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小娟、崔良帆
编辑 | 徐悦
从石家庄往东驱车70公里,就到了深泽县。滹沱河南岸对面是一条东西向的道路,方圆村、耿庄村、魏村三个村落散布其间。从街道两旁的香料店、包装制版店、日化产品加工销售店,可以大致猜出这三个村的主要产业——一位香料批发商称这里是“日化产业基地”,而从略带刺鼻的气味,也能推测出生产者就藏在这条道路沿线纵向连接的众多小巷里。“最大的在耿庄,那里的香料最多”,一位香料原料店老板说,但具体有多少几十家,村里大多数人都讳莫如深。
耿庄镇上有很多清洁用品作坊,化工原料气味刺鼻,当地人说下雨时地上会冒出泡沫。崔良帆摄“蓝月”一瓶5元,但最值钱的是瓶子。
“这是公开的秘密。”两位村民对界面新闻记者说了同样的话,说的是这里的假货,主要是洗衣液、洗衣粉、洗手液、洗洁精等清洁日用品,村民大多从事相关工作,有的因此一夜暴富,有的因此锒铛入狱。
面对前来“积累(制假)经验”的陌生人,一位原料供应商说,“我们村里基本没人做这个(制假货)了,最近在拼多多上做生意很多,量很大,一天几万瓶(洗衣液)。不过拼多多在往正规的方向发展,全国都在打假,就别想(卖假货)了。”
显然,他没有说实话。界面新闻联系到的一名造假者称,自己想造什么品牌都可以造,他发来的产品报价单显示,蓝月3公斤装批发价7.5元,超能、碧欧泉要8.7元,此外还有各类主流品牌的洗衣液、洗手液、香皂(舒肤佳)、肥皂(立白、雕牌)等,价格都非常低廉。
如果想自己制作,可以很快在这条街上买到制作洗衣液的搅拌桶、灌装设备、各种原材料,然后从专门吹塑料瓶的供应商那里以2.5元左右的成本价买下灌装瓶,最后从标签设计坊定制不干胶标签,然后贴上去就可以卖了。以上设备和原材料不到5万元就可以起步。
一家从事字体设计的店铺,货架上摆满了婷84消毒液、金运洁汰渍洗洁精等假冒包装袋。摄影:崔良帆
“这个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按照自己的配方做的话,在农村市场还是可以的,可以卖的。”河北维美日化用品有限公司一位销售人员说,该厂是耿庄较大的厂子之一,主打产品是自有注册品牌“利群”,涵盖洗衣液、洗衣皂等产品。
销售人员建议,如果进货量不大,最好找工厂加工。洗衣液的国家标准是15(有效成分15%),如果要加工,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做,如果做15%,每吨成本是2500元,1公斤纯液成本大概是2.5元,一瓶带标签的要3元,加起来,一瓶2公斤的洗衣液成本就是8元。
甚至有当地人开玩笑说,一瓶洗衣粉最贵的部分就是瓶子。
从2003年起就在耿庄附近做生意的张先生自称,“我闭着眼睛都能分辨出是1毛钱还是1块钱”。他以前做过化工塑料安装,给附近小作坊安装洗涤剂设备,还卖过原料和搅拌桶。作为从业15年的洗衣粉原料行业专家,他告诉界面新闻,最便宜的成本只有几毛钱一磅,还可以是洗衣粉的形式。为了卖原料,他承诺给顾客免费提供配方、远程视频指导,“成本可以自己定,想做也可以定制配方,几毛钱到几块钱一磅。”
加工企业展示的香料是小作坊里最贵的原料,被调配成玫瑰、薰衣草、柑橘等多种口味。 崔良帆 摄
洗衣液正在疯狂蔓延。张先生回忆说,6年前第一款蓝月亮(假货)上市时,一件(一箱4、6瓶)的纯利润是80元,蓝月亮公司有几十家,每件最低利润50元;近两年利润越来越少,最低利润只有5元,而且越便宜的产品利润越低。比如生产18件(有效成分18%),利润可能有30元,生产5、6件(有效成分5%-6%),利润可能就只有5元了。
事实上,假冒产品的表面活性剂含量远远低于标准要求,去污力达不到标准要求,不能有效洗涤衣物,即使加大用量,也无法去除污渍,甚至会在衣物表面沉积不溶解的物质,对衣物造成损伤。
造假者对这些都不在意。老张透露,他在锦州的一个客户两年内至少赚了2000万元,另一个客户专门制作蓝月,然后运到浙江,每片能赚40元。而且,“他能制作出22种有效成分,仿真度很高,普通人用不到。”
致富:每个人都有洗衣粉生意
讽刺的是,沿街的店铺里,除了自家不知名的品牌,其余商品都是市面上一流的洗涤剂品牌,而且全部是正品。对于来访的陌生人,警惕的店主直接告诉他们不卖假货。但他们却热切地低下头,摆弄着手机,寻找客户做生意。“连店员都有自己的网店,下班后,给前来咨询的顾客回复几句,卖几件就行。”
微信、微店、阿里巴巴、淘宝、拼多多往往是这些商品的主要去向,具体渠道则要看买家买的是什么产品,表面上是销量不佳的自有品牌,暗地里制造的假冒产品才是他们暴富的源泉。
一位熟悉这些造假者的当地人告诉界面新闻,成本价是4元,卖给中间商的价格是12-18元,最后零售价大概是20-30元,利润实在太大了。
批发市场的价格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在石家庄最大的批发市场泰和日化城,界面新闻记者假扮买家称想买假货,多数商家称不卖假货,但实际情况是商家精心掩饰了无法扫二维码的尴尬。例如,界面新闻用手机扫描4家商家货架上的海飞丝二维码,只有1家显示正确信息,其他3家显示信息不一致,商家则以“品牌网站故障”、“只要能扫出来就行”等借口回应。
石家庄日化批发市场售卖的洗发水二维码扫描出来的数字与瓶子上的数字不一致。
只有少数店主询问要什么价位的海飞丝,“(200毫升规格)有10元的,6元的有6元的,3元的有3元的,就看你要哪种(假)的了,外包装看上去一模一样,你把最便宜的扫出来就行。”上述店主称,好一点的都是广州产的,深泽县造不出这种产品。
