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潮流先锋
时常不禁感慨,成为一名鞋迷实在是颇为不易,想要购得心爱的球鞋竟如此艰难: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排队抽签,还要在难以辨别的转卖平台上小心谨慎,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更是家常便饭;对于我这样一个脚长30厘米的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心仪的款式常有,但合适的尺码却难以寻觅。
这位兄弟精心打造的Nike Air Force 1超长款鞋款,恰好符合当下的潮流趋势。(图片来源于:)
FOOT 这个品牌,我关注已久,还有那近期备受关注的 New 327,当我打开它们的购买页面,查看尺码选项时,却发现它们都只到 45 码,不禁哑然失笑,只能无奈地关闭页面。然后,我安慰自己说:“没关系,没关系,吴亦凡的脚也这么大,我们有着同样的困扰。”
吴亦凡参与活动期间,每当他的目光落在某双鞋上,便会向店员询问:“这双鞋有46码的吗?”(图片来源于:)
许多人或许都曾面临类似的困扰,面对不合尺码的球鞋,心仪的款式只能遗憾错过。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三位行业专家,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深入探讨为何我们选购鞋子时会遇到如此多的难题。
常见的尺码范围是多少?设计时选用的样品码是多大?
男鞋的常规尺码介于US6.5至US12,对应鞋码为39至46;而女鞋的尺码范围则是US5.5至US9,对应的鞋码为35至40。在设计和开发阶段,所采用的样品尺码为男鞋US9和女鞋US7,而所有设计的比例线条均在此尺码范围内进行调整。
熟悉并收藏该游戏的玩家应当了解这些样本的常规尺寸。(图片来源于:)
若鞋款相同,其设计上并无明显差异;然而,在选用鞋楦时,却存在细微的形态区别。尤其在篮球鞋领域,女性款型或大童款型,不仅在鞋楦设计上有所区别,整体设计风格也有所不同。这通常表现为简化设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减配。设计师在进行男款设计时,会将有较高性能的配置替换为较低版本的,例如,通常会将常用的碳纤维材料更换为TPU材质、将全掌气垫改为后掌气垫,甚至完全去除,真皮材质则会被人造革所替代。在极少数情况下,大童款所使用的皮料质量甚至优于成人款。这种做法背后的原因在于定价的不同,以及与之对应的成本差异,因此,设计师会适当地进行配置上的简化。
每双鞋的鞋型各有差异,即便是微小的区别也可能带来显著的影响。(图片来源于:)
过大过小的极端尺码会对球鞋设计造成哪些影响?
在产品设计阶段,仅对标准尺码进行设计和调整,然而在工厂进行大规模生产时,会将大码和小码鞋子混合存放。这种混合存放,即所谓的集放,是由工厂的工程技术团队在一系列科学数据的指导下完成的,设计师并不参与其中。除了标准尺码之外,其他尺码的鞋子在尺寸上偏离标准尺码越远,其线条比例的准确性就越低,这是因为集放过程并非按照等比例进行变化。某些配件并未统一存放:以韦德8型号的旋钮为例,它在9码尺寸和韦德球员个人版PE上的尺寸相同,然而PE版鞋子体积较大,导致旋钮在鞋子整体中的占比显得很小,这偏离了设计初衷的线条比例。设计师本人清楚何种比例最为美观,但结果却显得略显不协调,对于这一点,设计师也感到颇为无奈。而小码鞋子的情况则恰好相反。
李宁韦德 WOW 8 (图片来源:)
品牌市售码数是如何决定的?
普通的大货车型需经过订货会的决定,在订货会上,会向经销商提供可供下单的尺码区间,这通常是一个较大的范围。然而,产品经理与销售部门会依据每个尺码段的销量来做出最终的决策。例如,他们可能会剔除最小尺码和最大尺码,因为这些尺码的销量较少,相应的鞋底模具和面部工具的制造成本难以收回。反馈在终端就是畅销款的尺码范围会比冷门款的尺码范围宽一些。
在去年的李宁订货会上,Wade亲自登台助力销售,吸引顾客关注。(图片来源于:)
经手过最大尺码的鞋是多大?
这应该是指奥尼尔吧,李宁曾与他有过合作,办公室里存放着他的旧尺码,这些尺码远超多数NBA或CBA球员,达到了54码,直观来说,大小足以让一个拳头完全嵌入其中,塞满整个小臂。
O‘Neal 54 码的 PE 版本 (图片来源:)
专业角度看个人的尺码该如何测量?
有兴趣的话可以搜索量脚器,该工具上标注了脚长、脚宽以及足弓高度等数据,甚至还能测量脚围。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许多运动品牌在尺码标注上仅考虑了脚长,对于正常脚型来说已足够适用。将自行测量的脚长数据与鞋标或鞋盒上的内长数据进行对比,通常能够达到一致。然而,并非每个人的鞋子穿着习惯都必须与内长完全一致,以我为例,我倾向于选择比脚长稍长的尺码。
常见的量脚器 (图片来源:)
若为异常足型,诸如宽脚、高足弓或扁平足,均需寻觅合适的鞋款或避免穿着某些类型之鞋。部分运动品牌会推出宽版鞋楦,以适应脚宽人士的需求,例如日本众多鞋款销售时均会提供脚宽尺寸信息。还有一点令人感到遗憾,那就是即便你的尺码数据保持不变,由于各个品牌、鞋款样式、每双鞋的鞋楦尺寸、以及同一款鞋不同材质版本的不同,内部填充物的多少也会有所差异,这些都可能对尺码的选择造成影响。因此,最理想的做法还是亲自试穿。
Mak 首席制鞋师
为全世界很多名人都定制过球鞋,他们都穿多大码?
