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寺村牌坊
2007年7月9日,沉阳市沉北新区石佛寺村被省建设厅、省文化厅评为第一批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从七星山看石佛寺村
从七星山看石佛寺村
从七星山看石佛寺村
无头石佛其实是手持朝廷牌位的文官翁仲。他被戴上水泥头,戴着民国时期的瓜子帽。
铁岭李成梁家族墓前明代公务员翁忠请注意,头上要戴黑纱帽
石佛寺村位于沉阳市北郊30公里处。辽代称石家寨,明代称辽东边境的十方寺堡。属蒲河市。后因村西有一石佛,遂演变为现名。 《东三省史迹古迹》一书中记载:石佛寺为城中巨镇,北临辽河,西依群山。山上有一尊石佛。其来历不明,佛像由青石制成。相传唐朝时十尊佛都经过此地,只有这尊佛落入山谷。相传清代有十尊石佛,每晚镇压百姓种植的庄稼。后来,他们搬到平房顶上压庄稼。这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于是他们开始逮捕其中一人。其余九人逃跑,人们夺走了这座雕像。佛头被砸落,推入沟中,故改名石佛寺。后来人们发现,这尊无头石佛竟是手拿朝廷牌位的文官翁仲。那是陵前和神龛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翁仲现安置于石佛寺沉北新区锡伯西迁纪念馆广场。
七星山下石佛寺远景
石佛寺全景
石佛寺大门
石佛寺三圣殿
石佛寺天王殿
石佛寺大雄宝殿
七星山位于石佛寺村辽河畔
七星山海拔147米,位于石佛寺村辽河畔。七星山面积约6平方公里,西与新民市接壤,北与法库县隔辽河相望,海拔147米。七星山形成于侏罗纪末期。方圆40公里内有一座山峰突出。从空中俯瞰,七个大大小小的山峰酷似北斗七星降落地面,故名。它历史悠久,遗迹众多,山川秀丽,自然风光秀丽。植被覆盖率达58%,各种针叶树、阔叶树覆盖。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黄菠萝在这里生长茂密,占了七颗星。占山地植被总量的5%。七星山风景秀丽,自古就有“塔影远山雾重,笛声清水凉”的赞誉。
七星山采石场遗址
七星山半山腰的狐仙庙
七星山半山腰的狐仙庙,供奉着狐仙三位祖师:胡天丘、胡天海、胡天罡。他们是当地百姓的守护神。
七星山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辽金双州古城、明代边城遗址及同时代的烽火台,还有唯一的明代军事要塞遗址十方寺军在该国。炮台、清代修建的辽河历史上第一座防洪堤、记录清代名将左保保筑堤的石碑、清乾隆年间的古井王朝等遗迹。七星山上还有一座辽代佛塔遗迹。山上还有72个碉堡和解放战争时期修建的寺庙一座。
辽宁省双州市双城县石家寨精聚院佛塔
辽宁省双州市双城县石家寨精聚院佛塔
石佛寺塔的全称是“辽宁双州双城县石家寨净聚源舍利塔”。位于七星山顶,始建于1074年(辽咸永十年),比沉阳塔湾金光武术塔晚30年。是原石家寨净聚院(当时的佛教遗址)负责修建的,僧尼四十八人。该塔为六角形七层密檐实心砖塔。塔的四角是圆形斜柱。中间有佛龛,两侧有侍从,有宝盖、飞斗等,具有典型的辽塔特征。现仅存南、东南、西北塔基及部分塔身。 201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6月,塔地宫被撬开。随后,考古人员对地宫进行了挖掘。地宫中央有石、铁、银、金四层,两侧各立一座小石碑。石字长0.28米,宽0.175米。内含水晶珠一颗、玛瑙珠一颗、金珠各一颗、珍珠一百颗,用来象征“舍利”。地宫内还立有高0.8米的双面龙首龟碑。两用石碑由黄灰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粗雕龙纹。碑文记载了230余人的姓名、职责、地址、建塔日期,其中包括城主、助手以及参与捐献的僧尼、百姓、工匠等。建造宝塔。有关辽代官制、民俗、宗教等问题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些文物在沉阳塔湾舍利塔文物管理中心向游客展示。
民国时期,沉阳县公所档案中记载:“铁岭南石佛村有古塔一座,立于山顶,高四五尺。三分之一被砍伐,依然不挺立,又山水相连,景色宜人,游人可在其下泛舟观波,真有如影随形的感觉。塔远山重雾,笛声清水凉。”
由于七星山形状奇特,背靠辽河,当太阳落山时,山顶塔的影子倒映在东侧邻村——莲花湖村的水中,形成了“拉塔湖”的自然景观,人们遂将村名改为莲花湖。拉塔湖。
