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昨晚收到很多朋友的留言。 对于电动滑板,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价格,其次是安全性、续航以及上手难度。 这些都将为我们接下来的产品测试提供参考。 今天推送小米6评测。 大家看完后请早点睡觉。
在手机硬件领域,小米一直是最积极进取的厂商之一。 除了2015年的“火龙”810之外,小米几乎总是在高通发布旗舰平台后第一时间推出相关产品,今年的骁龙835也不例外。
4月19日,就在首款量产骁龙835手机三星S8/S8+发布三周后,小米发布了同样搭载骁龙835的小米6。
虽然受到部分零部件成本上涨、入门版存储容量增加等因素影响,小米6并未延续前代1999元的定价,但2499元(6GB+64GB)的最低售价依然“小米”就够了。 不仅比S8/S8+低很多,而且比市面上大量搭载上一代骁龙821平台的国产手机还要便宜。
除了骁龙835之外,小米6还有很多其他抢眼的卖点,比如四曲面后盖、陶瓷机身、类似7 Plus的双摄,当然还有“小米式”冲购买。 在这些新功能的加持下,小米6的用户体验是否会得到显着提升? 值得你“蹲”买吗? 让我们来看看。
外观工艺:更精致的“小屏旗舰”
手机的屏幕尺寸越来越大,但小米6依然采用了小米5上的5.15英寸屏幕,屏幕材质依然是LCD,分辨率为1080p。 我们手中的这款小米6的面板供应商是JDI。
在显示效果上,小米6的屏幕依然是高饱和度的风格,强调丰富而不是精确,这一点和大多数国产手机是一样的。 整体性能比千元机常见的国产显示面板要好,但过去使用的顶级液晶面板和三星S/Note上的面板肯定有差距,但目前也没有什么问题。价格。
小米6系统的显示设置中,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显示效果选项。 我们手上的小米6在默认的“智能环境适应”模式下,颜色有点偏蓝。 切换到“屏幕增强”模式后,色温正常很多。
另外,小米6的正面终于采用了2.5D玻璃盖板(小米5没有2.5D),不过2.5D抛光边缘的弧度并不是很大。
屏幕下方是无孔指纹识别模块(在正面玻璃盖板上挖了一个凹槽,识别模块放置在凹槽下方)。 外观与小米5s类似,但指纹识别方案由小米5s的超声波指纹识别改为更传统的电容式指纹识别。 识别速度和准确度相比小米5s都有质的提升。 整体体验与华为P10/P10 Plus类似,采用了类似的解决方案。
机身设计方面,小米6并没有采用常见的一体式全金属机身,而是采用了与小米5类似的“三明治”设计,中框采用金属材质,背面采用玻璃或陶瓷材质。
小米6、小米5s、小米5的中框分别为光面、拉丝、喷砂。
小米6有亮黑、亮蓝、亮白、陶瓷四种颜色可供选择。 亮黑和陶瓷版本中框为黑色,亮蓝版本中框为金色,亮白版本中框为银色(金属色)。 无论是哪个颜色版本,小米6的中框都是亮色的,这与市面上大多数采用喷砂工艺的金属中框明显不同。
小米6的背面采用光面玻璃或陶瓷材质,在灯光下看起来非常漂亮(尤其是蓝色和陶瓷黑)。 有趣的是,早先发布的三星S8/S8+的中框也采用了光面处理。 看来今年这种“闪亮”的外观会很流行。
小米6中框采用了不锈钢,这很少见(还记得小米4上的“奥氏体304”吗?)。 相比市面上大多数金属中框手机(如小米5、S8/S8+、荣耀8)所采用的铝合金中框,小米6的不锈钢中框加工难度较大,但更坚固,跌落时不易变形。
当我们第一次使用小米6时,我们非常担心小米6的光亮不锈钢边框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被划伤,但实际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 使用近10天后,我们手中的陶瓷黑框没有明显的划痕,对着灯光看只能发现一些小痕迹。 不过,根据我们在小米之家的观察,亮白色的小米6不锈钢原色似乎比黑色和金色版本更容易出现明显的划痕。
