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游巴马瑶族自治县,游客汪玉青为何留下遗憾?

日期: 2024-07-22 11:09:25|浏览: 524|编号: 5804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春节期间,来自上海的小游客王玉清来到巴马瑶族自治县,游览了百魔洞、水晶营、百鸟岩、长寿村,吃了不少长寿美食。离开时,他有些遗憾,一路上看到的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巴马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少的县,村落、街道上本该到处都是穿着少数民族服饰的人,但他没有看到一个人,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汉服”。

※工艺复杂,堪称珍品

壮族服饰

王玉清的遗憾是可以理解的,他不知道,河池少数民族的服饰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礼服,只有在重要或者庄严的场合才穿。

河池少数民族做一件衣服并不容易。就拿仫佬族来说,仫佬族自种棉花、靛蓝,自己织布,自己染布,然后做成衣服。这是一道复杂的工序:把织好的布放进染缸,用靛蓝水浸湿,上色均匀后捞起,用米汤、山药、牛皮胶糊上,晾干后用石辊滚压或用木槌捶打。这样做出来的布,光泽亮丽,经久耐用。靛蓝染布被仫佬族视为珍宝,老人的“抗老服”、姑娘的“嫁衣”都是用这种布做的。

壮族制作衣服的工序与仫佬族相似,但壮族还有一门独特的技艺,那就是“蜡染”。蜡染,古称“蜡染”,是壮族传统的印染方法,工序不复杂,但需要相当高超的技艺。所用原料主要是蜂蜡、白布、魔芋、草灰、靛蓝等土特产。先用草灰将白布漂白,再将糊状物涂在白布背面,晾在板上磨平,再按所需尺寸裁剪,然后用蜡刀蘸取蜡液(先在盛有木炭的容器中煮沸溶解)在布上自由地描绘色彩斑斓的图案。描绘完毕,将蜡板放入靛蓝中浸泡数遍,再放入沸水中冲去黄蜡,晾干即可。

这些精心制作的服装每一件都是一件艺术品,平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在走亲访友或有喜事时才会穿。

※多种款式和独特配件

河池市瑶族学会会长孟有义在《河池市濒危民族文化调查与思考》(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一书中提到,河池市的民族服饰丰富多彩,全市居住的8个民族共有249种民族服饰款式,图案多样。但在色彩上,河池各少数民族服饰色彩比较单一,如仫佬族偏爱蓝色,壮族以黑蓝为主,瑶族以黑色为主,白裤瑶喜欢白色等。

梵耀服饰

朴素的风格却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孟有义说,河池各民族的服饰从款式到各种饰品都充分体现了各民族的特色。众所周知,河池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是仫佬族、毛南族和白裤瑶族。白裤瑶的裤子一般用白布做成,裤腿长度一般到膝盖,裤腿上缠着黑布,并饰有红色绣花。膝盖处绣有五条笔直的红线,中间三条较长,两边两条较短,形如人掌印。关于这五条红线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年过六十的瑶王有一位非常美丽的公主,嫁给了当地土司的儿子。婚后,土司利用儿子的关系,窃取了瑶王的印章,并派兵包围了瑶寨。 瑶王大怒,但并不畏惧酋长的威胁,亲自指挥族人迎战。双方大战数日数夜,战况十分惨烈。瑶王被围困在一座山头上。在这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瑶王召集各村寨的头领,商议对策。一位正在采药的老人建议说:“我以前采药的时候,在山后的悬崖上发现一条小路,我们可以从那里突围出去。”瑶王听后,高兴得拍着膝盖说:“对,就这样。”在采药老人的带领下,族人全部脱离了危险,但瑶王不久后因伤势过重而英勇牺牲。为了纪念这位英勇好战的瑶王,部落里的人都按照他死时所穿的衣服,制作了民族服饰。 裤子上的五条红线象征着尧王的手印,裤子长度及膝,寓意当时战斗的残酷。

毛南族服饰

白裤瑶妇女的上衣有冬、夏之分。冬衣式样与男子外衣相似。夏衣十分原始独特,称为挂衣,无袖,前后各一片,两肩用10厘米宽的黑布连接,腋下无扣子,全部敞开。挂衣下摆为黑色,背面用彩色丝线绣有各种花纹图案。花纹大多形似方形印章,寓意瑶王的印章永远铭刻在瑶族人民心中。下摆全部是百褶裙,长至膝盖,用丝线绣有层层的花边,显得十分美丽。

与白裤瑶妇女不同,仫佬族妇女多穿厚边宽袍,宽袖满领,下着绣花筒裙,颈上戴银环,耳上戴银环,手上戴银镯、银环。但仫佬族成年男子在出入时和不出入时所穿服饰不同,出入时穿长衫,不出入时穿无领短衫,长至刚盖臀部。衣衫宽大,袖子大,前襟有纽扣,右胸开衩,形似“筒盖”,故又俗称“筒盖”或“琵琶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河池各民族中,毛南族的服饰最为复杂、特色鲜明。毛南族服饰多按性别、年龄、季节、用途、社会地位等形成各种类型和款式。按性别、年龄一般分为外衣、妇女专用服、青年服、儿童服、老年服。按季节和用途,冬季服装叫“古年香”,夏季服装叫“古年图”;婚礼、走亲访友时穿的服装叫“古百班”;劳动时穿的服装叫“古非工”等等。

除以上三个少数民族外,巴马泛瑶族的服饰特色也十分突出。

巴马番瑶(也称布努瑶)服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番瑶服饰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服饰文化,每逢佳节、婚嫁等喜庆场合,番瑶男女老少总喜欢穿着自己制作的色彩鲜艳的服饰,走在人群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番瑶妇女的衣服上装饰着银牌、银链、耳环、手镯、项链、铜扣、银簪、珠子等饰物。这些银饰种类繁多,式样各异。头上、身上、腰上、手上、臀部等处均有各种银饰。每种银饰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有的还可以作为盛放物品的容器。

番瑶族信仰月神,视月亮为世间万物之母,是元始天母弥洛陀升天的化身。因此,男子的“辟邪银坠”和妇女胸前的银项链都是月牙形的。但番瑶妇女胸前佩戴的月牙形银项链,随年龄不同而不同。小女孩、未婚女子和已婚妇女佩戴的银项链数量不同。小孩子一般只戴三条银项链,表示父母和自己有三个孩子;未婚青年女子戴四条,表示希望成双成对;已婚妇女戴五条,表示已成家立业,身边儿女众多。

在番瑶地区,妇女手上一般都会戴一对银镯子。这对银镯子不仅是一种装饰品,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那就是刮痧。番瑶人因为居住在山区,湿气重,所以经常会染上沙气。一旦染上沙气,银镯子就能发挥作用:用毛巾包住银镯子和一个煮鸡蛋,在患者身上的一些穴位上反复揉刮(当地人叫“刮痧”),沙气就会附着在银镯子上,形成一层深绿色的层,据说这就是沙气。把沙气刮掉,人就没事了。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