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这款不粘锅被誉为煎蛋不粘、煎鱼不破皮的利器,它的突然出现,颠覆了许多人“厨房新手”的形象。出锅后,那些卖相极佳的“美食”能够轻易在朋友圈中引起轰动!然而,正当我计划更换一口不粘锅,以期在烹饪上有所突破时,却被电商平台上琳琅满目的不粘锅产品所迷惑。涂层种类繁多,有陶瓷、麦饭石、钻石、大理石等,究竟哪种涂层才是最佳选择呢?价格方面,从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这其中的差异究竟在哪里?最终,我决定投入相当可观的资金购买一口锅,并且厚颜无耻地向朋友借了两口,目的是为了揭开真相:高价的不粘锅是否只是交了智商税。
在开始实际测试之前,有必要指出的是,我们此次挑选的三款不粘锅价格分别为179元、89元和29.8元,虽然它们的涂层制作工艺各异,但本质上均采用了含氟涂层技术。在纯含氟涂层产品中,179元的价格已经算是较为高端的“贵族”级别了。而那些价格在几百甚至上千元的不粘锅,往往在工艺上有所提升,并加入了更耐磨的粒子。至于不同涂层的具体种类,我们将在后续内容中详细阐述。
太长不看版
贵有其价值所在,购买那售价29块8的不粘锅实属浪费智商,初试便已败北!然而,那售价179元的锅虽然已被使用了一段时间,但在多轮比较中,其表现依然堪称卓越,不粘性能达到了最高等级。这种价格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涂层工艺(不粘性)、导热性能、受热均匀性、耐用性等方面,最直观的反映便是其重量和容量。
尽管不粘锅在烹饪过程中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便利性,然而,我们后来意识到不粘锅无法承受明火猛炒的高温(其耐温上限仅为250℃),而家用燃气灶的燃烧温度却相对较高,甚至能超过1000℃,因此,不粘锅更适合在电磁炉上进行烹饪。通常情况下,若火力强劲,烹饪出的菜肴往往更加美味,因此,对于那些对食物口感有较高要求的烹饪高手来说,同时拥有不粘锅和铁锅是个不错的选择。不粘锅可以承担辅助烹饪的角色,对于煎蛋和煎鱼这类简单的菜肴,完全可以放心交由它来处理。
三口锅皆为含氟涂层
为了贴近实际,此次测评着重考察了锅具的粘附性能和烹饪时的使用感受,并未对锅体造成损害(锅体完好无损!友谊的小船勉强保住),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三款“参赛者”的基本信息。
首先来看1号锅,这口锅体型庞大且形状圆润,深度达到7厘米,容量相当宽敞,涂层厚度更是令人瞩目。它选用的是美国进口的高品质材料,特制的华福麦饭石涂层,这项涂层技术正是源自华福公司的核心科技。刚开始使用时感觉较沉,但很快,我注意到了它那柔软的把手,由胶木制成,其设计难度超过实木与塑料,成本也相对较高。在隔热防烫的同时,使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而且锅身两侧还配备了导流口,使得倒油倒汤时更加顺畅,不易挂壁。
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那口锅融合了陶瓷的质地与金属的亮泽。经查阅其电商页面,我得知其底部采用了陶瓷底漆,这一设计显著提升了其耐用性。由此可见,在工艺、设计和成本方面,这款锅确实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接下来是这款编号为2的平民锅,售价89元相当合理,它声称使用了食品级涂层,然而具体是哪家公司的技术,我们无从得知。如今,似乎只要产品标签上出现“食品级”的字样,消费者就会感到安心,对此我们只能给予差评。不过,我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后,发现其涂层中含有氟元素。
这个价格决定了它的涂层与锅身厚度无法与1号贵族锅相媲美,手柄部分采用的是塑料,这是市面上许多锅具常用的材料,只能说表现一般,没有明显优点。尽管同样是加深锅型,但这款锅的深度达到了8.4厘米,在三个锅中拥有最大的容量。
