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新品发布会:苹果、大疆、尼康性能强悍,苹果老用户无奈升级

日期: 2024-06-19 03:06:33|浏览: 312|编号: 5415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今年秋季是新品密集发布的时节,苹果、大疆、尼康、索尼等都推出了自己的新品设备,尤其是苹果、大疆、尼康,他们发布的设备无一不是新品,性能强大到足以说是划时代的,一点也不为过。

作为一个苹果老用户,我今年9月刚换了 13 Pro,前段时间也买了一块Apple Watch 7,本来想就此打住,后来M1 MAX更新了。

我之前的笔记本是 15 英寸 Pro,搭载 2019 年的 i9 处理器。我用了两年左右,想再用一段时间,但这款搭载英特尔处理器的苹果笔记本无法编辑 4K H265 10 位 422 素材。确切地说,除了第 12 代英特尔处理器和苹果 M 系列处理器外,其他处理器都无法处理 H265 编码。

所以我放弃了之前的 i9,完全转向了 M 系列芯片。

从第一代 iPad 开始进入苹果生态已经 6 年了,这也是我的第三台 Pro,我选择的配置是 10 核 CPU + 32 核 GPU + 32G + 1T,不过根据我两周的使用体验,我还是建议选择 M1 MAX,将内存提升到 64G,这个后面会讲到。

M 系列的新篇章

时间往往带来轮回,这一代苹果笔记本取消了 Touch Bar,实体按键带来的扎实感是上一代 Touch Bar 所没有的,被取消的界面又重新加了回来,总之感觉是苹果在一次失败的尝试之后又回归到了原点。

这代Pro在充电方面有重大更新,采用了PD3.1充电协议,这是一种新协议,最高可以支持240W的供电规格。不过雷电4依然是PD3.0充电协议,最高只支持100W。

这几天使用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绝大多数场景下,140W 的功率都比官方给出的要小,而是在 90W 左右徘徊。这个功率更像是苹果为了秀肌肉而带来的一次更新。也就是说,之前的大功率 PD 充电头依然可以为这款性能怪兽供电,不会出现供电跟不上的场景。

这次苹果很用心地把电源线换成了织物材质,比之前更耐磨、更长,加上磁吸,可以重现之前便携的使用场景。不过我个人已经习惯了使用物理 C 口的便捷,所以大部分时候还是会用雷电线连接显示器或者雷电扩展坞。

主体是16寸,苹果没有复刻之前的夜光logo设计,其实我还是挺喜欢夜光logo的,希望苹果以后真的能出复刻夜光logo的版本。

D面的变化比较多,一是四块橡胶垫更厚更大,二是底部印刻了pro的logo。

这么细节的改动大家感觉怎么样?个人感觉还是有点新鲜的。

其他方面没有太大变化,目前的进风规格足以应付M1 MAX的发热量,其实这几天的使用过程中风扇都没转过,安静得不像是一台高性能笔记本,和之前使用i9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外观上最大的变化来自于界面和厚度。

上面是15英寸的2019款i9,下面是16英寸的M1 MAX,你觉得这个厚度对比如何?

有人可能会说,老款的边缘设计会造成视觉错觉,如果并排对比的话,老款 15 英寸 Pro 整整厚了一块屏幕。

同时为了致敬复古风格,M1 MAX 采用了方角造型,整体就是一个方盒子,跟 10 年前的苹果笔记本电脑很像。不过从随后的拆解视频来看,这个方盒子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并不是很理想。严格来说,苹果没必要把它做这么厚。

接口方面,这一代充满惊喜,首先被砍掉的 SD 卡槽、HDMI、磁吸充电头全部加回来了,不过唯一美中不足的是 HDMI 居然是 2.0 规格,你能相信吗?虽然现在 2.0 规格确实够用,但这款机器能用 5 年以上,2.0 规格真的没法用了。

SD 卡槽的加入还是值得庆幸的,之前就遇到过好几次出门忘带扩展坞,导致无法导入素材的情况,有一次只好下载佳能的软件,用 Type-C 连接相机传输数据,这时候只能庆幸自己还带了 C2C 数据线,不然真的没办法了。

最后就是雷电接口了,苹果终于升级到雷电4了,不过其实和雷电3相比,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区别并不大,只不过现在很多笔记本都是雷电4,所以苹果不升级也是说不过去的。

