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当我们回顾历史上的各类文化瑰宝时,那些美丽、华丽或朴素的文字,无不传达着作者的情感与感动,这些来自文人内心深处的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传承下来。
面对人生的困境,被各种烦恼所困扰时,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悲伤和孤独。在古代,这些没有成功的人就成了山林里的隐士。
然而东晋陶渊明在隐士的道路上逐渐找到了豁达的人生境界,他把生死荣辱置于自身之外,在田园之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在人生的境界中达到了超我。
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悠闲地看世间的繁华
东晋时期,很多文人面对世事纷扰,选择隐居山林,忘却世事,专心追求自己的人生境界,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陶渊明又不同于一般的隐士,别人往往因为对世间的黑暗无可奈何而选择隐居,但是陶渊明在位时,对官场事务却没有丝毫的兴趣。
为官时,面对各种繁琐琐碎的事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的向往交织在陶渊明的心里,使他生活在矛盾和苦恼之中。
终于,对山林的向往冲破了陶渊明心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让他下定了决心,陶渊明抛弃了外界赋予的虚荣、名利,把所谓的地位、面子抛在身后。
经过几次痛苦的抉择之后,陶渊明彻底告别官场,回归田园,每日“采菊东篱下,闲看南山”,看落日余晖中云雾静静地升起又落下。
历史上,陶渊明的这个决定几乎开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毅然抛弃了原来被传统社会价值所规范的生活方式,而把提升自己的境界放在第一位。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提出,陶渊明是历史上唯一达到“静”这一古典审美特质的人,并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评价。
陶渊明不追求外在社会赋予的物质价值,而是追求一种超脱淡泊的人生状态,远离繁华喧嚣,追求内心的情感价值。
这种洒脱的生活状态,在古代人人都追求官衔、官阶的年代,是开创性的,启发了后世的各类文人、爱国人士,给了他们不同的人生参照。
同时陶渊明隐居时也与其他隐士有所不同,古代常常有很多隐士隐居在山林之中,做出一些令人震惊的事情,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
这种隐居往往是有目的的、庸俗的,企图获取一些外在的功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陶渊明的隐居却截然不同。
“吾将茅屋建于人间,而无车马喧嚣。”陶渊明隐居闹市,隐于世间,却感受不到闹市的喧嚣,他提出,当心境达到一种宁静,便能超脱于喧嚣之外。
在古代,当以儒家价值观为主的世俗认可占据生活主方向时,人们并不寻求整个社会的认可,而只注重提升和满足自己的内心境界,将自己的“心”置于浮华世界之外。
这种不关心外部条件、只追求内心宁静的态度,为古代文人开辟了隐逸的新视角,彻底抛弃外在的庸俗,将人生理想与世俗社会区分开来。
陶渊明那种清朗淡泊、博大精深的人生境界,成为后世很多人追求但无法达到的精神境界,也逐渐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象征性代表。
这种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很多人,其中苏轼就曾感叹自己不如陶渊明,认为自己“为世事所纠缠”,达不到和陶渊明一样的境界和境界。
与此同时,陶渊明也成为隐士的代名词,文人潜意识中将陶渊明视为隐士的典范,希望学习他豁达、自由奔放的人生观,彻底改变了以往的隐士观念,使隐居成为一种真正的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陶渊明也赋予真隐者不同的精神内涵,引导文人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而不被外在功名利禄的忧患所累,形成心胸宽广、高远的人生境界。
面对官场的起起伏伏,很多人被陶渊明思想中美好、自然的人生境界所吸引,抛弃了之前的旧观念,开始选择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自由豁达的人生观成为陶渊明最杰出的思想之一,并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下来,成为世俗社会一种理想化的人格追求。
超越贫富之争,摆脱贫穷与富足的困扰