至于后盖,与小米5一样,小米6也提供了玻璃和陶瓷两种材质选择。
在后盖的弧度方面,小米6同样在小米5左右曲线的基础上对上下部分进行了热弯(也就是小米所说的四曲设计)。 在正常竖屏使用时,由于手掌主要接触左右两侧,小米6的四曲面设计对于手感的提升有限,其价值更多是在视觉层面。 不过横屏使用时,手机背面上下两侧的平滑过渡确实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手感。
在小米6这样采用“三明治”设计的手机中,工艺难度最大的部分之一就是后盖与金属中框的过渡部分。 稍有差错就会让人感觉“不舒服”。 就连三星,继S6 Edge、S6 Edge+、S7 Edge之后,也只是在Note7(已故)和S8/S8+上才将金属中框与3D玻璃后盖的连接做到了完美。
与S8/S8+相比,小米6的中框与后盖之间的过渡摸起来还是有点不舒服(但比小米5好多了)。 好在小米6的尺寸比较小,而且中框略微弯曲,所以小米6的整体握持手感还是相当不错的。
另外,我们手上的小米6(可以放一张A4纸的那种)四个角和中框之间有一点缝隙。 这种工艺误差在3D玻璃/陶瓷与金属中框的接合处是不可避免的(三星S7 Edge的缝隙更明显)。 正常使用时基本察觉不到,问题不大。
与这些做工上的小瑕疵相比,不锈钢中框+玻璃/陶瓷后盖的另一个副作用更值得关注——重量。
小米6玻璃版重168克,仅比6.2英寸三星S8+轻了5克。 陶瓷版的小米6重182克,而很多用户抱怨太重的7 Plus重188克。 要知道小米6的屏幕只有5.15英寸,整机尺寸比S8+、7 Plus小很多,所以拿在手里感觉比较重。
当然,对于手机重量的认知因人而异。 有些用户对重量非常敏感,但也有很多用户喜欢沉重的“重量感”。 为此,我们建议大家在购买小米6之前,先去小米之家等线下卖场亲自感受一下重量,尤其是有兴趣购买陶瓷版的用户(不过这个版本现在好像没有货了) )。
对了,小米6推出后,不少用户希望小米能推出更大屏幕的版本(6 Plus?)。 不过根据小米6 ID的说法,如果真的做出5.5英寸以上的更大屏幕,玻璃后盖版本的重量将超过200克。 因此,我们认为,即使小米未来推出更大屏幕的版本,也不会完全使用小米6 ID。
除了重量之外,小米6还有一件事我们不太喜欢——取消了3.5mm耳机插孔。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去掉3.5mm耳机孔可以腾出更多的机身内部空间,可以用来配备更大容量的电池,也更容易添加防水功能(小米6是防溅的,但不防水) )。 在7/7 Plus取消了3.5mm耳机插孔之后,其他手机厂商也有很多取消耳机插孔的“理由”。
不过,在蓝牙耳机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取消3.5mm耳机插孔难免会给用户带来一些麻烦。 小米6配备了USB-C转3.5mm转接头,可以从USB-C接口获取模拟音频信号。 如果你不想随身携带适配器,对蓝牙耳机也不感兴趣,那只能考虑购买JBL Aware等USB-C接口的耳机(据说小米也会推出USB-C接口的耳机)将来)。
总体来说,相比去年的小米5,小米6的用料和工艺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相比市面上同价位手机常见的全金属机身,小米6的不锈钢+玻璃/陶瓷机身辨识度更高,但代价就是手机有点重。 考虑到小米6是同价位首款采用骁龙835平台的手机,在如此成本压力下能做到这样的外观和工艺实属不易。
不仅是最快的小米手机