下一个变化可能是大家不太喜欢的一个,那就是刘海。刘海用于容纳面部传感器,但在笔记本电脑上增加刘海有点奇怪。苹果可能会在下一代将 Face ID 放入笔记本电脑的刘海中,但这一代除了隐藏摄像头外,仅具有增加可用面积和比例的功能。

除了摄像头,其他设备就不多了,刘海很突兀,厚度我可以接受,但是刘海真的很难适应,虽然我已经用了4年刘海了。

但实际上如果和之前的16:10苹果笔记本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即便刘海被遮挡,但比例并没有发生改变。如果你理解为苹果这次给你送了一整块额外的屏幕,就像你买房时赠送的飘窗一样,可能更容易让人接受。

这次的键盘采用了熏黑处理,你喜欢熏黑版的还是原版的呢?

对于从第四代蝶式超短键程过来的老用户来说,这款键盘用起来舒服多了,没有了长键程,也不用担心会发烫。之前我也遇到过触控条反应迟钝的情况,日常使用中,我用触控条做的最多的就是调节亮度、音量等。

指纹触控和电源键也比以前好多了,总体来说B面和C面最让我接受不了的就是刘海,其他的改变都还不错。

Pro 这次更换的显示器素质是我花钱的最大动力,屏幕分辨率为,ppi 值为 254,采用 MINI LED 背光源,持续亮度 1000 尼特,峰值亮度 1600 尼特,对比度可达 1:1,还是一块可以处理 HDR 视频的 XDR 屏幕。

自适应刷新率技术也是首次出现在笔记本上,最高可达120Hz,可以自动调节,既能节省电量,又能保证出色的观看体验,非常不错。

色域从100% sRGB升级到了100% P3色域,相比前两者,这个升级有些不起眼,毕竟目前已经有不少型号的笔记本搭载了100% P3色域。

最大亮度和持续亮度能带来什么好处呢?这张照片是我用相机拍的,没有调色,导出为纯RAW格式的JPEG。可以看到室内阳光几乎过曝了,但屏幕依然保持了不错的亮度,这在户外或者强光下使用很有帮助,尤其是对于M1 MAX的重度用户:剪辑师、摄像师、媒体工作者来说。

M1 MAX:关于您最关心的问题的问答

1.刘海对日常使用有影响吗?

答案是,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影响的。除了桌面使用场景,大多数情况下刘海都可以隐藏,应该还算和谐。目前也有软件支持隐藏刘海,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视觉影响。

以最常见的观看视频网站为例,只要是全面屏,刘海就会自然融入黑色边框,什么都看不见。

以剪辑软件FCPX为例,全屏之后也融入了黑边。

即便软件不支持,也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来隐藏刘海,比如hide notch,这样一切问题都解决,皆大欢喜。

2.配件通用吗?

M1 MAX 16寸最大的变化就是厚度了,对于一些贴身设计的包包,或者直立支架来说,可能有些场景不太合适,但是对于大部分配件来说还是没有问题的。

像我之前的 Stow 内袋,本质上就是为 15 寸笔记本设计的,虽然 M1 MAX 可以放进去,但会把整个包鼓起来,拉链会粘在铝合金表面,长期使用会刮伤笔记本表面,所以这个当时花了几百块钱的包,只能没拉链用了。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会为笔记本电脑购买保养产品或贴屏幕保护膜。主要的保护措施仍然是我每天使用的内袋,这样我就可以把它扔进背包里,并把其他设备塞进去,而不用担心划伤。

还有一种就是这种垂直支架,之前我用的早期的 South Book Arc 也遇到过这个问题,MAX 太厚了,导致随机的三个硅胶垫无法完美贴合。

使用默认的D型硅胶插件可以将其立起来,但是夹子太紧,很难取出。

F型硅胶内胆的夹持稍微宽敞了一些,但这也是官方推荐的与M1 MAX 16寸兼容的型号。

当然可以用,但是贴合度差了点,如果太追求完美的话还是换一个吧。

3.之前的PD充电头能用吗?

当然能用,雷电4和雷电3变化不大,依然支持最高100W的PD3.0快充协议。我实际测试了一下,这台M1 MAX的负载确实没到100W,当然我的使用场景可能达不到高负载,我就是用FCPX++PS+。测试的时候批量导出RAW文件,同时输出渲染了五张8K RAW文件。从充电功率来看,达到了94W的峰值功率。就像我说的,140W纯粹是秀肌肉,毕竟充电速度能更快一点。

实测峰值功率94W,毕竟M1 MAX的能耗比比Intel好太多了。当然达芬奇等后期修图软件能不能达到100W以上的功耗我就不清楚了,不过就我个人的使用场景来说,出门在外还是会选择之前的100W PD氮化镓充电头,等后期PD3.1协议出来了再换成其他第三方充电头,这个是没问题的。

4.性能有多强?

