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智能穿戴设备普及,便利背后的泄密风险需防范

日期: 2025-07-12 14:02:21|浏览: 13|编号: 10469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当下,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凭借其便捷的操作和丰富的功能,在社会上得到了快速推广。它们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记录健康信息、提供导航指引,还具备远程通讯和信息推送的能力。然而,这些便利的功能背后,却隐藏着一定的泄密隐患,我们必须对此保持警惕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存在泄露多维度信息的风险。智能穿戴设备一般配备了摄像头和麦克风,并具备定位功能,能够收集用户的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和面部信息,同时还能实时监测用户的健康数据和行为活动,构建用户详细的人物画像。若这些数据不幸被泄露,可能会触发一系列安全问题。

——这是一种与数据相连的虚拟黑洞。智能穿戴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与社交应用、支付工具等多种软件产生联系,并将相关数据自动传输至云端服务器。然而,在安全保密方面,云存储存在一定的不足。若账户遭受破解,或者服务商的系统存在漏洞,甚至遭遇国外间谍情报机构的攻击,那么存储在云端的资料就有可能泄露,或被恶意使用。

这些隐蔽的“潜入者”如同不易察觉的“特洛伊木马”。与其他智能终端相比,某些智能穿戴设备的系统似乎不够周全。据相关报道,这些设备中的一些存在第三方应用程序非法获取权限、系统更新缓慢等问题。一旦黑客利用这些安全漏洞植入恶意程序,便可能引发数据被非法搜集、个人隐私泄露、设备被远程操控等一系列安全问题。

——一种超越物理界限的“数据通道”。智能穿戴设备一般借助蓝牙、Wi-Fi等技术手段与手机或其他设备建立连接,部分设备还拥有“自行组建网络”的功能,即便在没有基站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多个终端之间的互联互通,构建起一个独立的通讯网络,从而能够绕过那些涉及保密信息的网络所设置的物理隔离障碍。若黑客利用植入木马的智能穿戴设备构建临时的局域网络,他们可能通过蓝牙技术将其他设备中的信息数据逐级传递至外部设备,从而引发信息泄露的风险。

构筑智能穿戴设备立体安全防线

一块手表,一枚手环,或许它们便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沿防线”。在尽情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之际,我们更应严守个人隐私与国家机密,严密防范智能穿戴设备泄露信息,携手维护智能时代的国家安全。

设定了特定的禁止区域。在涉及保密信息的地点,不得使用智能穿戴装置,同时,也严格禁止将此类设备与保密信息系统进行连接。在涉密场所的入口、办公区等显眼位置,建议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并配置专用的电磁屏蔽保险箱,以便对进入该场所人员的电子设备进行统一保管,从而从根本层面消除泄露机密的风险。

强化个人设备管理,用户需通过正规途径选购商品,并定期对设备系统及软件进行升级;科学配置设备权限,对第三方应用授权需谨慎,并关闭不必要的功能如位置分享和麦克风;避免存储敏感资料,对不明链接和可疑软件保持警惕,减少使用公共网络,并定期进行病毒扫描和数据清理。

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当广大民众在购置或使用智能穿戴产品时,若察觉到有网络间谍活动的迹象,请务必迅速通过12339国家安全机关的举报热线电话、官方网站的举报平台、国家安全部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等举报途径,亦或直接向所在地的国家安全机关进行报告。(安平)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