最终,我这位平民花费了不少钱买下的3号平民锅,其单薄的身躯确实让我难以言表。锅深仅5厘米,一次难以容纳过多食材,而且重量过轻,手感不佳,操作起来略显不便。然而,商品详情页中明确指出,该锅采用了美国华福涂层,这成为了它的一大卖点。
涂层见端倪
尽管我们并未进行破坏性检测,我依然借助10倍放大镜对它的表面涂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即所谓的面漆覆盖层。经过一番对比,我明显察觉到了一些异常之处。
在相同的光照和放大倍数条件下,细观锅具的中央区域,会发现贵族品牌的锅具表面涂层呈现出紧密且平滑的特点,仿佛花岗岩般的外观。相较之下,普通锅具的涂层质量稍显不足,虽然与贵族锅相比有所不及,但其紧密度和平整度仍能满足基本需求。贫民锅的涂层看似粗犷,让我对其耐用性心生疑虑,担心在使用过程中涂层会轻易剥落或受损。尽管都宣称采用华福涂层,但实际表现却大相径庭,此番较量中1号锅无疑胜出。
意料之外的升温速度
在炒菜之前,我们得先让这三口锅活动活动。我们各自向每口锅中倒入800毫升的水,然后调整电磁炉的功率到1000瓦,并用水温计来检测水温。结果显示,1号锅、2号锅和3号锅的水温分别达到50℃,所需时间分别是1分2秒、1分6秒和1分22秒。
1号贵族锅的升温速度之快出乎我的预料,我本以为它的厚度在三个锅中是最厚的,即便不是最后一名,也难以夺得冠军。然而,它的材质导热性能与价格呈现出正比关系,最终在比赛中,1号锅仅以4秒之差险胜。
不粘锅最残酷的试验:无油煎蛋
我国对不粘锅的防粘性能有严格的国家标准,其中最能直观展示其防粘效果的是“无油煎蛋”这一测试项目。在此基础上,我们稍作调整,确保在除锅具外的所有条件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对三口锅的防粘性能进行了测试。
首先对三只锅进行预处理,加热至10秒钟,随后打入形状和大小相近的新鲜土鸡蛋,待蛋白大致凝固,再用木铲小心取出。此煎蛋步骤需重复三次,以降低误差。
1号锅在试验中表现优异,成功实现了鸡蛋的完整取出,外观光鲜亮丽,色泽均匀,无焦黑痕迹,且不粘锅特性使得锅内无任何残留,这让我误以为自己拥有了高超的厨艺。
二号锅的做工不够精细,尽管鸡蛋能够完整地被取出,却不幸地出现了轻微的粘锅现象。使用抹布可以轻易地擦去残留的锅巴,然而在打蛋过程中,我发现锅底并不平整,导致蛋液流失到了锅的边缘。
三号锅的状况令人震惊,鸡蛋一入锅便迅速变焦。煎至蛋白大致凝固,尽管使出浑身解数,仍无法将其完整取出。清洗时耗时长达十分钟,而这竟然是新购买的锅具!
最终,我们依据既定标准对这三口锅在煎蛋过程中展现的不粘性能进行了细致的评级判定。
结论清晰可见,1号锅的不粘性能被评为一级,2号锅的不粘性能被评为二级,3号锅的不粘性能则被评为三级。
额外加赛:少油煎蛋
新购置的3号锅未能一展身手,前期的试验中屡遭挫折,这让我感到极度失望与沮丧;然而,尽管当前倡导低油健康的饮食习惯,大多数人煎蛋时仍会加入少量油脂,以提升口感;因此,我决定给予3号锅一次新的尝试,尝试在低油条件下煎蛋,以期达到满足大众日常煎蛋需求的目的。
1号锅自不必多言,即便是无油煎蛋这样严格的要求也能轻松应对,更不用说少油煎蛋了。2号锅在少油煎制的情况下,无需翻转,表面也毫无粘滞之感,只是锅面不平整的问题更为突出。3号锅则几乎要粘锅,幸亏我动作敏捷,最终成功将鸡蛋完整取出,并未粘附锅底,勉强算是通过了考验。尽管3号锅的不粘性能仅达到Ⅲ级,但不可否认,它仍是一款涂层不粘锅。
挑战煎鱼不破皮
关于不粘锅的另一则广告标语:煎鱼时皮肤不破裂,我们不妨亲自进行一番实验,一探究竟其效果究竟如何。
在先前的实验里,我们采用了等量的油来煎制鸡蛋,待鸡蛋被取出且锅未清洗的情况下,我们紧接着利用三口锅进行了煎鱼的实验,同时,这一过程也让我们有机会观察哪一口锅在煎鱼时能更节省油量(当然,这并非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清洗锅具)。