其实性能很强,但有一点你要知道,M1 MAX 并非满血版,大招在哪?明年的 iMac Pro 见。

虽然不是满血版,但 M1 MAX 的性能确实很强大,尤其是在低功耗场景下。也就是说,跟 M1 MAX 同功耗的处理器性能一般,跟 M1 MAX 性能差不多的处理器功耗天价。我之前用的是 i9 15 寸 Pro,风扇经常呼呼直响,但用了半个月 M1 MAX,也是同样的情况,风扇基本不转。我在 M1 Mac mini 上也见过这种情况,所以这次也加强了测试。

我没插电源线就用了佳能的4k 10bit 422 H265素材,叠了5个视频轨,风扇还是没转,输出渲染过程也是无声的。

官方宣传使用电池或者接电源时性能不会受到影响,我实际测试了一下确实如此,在渲染导出五条视频轨道叠在一起的4K素材时,时间基本是一样的。

这里我还去飓风影视的网站上下载了免费的8K R5 RAW视频素材,毕竟官方宣称最多可以处理7条8K视频流,这里我也复制了5条视频轨道,使用起来确实很流畅,剪辑、处理、实时预览都没有任何卡顿。

不过在测试Film 的12k视频素材时,出现了预览卡顿、掉帧的情况,FCPX也弹出了相应的窗口。12k素材对M1 MAX还是有压力的,不过你要知道12k的概率,6k可能十年后才会普及,8K就更遥远了,更别说12k了……很多电影摄影机的最高拍摄极限就是6K。

使用过程中风扇安静得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什么都没做,红外线测温仪显示苹果笔记本表面最高温度只有34.6度。

另外要说的是,M1 Max的固态规格是PCIe 4.0 x4,所以固态表现也非常出色,使得我手头上的雷电3固态移动硬盘没有看上去那么出色。

不过这样的性能伴随的是价格和厚度的飙升,我的版本上面还有一个64核图形处理器的版本,实在没必要​​。

这里苹果没有指出一点,就是无论是 32 核显卡还是 64 核显卡,也就是 GPU 对统一显存的要求都比 16 核显卡高,比如我外接一个 4k 显示器,显存就会占用一定的空间,XDR 已经在我的购买范围之内了,6k 显示器大概会占用 8G 左右的内存,32G 统一显存实际可用内存大概在 24G 左右。

当LR处理大量照片,同时运行PS的时候,32G统一内存很快就会满,所以如果你选择M1 MAX的话,我还是建议把内存提升到64G的。

M1 MAX Pro配件推荐指南

我使用 Pro 一共 6 年了,这些年用过不少配件,今年还是照例会继续聊聊自己推荐或者感兴趣的苹果笔记本配件。

外接显示器

这些年我用过不少显示器,明基、LG、戴尔、华硕都有,尺寸方面从27寸4k逐渐过渡到32寸4k,显示器当然越大越好,尤其是苹果内置的HiDPi,不管多大的显示器,画面看起来都特别舒服,也不会有在上需要缩放的体验。

如果考虑苹果用户外接显示器的色彩精准度和接口,我会推荐BenQ和LG,不过LG暂时还没有新产品。

色域建议支持大概95%P3色域以上,不过选择不多,目前雷电3接口有两个,还要考虑32寸的规格,所以唯一能选的显示器就是这款明基显示器。

之前写过雷电设备合集,提到过这个系列的 27 英寸版本,除了雷电接口,P3 色域也进行了升级,95% P3 色域基本可以达到接近苹果 100% P3 色域的色彩精准度。

M1 MAX 最多支持三个 6k 60hz 和一个 4k 60hz 外接显示器,因此请随意连接它们。

32英寸雷电4K分辨率,超窄边框,10bit面板,外观也一改老款之前的大边框,更加符合我的审美。

磨砂屏幕也能过滤掉大部分的反光,虽然比不上苹果XDR的纳米玻璃效果,但对于日常处理图片、视频来说也是很实用的。

正如之前测试中所说,我的使用场景极少数情况下会达到 90W 以上的峰值,140W 纯粹是为了充电速度。官方也表示在电池场景下性能不会受到影响,所以我还是习惯用雷电线来解决。

