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库跟珍品网 北魏时大同成为北方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佛教迅速发展

日期: 2024-11-03 03:07:25|浏览: 304|编号: 7748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北魏时期,大同作为首都,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驿站。佛教开始传入大同并迅速发展。云冈石窟的发掘和大量佛教造像的出现,表明大同是当时中国北方的中心。它是佛教中心,也是我国佛教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辽崇熙十三年,大同改云州为西京,成为辽朝五都之一。政治地位的提高和辽王室的大力推崇,使大同地区本已发达的佛教文化焕然一新。 “檀园之盟”之后,宋辽两国和平共处,西京的很多建筑基本上都是在这一次之后开始修建的。

辽代在此大规模修建华严禅寺,直至清宁八年(1062年)“供奉诸帝石像、铜像”,使之不仅是西京的佛教圣地,也是西京的佛教圣地。辽代皇帝的皇家庙宇。萧观音被立为懿德皇后后,清宁二年(1056年),在西京瀛州建木塔一座,作为子孙的家庙。

当时,西京各地著名的佛教寺庙不下百座。仅在首都和京畿地区,就有天王寺、普恩寺、禅房寺、南塘寺、涌泉寺、观音堂等各类寺庙。辽道宗封法构高僧为司空护法。 《权僚文》记载,他曾任云中住持;还有名僧慧鉴、受智、受道等,从《辽史》的著述来看,应该都属于西京寺。长老:辽代高僧云中仁舍法所著的《经、秘、圆通、佛心集》,在全国广为流传。

人们信佛更加积极,佛寺香火旺盛,许多信教男女捐资修建了无数的佛塔和佛寺。还有大部分未婚的少男少女出家为僧、尼姑,遵守教规,吃斋念佛。为了弘扬佛教,许多信徒还传经、写经、刻经。

佛教丰富和丰富了辽代的文化内容,促进了辽代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契丹民族的汉化。辽代,西京佛教在皇室和达官贵人的支持和施舍下,寺院经济尤其发展。

民间常发起团体供养寺院佛事,流行所谓“千人会”。这是当地信徒组成的宗教社团,协助寺庙举办各种佛教活动。它隶属于寺庙,由寺庙内的德高望重的长老领导。由杜维娜、维娜,以及城主、城主、城主组成。 。社区成员是当地居民。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将钱存入寺庙库房供寺庙使用。根据他们组织的佛教活动,他们有不同的名称。例如燕京仙禄寺的舍利,就是专门为安置佛舍利而整理的;房山云居寺 组织经寺镇刻石经、修寺院。此外,邓乙、阿弥陀佛、兜率天等寺内均设有常设佛塔,每年还有太子诞辰纪念佛诞。寺庙印制大藏经,许多当地社区也组织举办大藏经。

这样,佛教事业就更加兴盛,寺院得到了更多的资助,佛教信仰也因城镇的群众支持而更加深入人心。当时民间信仰最多的是阿弥陀佛或弥勒净土,其次是火焰光如来(辽东宝岩寺阁内有火焰圣佛坛),还有对药师如来的信仰(燕国长公主在家里建了药学堂,俗称她是药师公主),对白衣观音的信仰(相传唐太宗迁了药师)。幽州大悲阁观音像到契丹族的发祥地牧野山,建庙供奉,尊其为民族守护神)等。他对舍利和佛牙的信仰实力也强,除了释迦牟尼佛舍利外,还有定光佛舍利的流传。至于受佛教影响的习俗,最突出的是妇女喜欢在脸上涂黄粉,称为佛衣;人名都是小字,如三宝女、观音女、文殊女、药师女等。

辽朝皇帝对僧侣很优待。同时,他们通常以经、法、理三科来选拔修士,学业成绩优异的则被授予法师称号。各州选一位有德行的苦行僧为首领,指导后进生,专事教(解)、行(修)、诵(诵)三方面。其中不乏一代有名的高僧。由于这些培训和考试制度,促进了佛教教学研究的发展。辽代教法最发达的是华严学,其次是密教,然后是净土宗,还有律宗、唯识学、苦射学。五台山,隶属辽宁西京大同府管辖,原为华严教中心,对辽各地佛教影响较大。

大同西京时期的佛教对我国佛教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佛教建筑方面,大同华严寺现存的薄家教大殿,建筑精美,风格独特。殿内天宫阁号称天下绝无仅有。大同华严寺是全国最大的辽金建筑群。

就佛教艺术而言,薄家寺的二十九尊造像在我国现存的辽代雕塑中名列前茅。这些佛教建筑和佛像为研究我国建筑和雕塑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如今,在辽代古遗址中,大同保存最完整的建筑就是佛寺和佛塔。

最后给大家展示一下大同保存完好的一些辽代文物!