修复前的石佛塔
《东方三省古迹遗址》一书中对石佛寺塔有两次描述。尽管它们过于简单化或包含一些小错误,但它们证明了1925年该书成书时该塔仍然完好无损地矗立在山顶上。据当地老人介绍,该塔于1931年5月被毁。网上有说法称“毁于1905年日俄战争的炮火中”,系不实传闻。明代时该塔曾进行过大规模修葺。 2010年夏天,对剩余的塔楼进行了加固和修复。
双州城位于石佛寺村北面的一个高坡上。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址规模不大,但保存完好的城墙基址四城墙尚存。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370米,东西宽190米。城墙采用夯筑方式,基底厚度约6米,剩余高度2-4米。东墙中部有一门,宽15米,南墙中部有一道弧形土墙从门向外延伸。 ,据信是仅存的“瓮城”。西墙靠近南角有一门,宽14米。从北墙向外围绕西门建有半圆形的“瓮城”。西墙、北墙中部开有宽4米的小门。城址四个角均有平台基础。这是炮塔的废墟。城内文物均为石器时代和辽金时期的文物。
双州,辽太宗耶律德光建双城(辽宁铁岭以西),属辽宁法库东南所辖,金帝三年并入神州。金朝(1143年)。由此可见,作为郡衙,从辽代到金代,已经存在了220多年。地衙撤销后,作为县衙继续存在了50多年,总共存在了270多年。双州城遗址是一座建于辽代的城堡。许多民族先后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和保护。 1991年被沉阳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杜氏方舆纪要卷三十七》记载:双城废郡,卫西六十里。渤海在邑楼原址设立安定县、安邑县,后废。契丹设立双州保安军,辖双城县。废锦州,县属神州。元省。
十方寺炮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位于辽河南岸的石佛寺内。这座城市呈方形,现已被毁,只剩下土基。每边长约200米。据《铁岭县志》(民国版)卷十六“史迹古城”记载:“石佛寺古城,位于城西南九十里的石佛寺。”这是指这座城市。同书《古迹》一文记载:“古石佛,城西南九十里,石佛寺村西,辽河边山上,有石佛一尊……土人未有”。知道如何保存它,现在它被埋在土里了。”这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一尊石佛。明代军事要塞遗址。 《盛京通志》卷二十九:“城西北九十里(在承德)。” 《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沉阳市北师福寺。下属码头、平台十四个,驻有官兵301人。桥墩及平台有:死鱼湖平台、鱼盆平台、空心平台、水口平台、真禄平台、观花平台、来龙平台、晒马山平台、十方寺平台、安静的平台。边小台、龙湾小台、月牙湖小台、永宁台、平安墩。
石佛寺碉堡群
解放战争碉堡团。石佛寺和七星山扼守沉阳北部的军事咽喉要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末期,即1948年9月之前,国民党军队曾驻扎于此。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攻打四平时,国民党军强迫石佛寺周围数百人当壮士。他们强迫他们上山筑碉堡、挖战壕。他们在山上、山下紧急修筑了72座碉堡和战壕等防御工事,抵御对四平的进攻。后来南下的解放军的目的就是保护沉阳,守住沉阳的北大门。 1948年10月上旬,部分工事尚未完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四平。前进途中,解放军放弃七星山,从两侧(东大连屯、西二道房)包围,挥兵南下,解放沉阳。
此时,驻扎在七星山的国民党军队已是一片混乱。有的投降,有的逃跑,大军全败。因此,这些碉堡当时并没有投入使用,当地民众也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七星山碉堡群是国民党军队留下的单位面积规模最大、最完整、质量最好的碉堡群。这也是中国解放战争历史的真实写照。
(沉阳市文化保护协会会员 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