众多知名人士的鞋码多在US10左右,例如陈冠希;Drake的鞋码则是US11,吴亦凡是US12,同样Abloh也是US12,由此可见,我们客户的脚普遍偏大。有时会遇到客户尺码超出常规,我们难以寻觅到相匹配的鞋楦,从而不得不婉拒他们的购买请求,例如 Ben,他的尺码达到 US16。鉴于我们有不少客户是 NBA 球员,我们近期也在考虑扩充鞋楦的尺码范围,以适应更多特殊尺码的需求。
“没想到吧,我俩脚一样大” (图片来源:)
在球鞋定制领域,不同尺码会有很大区别或影响吗?
一般来说,差异并不显著,然而面对那些特殊的大号或小号订单,我们常常感到十分困扰。我们的尺码选择从US5到US13,却常常遇到一些顾客的尺码超出了这个范围,比如刚才提到的Ben。制作一双定制的球鞋是一项耗时且繁琐的任务,不同款式的鞋子其鞋楦设计各不相同。我们需先购得定制鞋款的实体样品,接着进行鞋楦的定制和开模,同时还要对特殊材质进行设计研发,以确保成品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设计初衷。在过去五年里,我们已搜集了所有客户的相关资料,对客户群体的流行尺码有了大致的了解。然而,从成本角度出发,开发特殊尺码并非明智之举。
为Jayz夫妇量身打造的Air III系列,(图片来源于:)
定制过程中特殊尺码会遇到哪些问题?
从US5型号到US13型号的鞋款,我均有制作经验。通常,人们可能觉得小码鞋子制作起来较为简单,因为所有的部件都较小,裁剪部分不多,缝合工作量也相对较少。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制作小尺码鞋子最为困难。以Nike品牌为例,其Air Force 1、Air 1、Nike Dunk等系列鞋款在制造阶段,均需运用侧壁针进行细致的缝合操作;在生产线中,此类工作通常由专用机械来完成;然而,我们这边却缺乏这样的设备,只能依靠人工,一只手在内,一只手在外,手动完成缝合作业。制作小尺码的尺码极具挑战性,原因在于我的手型较大,难以将其装入,例如 US5 尺码,成年人的手部很难在其中进行缝合操作。
工厂常见的工业用侧壁缝合机 (图片来源:)
身为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球鞋爱好者,我清楚记得你的尺码颇为小巧,你是否因此成功寻觅到了心仪的款式呢?
我通常选择US7.5或US8的尺码,这确实算是偏小的型号。在澳大利亚,多数店铺甚至不会备有US7.5,即便有,也往往只有一双。至于US8,更是热门尺码,因此抽中几率相当低。多年以来我热衷于玩鞋,发现同一款鞋的US7.5码和US8码价格悬殊,简直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因此,我总是尽力搜寻US7.5码的鞋子,每当成功找到合适的款式,都会让我感到十分惊喜。毕竟,难觅的鞋款往往意味着其不易销售,这也让我有机会轻松购得一些意想不到的优质鞋款。
年初 轻松入手 New 1300 (图片来源:)
Jack
AONE 主理人 店员
店内哪一些尺码的球鞋销量较好?
作为一家经营男装的多品牌店铺,我们通常发现,在尺码范围从US8.5至US11之间的球鞋,其销售情况相对更为理想。
去年新拓展的门店 (图片来源:)
店铺在进货时会根据销量对尺码有特殊要求吗?
根据我们的数据统计,选购小码的顾客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在采购时,小码商品的数量会相应减少。而对于黄金码和大码,我们则倾向于适量增加进货量,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尺码的消费者群体更为广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确保每位顾客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尺码。
墨尔本这座城市中,这家历史悠久的老店每次推出新品,总是吸引众多消费者前来抢购,(图片来源于:)
球鞋的尺码大小导致滞销情况是否严重?这种现象一般会发生在哪些类型的球鞋上?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常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
影响并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在采购环节,商家会进行适当的考量与挑选。通常情况下,小码衣物由于数量有限,不太容易积压滞销;而大码衣物则有时会出现销售不畅的情况。滞销商品往往是一些不太受欢迎的鞋款以及基础款式,首要的处理手段无疑是进行打折促销。若打折促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我们或许会考虑将商品打包退回给品牌商,然而并非所有品牌商都愿意接收退货,只有像Nike、New 这样的知名大品牌才有此能力。
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打折 (图片来源:)
和国内相比,国外顾客的普遍尺码会和想象中一样偏大许多吗?
总体而言,尺码相对较大,在国内选购鞋子时,男性鞋码的黄金区间一般介于US8至US10,而到了澳洲,这个范围会相应扩大至US9.5至US11,偶尔还能遇到US12.5以上的“大脚怪”。
貌似放错了图,又好像没放错 (图片来源:)
工作中有遇到过关于尺码的趣事吗?
那次排队购买Yeezy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店铺规定每位顾客只能选购自己脚码的鞋子,因此我们不时会走出队伍,对排队人员进行核查,以确保无人故意购买黄金尺码或是市场上价格较高的鞋码。这名来自澳大利亚的少年外表稚嫩,身高大约在一米七上下,当我询问他需要哪个尺码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是US13。我起初以为他在开玩笑,于是又确认了一次,结果他依旧坚持说是US13,这让我感到十分困惑,因为这在逻辑上似乎并不合理。
最终,他脱下了鞋子,让我们查看,我们这才确信他确实是个“大脚怪”。当时,排队的人,包括他自己,都在笑,因为从他的整体外观来看,他最多也就只能穿US9码的鞋子,估计他自己对此也感到挺烦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