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军刀男: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的新片,脑洞大开的成长史

日期: 2024-05-28 06:06:02|浏览: 430|编号: 5152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文晖园路3号”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的新片《瑞士军刀男》或许是他自《哈利·波特》以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这部获得今年圣丹斯电影节剧情片评审团奖提名的作品,乍一看似乎格格不入,昔日的“大难不死的男孩”饰演一具脸色苍白、吱吱作响、能放屁、能打弹弓的尸体,但其实颇符合圣丹斯电影节推崇的怪异、清新、感人、略带忧郁的风格。

《瑞士军刀男》以狗血喜剧与黑色幽默的混合,加上魔幻现实主义的剧情,讲述了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虽然人物已经不再年轻。影片开头,保罗·达诺饰演的汉克被困在太平洋孤岛上,因无法获救而想要自杀。这种大胡子、神经质、一边唱歌一边自杀的人物形象很适合保罗·达诺。这种风格总让人想起《阳光小美女》里那个不肯说话的自闭症弟弟。

准备自杀的汉克发现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腐烂的尸体产生的气体可以让他直接骑乘在尸体上,像喷气艇一样在海面上航行。在这场如同吸毒一般的戏份中,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贡献了一个臀部的特写,如果这也能算得上是“养眼”的话。

在这一段高潮迭起的“尸体快艇”片段之后,汉克和尸体来到了陆地。这是从一个孤立空间到另一个孤立空间。事实上,影片的叙事机制就构建在这个“孤立空间”中。这个空间设定不仅提供了叙事的地理背景,也成为人物孤独心理状态的现实投影。在这片脱离社会环境、远离文明体系的丛林中,尸体还展现出了超越科学规律的“功能”。它不仅能说话、知道自己叫曼尼,还恳求汉克把他当成“多功能工具人”,这也是本片“瑞士军刀人”这个名字的由来。曼尼吐出水给汉克喝、洗澡,用牙齿给汉克刮胡子,用身体间关节的碰撞当打火石,放屁当篝火的燃料。

汉克和曼尼在丛林荒岛上的求生历程,似乎映射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找到水和食物、学会使用工具、开始用火、吃熟食。如果你觉得这个比喻有些牵强,那么不妨看看这个人和尸体之间的关系,或许正是对这个说法的一个印证。

影片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描绘两个男孩之间的关系发展。从尸体中“复活”的曼尼就像一个巨婴,对世界一无所知,不断向汉克提出以“什么”和“为什么”开头的问题。而汉克则耐心又不厌其烦地回答着曼尼的问题,并且在回答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来打动他:早逝的母亲、与他关系不好的父亲,甚至还有他喜欢的女孩。

在这个过程中,曼尼成为了汉克的镜像,或者说,曼尼是汉克不愿面对的自我。汉克对各种社会行为的演绎,让曼尼从一具尸体“复活”、变得“文明”,同时也“成人”了——是的,影片把“勃起”的过程展现得非常细致、成人化。在这个过程中,汉克能够让曼尼/汉克逐渐接受真实的自我,完成从男孩到男人的过程,与自己和父亲和解(打开手机看到爸爸的电子贺卡,最后看到爸爸的笑容)。

影片中,汉克向曼尼解释什么是自慰、为什么不喜欢自慰时,向他展示了女生穿泳衣的照片,并讲述了自己对母亲与自慰关系的个人记忆。这段话是男孩成长过程中最典型、最不可避免的经历之一。在这种教导与被教导的过程中,曼尼分享了汉克私密的记忆和情感经历,也分享了汉克内心的自我和灵魂。换言之,曼尼就是自杀成功的“死去的汉克”。汉克唤醒曼尼的过程,也是汉克觉醒、自我拯救的过程。

这样一来,充满搞笑情节的《瑞士军刀人》的基调就变得悲伤起来。因为它本质上写的是一种无解而永恒的孤独,就像困住汉克的太平洋岛屿一样。世界是一座没有回应的孤岛,只有内心深处“诡异”的“自我尸体”才能拯救自己。这样的故事显然不可能发生在现代文明规则下的城市,所以《瑞士军刀人》把故事放在了荒岛、太平洋、丛林等与现代文明隔绝的环境中。好在《瑞士军刀人》并没有在最后点出这一切,给了我们一个绝望却不无希望的结局。尸体微笑着飘走,父亲和汉克都笑了。这里的解读可以有多层次,你可以理解为成长的完成,另一个自我的安心离去。 也可以解读为,曼尼所代表的自我永远无法进入文明/成人社会,唯一能够完成成长的,是被规则压抑的不完整的自我(汉克)。

在这个结局里,所有的男孩都会长大成为男人,所有的童话都会老去,孤独的、被误解的自己也终将在秘密丛林中遇见脱离价值规范的自己,在超现实的想象和短暂的亲密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规则。正如汉克和曼尼在影片中想象的那样。“也许我们应该留在这里,这是我们的家。我们可以自己制定规则,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情。”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