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网购用户超9.74亿,消费欺诈咋界定?咋维权?

日期: 2025-08-17 09:05:21|浏览: 26|编号: 10554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2025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国内网络购物用户数量已经超过9.74亿。然而,商品质量低劣、与描述不符等消费侵权现象时有发生。根据消费者权益保障相关法规,商家若存在恶意虚假宣传或隐瞒产品瑕疵的行为,将构成欺诈行为,并需承担退款并赔偿三倍购买金额的义务。怎样确定是否属于消费侵权?在遇到此类情况时,如何才能成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最近,新京报的记者找到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根据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讲解法律知识,点明了四种常见的欺诈行为,分别是夸大宣传、隐藏缺点、制造假的资格和捏造价格,并且详细说明了可以通过商量、举报、打官司等多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给消费者准备了防止受骗的参考方法。

网购商品货不对板,是否属于欺诈?

网购套路多,消费者遇到消费欺诈,应准确识别,敢于维权。法官指出,在判定消费欺诈时,可以对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的内容,该条款说明,如果有人故意提供不实信息,或者有义务说明真相的人故意隐瞒事实,导致当事人因误解而决定,那么这种行为可以被视为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一百四十九条所定义的欺诈。具体而言,消费欺诈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存在一种欺诈行为,以编造或过度吹嘘物品的性能与作用为特征,例如某个销售渠道的商家声称其售卖的产品全部采用棉质材料,但实际上却是人造纤维制成,广告法第二十八条清楚指出不允许发布不实的广告,假如相关方借助直播或文章等形式散播错误资讯,对购买者造成蒙蔽和误导,购买者便有权提出被欺骗的主张。

第二种欺诈方式是掩盖瑕疵型欺骗,主要表现为销售者没有完整、无虚假地公开物品状况,蓄意隐藏物品问题,以劣质品充当优质品。根据我国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销售者必须完整、无虚假、精确、即时地公开物品状况,故意隐藏问题可以被判定为欺骗行为。顾客在某个渠道购入通讯设备,发觉其配件存在瑕疵,检修环节揭示该设备曾遭非官方的调整或拆解,用户若指控售卖方存在虚假行为并诉诸司法途径,便有资格获取三倍价款作为补偿。

第三类是凭虚作假式骗局,常见做法是商家伪造相关证明材料来迷惑购买者。举例来说,当顾客从某个网络商店购得知名酒水,后来察觉该店铺售卖酒的资格证明是假的,并且买到的名酒确实是仿冒品,那么就有权要求假一赔三的赔偿。

第四类是利用价格进行欺诈,实际操作中常见于通过数据筛选对老顾客收取更高费用,以及表面降价实际利润不变的情况。《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七条具体指出,伪造原有价格,编造降价理由,实施虚假的优惠折扣,声称降价或即将涨价,以此欺骗他人购买等手段均属于价格欺诈。针对价格欺诈,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按照原先承诺的价格交易,或者要求获得相应赔偿。

违反消费欺诈行为的法律责任,按照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商家售卖商品或提供服务存在欺骗情形的,需依照消费者的要求补偿其遭受的损失,补偿金额应为购买商品价格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若补偿金额低于五百元,则定为五百元。审判官指出,所谓退一赔三属于惩戒性质的经济补偿,实施惩戒性补偿必须满足特定前提,倘若商贩因工作失误(例如送错物品)或现实状况阻碍(比如运输途中物品受损)造成商品与约定不符,且没有主观上的欺骗意图,那么便构成合同层面的违背,顾客可以申请退还货款,却不能索取三倍的补偿金额,关键性的评估依据在于商家有无施行误导性的行为。

遭遇线上消费欺诈,多种途径可以维权

根据法官说明,遇到网络购物骗局,当事人有多种方式维护自身权益,主要包含自行沟通解决,向行政机关反映情况,以及向司法机构提起诉讼。

首选尝试沟通,用户可主动联系销售方,陈述情况并索要退货或换货;倘若销售方不予理睬,便能够向网络销售平台申诉,平台一般会出面协调。倘若事情仍未解决,能够采用正当的申诉渠道,比如拨打12315服务热线,向消协或地方法规监管机构提出申诉,递交申诉资料,并附上物品信息、交易凭证、沟通记录等证明文件。若前述方法仍无法解决,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商家进行补偿。各种维权方式都有其特点,消费者能依据纠纷的具体状况做出挑选。

这些不同方法在专业标准上逐步提高,特别是打官司这条路,对卷入其中的人来讲,在处理法律程序、提供证据、掌握法律常识这些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条件。在维护权益的花费和方便性上,商量解决通常用电话或者网络,不用再花钱;而打官司会有一段等待时间,并且要花掉一些诉讼费用。从权威性方面来看,协商方式意在处理当事人之间的实际纠纷,通过和解实现,倘若争议较为严重难以达成和解,那么诉讼方式就会依照法律作出是非对错的裁决,不仅能够最终化解当事人的矛盾,还能明确相关纠纷的法律规范。

通过市场监管部门反映问题,位于协商和诉讼之间,属于市场监管部门依照相关法规处理消费者纠纷的行政方式。消费者可选择全国12315平台,包括网站、App、微信公众号,或拨打12315电话,向当地市场监管机构提交书面申诉材料等途径来发起投诉。收到举报后,监管机构七天之内会答复是否接受,并通知举报者。一旦受理,监管机构将展开调查,索取商家广告文件、购货单据、检测记录等资料,也可能对产品抽样化验或实地核查,看商家有无作假宣传、欺骗顾客等违规行为。针对买卖双方纠纷,监管机构会安排协商、和解。一旦确认有违规行为,市场管理人员通常在接收举报后九十天内给出处理意见,要求商家修正、处以经济处罚、取消经营许可等。如果举报人不认可不接受处理结果,能够依照规定要求再次复议或向法律机构提起诉讼。

新京报记者 吴梦真 编辑 杨海 校对李立军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