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纽伦堡孔子学院:中德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与成功秘笈

日期: 2024-12-06 16:10:20|浏览: 286|编号: 8545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如果想学习德语、了解德国文化,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歌德学院”。同样,如果德国人想要接触“中国风格”,很多人都会想到“孔子学院”。

8年来,德国孔子学院数量已增至15所。其中,2006年成立的德国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简称纽伦堡孔子学院)已成为一所“老牌”机构。经过多年努力,孔子学院逐渐得到当地社会认可,成为中德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就在今年6月,纽伦堡孔子学院新办公及教学中心正式启用。其租金由巴伐利亚州政府和纽伦堡市政府全额承担,体现了当地政府对孔子学院的支持。对此,新华社记者采访了纽伦堡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徐艳,请她分享孔子学院成功的“秘诀”。

问:纽伦堡孔子学院有何特色?重点是语文教学吗?

答:纽伦堡孔子学院选择语言和文化并重,但文化必须放在第一位。汉语很难学,几乎所有孔子学院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初级班招生容易,高级班招生就难。没有文化,语言就很难进入德国人的生活。对中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后,自然会有人愿意学习汉语。

与此同时,文化交流也不是一条单行道。纽伦堡孔子学院不仅要弘扬中国文化,更要发挥“文化桥梁”的作用,实现共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德国的支持。如今,纽伦堡孔子学院已成为当地中国问题咨询中心。如果政府、学校等机构想与中国合作,首先会想到纽伦堡孔子学院。

问:纽伦堡孔子学院如何依靠提高知名度并进入当地主流社会?

答:道路并不平坦。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摆在高位。第一是文化产品质量一定要好,第二是要知己知彼,了解德国人的欣赏习惯,融入到活动策划中。孔子学院成立不久,国内一些机构就表示要到德国举办展览。后来他们发现中国的策展理念和这里有很大不同,翻译也漏洞百出。后来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利用国内资源,然后共同策划展览。

精心策划的展览不应该在孔子学院自己的课堂上自娱自乐,而是需要真正走出去,所以我们一般的大型文化活动都不在孔子学院举办。例如,去年在纽伦堡工业文化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大都市”摄影展就依托该博物馆的平台。他们搭建舞台,我们唱歌,我们一起做项目。要知道博物馆有自己的人脉和宣传渠道,他们的宣传效果和我们不一样。由于是市级博物馆,市文化局局长讲话,规格也有所提高。展会非常成功,展期延长了半个月。

问:德国人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吗?

答:首先,德国人普遍对多元文化感兴趣,年轻人普遍去过很多地方。其次,中国文化非常有魅力。第三,关键是如何让德国人感到有吸引力。

我认为应该从多个维度来介绍中国,既要兼顾传统,又要兼顾现代。另外,在介绍京剧等传统文化时,需要进行一定的解释。比如我们可以和歌剧院合作,在京剧演出前举办一个展览、举办一个讲座。文化需要解释。就像有些中国人看不懂西方歌剧没有很好的解释一样,德国人也很难看懂中国戏剧。

问:纽伦堡孔子学院发展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在语言教学方面,语文教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通常,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德语和英语水平都不是很好,德语专业的教师教学方法也有欠缺。不过,师资水平可以提高,但最大的问题是人员不固定。中国派出的教师一般只停留两年。他们刚刚适应了环境,了解了德国人的特点,就回国了。

问:纽伦堡孔子学院似乎引起了德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答:是的,我们与德国媒体合作很多。纽伦堡日报、埃尔兰根日报、巴伐利亚广播电台等媒体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每年向纽伦堡孔子学院提交的报告平均不少于三十至四十次。当有比较大的活动时,我们通常会发布新闻稿,对于较大的活动,我们也可能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只要是媒体认可的,他们就会关注你的活动。

我逐渐发现与中国媒体打交道也很重要,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孔子学院。一些中国民众对孔子学院不了解甚至存在误解。事实上,孔子学院对于塑造中国的海外形象非常重要。

我认为,孔子学院应该发展壮大,中德文化交流需要这个平台。我是一名汉学家,在一所大学工作。而且大学和社会的联系并不紧密。相比之下,纽伦堡孔子学院已成为当地民众了解中国、咨询中国问题的首选。

文:新华社柏林分社记者 郭洋

图片:来自网络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