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如何改变我的生活:一段令人振奋的励志故事

日期: 2025-05-24 07:00:56|浏览: 12|编号: 10443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跑步如何改变我的生活:一段令人振奋的励志故事

跑步是如何改变了我的生活励志故事

昨日重温《习惯的力量》,书中前言中的故事令我思绪万千。猛然间,我想起自己在2013年年底萌生了跑步和锻炼的念头,而这恰好与我在同年阅读此书的时间相吻合,不禁让我好奇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

丽莎,这位34岁的女性,自16岁起便染上了吸烟和饮酒的习惯,之后的日子里,她始终在与肥胖问题抗争。她曾为了生计而负债累累,日复一日地沉醉于酒精之中,最终导致了与丈夫的婚姻破裂。在那段漫长的岁月里,她的生活被哭泣、暴饮暴食、失眠、无助、抑郁和愤怒所充斥,同时还伴随着羞辱感。在最绝望的时刻,她于黑暗中摸索着寻找香烟,直到闻到那熟悉的塑料烧焦味,才惊觉自己竟将一支钢笔误当成了万宝路香烟点燃。

在某个特定的瞬间,她意识到自己不能再继续这样的生活。她毅然决然,决定要去一睹金字塔的风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准备付诸行动。在这些改变中,首要之事便是戒烟。

四年后,她的体重减轻了60磅,摒弃了烟酒,完成了马拉松赛事,取得了硕士学位,还购置了房产。她的外貌看起来比档案照片年轻了整整十岁。

故事情形便是如此。然而,这却是一个确凿无疑的故事。因此,科学家们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致力于探究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她大脑中众多神经回路的变化。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发现,当她下定决心戒烟,以达成自己的目标时,这种想法的微妙转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进而深刻地影响了她生活的多个层面。随后的日子里,跑步取代了她的吸烟习惯,这一转变还影响了她的饮食、工作、储蓄方式,以及平日的工作日程和未来的规划。通过专注于培养一个关键习惯,丽莎掌握了如何调整生活中其他习惯的技巧。

我心中有所思,或许是由于她的故事触动了我,让我下定决心也要做出改变。至少,我要从某个方面开始,并持续地做出改变。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心态与她颇为相似——虽然我并没有她那么悲惨,但很多时候我过于悲观……嗯……如今再回想,我也不太清楚为何那时的我会感到那么无助,甚至绝望……现在看来或许有些好笑,但那时的情绪却是真实的。因此,我认为自己应当接受现实的真实面貌,或许正因这个故事,我萌生了通过跑步这一行为来改善自己生活的愿望。

然而事实是,确实如此。

1、跑步的这两年

最初开始动起来,是2013年7月。

度过了25岁的生日庆典。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忍受自己持续肥胖的体型。内心深处那个渴望变得更好看、更健康、更有活力的声音变得愈发强烈,我不能再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和生活方式视而不见。不再回避可能令人畏惧的现实,我决定勇敢地面对,尝试承担可能永远不会成功的风险,并开始了不懈的努力。那时,我仅限于在家中模仿视频练习健身操,并在网络上搜寻相关健身资讯。从郑多燕的教程起步,短短5分钟便已气喘吁吁,10分钟过后更是痛苦难忍,无法继续。那是我最初的模样,最初的自己。

自2014年3月起,我开始了规律的跑步锻炼,这一转变得益于2014年2月我成功办理了一张健身房的年度会员卡。

随后,我开始了跑步的征程。起初,大约每周跑步1至2回,每次的距离在1至3公里之间,大概就是3公里左右。尽管如此,在接下来的数月里,跑步并未赢得我的喜爱,但我尝试了各式各样的锻炼方式。这些尝试包括使用登山机、椭圆仪、参加了12节健身课程、练习瑜伽,以及在家中跟随视频进行健身操。最终,我意识到,跑步无疑是最省力的运动方式。那段工作最为失意之际,下班后的我得以逐渐平复纷乱的思绪,让情绪随着汗水与呼吸缓缓消散于体外。泡个热水澡,回到家中疲惫至极,随即倒头入睡,享受一个香甜的好梦。

自六月起,我调整了活动内容,主要专注于跑步与瑜伽两项。我的日常计划是每周跑步15公里,练习瑜伽一次,通常情况下,我都能达成这些目标。

8月,开始加入每1-2周1-2次游泳的尝试。

9月,报名了2014年上海半程马拉松。

到2014年10月为止,我的最高纪录是16公里,只有一次。

2014年11月1日,大约是这个时间点,我独自完成了半程马拉松,取得了净成绩。即便如此,完成比赛后,我依旧保持着跑步的习惯,每周依然设定了15公里的跑步目标。

2015年3月,我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在我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我渴望完成一项全程马拉松的挑战。

