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波点艺术与生命表达的传奇艺术家

日期: 2024-12-13 03:11:45|浏览: 341|编号: 8678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草间弥生摄影/

◎赵晨

草间弥生 (Yayoi ) 是一位当代艺术活生生的传奇人物。

圆点是草间弥生作品中最本质、最广为人知的符号,也是她艺术生命的终极表达。

1959年,《无限网》在纽约展出。重复的圆点元素遍布画布,黑白交织,营造出一种模糊的幻想。宣布了个展的主题“纯色痴迷”,并预言了波普艺术的到来。 1975年,《我奋斗的灵魂的远征》以高度不言自明的方式在日本出版。其中提到:“我有一个愿望,收集网的单位,即点的倒数,来应对我们巨大的宇宙无限的预测和估计。”此时的波点已经脱离了元素的框框,成为艺术家面向宇宙的生命表达,是专属于她的无尽光点。

94岁,又是辉煌的一年

2023年对于草间弥生来说,或许可以说是又一个高光年。年初,草间弥生与LV时隔十年再度联手,推出sama系列。 94岁红发婆婆的形象被制作成巨型玩偶,爬行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旗舰店里,诡异又引人注目。除了巴黎,各国的LV专卖店也纷纷穿上了“圆点”。纽约第五大道贴有12层楼高的草间弥生贴纸;东京塔也进行了改造,塔身布满圆点,华丽丽。

除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之外,其艺术感染力也不容小觑。香港M+博物馆是亚洲首个全球当代视觉文化展览,举办特别展览“草间弥生:1945年至今”。该展览在六个月内吸引了超过28万名参观者,并在香港展览期结束后移师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这也将是西班牙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展览。草间弥生回顾展。浪潮正势不可挡地向欧洲袭来。

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也没有错过这位圆点大祭司。正在进行的十周年特展“慢走”是对当代视觉景观的一次难得的集中呈现。在168组展品中,草间弥生的《南瓜》陈​​列在展厅入口附近,色彩斑斓的圆点让人难以忽视。这样的空间布置也提醒着每一位进出展厅的观众:草间弥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不在工作室绘画创作时,他就在精神病院休养

草间弥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她一生一半时间在画室作画,另一半时间在精神病院康复。痛苦不一定会被艺术创造力所取代,但精神疾病和视听障碍带来的痛苦确实迫使草间弥生发展出圆点重复艺术。根据德勒兹的分析,重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柏拉图式的重复,另一种是尼采式的重复——前者是复制品;后者是尼采式的重复。后者是一种强化,一种身份消解后的创新。 。无论是软雕塑《千艘船》,还是绘画作品《无边网》,“重复”都是草间弥生作品中不可忽视的节奏。她的装置作品《镜屋》通过镜面反射让重复得以扩展和繁衍——她的重复是一种积极的肯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也是对艺术的一种自燃。

M+博物馆草间弥生特别展览播放一段影片。她手捧花束站在红黑相间的墙前,轻声吟唱着诗歌。她唱的这首诗出自她的第一部小说《曼哈顿自杀未遂者》,其中一句歌词是:“在花的痛苦之间,一刻永无止境。”或许这句话不仅诠释了她的艺术,也诠释了她的人生。

草间弥生的装置艺术是否已成为网红式的展览奇观?这当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无论是展览中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品,还是展厅外密密麻麻的排队人潮,它们的存在都难以被忽视,干扰着观众对此问题的判断。 “网红展览”主导消费和流量。拍照、打卡成为参观展会的主要目的。审美和感情逐渐变得边缘化。所以,网红展览往往都是肤浅的,掩盖不了空洞的。草间弥生的展览处境显然比“失恋博物馆”等纯粹的消费符号更为复杂——一方面,作为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及其作品所创造的艺术价值是引人注目;另一方面,其商业价值也不容忽视。草间弥生本人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取得了极佳的平衡。难以平衡的恰恰是艺术史的判断。幸运的是,我们可以暂缓判断,把它留给时间。

从一种幻觉到另一种幻觉

对于草间弥生来说,紫百合花事件是记忆与幻觉紧密联系的开始。当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她带着她的素描本来到了祖父的采种田,那里的田野里开满了紫罗兰花。正当他胡思乱想的时候,那朵娇艳的花朵突然长出了人脸,并且开始像人类一样说话。草间弥生当时惊恐万状,但多年后她在自传中写道:“后来我与许多物体进行了灵魂交流,从现实世界滑入了千变万化的幻影。”恐惧将草间弥生带入了一个疯狂的幻想世界,就像爱丽丝掉进兔子洞一样,幻觉从此开始定义艺术。

也许艺术的本质就是幻觉,龙美术馆的另外两个主题展览也充分表达了幻觉。

其中之一是露西·布尔(Lucy Bull)的画作展览。展出的八幅作品,通过大胆奔放的色彩笔触展现了这样一种激情:不是线条和笔触围绕着色彩,而是色彩超越了形式,直达色彩本身。正如展览标题所言,露西·布尔的画作是《维纳斯的世界》。在色彩和线条的极致运用中,美丽的女神出现在画布上。灵动的线条给他的画作带来了流动性,但这并不是山中清泉般的细流,而是尚未完全燃烧的汽油。最特别的是Lucy Bull使用的颜料经过蒸馏,通过技术手段探索色彩的丰富可能性。这位年轻艺术家的画作以准确的数字命名,表明她完成这些画作的时间。这个术语既精确又模糊。它消除了事件并留下了时间,就像作品本身一样。

第二张是日本业余艺术家六角绫子的《 Near You》(

)。与Lucy Bull高度抽象的色彩表达相比,六角绫子的画作更加幼稚、日常。鲜艳的色彩和隐藏在色块中的小女孩,给观众一种进入游乐场般的欢乐体验。

“小女孩”是六角绫子创作中的绝对关键词。这让人想起另一位日本艺术大师奈良美智。只是六角绫子邀请观众去寻宝,将小女孩隐藏在五彩斑斓的色彩中,露出漫画般的大眼睛,扑扑扑扑的;而奈良美智则直接将“宝藏”呈现在观众面前,并通过消去背景的方式将其放大、强调。女孩的存在。六角绫子画中的色彩和她画中的小女孩都表现出流动之美——色彩在飞翔、奔跑,小女孩也在飞翔、奔跑,可爱而有力。

无尽的重复,创造如菌丝繁殖,美丽如致幻剂。看来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概括来概括三位女性艺术家的共性。在短时间内连续欣赏他们的作品,就像从一种幻境走到另一种幻境。

“为什么我们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这是艺术史学家琳达·诺克林(Linda )197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她提出的问题也是艺术史上纠结的一个棘手问题。它包含了女性在社会和历史中所遭遇的隐性困境,也包含了艺术史上长期隐含的性别刻板印象。这篇文章发表五十年后,诺克林重新审视女性艺术家的现状,并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 2022年,作者李俊堂携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艺术书籍《艺术史的另一半: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 》——书名以对琳达·诺克林5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的正面回应开始。本书用丰富的文字内容和色彩缤纷的插图,梳理了13世纪以来各国重要女性艺术家的生活,理清了拨开或多或少遮蔽她们的历史硝烟,向读者揭示:在艺术史上,女性艺术家从未缺席。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