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雄安新区:从蓝图到现实,一座未来之城拔地而起

日期: 2024-05-29 05:03:04|浏览: 456|编号: 5164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雄安新区4月1日电(实习记者王宜林)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河北设立雄安新区。踏着春天的脚步,一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全国大事”的未来之城拔地而起。

雄安新区航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见习记者王伟倩摄)

从一张“白纸”、一张蓝图,到一座吊车林立、热火朝天建设的城市,6年来雄安新区变化日新月异:一个又一个民生工程兴建、一个又一个治理项目落地生根、一家又一家大企业引进落户、一座又一座生态园区建成投入使用……雄安新区建设者们日夜操劳,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春天来到雄安,草木复绿,一片生机。雄安逐渐呈现出“蓝绿交织”的景象,蓝色是波光粼粼的水面,绿色是浓荫蔽日的树影。此时的雄安,“千年森林”郁郁葱葱,白洋淀水天一色。

雄安新区商务服务中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见习记者王伟倩 摄)

雄安六周年:快速发展、快速成长

草木葱茏、春山近在眼前,未来之城伴春风徐徐,雄安新区正以蓬勃的生机奋力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标杆。

雄安新区雄东安置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见习记者王伟倩摄)

雄安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见习记者王伟倩摄)

经过6年建设,雄安新区已初具现代化城市雏形,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陆续投入使用。6年来,雄安新区共实施重点项目240个,总投资超过5100亿元,总建筑面积超过4100万平方米。环城外围道路框架、内部骨干路网、生态廊道、水系等城市建设“四大体系”基本成型。

雄安新区新路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见习记者王伟倩摄)

交通是长远规划的先行者。雄安新区共计545公里的“四纵三横”对外高速公路骨干网已全面形成。京雄高速、荣乌高速新线、京德高速联通了现有的京港澳、大关、荣乌、津石四条高速公路,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四纵两横”高铁网络逐步成型,进一步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交通一体化建设。

正在建设中的中化集团总部大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见习记者王伟倩摄)

星网总部大楼主体结构已封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见习记者王伟倩摄)

首批央企总部迁建有序推进。央企在新区设立各类机构140余家,其中央企二三级子公司90余家。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载体作用进一步显现。目前,中国星网总部主体结构已封顶,中国化工、中国华能总部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矿业集团完成总部选址,中铁集团产业集聚区落地雄安,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迁建项目开工建设。首批4所高校、2所医院项目也正在紧张建设中。

北京援建雄安新区“一校一校”项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见习记者王伟倩摄)

近年来,雄安新区积极构建现代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服务体系,探索现代城市治理和功能提升新路径,京津冀59所优质学校、65所高水平医疗机构与新区建立对口支援合作关系,开办29所学校、18个健康服务站,引进优质教师2000余名,显著提升了新区教育、医疗水平。

雄安新区白洋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见习记者王伟倩摄)

春天来到了白洋淀,芦苇摇曳,碧水荡漾。雄安新区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有252种,比新区设立前增加了46种。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安家落户”,“荷塘芦海、候鸟天堂”的生态景象再现。

白沟渠右岸、南拒马河右岸、平河左岸、新安北岸起步段等主要防洪工程相继竣工,工程具备防御200年一遇洪水能力。

雄安新区千年森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见习记者王伟倩 摄)

此外,雄安新区持续推进千年美林和园林景观带建设,植树造林47万亩,绿化面积73万亩,森林覆盖率34%。月榕、金湖、城郊公园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初步形成。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取得新进展、呈现新形象,首都地区一座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正从宏伟蓝图迅速转变为现实典范。

雄安新区的建设者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见习记者王伟倩 摄)

对话雄安建设者:斗志昂扬、日夜奋战

经过6年紧锣密鼓的建设,这座承载千年国事的未来之城的城市框架已全面揭开。数万名建设者日夜奋战在雄安新区建设工地,他们是这座城市的见证者,更是“建设”的见证者。

“先地下、后地上”是雄安新区规划和新理念的重要体现。走进雄安新区起步区NA8主管廊,现阶段工程主体已完成90%,管廊内机电安装工程正大规模开展。“地下综合管廊是掌控整个城市能源输送的‘大动脉’。我们所在的舱室是综合舱,采用单层四舱结构,让水、电、气、通讯等管线住进‘集体宿舍’,创造了地上空间的便捷与美观。”雄安集团基础设施公司高级商务经理孙燕介绍。

雄安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图片由雄安新区宣传和网信局提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

“在这里,我见证了太多,学到了太多,经历了太多。为新区建设贡献力量,是万千建设者的初心,更是我奋斗进步的动力。”孙燕说,基础设施网络布局6年来,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坚持前瞻性、引领性。街道上没有井盖,抬头看不到电线,水、电、气、热、网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管线全部融入数百公里的地下综合管线。这是一座真正的“科技之城”,一座“未来之城”。

