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在立项出版项目时,应该有更全面的考虑,不能为了追求话题性而盲目追星或对差劲的翻译视而不见。
近日,某出版社出版了大陆作家冯唐翻译的泰戈尔诗集《飞鸟集》,部分译文充满冯唐个人风格,引发争议。有网友称,冯唐翻译泰戈尔就像郭敬明一样。冯唐译本出版后,有读者表示“从粉丝变成了路人”。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追根溯源,是因为冯唐的译文令读者反感,“世界在恋人面前解开裤子”、“有了绿草,大地就变得相当风骚”……
这样的翻译,确实对读者既定的审美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名著不应该拒绝新的译本,虽然有郑振铎的经典译本,但《飞鸟集》也有理由以新的面貌呈现,以对接新一代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我觉得名著翻译有一个不可逾越的底线,那就是不能偏离原作者的真实意图。把译者的想法强加于作品之上,已经不再是翻译,而是一种凌驾。
冯唐翻译的《飞鸟集》,除了少数被网友特意挑出的作品外,确实为《飞鸟集》注入了新鲜的当代元素。但优秀的翻译容不下“沙子”,冯唐自己的个人趣味在那些备受争议的译本中已经“超越”了泰戈尔的诗歌。可以说,这些译本脱离了泰戈尔原著的初衷,这是翻译中的大忌。如果译者有强烈的个人情感需要表达,可以自己创作,没必要通过翻译渠道来表达,否则很容易被怀疑“哗众取宠”。
翻译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丢失原文信息的过程,无论译文多么完美,也未必能与原文相媲美。也正因为如此,无数译者在翻译中孜孜不倦,力图凸显自己的全部心血,同时又不夺走原作的美感,不混入不属于原作的元素。尽力保持原作的风格,尽力表达原作者的意图,是翻译工作的根本,也是不可突破的底线。只有充分尊重原作的译文,才能赢得读者的尊重。
近年来,中国翻译出版业乱象丛生,有一年翻译几十本书的“高产译者”,也有不懂外语、直接修改别人译文的伪译者。但像冯唐这样在原著基础上再创作作品的,还是极其少见的。笔者认为,这样的行为,本质上和其他不负责任的译者没什么区别。
译者有个人爱好,随意翻译名著,在圈内交流,这无可厚非。但出版方在立项时,应该有更全面的考量,不能为了追求话题性而盲目追星,对差劲的译作视而不见。读者可以接受泰戈尔,也可以接受冯唐,但不能接受两者混为一谈。因此,冯唐翻译《飞鸟集》既可以看作一次成功的营销炒作,也可以看作一次失败的出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