三个锅均能成功煎制不裂皮的鱼,煎制2分钟后,我们检查了三个锅剩余的油量和煎出的鱼。结果显示,尽管3号锅中剩余的油量最多,但已出现明显的烧焦痕迹;1号锅煎出的鱼色泽金黄,受热非常均匀;2号锅的表现尚可,不过由于锅底不平,这个瑕疵在煎鱼过程中显得尤为关键,它会导致油分布不均,使得锅中心部分容易干烧,进而可能破坏涂层并析出含氟物质。
模拟日常炒菜
在最后一个步骤中,我们将不易炒熟的土豆切成片,并置于锅边,而将牛肉块摆放在锅中央,接着倒入相同分量的食用油,将电磁炉功率设定为1000瓦,随后每口锅分别煎煮2分钟。
最终观察得出,1号锅中的土豆已经完全煮熟,而牛肉块表面已经呈现出焦黑;2号锅的烹饪效果相当出色,无可挑剔;然而,3号锅里的土豆尚未煮熟,牛肉块却已经烧焦,而且锅边缘与锅中心的热效率差异十分显著。
归根结底,1号锅之所以具备卓越的导热效果,是因为其锅底采用了全面覆盖的导热层设计,这一设计使得导热面积增大,传热速度加快,从而实现了更加均匀的热分布。
评测总结:观察实验数据,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不粘锅的确是物有所值。高品质的不粘锅,在防粘性、传热均匀度和热效率等方面,都离不开相应的成本投入。因此,对于那些质疑高价不粘锅是否值得的疑问,答案很简单:选择贵一些的!
涂层五花八门,常用的只有一种
价格纠结的问题已经得到妥善处理,接下来我们得面对种类繁多的涂层材料,在价格相差无几的前提下,究竟该如何作出恰当的选择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接触到诸如特富龙、陶瓷、麦饭石、钻石和大理石等不同类型的涂层,然而,受限于成本因素,市场上的涂层产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含氟涂层,其材质为聚四氟乙烯,简称PTFE;另一类则是陶瓷涂层。
我们都知道,钻石的摩氏硬度达到了顶级的10级,因此,若产品确实采用了钻石涂层,其抗刮擦和耐腐蚀性能将优于其他涂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商家所售上千元的锅具,尽管宣称使用了钻石涂层,实则多为陶瓷或含氟涂层,并掺杂了石头粉末或其他耐磨颗粒,工艺上可能更为精细。即便如此,我更愿意选择价格相近的铸铁锅。
陶瓷涂层的不粘锅外观出众,从理论上讲,其耐热性和安全性也较高。然而,实际上,这类锅具的不粘性能远不如含氟涂层产品,并且存在一个显著的缺陷——易磨损,导致不粘性迅速丧失。因此,陶瓷涂层锅通常更适合作为炖锅使用,而市面上那些不粘性能较好的不粘锅,普遍采用的是性价比更高的含氟涂层。
有人可能会提出异议,既然之前提到的1号贵族锅采用的是麦饭石涂层,那为何又说所用的涂层普遍含有氟元素呢?
所谓的“麦饭石”锅,实际上只是在其表面涂覆了类似麦饭石的纹理图案,这实际上是一种涂层工艺。它并非由真正的麦饭石制成。这一点,在1号锅的详情页中有所体现。该产品表面涂覆了模仿花岗岩效果的材质,而非真正的麦饭石。从本质上讲,它仍属于含氟涂层。
不粘锅涂层有毒致癌是个误会
谈及含氟类涂层,或许有人对此感到不熟悉,然而提及特氟龙,许多人可能了解到它存在毒性及致癌风险,目前欧美多国已明令禁止其使用。
这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误解,特氟龙作为一种含氟涂层的品牌,是杜邦公司所采用的注册商标标志。同样地,那款编号为1的锅所采用的美国华福涂层,也属于含氟涂层的品牌之一。特氟龙之所以被认为具有毒性并可能致癌,是因为其生产环节中曾采用的全氟辛酸(PFOA)这一添加剂,但如今全氟辛酸已不再被用于不粘锅涂层的制造,因此,被禁止的是这种添加剂——全氟辛酸,而非特氟龙本身。
其次,聚四氟乙烯无毒性,尽管被誉为超级塑料,它对任何溶剂都无溶解作用,即便是极具腐蚀性的王水也无法将其分解。然而,其热分解温度大约在380℃左右,相比之下,花生油的一般沸点则低于340℃。换句话说,当油开始沸腾并冒烟时,聚四氟乙烯并不会发生分解。