雄安新区容东片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见习记者王伟倩摄)

政务服务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保障、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企业和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源泉。

“雄安新区政务服务工作从无到有,起步晚、基础薄、标准高。经过这几年政务服务领域的改革优化,我们实现了由‘跟随’到‘引领’的转变,现在新区的政务服务更加规范、更加便捷、更加智能。”谈起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行政审批改革组组长金晖满怀信心地谈起这些年的工作成果。

她2019年入职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在行政审批改革小组成立之初就被选拔承担这项工作,参与接手梳理新区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系统构建雄安政务服务体系和体制机制,搭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推出各项政务服务改革举措和智慧应用场景。

“我在雄安等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见习记者王伟倩 摄)

“雄安是干事创业的热土,是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地方。大家齐心协力,每一项改革任务都靠着一批充满青春和激情的年轻干部的共同努力完成,大家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进步。”金晖介绍,今年将继续聚焦项目建设、企业发展、民生需求,牢牢把握数字化浪潮,发挥大部门管理系统优势,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提升线上平台智能化水平,重点推进“一次办好一件事”“不用申领,政策享受”等改革,实现各项业务多方交叉协同、规范运作、高效运行。

放眼望去,高楼林立,一座现代化城市的雏形初现。优秀人才、优质资源不断向雄安集聚,生活配套服务不断完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从干部、群众到外地人,大家对雄安未来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不少雄安“建设者”从犹豫不决,到选择扎根雄安,愿意与雄安共同成长。

感受智慧生态的“绿色”:生生不息、欣欣向荣

雄安建设要“先植树、后建城”,而“千年工程”从“千年美林”开始。2017年11月13日,雄安“千年美林”工程种下第一棵树。截至目前,雄安植树面积已达47万亩,累计植树2500多万株,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34%。今天,登上秀林站二层平台放眼望去,杏花烂漫,玉兰凌空,松树苍翠,乔灌木错落有致,经济林、生态林交相辉映。

雄安新区千年森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见习记者王伟倩摄)

雄安集团生态公司生态业务部副协调员刘志军介绍,近年来雄安新区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城在林中、人在景中,为建设蓝绿交织、清新亮丽、水城融合的生态文明样板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几年来,我带领同事走遍了‘千年美林’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地段、每一块地块,仔细观察、检测每个树种的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刘志军笑着说,“‘千年美林’里的树木长势旺盛,这几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森林病虫害疫情,四年来也没有发生过一次森林火灾。看着一望无际的丛林,心里很开心。”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雄安城市计算中心熠熠生辉。该项目秉承“雄安数字城市之眼、雄安智慧城市大脑、雄安生态城市核”的设计理念,是城市运行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为雄安提供源源不断的算力。

雄安新区城市计算中心夜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雄安新区宣传和网络空间管理局提供)

据中国雄安集团雄安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袁晓东介绍,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总建筑面积39851平方米,致力于为环新区“绿色智慧城市”和“全球创新高地”建设提供云服务,为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城市治理和数字孪生城市相关应用提供计算资源和算法平台。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城市计算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封顶的那一天,2022年1月16日。随着最后一块钢结构吊装的完成,施工阶段遇到的所有困难都在那一刻得到解决。看着主体结构成型,心里充满了无比的喜悦,还有强烈的成就感和使命感。”袁晓东说,城市计算中心项目工程设计新颖、结构特殊、理念先进、功能复杂、技术先进,施工难度大,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程。未来,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将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城市治理提供重要支撑,以智慧资源赋能基层治理,全面提升治理效能。

雄安新区航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见习记者王伟倩摄)

绿色、智慧是雄安新区的底色,“韧性”也成为这座新城建设发展的重要指标。防洪方面,雄安新区起步区周边生态防洪工程正在有序推进,拒马河南岸、白沟引水渠右岸、坪河左岸等主体工程已完工。根据雄安新区防洪规划分区分区、重点保护的原则,起步区防洪工程按200年一遇洪水设计,包括拒马河南岸、白沟引水渠右岸、新安北岸、坪河左岸。规划修建西北堤,围绕起步区形成百公里防洪圈。

据了解,按照分区分级、重点保护的原则,结合新区城镇规模和规划布局,起步区防洪标准确定为200年一遇,外五组团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其他特色小城镇防洪标准原则上为50年一遇,采取“蓄、排、固、垫、托”等综合措施,确保千年大计万无一失。

雄安新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见习记者王伟倩 摄)

雄安新区坚持把防洪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结合起来,顺应自然,人水和谐共生,未来之城前景可期。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