双接口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菊花链的方式与其他设备进行扩展,这是单个接口所无法做到的。

BenQ 拥有两个雷电接口,一个主雷电接口,一个副雷电接口,主雷电3用来连接主机,还能提供85W供电;副雷电3用来连接其他设备,比如另一台带有雷电3接口或者C口视频传输能力的显示器、扩展坞、其他配件等。

说到色彩精准度,明基PD总是让我更放心,这次更新在画质模式上加入了P3色域,同时明基独有的M-BOOK模式也能逼近苹果屏幕的显示效果。

这里我建议将色彩配置文件从BenQ更改为P3,并将图像模式设置为P3,以获得最佳显示效果。

对于我们苹果用户来说,将外接设备设置为P3画质模式或者M-BOOK还是比较安全的,色彩会更接近,日常使用中可以放心的处理图片和视频,不用太担心。

在红蜘蛛X的屏幕素质测试中,色域为100% sRGB,86%,以及97% P3。

在色调响应方面,伽马曲线为 2.2。

亮度方面(非用户模式测试),最大亮度239cd/㎡,最小亮度44cd/㎡,50%亮度下对比度1250:1,白点7600K。

亮度应该是最大的缺点了,也希望明基以后可以在P3色域上提升一下亮度。

色度均匀性方面,在100%亮度下,区域6最接近6500K,区域1与区域6之间的差异最大,值接近4.1ΔE。

亮度均匀性方面,在100%亮度下,区域5与区域7之间最大差异为20%。

色准方面,最大色差为3.69,最小为0.24,平均ΔE为1.24,整体色准表现良好。

机器出厂时已经校准,所以买回来之后不需要再校准,非常人性化。

32寸雷电显示器,3W以上显示器首选XDR,2W以上显示器可以考虑DELL的高端款,1W以上显示器最好选择明基。如果预算有限,也可以考虑27寸明基,不是雷电显示器也是不错的选择。

键盘和鼠标支架及存储设备

首先解决括号问题。

South 的 Curve 也在 Apple 官方商店有售,是少数有白色款的笔记本电脑支架之一。

它采用一体成型的铝合金材质,整体曲线优美,而且重量比较轻,很符合苹果设计的基调。

整体风格放在我的白色桌面上显得非常和谐。

当然这款还有黑色可选,黑色整体比较耐脏,其他的设计都一模一样。

这个高度可以有效帮助笔记本散热。

除了苹果官方的Magic薄键盘外,第三方也有类似的选择,而且重量比罗技等超薄膜键盘要低得多。

来自的 X1,以及同样轻薄的鼠标。

这款键盘的重量足够随身携带,如果不带数字键盘,则携带 X1 外出不会给您的旅途增加太多重量。

同时由于它是为MAC量身定制的,因此拥有天然的苹果键盘布局,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的便携式笔记本电脑支架便于携带。

