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春偶像柯震东涉嫌吸毒,引发两岸三地热议。明星为何频频与毒品扯上关系?吸毒真能激发艺术灵感吗?明星吸毒给社会树立了负面榜样,是应该严惩,还是期待“浪子回头”?
娱乐圈吸毒事件频发
早些年,进入我们视线的吸毒明星通常都是西方人。比如27岁吞枪的“摇滚天王”科特·柯本,在自杀前就一直在吸毒;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声名鹊起的乡村布鲁斯天后詹尼斯·乔普林因过量服用海洛因而猝死;曾获五座格莱美奖杯的英国女歌手艾米·怀恩豪斯也因吸毒过量而死亡;美国“四大天后”之一惠特尼·休斯顿在吸毒后失去天籁般的嗓音,英年早逝。
1990年以后,大陆、香港、台湾等地的明星开始爆出吸毒丑闻,先是歌手井冈山、谢东、苏永康、满文君,然后是导演张元、宁财神,演员高虎、张默,歌手李代沫,再到前几天被抓的房祖名、柯震东,明星吸毒的消息似乎越来越频繁了。
吸毒为何在娱乐圈如此普遍?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原因是吸毒能激发创作灵感。摇滚文化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流行的反正统文化运动,与毒品一起成为反叛的象征。“这种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今天的亚洲。”导演张元曾对媒体表示。
但毒品真能激发灵感吗?音乐评论家王晓峰说:“摇滚圈最早涉足毒品,1992年北京就有一批摇滚乐手因吸毒被公安局拘留。但遗憾的是,一些摇滚歌手吸毒这么多年,音乐却迟迟没有起色。”
曾亲身试过该法的张元感叹,“这东西会让人心很冷,不够温暖,其实有点像喝醉了,药效消退后很不舒服……感觉像是在另一个空间,人的精神都散了。”歌手罗琪1997年因吸毒被抓,她后来坦言,曾听圈内人说吸毒能带来灵感,但“那绝对是误导,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完全错误的。”
道歉之后你还是英雄吗?
明星吸毒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钱太多。北京电视名人尤小刚痛批明星吸毒,说是钱太多了。“为什么这么多年轻演员吸毒?就是因为出名太容易了,钱太多了!没饭吃,还吸毒?”
2011年,柯震东凭借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出道,如今身价已暴涨百余倍。公开资料显示,柯震东代言的广告多达19家公司,包括世界500强品牌的2/3。
更别提房祖名了,他是巨星成龙的儿子,自己也是富二代,代言过德芙巧克力、可口可乐、爱马仕箱包等六大品牌。“他们的日子过得太顺了,很多东西都来得太容易了。”一家公司的公关部负责人说。
关于中国明星吸毒的传闻越来越多,或许还有一个潜在原因,就是娱乐圈和“粉丝”的纵容。在国外,涉毒的艺人会受到行业的严厉惩罚。凭借《宫》成名的韩国演员朱智勋,因吸毒被换片、被电视台封杀。在日本,娱乐公司会和吸毒的艺人解约。2009年被曝吸毒的酒井法子,至今未能成功复出,国内活动主办方反而邀请她来中国,给她赚钱的机会。在美国,明星一旦被曝吸毒,不仅名声扫地,还会被贴上“堕落者”的标签,演艺生涯基本就此终结。
在台湾,明星吸毒后,只要开个记者会,公开道歉、表示悔意,就可以继续赚钱。大陆也一样,只要等一段时间,还可以继续在派对上唱歌、上电视。比如李代沫吸毒时,他的“粉丝”们不是谴责他,而是同情他,同情他能不能忍受牢狱之痛,同情他为什么被抓。
伴随着粉丝的宽容与遗忘,一些明星对吸毒也采取了漠然的态度。上个月,宁财神在某歌手新专辑发布会上公开表示“吸毒一点都不后悔”,并反问记者“有什么好后悔的?”随后又谈到“人生总有各种各样经历”,与他在狱中的诚恳告白截然不同。
法律之外还应有道德惩罚
比明星吸毒更可怕的,是偶像崩塌带来的社会影响。李代沫凭借《中国好声音》一夜成名,本应是普通人靠实力获得成功的励志榜样,可这位励志人物竟然是个瘾君子,原本把他当成榜样的青少年们,又有何感想?
2012年,柯震东还拍摄了一部禁毒宣传片,片中他郑重承诺“我不吸毒”。讽刺的是,同年他第一次在房祖名家里吸食大麻。房祖名的父亲成龙于2009年成为中国禁毒宣传大使。对于偶像的不诚信和禁毒大使无法阻止儿子吸毒,公众如何看待?
不久前,演员高虎涉毒被捕后,某门户网站发起了一项“你如何看待高虎涉毒被捕”的调查。结果显示,65.6%的网友表示“不足为奇”,17.8%的网友认为“无所谓”。无论是“习以为常”还是“漠然”,公众对接连跳进吸毒火坑的明星们的态度似乎有些麻木。如果这样的态度出现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身上,那就令人担忧了。
吸毒对社会有示范作用的明星是否应该受到特别严厉的惩罚?从法律角度看,无论来自大陆、香港还是台湾,都应该一视同仁。但同时,明星也应该承受道德的惩罚。行业应该自律“封杀吸毒艺人”,公众可以“用脚投票”,媒体和公益组织也应该拒绝吸毒艺人的作品。(记者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