硬件方面,小米6采用了高通新一代骁龙835移动平台。 由于三星S8/S8+官方推迟发布以及索尼XZ仍处于“PPT”阶段,小米6成为中国大陆首款正式发售的骁龙835手机。
与高通上一代旗舰SoC 820/821相比, 835几乎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升级。 CPU方面,骁龙835由上一代的“2大2小”变为“4大4小”,大核最高主频2.45GHz,小核最高主频为 1.9GH。 CPU架构是(基于ARM公版的半定制架构)。 GPU方面,骁龙835升级至540。高通表示,其图形渲染速度比上一代530快25%。
更重要的是,骁龙835采用了三星的10nm工艺,这使得它和三星自家的8895成为首批两款10nm移动芯片。 更先进的制程不仅有助于增加单位面积的晶体管数量(骁龙835集成了30亿个晶体管),从而提升性能,还能有效降低功耗,延长手机的续航时间。 此外,骁龙835在通信基带、ISP、DSP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升级,详细信息可以阅读我们之前关于骁龙835的报道。
小米6的安兔兔在常温下跑分可以超过17万,在冰箱等特殊环境下跑分也可以超过18万。
4 处理器和计算分数
在测试小米6时,我们发现小米6在大部分跑分测试中的得分都高于同样采用骁龙835的三星S8/S8+。除了可能的“跑分优化”之外,我们通过监控GPU主频的运行频率发现,小米6的频率在多次测试中都能稳定在1000,而S8/S8+的最高频率为1000,这说明在“平衡性能和功耗”方面,小米更偏向于性能。 顺便说一句,小米6各个版本所采用的骁龙835在规格上没有任何区别,而且都是“全能版”。
存储方面,小米6标配6GB RAM,内置闪存有64GB和128GB两个版本。 小米在其官网明确标注闪存规格为UFS。 我们手上的小米6是128GB陶瓷版。 从结果来看,应该使用UFS 2.1,但是从随机写入速度来看,小米6应该不会使用F2FS文件系统。
从硬件来看,小米6无可挑剔。 全新的骁龙 835 平台和相对较低的 1080p 分辨率使小米 6 成为我们体验过的最快的手机。 且不说日常的应用加载和多任务处理,即便是《NBA 2K17》这样的“性能杀手”,在所有特效开启的情况下,在小米6上也能流畅运行。 游戏体验与小米7/7 Plus非常接近。
小米6配备了的电池,对于一款5.15英寸屏幕、7.45毫米厚度的手机来说,这已经是相当可观的了。 在我的日常使用中,小米6基本可以满足一整天的需求,而且每天都要充电一次。 横向比较,小米6的续航应该介于三星S8和S8+之间(注:小米6处于“隐藏模式”,S8/S8+处于平衡模式)。
充电方面,小米6采用高通QC3.0,充电头最大功率18W,实测最大功率约为17W。 短短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充满电,达到了这个价位的国产手机应有的水平,但也不算惊艳。 有趣的是,虽然骁龙835移动平台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高通QC 4快充,但目前市面上的三款骁龙835手机三星S8、S8+、小米6都没有采用QC 4。
此外,小米6 Wi-Fi支持2×2 MU-MIMO。 我们不会讨论详细的原理和技术细节。 简而言之,2×2 MU-MIMO 可以使 Wi-Fi 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好。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在手机上体验2×2 MU-MIMO,您使用的无线AP或无线路由器也必须支持该技术。
市面上支持2×2 MU-MIMO的手机并不多。 除了小米6之外,还有vivo、三星S8/S8+等。
媲美7 Plus的双摄?