食用油在温度超过180℃时,会引发分解或聚合反应,生成诸如醛酮、低脂肪酸、环氧化物等多种对健康不利的物质。相较之下,与其担忧聚四氟乙烯的分解,我们更应该先避免使用炒勺热油这样的操作。只要不是长时间干烧,用油炒菜或水煮食物在正常情况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尽管氟化层不易分解,即便在不当使用或质量不佳导致脱落的情况下,也不会对健康构成威胁,然而这确实会直接影响到锅具的不粘效果和用户体验,因此,我们仍建议消费者挑选那些工艺考究(价格较高)的锅具。
正确养护可延长使用寿命
即便购置了质量达标且价格合理(昂贵)的锅具,若长期使用不得当,其表面涂层亦难以承受磨损,或许不久便会损坏。为了避免日后有人追究责任,指责我误导其购买了高价锅,我认为向大家普及不粘锅的正确使用及保养方式十分必要。
聚四氟乙烯材料天生具有很高的生物稳定性,因此在使用不粘锅烹饪时,它不会溶解于食物中并导致脱落。这主要是因为,在不粘锅的长期使用过程中,锅具间的摩擦和撞击会导致涂层出现裂缝。当一些酸性或碱性食物接触到锅体和涂层的接触部位时,就会引发金属的腐蚀,进而导致涂层脱落。
其次,金属与聚四氟乙烯的热膨胀系数存在差异,这种膨胀程度的区别可能导致涂层与金属界面发生滑动,从而引发聚四氟涂层脱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注意:
挑选合适的涂层厚度对于不粘锅至关重要。涂层过薄如评测中的2号平民锅,其物理耐性不佳,在长时间高温烹饪中,锅体中心容易向涂层一侧弯曲,且更易损坏。然而,涂层也不宜过厚,因为过厚的涂层会增加涂层与锅体之间的附着力负担,从而减弱涂层的附着力,且使用不当还可能引发涂层龟裂或脱落。
选购时,煎炒锅的涂层厚度应选取不低于25微米,煮制和加热牛奶的锅具涂层厚度则应不小于20微米,这两个数值都是衡量不粘锅质量的关键标准。
同一款不粘锅,由于国内外烹饪习惯的差异,其使用寿命也有所区别。依据《食品容器内壁聚四氟乙烯涂料卫生标准》的规定,这类涂料适用于非酸性食品容器,其使用温度不得超过250℃。在使用不粘锅时,应尽量避免爆炒、煎炸以及长时间干烧。在我们的实验中,使用电磁炉以1000W的功率正常炒菜时,不粘锅的中心温度保持在250℃以下。
在操作过程中,请选用硅胶或木竹材质的铲具,切勿使用金属铲或其他金属锐器,以防对产品的表面涂层造成损害。
不粘锅与我国传统锅具存在差异,烹饪结束后,不宜立即用冷水对其涂层进行冲洗,而应让其自然降温。因为热胀冷缩的原理可能导致涂层脱落。
炒菜还是得有镬气
广东人常用“镬气”这一标准来衡量食物的美味程度,它是对粤式小炒技艺至高无上的赞誉,体现了用铁锅炒菜时食材间那种独特的交融,堪称中式炒菜之灵魂所在。
菜肴摆上桌,众人纷纷吸气,齐声称赞其香气扑鼻,而这香气,便是源自烹饪时的镬气。这种东方烹饪的神秘力量,虽无形无质,但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它是指利用铁锅高温快速翻炒食材,依靠强烈的火候来锁住食材的原味,并增加其独特的焦香味。
它的形成源于多种化学反应,主要包括美拉德反应以及焦化反应。这些反应可以概括为食物、调料和水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复杂变化,尤其在淀粉类食物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体验独特,既香气扑鼻又避免了焦糊。
请注意!大家务必注意到了核心词汇,那就是“铁锅”。镬气的形成离不开铁锅这一深半圆弧形状的容器,而且,它还必须依赖强烈而明亮的火焰、高超的颠勺技艺以及极快的炒菜速度。铁锅越厚重,弧度越明显,释放的热量越充沛,炒菜速度越快,镬气也就越醇厚。
尽管我似乎缺乏成为顶级厨师的天赋,但我依然怀揣着不断进取的志向。我的烹饪技艺不应仅仅停留在使用不粘锅的层面。即便高端的不粘锅具备出色的防粘特性,极大地方便了日常的煎炒操作,我还是打算添置一口铁锅。不粘锅适合用来完成简单的煎炒任务,而铁锅则能让我深入体会烹饪中镬气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