导致陶渊明在入仕与还乡之间犹豫和挣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世俗社会对物质的追求。面对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对财富的渴望,陶渊明在经历许多坎坷之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作为一名家境并不富裕的书生,陶渊明自然和常人一样,对贫穷有着恐惧,“苍苍苍茫茫,无物可欣”表达了他身处困境时的无奈与迷茫。
但做官却不是他想要的,只会徒增烦恼,难以达到真正的正道境界,所以这种烦恼就成了陶渊明是否做官最大的难题。
这不仅仅是陶渊明的问题,更是古代千万文人心中最悲哀的,但很多人最终还是屈服于世俗,选择成为茫茫人海中的沧海一粟。
然而在历史长河中,陶渊明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要达到无忧无虑的人生境界,需要面对很多烦恼,但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始终不渝地追寻着自身的价值。
《论语》说:“君子贫贱则坚,小人贫贱则乱。”
但真正能成为君子的人却不多,多数文人心中保留着对君子高尚品德的向往,但却无法无视世俗之物的诱惑,因此长期陷入精神上的苦恼。
但陶渊明却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他并没有果断地在两者之间选择其一,而是在真正经历了之后遵从了自己的内心,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面对内心的挣扎、烦恼以及世俗社会的认可,坚守自己的个性对于陶渊明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而当他抛弃了外在物质赋予他的价值时,他才真正成为一个超脱尘世的隐士。
贫穷与富裕几乎困扰着每一个生活在世俗社会的人,来自他人的比较层出不穷,一生都难以摆脱。
陶渊明用了很多年的时间才彻底摆脱了别人给他带来的精神负担,他的性格非常积极进取,并没有在山里丧失斗志。
同时,来自他人的比较自然也会激励人不断前行,而陶渊明却摆脱了世俗欲望,将志向的追求内化于内心,做到了豁达淡泊的人生境界。
传统儒家主张通过今生所结下的功业来获得成功、确立自身的价值,这也是自古以来所有文人志向远大的文化投射,更是内心苦恼的根本原因。
陶渊明年轻时与古人一样,立下济世之志,但他在仕途中却找不到真正的快乐,他对山林的自然向往与精神文化传统始终交织纠缠在一起。
经过多年的抉择,陶渊明最终选择了隐居之路,来完善自己的生命状态,摆脱内心的矛盾和痛苦,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作出了来自内心深处的决定。
因此,当陶渊明放弃了世俗社会的认可,不再追求官场上的功业,不再以贫穷卑微为耻时,他真正达到了一种自由超脱的人生境界。
陶渊明实现了“守朴归园”的人生目标,形成了“贫富不均,守本分未免可惜”的人生哲学,致力于追求朴实真挚的品格,只想做一个真正的“真人”。
这种思想完全脱离了传统世俗文化的投射,只追求自己的价值取向,不盲从大众的潮流,其中的道理也流传后世,一直影响着古代文人。
虽然陶渊明本人在个体生命价值上也十分重视自由的追求,但是庄子的著名理论“齐物论”却认为,天下万物终究都是相同的,没有任何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之分。
陶渊明的思想与他的有相通之处,但也有不少不同和区别,他“朝生仁义,暮死何求”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他不屈不挠的性格。
这种思考,并不是像庄子那样高于一切,或者抛弃自己的价值观,而是在道德上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对“欲望”进行自我控制。
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诠释,展现了“君子本位,不逾矩”的人格典范,达到了中庸的真正境界。
当陶渊明在世人眼中处于贫困、困苦、失意的状态时,他并没有如世人所想的那样感到悲哀和失意,而是在这种生活状态中找到了幸福。
“堂前林木,盛夏成荫,凉爽宜人。”夏季在这里可以找到乡村的野性,感受田野间的清新,伴随山风,留下世外桃源般的景色。
在乡间,起床看朝露,闲暇弹琴赋诗,偶尔与朋友喝酒闲聊,在平淡与朴素中寻找生活的真谛与快乐,坚守自我,保持本真。
陶渊明认为人生的快乐是有限的,他不强求不必要的快乐,而是注重人生的所得,常年保持知足常乐的状态。
人唯有不为富贵所动,不为贫穷卑微所屈服,才能感受到人生“真正的幸福”,而不是在外在的世俗享乐中逐渐成为虚荣的傀儡。
不管外界发生怎样的烦恼和波折,陶渊明总是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身边的琐碎小事上,在保持一定关怀的同时,注重提升内心的状态。
这一思想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以士、农、商、工为主要划分的社会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给一代又一代的士人提供了许多启发。