小米6后置双摄,这并不罕见。 不过不同寻常的是,小米6并没有采用手机中常见的“一彩色+一黑白”双摄方案,而是采用了“一广角+一长焦”的双焦距方案。 “与 7 Plus 类似。 在此之前,唯一采用双焦距方案的手机恐怕只有金立M2017了。
我们先来看看小米6后置摄像头的具体参数,并与7 Plus进行对比。
小米6:
7加:
从参数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小米6和7 Plus采用的双摄方案非常相似。 最大的特点是它们可以通过切换主摄像头(广角镜头)和副摄像头(长焦镜头)来实现光学变焦效果(注:准确的说是“光学跳焦”,中间的部分两个焦距仍然是广角镜头图像的直接裁剪)。
至于不同焦段的效果,大家可以通过下面这组使用小米6的两颗镜头在同一地点拍摄的照片来感受一下。
广角镜头拍摄
长焦镜头拍摄
长焦镜头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在光线良好的情况下(注意这个前提),通过使用长焦镜头,可以将远处的物体拍摄得更加清晰,但长焦镜头的好处还不止于此。
小米6长焦镜头的等效焦距为52mm,大致相当于相机中的50mm标准镜头。 与28mm左右的广角镜头(手机摄像头焦距基本在28mm左右)相比,50mm镜头拍摄的画面透视畸变更小,更接近人眼直接观察到的画面。 对于初学者来说,FOV较小的50mm镜头也更方便构图,从而拍出好看的照片。
使用长焦镜头并开启 HDR 进行拍摄
长焦镜头拍摄
与 7 Plus 一样,小米 6 也使用长焦镜头来创建模糊背景(人像模式)。 广角镜头捕捉图像以分离主体并帮助模糊背景。 相比大多数双摄手机采用广角镜头取景再虚化的方式,小米6、7 Plus的长焦镜头取景方式透视畸变较小,更适合拍摄人像。
长焦镜头拍摄
人像模式
长焦镜头拍摄
人像模式
在被摄体边缘的剥离效果方面,小米6的表现也不错,接近7 Plus的水平。 只要拍摄对象不是那么复杂,不放大的话几乎看不出什么大的瑕疵。
不过,小米6的长焦镜头也存在与7 Plus同样的问题——低光下成像质量很差。
为了在有限的体积下实现更长的焦距,小米6和小米7 Plus的长焦镜头采用了比广角镜头更小的传感器(以获得更大的转换系数)。 另外,由于体积限制,小米6和小米7 Plus的长焦镜头光圈都非常小(分别为f/2.6和f/2.8),远小于广角的f/1.8镜片。 另外,两款手机的长焦镜头均不具备光学防抖(广角镜头均具备光学防抖)。 这三点综合起来导致小米6和小米7 Plus的长焦镜头在弱光下的成像质量非常差。 对于这个问题,两款手机的解决方案是相同的——在弱光下禁用长焦镜头。
当外界光线较差时,用手遮住小米6或7 Plus的长焦镜头,你会发现即使切换到2倍以上的焦距,仍然可以正常拍照,因为长焦镜头有这时候就直接被禁用了。
我们来看看小米6拍摄的样张(如无特殊说明,以下样张均是小米6在自动模式下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未进行任何后期处理)。
LOMO滤镜
黑白滤镜
打开 HDR
三星 S8+,HDR 开启
三星S8+
光线好的情况下,小米6表现出了不错的成像水平,长焦镜头具有不错的实用性,成像风格也是小米一贯的浓墨重彩的风格,红更红,绿……更绿。 弱光下,小米6也能拍出实用性较高的照片,但距离Pixel、7 Plus、三星S8、Lumia 950为代表的手机摄影第一梯队仍有明显差距。
总的来说,作为小米首款双焦距双摄手机,小米6的拍照已经相当齐全。 其画质达到了2000-3000元国产手机的水平。 长焦镜头带来了接近标准相机镜头的拍摄角度,基于长焦镜头的背景虚化效果是额外的加分项。
除了小米自身的努力之外,这也与搭载骁龙835的全新180 ISP密不可分。高通在180上强调的特点之一就是支持小米6等双焦双摄方案。因此,如果没有的话出乎意料的是,未来市场上将会有大量像小米6这样搭载骁龙835平台、采用双摄双摄方案的手机上市。
3000元最值得入手的智能手机
小米6拥有市面上最好的配置,国产手机中一流的设计和工艺,还有实用的双摄像头。 当这样的产品定价在2499-2999元之间时,即使小米6存在一些小瑕疵,但仍然不妨碍它成为这个价位最值得购买的智能手机。
另外,考虑到骁龙835的产能和产品研发周期,距离下一批国产高性价比骁龙835机型到货还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 在此期间,小米6面临的唯一考验可能就是其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