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表示:财富教育要从小开始
文字|我无法停止说话,ID:,授权商业粉丝发布
“今年高考,为了鼓励女儿考上理想的大学,我答应奖励她5万元现金,作为她人生的第一桶金。
现在我女儿想用这些钱买一个LV包。我觉得这对孩子来说太过分了,但我不知道如何解释。女儿说,钱是她的,她有权支配。我无言以对,只能骂道:你不配啊。 ”
这是一位妈妈在知乎上提出的问题。近半个月来,“我女儿想用大学奖金买一件路易威登”的问题成为热门话题,已有超过2800条回复。
▲热点仍在升温,答案数量已突破2800条
有趣的是,一向强调“精英风格”和“政治正确”的知乎们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分歧。
一些答案也认同这位母亲的焦虑,觉得中产家庭没有达到奢侈品作为快速消费品的水平,女儿决定用父母的钱买LV也太虚荣了。
而且LV也不适合大学生的身份,在学校里炫耀难免会引起麻烦。对于金钱来说,没有比作为能产生更大回报的投资更好的地方了。
▲很多消费品海报虽然很美,但花钱并不能带来画面中的美好生活。
有的回答以曾子杀猪守信用的故事为例,主张成年人应该信守诺言,不要失去孩子的信任。
8岁的女孩渴望芭比,18岁的女孩渴望路易威登,25岁的女孩渴望房子。它们都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既然你同意给你女儿钱,就别再问钱去哪儿了。
甚至有人又提到了张爱玲。说起她收到第一笔稿酬后,立即买了一支小号丹琪口红。
“钱就是钱,它可以买到我想要的各种东西。”
▲《北京女性图鉴》刚发布时,网友还称其为“买包的女性图鉴”。女主角不禁羡慕公交车上背着“包”的女孩。
“我高中毕业的女儿想用大学奖学金买一件路易威登,我该怎么告诉她?”我应该纵容、同意、拒绝还是说服?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它不仅涉及金融和商业教育,还涉及价值认知和自我反思,这是很难用一句话概括的。
玉燕姐姐不同意问母亲是否“道德高尚”的道德指责。毕竟,孩子买包的欲望远非道德败坏,而谈论他值不值更是对个人的侮辱。
雨燕姐也不同意网友以“自由”和“契约”为由支持女孩行使控制权。毕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而是有保护和领导责任的亲人关系。
与其说“18岁的女儿想要买LV,父母会如何反应?”,雨燕姐更关心的是,为什么女孩收到父母送的礼物后,会毫不犹豫地坚持买LV。还有,买了这件LV之后还会发生什么呢?
这是一个更深刻、更根本的问题。
追求物质,喜欢打扮
并非道德败坏
几十年来,在中国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一直在告诉我们“追求享乐是可耻的”、“注重外表是肤浅的”、“讲究衣食不是好学生”、 “朴素、勤奋是三正观”,连孩子正常的审美观和尊严都被剥夺了。
A女孩曾经告诉我,她的初中老师在一次会议上讽刺她“穿得很漂亮,头发留得很长,脸皮很厚,难怪学习不好”。
另一个女孩向我提到,她的母亲直到她上高中才给她买裙子或胸罩。她总是穿着亲戚丢弃的衣服,以为这样孩子就永远停留在一个淡漠小女孩的阶段,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
▲除了董卿哭着说,中学时爸爸不让她照镜子。黄磊12岁的大女儿朵朵也被网友批评戴耳环、戒指不准打扮,会过早成熟。
心理学家认为,当孩子长大后,父母极力压抑的东西,要么因敏感期错过而永远沉睡,要么在成年后形成代偿性爆发。
总是穿着亲戚送的旧衣服的A,现在是一名高薪风险投资经理。然而,她的家里堆满了各种衣服、用具,甚至还有她不想扔掉的翻盖手机。她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当我想买东西的时候,我总感觉妈妈就在我身边,给我建议。在淘宝上买个几十块钱的地垫就能让我忙上一个下午。
消费的罪恶感已经深入骨髓,生活不仅仅是累。
至于张爱玲,年轻时之所以对衣服、口红、金钱疯狂,是因为作为女孩的她屡遭打压。
继母强行把一箱领子磨损的旧衣服强行塞给中学生张爱玲,并强调“材质都很好”,这让张爱玲很尴尬。后来,张爱玲自言自语道:
“因为继母给我穿衣服,我就有了一种特殊的心态,所以我一度疯狂了。”
不仅如此,很会存钱的小A的家庭生活并不顺利。怀孕期间她的精神压力更加严重,导致全家人都疲惫不堪。
自称“金钱瘾君子”的张爱玲,在生活中无法处理金钱问题。晚年,她住在汽车旅馆,靠卖母亲留下的古董为生。
你可以说我们不了解张爱玲的先进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不是普通人应该模仿的生活。
▲美国电影《购物狂》(中)中,一个热爱名牌的女孩欠下近10万美元的信用卡账单
作为父母,我们不要因为女儿“不道德”而羞辱孩子,不让孩子买包包,而应该让孩子知道,追求物质、喜欢打扮是最正常的欲望,与道德无关。
家长只有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点,适应孩子的成长变化,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消费观才不会变得偏激、病态。
▲如何引导孩子的物质需求和消费观,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毕竟,过度消费和恐惧消费都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5万买LV”的背后