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西南角。始建于辽崇熙七年(公元1038年),根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得名。具有辽王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华严寺分上寺、下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主,是现存最大的辽金佛教寺院之一。后部分毁于战乱,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

下寺正殿为薄家角藏殿,意为佛经藏殿。薄家角大殿右侧椽底刻有“魏忠熙七年(1038年)戊寅九年,正月初九,建于戊申戊”的铭文。甲午、甲午朔十五”,说明这是辽末保大之乱中幸存下来的建筑。辽代建筑。

殿内的豆八藻井等物品也是辽代旧物。内沟画中所绘的网状纹、三角柿茎等辽代流行的图案,至今仍依稀可辨。围墙四周,有一座二层楼阁式经阁,被已故建筑师梁思成称为“全国唯一”。佛坛上有29尊辽代彩塑,是我国现存最精美的辽代雕塑之一。

华严寺现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是我国较古老、较完整的辽金寺庙建筑群。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14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善化寺

善化寺全寺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大殿前左为文殊阁,右为普贤阁。整个寺庙的建筑高低错落,轻重缓急。是全国现存辽金寺庙中布局最完整的。

其中,除文殊阁于民国初年毁于火灾外,山门、三圣恒寺、普贤阁均为金代遗存(也由此推断普贤阁为唐遗存)朝),大雄宝殿为辽代遗迹。 。

一寺保存有辽金古建筑四座,在全国独一无二。寺庙的中轴线建筑和整体布局仍保存完好,是全国早期佛教寺庙中唯一的典范。

观音堂

大同观音殿内有17尊辽代石雕。观音殿正面供奉一尊高六米的观世音菩萨像。左右各有二胁侍菩萨。观世音菩萨前面坐有一尊紫衣观音像,观音菩萨后面有一尊韦驮像。站立的雕像。

观音殿左右两侧各有四尊明王雕像。观音堂大门左右两侧各有一尊壮士塑像。这十七尊造像造型生动,表情各异,表现手法灵活,反映了辽代佛教文化的发展和辽代佛教造像的特点。

殿堂的建造和造像的塑造与辽代大同地区的政治、文化、历史背景有着重要的联系。

觉山寺

觉山寺位于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觉山半山腰。觉山又名悬钟山。寺院群山环抱,古柏茂密,景色宜人。该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七年太和七年(483年)。寺内建筑分三轴线,每轴线前后各有一个三层庭院。中轴线上有山门、钟鼓楼、前殿、中殿、东殿。东、西、中三轴线并列,周围有整齐的城墙。

辽代大安六年(1090年)寺塔重修后,历经元明两代多次地震,依然巍然屹立。塔高13层,平面呈八角形,密檐实心砖砌成。塔内有八角形塔一座,中心有八角形塔芯柱。底层可以爬上去。里面有一尊木制卧佛,四壁有壁画。塔基周围有砖雕歌舞伎雕刻,是辽代砖雕艺术的瑰宝。

禅房寺塔

禅房寺砖塔矗立在大同市西南30公里处的丈人峰顶。因是禅房寺的一部分,故名禅房寺塔。

据《大同府志》记载,禅房寺塔始建于辽代。为六角形七级实体砌体结构。塔高20米,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除塔为铁制外,其余均为砖石结构。

其中塔基为须弥座,用规则的长方形石块砌成。石头之间不使用灰浆,而是使用木榫。每块石头上都雕刻着莲花、牡丹、童子等图案,六个角各雕刻着一位勇敢威武的武士。上栏杆两侧各浮雕一佛二菩萨,腰束两层莲珠,刻莲瓣。塔基如此高大、复杂,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塔基之上为砖砌仿木结构塔身。二层塔墙两侧各设有小门式窗和小四格窗。乍一看非常逼真,但实际上是假雕刻品。以上各层结构相同,只是每层逐渐向内折叠。

寺塔造型优美,稳重大方,形如笔锋。由于它高高地矗立在山顶,衬托着青峰、云雾,显得更加高大秀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圆觉寺塔

圆觉寺塔位于浑源圆觉寺内。但寺院已毁,仅存寺塔。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圆觉寺塔始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塔高九层,密檐飞拱。它由砖砌成,平面呈八角形。是一座完全仿木结构的建筑。

全塔分为底座、塔身、塔顶三部分。塔基为须弥座。底部叠了几层,逐渐缩回。它由两层砖砌成,刻有歌舞伎乐曲、力士、动植物图案。对研究古代民族文化,特别是北方民族歌舞、乐器有一定的价值。塔身下直上尖,呈圆锥形;塔顶上端装有莲花式铁刹,其上有碗、相轮、盖、珍珠。

铁刹的尖端有一只精致的铁凤凰,可以随风旋转。它既是风向仪,又是避雷器。是古代罕见的飞凤风向标。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