同时,这也不是有些官员遭遇挫折后产生恐惧、担忧,逃避外界的评价和看法,而是真正从内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种思想,成为后世对真隐士的最高赞誉。俗话说“大隐隐于市”。陶渊明在喧嚣中,却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安宁,无论外界如何纷扰,他始终坚守本心。
今天,许多人都面临着超越贫富差距的困难和问题,在灯红酒绿中,从内心深处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思想中灌注的价值观同样值得现代人学习,能够摆脱大众对名誉、功利的顾虑,找到真正的自我。
超越生死,成就淡泊人格
人很难放下外在的富贵与贫穷的忧虑,很难把金钱与地位视为身外之物,而无视生死,这是人性中自然存在的恐惧与忧虑。
陶渊明作为绝大多数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早年自然也和常人一样,对生死有着天然的敬畏,他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心理过程才得以坦然面对生死。
《形影神》详尽描写了陶渊明面对生死时的思虑与忧虑,“草木本是常理,霜露使之盛衰”指出草木可以盛衰交替,而人老了就很难再年轻。
表现了陶渊明面对生命必定要死亡的无助,流露出他目睹身边人死亡时的深深的恐惧与担忧。
然而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很多人一生都会被死亡所困扰,最终不能坦然对待死亡,只能惊慌失措地等待它的到来。
古代很多圣贤在面对生死问题时,都将自己的终极希望寄托在死后的天堂,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惧怕死亡,甚至将死亡视为脱离尘世的一种解脱。
然而,陶渊明并不相信古代佛教和神话中所描述的来世。他认为生命只应该活在当下,任何关于死后会发生什么的传说都是假的。人一旦死去,就与世间的一切完全隔绝了。
陶渊明年轻时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斗争,提出“吾无奇术,比尔不再疑惑”,因为死亡是必然的。
当时的陶渊明认为超越死亡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情,唯一的办法就是喝酒,选择在这短暂的人生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
陶渊明在多次思考死亡问题时,始终找不到解决办法,最后甚至陷入了人生的绝境,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只能在迷茫中逐渐逃避。
在超越生死的道路上,陶渊明最终形成了一种应对死亡的精神境界,他以自然的眼光看待人生必须面对的死亡,坦然接受自然规律在人身上的应验。
他在“同乐同乐,何不言而喻”一诗中指出,人的身体与精神是相互依存的,古往今来,凡是明智的伟人,最终都要面临死亡,这是不可避免的。
“该做的事就去做,没必要一个人操心。”最智慧的人生态度,就是以自然的眼光看待生死,相信人活着就一定会死,这是每个人一生都必须面对的过程。
在经历了生命所需要的一切经历之后,不要去想那些还未到来的事情,不要惧怕生命宇宙中死亡的到来,不要感到快乐或悲伤。
苏格拉底曾提出:
人类害怕死亡,是出于自私的本性。人一生中,总是执着于财富、感情、权力等,担心这些东西会消失。如果一个人害怕死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就是不愿意放弃世间的东西。
这也意味着,对死亡的恐惧其实并不是对死亡本身的恐惧,而是对失去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包括多年来形成的记忆、性格、情感等等的恐惧,是对世俗所给予的一切的彻底抛弃。
因此超越生死,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对自然的超越,是人从出生开始必须面对的考验,是对世间一切承载着个性化记忆的事物的彻底抛弃。
陶渊明的生死超越思想综合了老子、庄子、儒家等诸多思想,聚精会神,凝练提炼,提出人要回归自然,乃至回到自然的本然状态,回归到无价值、无功利的自我。
但天人合一往往是以放弃人性为代价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完全摆脱世俗社会带来的功利诱惑,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长河中,像陶渊明这样的人如此之少。
结论:
东晋隐士陶渊明为官时,犹豫纠结,决心寻找自我,走出一条不同于常人的隐逸之路,在喧嚣的都市中寻找内心的宁静,抛开外在事物的烦恼。
他的出贫出富、脱贫致富,表现出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他看淡人性中对生死的恐惧,追求回归自然中的自由与宁静,发展出一种旷达崇高的人生境界。
这种心态在现代是极其罕见的。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很难真正摆脱琐事的困扰,单纯地追求生活内心的渴望,所以我们更应该心中常存陶渊明的人生观,抛开世俗的烦恼。
参考:
礼记
论语
晋书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