是缺乏财富意识
近年来,媒体不断助长消费主义,告诫年轻人要会消费、注重生活质量。他们花的钱越多,他们赚钱的动力就越强。各种消费观念深入人心。
据蚂蚁花呗发布的《2017年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中国近1.7亿90后中,超过4500万人开通了花呗。
年轻人的大笔账单中最常见的是手机、球鞋、口红、面膜、包包、旅行,而生活用品和学习培训几乎看不见。
如此庞大的消费贷款集团在欧美是闻所未闻的。事实上,在美国,对2008年经济危机仍记忆犹新的千禧一代对于借贷非常保守。
在知乎关于校园贷的回答中,一位匿名受访者是这样描述自己的负债之路的:
“妈妈每月给我2500的生活费,另外还有1万的零用钱。高中的时候,我真的没有理财的习惯,总是有多少就花多少。当我到了大学,我有了那么多钱,不知道怎么花,就开始乱花钱。
我的大二刚刚开始,它就上市了。我用的5s一点都不错,但我还是想换,又担心父母不能满足我虚荣心的愿望。这时,有同学介绍了分期贷款,每月只需300元。 ”
这也是提问的妈妈最担心的——孩子会从LV身上打开欲望之门,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语燕姐想说,消费观念、价值观念是一整套完整的认知结构。一个有踏实人生观的女孩不会因为买了LV而沦为裸贷女孩,一个充满消费主义的女孩不会因为妈妈阻止而放弃购买。
“高中毕业的女儿想用大学奖金买LV怎么办?”以及“家境富裕的大学生借校园贷怎么办?”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孩子们这十年来接受了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如果那个贷款买手机的男孩读过《小狗钱》,他就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故事里,小狗倩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阻止12岁女主人的冲动消费,花一个月的零用钱买了一张乐队CD。
在《穷爸爸,富爸爸》中,作者直接指出“不要拿消费贷款”。
芊芊说道:
“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只知道自己想要更多。”
在倩倩的建议下,Gia把“18速自行车、所有她想要的CD、意大利餐厅大餐、黑色名牌牛仔裤”等“梦想”从她的人生目标中删除,只留下“作为交换”,当学生去在美国,他们会得到一台笔记本电脑来做家庭作业,并帮助父母还清债务。为此,他们建造了一个梦想的存钱罐,把节省的每一分钱都放进去。
传达的意思是,只有能产生回报的消费,才是值得投资的消费。这本质上就等于要求答应奖励她五万元现金,作为她人生第一桶金的母亲。只有能够产生第二桶金的基金,才能称为第一桶金。
如果那个下定决心买LV的女孩也看过《小狗钱》的故事,也许她在拿到人生第一笔5万元后就不会认真把买LV提上日程作为第一步。首先考虑一下。归根结底,18岁女儿购买LV的决定只是凸显了后果,问题的根源必须通过日常教育来找到。
中国家长普遍不懂财富教育
给你选择的自由,但不允许你做出错误的选择。
父母既不能羞愧地吞下自己所说的话,也不能说服女儿把这笔钱用在他们认为是严重的事情上。
这个问题反映了很多家长在教育中常犯的一个错误:
我想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但他们没有划定一个可以行使的范围;当我的孩子做出超出他们心理预期的选择时,他们会感到不知所措。
知乎上有一个很有趣的回复。受访者建议提问的妈妈将奖励分成三份。
奖励现金五千元。让你的孩子随心所欲地度过这一部分。
大学生活补助2万元。这部分消费必须与学习、生活相关,如电脑、手机、报班等,使用前必须提出资助申请。
剩下的钱投资到家庭基金,父母自行设定比市场利率稍高的年化利率,刺激孩子存钱,实行延迟满足。四年后,带着毕业证和学位证兑现。
玉燕姐姐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毕竟这笔钱不是自己挣来的,而是父母满怀期望的礼物。指定它绝对是有原因的。
不仅如此,投资需要第一桶金。这桶金积累得越早,早日步入理财黄金之路的机会就越大。
此外,不良的消费习惯也随之养成。父母应该尽早让孩子经历错误和风险,让他们在悔恨和反省中快速成长。
当孩子意识到这是一笔非常不值得的开支时,他们下次花钱时就会格外谨慎。
▲从小教导孩子储蓄理财,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孩子未来受益无穷。
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女孩坚持花一万元买一件LV的基本款,家长就应该放过她。如果孩子们能够明白,一个包再贵,也只是一个装东西的包,物质带来的兴奋转瞬即逝,难以持久,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
毕竟,比起5万元,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追求幸福快乐的动力。
ps: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粉丝此前曾撰文《有钱人、中产阶级养孩子有多辛苦:怕上幼儿园受虐,又怕进不去》上学的时候家长会……”“周杰伦有儿子,庾澄庆当爸爸,孩子活该穷”是滋养还是充实? 》。只需在业务主页对话框中回复“教育”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