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使用否决权了!
2017年2月最后一天,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俄均行使否决权,决议草案未获通过。
或许是因为这不是中国第一次行使否决权,“中俄再次否决西方制裁叙利亚决议”的消息,并未在国内舆论中激起太大波澜,不过,不少网友还是为中国点赞,称赞“放心行使权利,才是负责任的大国行为”。
然而,在简单的新闻背后,参考消息网-瑞参考消息注意到一个细节:2月28日联合国官网发布的此次会议视频显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的发言似乎比平时长了很多。尤其是与乌拉圭代表不足一分钟的发言相比,刘结一的发言“特别多”——他讲了整整7分半钟。
▲刘结一演讲截图(联合国视频官网)
以往新华社报道联合国有关某一议题的会议时,刘结一代表的发言大多会被浓缩为三四百字,但28日的内容经过新华社总稿压缩后,披露出来的文字仍有近千字。
许多细节显示,当天中方代表的发言是一次罕见的“超长”发言。
那么,安理会最近一次就叙利亚问题进行表决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刘结一的发言为何这么长?
美英日代表无理指责“中俄破坏安理会信誉”
当日会议上,这份决议草案被提交给安理会15个成员国,旨在以化学武器为由对叙利亚实施制裁,该草案由法国、英国和美国共同起草。
中俄行使否决权后,多位西方国家代表“退出”——
“俄罗斯否决该决议草案令我震惊,而中国也行使否决权令我惊讶和失望,”英国代表马修·里克罗夫特说。“这与他们(中国和俄罗斯)声称支持不扩散原则的说法不符。”“通过否决今天的决议,他们破坏了安理会和国际条约的可信度。”
▲英国代表
随即,美国和日本代表也附和了这一表态。
▲美国代表与日本代表
几位代表也似乎“准备充分”,从发言中可见他们慷慨激昂。英国代表里克罗夫特发言时表情严肃,时不时皱眉抬头,即便忽略其发言内容,也能感受到其“不满”。
中国代表即兴回应:“一些国家不负责任”
经过几位西方国家代表轮流“进攻”之后,终于轮到中国代表发言了。
▲刘结一代表在会议期间举手投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官网)
刘结一在演讲中回应:
“中方在化学武器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的、一贯的,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任何组织、任何个人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化学武器,坚决主张对任何使用化学武器的行为予以惩处。中国本身也曾是其他国家使用化学武器的受害者,中国比任何国家都更有权对使用化学武器的行为表示谴责。”
“我们都记得,一些国家曾以所谓‘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战争,给中东国家造成了巨大灾难,至今中东国家仍饱受战火蹂躏。我们必须汲取历史教训,否则必然会重蹈覆辙。安理会刚刚表决的决议草案,是在各方仍存在分歧的调查结论基础上,在安理会成员存在严重分歧的情况下被迫表决的,此举无助于解决叙利亚化武问题,无助于推进日内瓦和谈和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进程。”
除了“坚持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大方向”的一贯立场外,刘结一在发言中还指出,“无端歪曲和攻击其他会员国的严正立场,是极其不负责任和荒谬的,这只能说明有关国家无话可说和别有用心”。
参考消息网-瑞参考消息注意到,刘结一多次都是无稿发言。他的发言稿有三张纸,第一张纸似乎有即兴书写的痕迹。当刘结一把第三张纸上的内容表达完后,他又拿起第一张纸继续发言。
▲演讲稿仿佛有现场书写的痕迹。
最后十几秒,刘结一完全是即兴发挥:“有关国家应该深刻反思,中东和叙利亚问题怎么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不同国家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哪些是光荣的,哪些是可耻的?只在口头上说‘人民’,是极其虚伪的。”
在中国代表发言时,英国代表瑞克罗夫特不时用手托着下巴,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刘结一发言结束后,与瑞克罗夫特四目相对(如下图)。大家有没有感受到现场的“爆炸”感呢?
随后,参考消息网-瑞参考从联合国总部获悉,刘结一的讲话中很多内容并非原稿,而是现场添加,针对性地回应质疑。外交圈有一句话,国际形势瞬息万变,这就像是一场“武术大会”,对方出招,你当然要反击。
时机成熟时出击
这并非中俄首次在安理会否决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据俄媒报道,除中俄外,玻利维亚当天也对决议草案表示反对,埃及、哈萨克斯坦和埃塞俄比亚则选择弃权。
法新社报道称,在长达6年的叙利亚战争中,俄罗斯为帮助盟友叙利亚抵抗西方压力,曾7次在安理会投反对票,中国也6次投反对票。
就在去年12月初,一项呼吁各方立即停止在叙利亚阿勒颇省一切袭击的决议草案因中俄两国行使否决权而未获通过。
▲资料图:1月21日,一名男子行走在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的建筑废墟中。
阿勒颇战事正值危急关头,决议在表决前数小时才分发给安理会成员国,时任俄罗斯代表丘尔金(已故)称,此举一是违反安理会程序,二是停火让战斗人员有了巩固权力的喘息空间,这只会增加平民的苦难。
因此在那次会议上,中美代表也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舌战。
针对美国代表当时对中俄的指责,刘结一行使答辩权。他表示:叙利亚局势是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的?中东地区其他国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其根源是什么?相关国家扮演了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历史记录得很清楚,安理会成员也很清楚,这不是通过扭曲其他国家在安理会的立场就能改变的。
展现中国外交官随机应变、临场应变的能力
“刘结一代表最近的发言确实比较长,类似的发言通常比较简短,这说明在中东、叙利亚问题上,各大国之间有很多分歧,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联合国问题专家、外交学院教授郑启荣对参考消息网-瑞参考网记者说。
他说,英美代表“带头”对中国代表进行“攻击”并不罕见,“特别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由于历史原因,中东地区长期处于一些欧洲国家的势力范围之内,现在在涉及中东问题的和谈中,欧洲国家往往表现得更为积极”。
郑启荣说,如果安理会决议获得一致通过,就意味着全体会员国就某一问题达成了共识,不需要进一步沟通,因此可能不需要发言或辩论。相反,当会员国特别是大国之间在某些问题上存在特别大分歧时,一些国家被迫就相关决议进行表决,往往会感到不满,因此需要进一步辩论、发言和沟通。“比如这次在叙利亚问题上,我们就有权利,也确实有必要作出解释性发言。”郑启荣说。
他认为,虽然这已是中俄第六次联合否决西方有关叙利亚的决议,但中方代表用“超长篇幅”的措辞回应质疑,表明“中方有自己明确的立场,中国不是跟着俄罗斯走,而是在叙利亚问题上有独立的看法”。
“实际上,面对外界的指责或困惑,中方代表总是会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及时、有立场地发表声明。”郑启荣解释道。联合国舞台上的每一次发言,不仅是中国外交官展示风范的机会,更是对他们随机应变、临场反应能力的考验。
他说,随着美俄在中东问题上的斗争日趋深刻和复杂,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发言阐述中国立场、回应争议的场景可能越来越多地进入外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