2015年4月,我参加了项目管理培训。随后,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决定以项目管理的方法来指导自己完成全程马拉松的训练。于是,我着手追踪自己的训练日程,力求每周都能依照计划执行。在随后的7个月里,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基本完成了这一训练计划。当然,在完成超过三十公里的长距离跑步时,我会将每周的总里程数平均分配到每次训练中,这样做有助于我更好地达成目标。单独一次跑三十多公里,无论是从体力还是精神状态上,都极具挑战性。

2015年全程马拉松训练计划表

2015年11月30日,我圆满地跑完了人生中的首个全程马拉松赛事。这一成绩,经过公正的审核,得到了官方的认证。

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中旬,我参加了长达两个半月之久的健身私教课程。起初,这主要是因为我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到了9月和10月,我发现难以保持跑步时的充沛体力,于是萌生了尝试新的锻炼方法来提升体能的想法。实际上,这种方法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6年2月至今,跑步的里程数不再受到限制,我每周都会安排时间进行跑步,每次的里程在5至12公里之间。影响我跑步的因素主要是可支配的时间和个人的精力状况。不论是春节期间,抑或是身处墨尔本,我都会确保至少完成一次10公里以上的跑步,以防止身体进入休眠状态。

这讲述的是我与跑步之间的故事。其中并无任何激动人心的情节。你或许难以察觉,跑步究竟是如何影响我,又是如何改变我的生活的。确实,我从未觉得跑步有多么神奇。我未曾向身边的朋友极力推崇这项许多人认为单调乏味的运动。至于跑步究竟是如何改变我的,我也并未有明确的认知。当然,我可以确信,自从我开始跑步,我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我逐渐变得更加开朗,更加充满活力,耐心也日益增强,乐于接受新事物,对失败和挫折的恐惧感也在逐渐减少。与此同时,消极的情绪逐渐被积极的能量所取代。

2、半程马拉松之后的变化

2013到2016

之后,当我完成了半程马拉松的挑战,我才着手开始写作。那时心中暗想,既然我已经顺利跑完了半程马拉松,并且表现不俗,为何迟迟不去做那些想做的事情呢?不妨试试看。(当然,在马拉松之后,我也重新启动了法语学习的旅程,那一年,法语学习占据了周末的时光。)于是,如今每周五天晚上,我都会坐在电脑前,挥洒文字,将其分享出去。时而目睹文章受到青睐,时而察觉文章被认为颇具价值,时而发现自身的情感与他人共鸣,时而收到豆友的温馨问候,有时甚至结识了几位志同道合、长期交流观点的网友。真是奇妙至极。

并非自诩书法技艺高超。然而在这大约半年的写字与收得反馈的过程中,某些时刻,我确实体会到了快乐。那是一种沉浸在所爱之事中的快乐,伴随着鼓励与同伴的支持,以及对持续创作的渴望。那是一种,尽管从墨尔本归来疲惫不堪,渴望尽早入睡,但一坐到电脑前便活力四射,无论时间长短都想要记录些什么的心情。这情形,就如同坚持跑步一般,不管怎样,我都渴望持续奔跑,直至我步入暮年,直至我失去奔跑的意志(我的计划是每年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各参加两次半程马拉松,这样的挑战不算太大,即便忙碌也应能完成,目前已有此打算)。

去年年底,我依旧坚信自己是个对多数事物缺乏情感的人。即便是对某事感到喜爱,我的兴奋程度也远低于他人。在我最为热情的时刻,朋友们甚至觉得我的反应只是普通,并未察觉到额外的热情。然而,时至今日,我依旧持有这样的看法。不过,我必须承认,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内心有好几次被强烈的快乐所充满。确实,这份快乐并未持久,很快便归于平静。然而,这种难得的愉悦却能在后续的日子里给予人无穷的力量,激励我们继续前行,切勿止步。非常感激那些始终耐心阅读我的文字、留下宝贵意见或主动与我交流,愿意成为朋友的朋友们;同时,也深深感谢那个在最初最初连每周要写什么内容都苦思冥想、甚至自己回看都觉得杂乱无章,却依然不断自我激励、坚持写作的自己。

跑步的欢愉与活力,自起始之处,便在我体内孕育成一股独特的能量。随着我持之以恒地跑步、挥笔书写、投入语言学习的日常行为,这股核心能量逐渐蔓延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笑得愈发频繁,不再紧锁眉头带着消极情绪。我的心情变得愈发宁静,不再急躁不安。我学会了耐心,不再急于求成。我开始乐于等待,坚信积累的力量。我渐渐愿意尝试更多新事物,并且坚信每一次的反馈都具有宝贵的意义,对失败或挫折的冲击也不再感到那么畏惧。