北京新发地市场的日化商户把假货称为“高仿”,对上门打听的陌生人十分警惕,熟悉了才会透露自己买到的是高仿。“我们不敢卖给陌生人,只能跟熟人介绍的做交易,北京的检查很严。”
另一位批发商说得更直白:“石家庄的货都是假的,我们这行的人都知道,你要什么洗衣粉,石家庄都能给你做。”但他卖的都是绕线产品,比如批发价3.5元一瓶的清飞扬洗发水,包装跟联合利华的清飞扬差不多,但批发价是17.5元。
北京新发地市场销售的清扬、清飞扬洗发水价格比清飞扬贵5倍。
陌生人进村,商贩们人心惶惶,村里警察频频出现,让他们格外谨慎,要求买家用手机微信进行交易、转账、发货,拒绝见面。
“一般不让进,门必须关着。”半个月前,武警来了,直接把制假作坊包围了。为了找到制假源头,警方从石家庄7420货运中心、聚合港物流园等较大的物流集散地追源,发货地址追到深泽货运站,一直追到耿庄、方圆等村。
多位商家告诉界面新闻,交易一定要少量,最好的销售地点是农村集市、地摊、早市等。即使被抓到卖假货,也会被罚款,货物也会被没收,因为没有达到(处罚)限额。国家标准应该是销售额超过5000元就要处罚。
张先生回忆说,这里唯一真正出问题的是10年前的雕牌,巅峰时期有16条生产线,每天生产10车产品。“尼斯的人来找我,说要500吨,老板说500吨不成问题,一个星期后再来提货。现在假货太多了,直接就被抓了。”
一位熟悉当地情况的知情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每次他们来抓人,小厂基本都是炮灰,大厂的内部人员则会提前得到通知,然后跑掉。
上述香氛店老板透露,近期检查严了,连“月亮之上”的店主都停业了。“月亮之上”是外观模仿蓝月亮的洗衣液品牌,也是耿庄规模较大的洗衣液品牌,在拼多多上销量不错。
尽管如此,售价6.8元的5公斤装月上洗衣液,近日却因“与蓝月太像”而被下架。“怎么可能是假货?瓶子形状和商标都一样。”月上洗衣液的一位经理在电话中反驳道,没有这些,月上洗衣液在电商平台上根本活不下来。他表示,自己“无法解释”那些前来学习(洗衣液制作经验)的陌生人。
电商平台上的假冒洗衣粉。
制假者的违法成本并不高。据河北省通报的2016年冯某某侵犯“蓝月亮”注册商标专用权案,冯某某在未经注册商标权人许可的情况下,在辛集市辛集镇九垒头村生产、销售标有“蓝月亮”注册商标、标注“蓝月亮(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洗衣液,属于无证经营。辛集市工商局决定责令冯某某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作出四项行政处罚:没收侵权“蓝月亮”洗衣液76箱;没收用于制造侵权商品的灌装机、气泵1台;没收“蓝月亮”包装盒700个;罚款2.2万元。
两万多元的罚款,对于年获利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的造假者来说,威慑力并不大。
从假冒到抄袭
造假者也不断强调打造自有品牌的重要性。在这个造假之乡,所谓的自有品牌,无非是一些奇怪或与主流品牌稍有不同的品牌名。比如方圆村一款名为奥百迪的洗衣液,包装与奥妙十分相似,但申请了知识产权并获批。
同样,“月光之上”的品牌所有者为石家庄利顺日化有限公司,且“月光之上”已于2016年注册为商标,商标注册号为“月光之上”。但这些都是产品名称,并非商标。
北京鲁中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吴猛办理过多起涉及商标和不正当竞争的案件,他向界面新闻普及了这个假冒行业的一些要点——商标分为未注册商标和注册商标,是否申请注册自己的商标是企业的自愿行为,而非法律的强制性要求。
虽然《商标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必须申请商标注册,但日用品并不是必须取得“注册商标”才能销售的商品,因此有些日用品生产企业在取得注册商标之前,就将商标印在产品上投放市场。
“商标从申请注册到商标局公告,需要很长的时间。”吴猛说,如果在此期间有人提出异议,时间会更长,导致一些商标长期处于“注册”状态。但一些热门产品的商机和市场瞬息万变,因此一些造假厂商会在申请注册的同时,借用“注册”商标。
批发市场里的“超好太太”洗衣粉。 崔良帆 摄
一位在阿里巴巴上销售妈妈怡轩洗衣液的商家告诉界面新闻,质量没有问题,主要是品牌授权问题。“仿牌已经违规了,就别往大超市发了。线下卖几百单一般没问题,我们家里洗衣服也用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图片或者照片中标明的产品外观设计为准,简要说明可以对图片或者照片中标明的产品外观设计进行说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人民法院在判断外观设计是否相同或者近似时,应当根据授权外观设计与被诉侵权设计的设计特征以及外观设计的整体视觉效果等综合判断。
假冒商品案件中包装侵权问题显然存在争议,但该类产品大多在农贸市场、集市等场所流通,未形成规模,被侵权方因找不到大规模造假者或难以追查来源,通常处于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