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山寨微信留后门盗语音诈骗,黑客团伙落网涉案超千万

日期: 2025-09-22 10:03:29|浏览: 18|编号: 10645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四月份,新华社发布了一篇报道,指出很多人已经上当受骗,文章揭露了某些人借助仿冒版的微信软件进行诈骗的行为,他们通过这个非法渠道窃取语音信息,进而实施诈骗活动。

微信公司指出,仿制微信属于微信外围插件程序,具体而言就是未获授权、任意更改微信程序数据的非官方应用。这类“仿制微信”表面看似便利,实则被部分人员用于大量发送不良宣传内容、滋扰性信息等,更为恶劣的是被不法之徒利用,从事各类违法诈骗行为。

今年八月,广东省公安厅联合广州市公安机关,摧毁了一个专门从事微信外挂软件制作、贩卖及应用的重大新型网络犯罪集团,该团伙还涉及微信账号交易与账号培育业务,共逮捕了四十四名涉案人员,查获了大约六十五万个涉案微信账号,涉案总金额高达一千零四十一万元。

媒体最近在某个网络销售平台查找“微信”时发现,部分店铺仍在大量销售“专为微商设计”“用于推广的产品”类微信,售价从三十元到二百元不等。店铺的经营者表示,只要完成购买流程,就会将安装这类微信的下载地址信息发送给买家,并声称这些微信可以同时开启五个账号,能够一键分享语音信息,可以更改地理位置信息,而且不会被平台封禁。

微信方面提示,仿冒微信的下载者本人也会因该软件内置的“暗道”及病毒而面临资料外泄、账号被劫等风险,潜藏严重安全隐患。

高仿APP:一些被下架,一些仍然存在

十一月,新华社发布文章《这个冒牌货很危险!警惕仿冒手机应用》,揭示仿冒应用背后的非法产业,引发社会高度注意。

媒体发现,部分地区的网络信息管理部门叫停并移除了若干应用程序,这些软件中混杂了不少仿冒产品。

尽管如此,那些充当盗版软件下载主要渠道的应用商店,依然在为某些盗版软件的传播大开方便之门。

部分手机应用商店里,官方软件的标记不够清晰,用户难以分辨真伪。比如,媒体人员通过应用宝搜索“12123”“北京公交”“个人所得税”这些词,仅“个人所得税”有“官方”字样,另外两个软件的搜索结果,仿冒品和正版产品依然没法准确识别。在诸如应用汇之类的应用商店,查找那三个词语,官方软件根本找不到,一些下载量已达到三十万次以上的仿冒软件还在售卖。这些软件的用户反馈区里,很多人留言说“完全无法使用”“这个程序纯粹是欺骗”。

行业专家透露,在检查即将发布的软件时,对于软件的名称、标志、标语等是否存在抄袭,许多应用商店都很少检查;而且,部分仿冒软件避开了应用商店的审查,经由直接连接服务器下载的方式安装到了用户的设备上。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沈括指出,各个应用市场作为平台,需要改进自身的内部审核制度,对于入驻的应用软件所提交的信息,必须做好法律规定的以及事先约定的审查、记录、监督工作,以此来从源头上解决仿冒APP的难题。

“AI算命”追踪:有的停止运营,有的更加隐蔽

九月份,新华社发布了一篇名为《“占卜虚妄,赚钱实在”——揭开“人工智能占卜”背后商业运作》的文章,曝光了部分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它们以科技占卜为名,行灰色敛财之实,这一行为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最近,媒体进行持续关注后了解到,许多被公开的类似平台已经停止服务,不过部分平台依然在变换手法开展互动游戏,意图赚取关注度并实现收益。

通过互联网搜索“人工智能算命”这一词条,可以发现诸如“机器学习看面相占卜”“大数据分析人生轨迹”“AI面相研究机构”“人工智能指导周易改运”之类的多个账号,因收到众多举报而遭到封禁处理。不过,命理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在手机平台上依然数量庞大,不断涌现,例如“云端识面相”“智能命理顾问”“机器学习相术专家”等。

记者注意到,部分命理类微信公众号降低了存在感。比如,一些账号虽然不再在标题中明显展示“AI占卜”字样,转而宣传心理评估、情感分析、娱乐问答等业务,但实质上,仍旧将命理相关测试集合在“特色测评”板块。它们更换了包装,本质上还是运用老方法违规牟利。

另外,部分命理相关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售卖。诸如“吸纳财富”“职业顺利”“异性缘佳”“辟邪安宅”之类的物品,均有涉及。部分命理类公众号设有“提升运程”的店铺板块,供应此类商品,其标价普遍从十元至数百元不等。

专家指出,对于网络迷信经营中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行为,需强化监管和虚拟空间管理,严厉打击违规违法活动。

“赚钱”APP追踪:改头换面花样频出,监管仍需跟进

今年五月,新华社接连发布《所谓“看新闻能赚钱”,实际情况究竟怎样……》《观看视频、散步、输入文字亦可获利?——部分“盈利”软件真实情况追踪》,聚焦那些宣称通过看新闻、观看视频、输入文字、散步来“盈利”的软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文中提及的部分软件已被各地网络信息办公室、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机构约谈、处理。

调查人员了解到,尽管相关部门正在处理,但形形色色的盈利软件依旧不断涌现,经常在网上投放宣传,诱导众多网民去下载并使用。

经过查询,一些早先被提及的软件,如今原版名称已无法找到,不过它们通过更换图标,并在名称后加上“畅聊版”或“极速版”等后缀,以伪装身份的方式,继续在各大应用商店流通。

媒体报道发现,众多手机软件商店里,部分号称能获利的应用频繁变换版本,其营利方式也在不断翻新。除了先前披露的通过浏览资讯、观看节目、输入文字、外出活动来获取收益外,现在还能看到阅读小说、传播信息、参与调研,乃至休息睡眠等途径也能赚取报酬,此类盈利模式五花八门。

社交平台和网上社区里,介绍这类软件怎样盈利的帖子很多见,文章标题大多吸引眼球,以分享心得为名推广软件,促使人们去安装。部分软件还鼓动用户发展用户、拉来新人拿提成,这种做法引得许多人议论纷纷。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建言,需进一步强化对营利类手机软件违规操作的惩戒。同时,要健全各大移动应用市场的管理机制,提升软件合法性的审查标准。

权威人士提出,公安机关、市场监督管理机构等相关部门,必须强化对各种营利性软件应用经济来源的管控,避免平台发生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以免危及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