上跑步更科学
从运动医学的视角分析,夜间进行跑步锻炼更为合理。人体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体力状态各异,通常在傍晚六点钟左右体力达到顶峰,因此在这个时间进行锻炼能够获得最佳效果。
而且,对于那些睡眠质量不佳的人群而言,晚间进行适量的运动,所带来的轻微疲惫感,能显著提高他们的睡眠质量。
跑步后别立即停
很多人习惯性地跑累了就一下坐地上休息,其实这很危险。
跑步结束后切勿立刻休息,建议先进行适当的冷身活动(例如,进行剧烈运动后的慢跑、跑步跳跃后的快步走、力量训练后的拉伸体操等)之后再进行拉伸。
冷身通常持续5至10分钟,有助于身体平稳过渡至不良反应的“危险期”,而拉伸运动则有助于肌肉恢复到初始排列状态。这些动作与热身时的运动相似。
跑步别追求太快
有人认为速度越快,脂肪燃烧量越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快速跑步的过程中,身体氧气供应不足,导致进行的是无氧运动。由于脂肪无法得到充分燃烧,因此无法被有效消耗。
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却能有效促进脂肪的代谢。跑步时若能保持呼吸的均匀与协调,甚至可以在交谈中继续跑步,而不会出现呼吸不顺畅的情况,这样的有氧运动正是有助于脂肪燃烧的。
坚持跑步才有用
想要从运动获益就要持之以恒,并且运动要循序渐进。
持续稳定的跑步锻炼能够扩大肺部容量,提升肺部效能,加强心脏与血液循环,增强心肺的耐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免疫力,进而增强身体素质,并提升预防和抵御病毒侵袭的能力。
然而,即便是适度的运动或是过度的运动,均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
科学建议的锻炼方式是每周进行3至5次运动,每次锻炼时长应保持在40至60分钟之间,同时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高。此外,为了达到提升免疫力的效果,可能需要持续锻炼12周,而在完成12周锻炼之后,仍需继续保持锻炼习惯。
跑步疼痛要注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的主管治疗师苗欣指出,在跑步过程中,需遵循“333原则”进行注意。
若满足上述任意一点,可能意味着身体承受极限或自我修复能力已达到临界点,因此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康复顾问或物理治疗专家的帮助,以便他们评估是否适宜继续进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