3、那些跑步教会我的事

除此之外,我曾在跑步锻炼期间陆续撰写了《那些跑步教会我的事》这一系列短篇心得,跑步这一活动还促使我学会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循序渐进,反而能更快地达成目标。

1)在跑到目的地前,你要训练自己对“不舒适”有一定的忍耐度

从起初的3000个单词都感到吃力,逐步提升至5000、10000、12000、16000、21000,乃至42000。这样的过程会轻松吗?显然不会。这无疑会让人感到不适,自然也需要我们有所忍耐。然而,这一切是否能够变得更好?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在此之前,你首先必须坚信这些进步是能够实现的。接着,你需要保持耐心,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逐步提升,同时也要具备足够的毅力,去承受在达到目标之前这段不舒适的过程。

经过锻炼,改善饮食结构,确保充足的睡眠,调整步伐节奏,调节呼吸频率,并留意心率是否稳定,逐渐地,你会发现跑3公里不再那么难受,进而可以尝试挑战5公里。随后,你可能会觉得5公里也变得容易些。接着,你可以尝试7.5公里,然后是10公里,甚至更多。是的,你都能实现这些目标,但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

2)你要学会面对现实,承认自己不是超人,承认自己需要慢慢来

提及此事,似乎简单至极。然而,真正每一次的进步,可能都源于你经过1至2个月的持续锻炼,体能得到增强,身体逐渐适应后的成效。你不可能一蹴而就,从3公里跳跃至10公里。你甚至会发现,直接从3公里跳到5公里都会感到非常吃力。没错,你需要耐心等待,不能为了追求成绩而过分勉强自己。那是一种好胜心。然而,好胜心并不适宜于马拉松这种漫长且需要耐力的运动和训练。由于你可能会遭受伤害,这样的伤害会直接妨碍你继续奔跑,亦或是在短期内无法持续进行训练。随后,你的训练进程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此时你容易感到沮丧,那么很可能,你将不再参与跑步。又或者,膝盖的损伤可能会让你彻底失去进行长距离跑步的能力。

你需要学会在与自己抗争的过程中不断坚持跑步,永不言弃,同时也要学会与自己和解:在这个阶段,你只需相对轻松地完成3公里、5公里或7.5公里的跑步。只要你持续保持前进的势头,你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前进。你切勿反复责备自己为何不能做得更好,因为这样只会消耗你那有限的意志和精力。

罗马的建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从事长跑运动的人,理应明白这一道理。长跑如此,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3)你要拥有信念,你能完成这段征途,然后去做

21K/42K这一数字组合在许多人眼中显得相当恐怖,尤其是对2013年的我而言,21K这个数字让我感到畏惧。我从未想过自己能够完成半程马拉松,更令人惊讶的是,紧接着的一年,我不仅完成了半程,还实现了全程的挑战。再往后的一年,我更是完成了42K的壮举。我依然记得,2014年半程比赛前的10月,我在家中紧张地进行着训练。我从未成功跑完过21公里的全程,我妈甚至拿这件事来取笑我,称我是“把一只跳蚤抓来放在自己头上让它咬”。。。(这真是我亲妈啊,呵呵...)

在2015年比赛全程之前,我的朋友常常劝我,哎呀,别再跑步了,这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诸如此类的话。

尽管如此,我仍旧毫不犹豫地投身于奔跑之中。这让我感到十分不可思议。即便内心充满恐惧,即便始终感到疲惫不堪,需要承受诸多不适,我依旧坚持着向前奔跑。这究竟是为了什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在驱动着我?让我们深思,生活中有那么多事情,我们为何轻易放弃?为何对于某些事情,尤其是这一件,我会如此执着?

后来回想,就是因为自己内心有一个坚定地信念:

我认可完成马拉松的挑战这件事情的价值

我想要完成这件事情

在结束之际,它赋予我与众不同的体验,这种独特的感受使我逐步迈向心之所向的目标。

因此,我决意,我甘愿承受这种不适,我勇于承担未能达成的风险,我有能力坚守自己的信念,而非受他人观点所动摇。实际上,这种坚持也成为了后续诸多执着与抉择的起点。

4、最后:我想我会一直跑下去

从2016到2018呢?

当我写到这里时,我意识到跑步这项运动已经逐渐渗透进我的生活,带来了一丝一毫的改变。尽管我的兴奋点并不高,激情也未能充分展现,但我坚信,我会持续地坚持下去。

我也充满了好奇,待到两年之后,当我再次回首,跑步又将如何继续塑造我的生活呢?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