我是一个重度笔记本电脑用户,以前携带笔记本电脑在外使用最大的问题就是必须低着头,而且在很多使用场景下使用鼠标也不方便。

然后我发现了这个非常有趣的便携式笔记本电脑支架。

它采用可折叠设计,折叠后可以形成一个小型笔记本电脑支架。

虽然垫高之后高度不是很高,但是这个高度可以帮助散热,还可以缓解颈部的疼痛,完全适合在找不到书本或者其他物品垫高的时候应急使用。

展开后的底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防滑颗粒。

反过来用的话,它可以当鼠标垫用,这点我很喜欢。

折叠后放入包里也很方便。

内袋我更换了全新的笔记本电脑收纳袋,可以说是针对16寸进行了优化,灰色的外观设计也符合苹果的调性。

最大的优点就是性价比高,做工也是很优秀。

内部带有缓冲垫,可以很好的保护苹果笔记本的铝合金外壳。

外部还具备一定的防水能力,避免一些意外的发生。

有一个外部前袋,可容纳便携式笔记本电脑支架等扁平配件。

拉链是YKK的,所以耐用性有保证。

您可以看到里面的笔记本非常适合存储和保护。

之前一直用双肩包,但是那个包没有单独的笔记本电脑保护设计,容量也有限,作为通勤背包略显不足。

这次选择的是H61背包,拥有防水涂层和独立设计的收纳空间,外部还采用了尼龙840面料,比普通面料强几倍,能更好的应对日常的磨损。

最大的变化是内置了独立的电脑收纳隔层,分层收纳,与内包搭配非常好。

电脑收纳隔层设计为15.4英寸,可以轻松放入支持16英寸苹果笔记本电脑的内包,甚至还有额外的空间。

主隔层容量为21L,足够存放短途旅行2-3天的备用衣物。

背部设计针对背负进行了优化,透气且高弹性的材质可以让背包在夏季保持干爽。

中间还隐藏着一条行李带。

除了主隔层和电脑隔层外,外置隔层和配件隔层的收纳设计也很到位,可以容纳各种配件,细分得比较齐全。

拉链还是YKK的,耐用性有保证。

存储设备

这次Pro更新了SSD存储上限,最高可达16T,但是苹果原厂升级从来就不划算,所以我还是建议使用固态移动硬盘。

其实大部分用户对于雷电3固态移动硬盘的需求并不是很高,更实用的还是一块读写速度较高的Type-C移动固态硬盘。

我一直都是LaCie的老用户,有两块1TB的固态移动硬盘,但是随着这两年视频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当视频剪辑项目很多的时候,手头的项目文件已经变得大得离谱,1TB根本装不下很多项目,如果暂时存放在机械硬盘上,修改速度又不够快。

同时我也在考虑把 iPad Pro 当做一个应急的生产力场景,毕竟苹果一直把 iPad Pro 定义为生产力。

LaCie的SSD支持直接连接iPad Pro进行编辑或其他任务,也支持主流的笔记本电脑设备,铝合金材质带来质感,散热性也不错。

我这些年用过至少四五个固态移动硬盘,甚至十个,而这个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相比之下,13 Pro 可以水平容纳三个 LaCie SSD。

机身侧面整个呈现菱形造型,体积相比前代LaCie固态移动硬盘缩小了61%,真正可以握在掌心。

4与 3均向下兼容,包括USB-4,且兼容速度为,因此长期以来,读写速度为的固态移动硬盘都是主流设备。

, due to with the M chips , M and reach the speed of X86 with and Type-C . put, there will be a loss in speed. For , the LaCie SSD with this M1 MAX, three MAC speed tests, two of which were 800MB per . The Disk Speed ​​Test, which the best M chip , 906MB/s write and 813MB/s read.

如果您更改具有 4接口的胜利主机,则可以实现名义速度。

当前的容量是2T,这相当于Apple编辑的最大问题是,每次我将编辑备份到机械硬盘驱动器时,我总是必须手动删除冗余文件,以减少使用FCPX的差异。

为了与文件进行交互,我还从爱国者那里准备了一个双端口固态USB驱动器U393,该驱动器用于快速传输数据,视频文件材料等。USB-A接口设备和USB-C设备之间。

毕竟,C端口C尚未完全普及,并且A端口A仍然占用大型居住空间。

整个材料是锌合金,可以提供良好的热量散热。

读写速度是相同的,M1芯片上将损失损失,但是它可以以全名的名义上的500MB读写速度运行。

充电设备

100W PD氮化磁带的高功率充电头仍然可以使用。

以前,我为15英寸的100W多端口充电。

随后推出了一个较小的100W氮化碳快速充电头,这是右侧的黄色第二代。

在规格方面,这两个相似,并且接口也支持100W双C端口,后来启动的黄色版本降低了C3端口和一个端口的充电规范,并且该音量减少了两个以上的圆。

USB-C1和C2支持PD,PD,.4A,QC2.0,QC3.0,AFC,FCP,SCP,MTK-PE快速充电协议,并且具有一组PPS快速充电协议,这些协议也非常全面。

USB-A端口支持.4A,QC2.0,QC3.0,AFC,FCP,SCP和MTK-PE快速充电协议。

在PD齿轮中,C1和C2都支持100W的最大充电能力,而C3最大为20W。

对于我只有PD快速充电协议的日常使用,也可能有DJI设备的QC快速充电协议,实际上是完全足够的。

最后,让我们谈谈Shan Ji的新产品,这是Cyber​​punk风格的高功率超级移动电力银行。

该产品适合像我这样的人,他们喜欢Geek Style,并且需要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高功率的移动功率。

由于工作原因,我对当时的高功率移动电源有一定的需求。

这次,M1 Max已使用140W的充电功率进行了更新。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