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你的瑞诗
去年,陈冠希位于北京三里屯的潮牌店正式倒闭,这一消息让曾经的时尚爱好者唏嘘不已。
隔壁余文乐的情况也不太乐观,除了其天猫旗舰店关闭外,三里屯店到期不再续约的传闻也不断出现。
第一代潮流品牌背后的潮流明星
借助艺人光环、粉丝效应带来的巨大流量入口,做潮牌已经成为明星必备的副业技能。
然而,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明星的个人时尚品牌往往和其自身的命运紧密相连。
比如陈冠希、余文乐等明星的活跃期几乎与品牌的巅峰期重合,尽管潮牌并不打算靠明星效应生存,但在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的今天,流量曝光度的下降,让消费者不再像以前那样追捧这些昔日的明星经纪人。
2017年,成立十四年后,这个潮流品牌因扩张过快、品牌预算紧张而大量裁员,2021年门店未能挺过疫情冲击,导致多家门店毫无预警地关闭。
热爱时尚的李晨和潘玮柏也开设了自己的时尚店铺New,也就是我们熟知的NPC。2010年初,NPC首家实体店在上海正式开业。李晨负责线上线下运营,潘玮柏则利用个人流量做推广。多年来,两人合作无间,在上海、杭州、成都、南京等地开设了7家分店,销量一路飙升。
然而,作为时尚地标10年后,上海长乐路店却在2018年宣布关闭,随后独立品牌MLGB因品牌名涉嫌庸俗被宣告无效。
流量是潮牌在最火爆时期的营销密码,这一点不得不说IT圈,这家香港潮牌集团于2020年12月从港股退市,相应的公司业绩也随之大幅下滑,其致命短板就在于缺乏社交媒体营销。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曾经风靡一时的日美潮牌,为了维护自身形象,它们拒绝加入这一商业模式,像BAPE等品牌至今都没有在小红书开设官方账号。
年轻人还在追逐潮流品牌吗?
“潮牌”这个中文名字来源于英文单词“chao pai”。这些街头品牌进入中国后,中国时尚爱好者们一直给它们取绰号“潮牌”,直到今天。这种街头风格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纽约嘻哈时尚和加州冲浪文化演变而来,融入了运动装、朋克、滑板和日本街头时尚的元素。
然而,这些外国时尚品牌直到2000年以后才真正受到中国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日本时尚教父品牌BAPE、EVISU、JAPAN等均于同期进入中国市场。
华人明星中当之无愧的“时尚天王”陈冠希,结识了潮流品牌BAPE的创始人Nigo和东京潮流教父藤原浩,在其启发下,回国创办了CLOT。
陈冠希之后,越来越多的明星艺人创立了自己的时尚品牌,周杰伦便创立了NPC,上述的李晨、潘玮柏的NPC,张震岳的WNP,余文乐的等人也纷纷出道。
正是嗅觉灵敏的IT集团,在2002年于上海最年轻的地段新天地开设了内地第一家品牌集合店,很多中国的年轻人第一次接触到大量来自日本、香港的潮流品牌。
那时,无论是新天地还是三里屯街头,潮流街拍中超过一半的穿搭都是BAPE鲨鱼帽搭配EVISU牛仔裤这些我们熟悉的元素,人人网上那些当红的“男神女神”们也总会不经意间露出MMJ闪亮骷髅的背影。
上班上学很痛苦,但早起排队购买潮品却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无论是 BAPE STA 鞋款的首次发售,还是每周新品的限量发售,都是潮牌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店前排队的夸张,也体现了那十年消费者对潮牌的喜爱。
2010年以后,随着Stüssy、Off-White、 等欧美时尚品牌的话语权加大、席卷市场,中国消费者青睐的时尚格局再度发生变化。
这一时期,日韩乃至中国娱乐圈的人气偶像的MV并不像今天一样只以奢侈品为主,时尚品牌才是当时的主角,明星的全方位带货,让时尚品牌商最常使用的关键词变成了“G-同款”、“陈冠希同款”。
谁在影响潮流品牌的购买力?
然而,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正在将消费市场从品牌驱动转变为产品驱动,有迹象表明,未能抓住机会投入该领域的品牌正逐渐被消费者淘汰。
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不断塑造着Z世代的审美偏好,快速更迭的文化符号造就了一波又一波的消费热潮,像这样懂营销的品牌成为人们眼中那1%的流行趋势,然而原本相对“地下”的品牌定位,却导致其消费群体无限扩大,不再被小众文化所认可。
让消费者又爱又恨的饥饿营销早已成为时尚品牌的潜规则。纽约一家二手店的老板曾对媒体表示:“当一款产品非常受欢迎时,它就会停产,这使得它在二手市场的价格极高。”
潮牌为了生存纷纷效仿的营销模式,让潮牌环境越来越恶劣。当下的潮牌文化与其想要表达的认知已经毫无关系,标价才是主流,消费者越来越不注重款式,反而将潮牌阶级划分成不同的层级。这本身就与街头文化原本的概念相差甚远,消费群体更不可能对其文化符号产生归属感。
更为明显的是,大家都想在潮流品牌这块蛋糕上分一杯羹。街头潮流与T台、潮流品牌与高定,原本完全不同的场景和风格,如今正在悄然融合,逐渐发展成为流行趋势。
“Stüssy x DIOR”、“LV x”、“x”……越来越多源自街头的潮流品牌与奢侈时装屋合作,无论是想要跨阶层的街头潮牌,还是迎合年轻一代受众的老牌时装屋,无论从何种考量,这些品牌都实现了双赢。
那些与奢侈品毫无关联的小众时尚品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消费者群体被分化、稀释,却无能为力。
但话说回来,第一批潮流品牌之所以不断没落,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新一代消费者极高的不稳定性、品牌忠诚度较低。
老品牌前进困难,新品牌成功也越来越难,背后的原因是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习惯的改变。
让他们担心的是,Z世代的消费偏好不是趋同化,而是更加个性化,Z世代的生活方式和偏好有些“离经叛道”和“飘忽不定”,越来越难以理解他们为什么、如何付钱。
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让一切信息被年轻人快速吸收,因此他们对新品牌的接受和厌倦非常快,甚至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喜新厌旧”的偏好。
对他们来说,“潮流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事”。
潮流品牌的下一个出路是否即将到来?
不过,在老牌时尚品牌遭遇危机的同时,国产时尚品牌却在电商平台的助力下迎来了黄金时代。
随着促进国内纺织服装发展和出口的政策不断出台,在传统老品牌勇于转型、敢于犯错的同时,一批新生的民族服装品牌也在不断用新的思维,让这批2.0版本的民族服装品牌在国内市场脱颖而出。
例如,被誉为“国潮之光”的李宁,在2018年纽约时装周上一鸣惊人,时装周结束后仅一个月,其股价就上涨了27%,市值增加了近100亿港元。
李宁从纯运动品牌巧妙转型后,推出定位更具潮流气息的全新独立运动时尚品牌——李宁1990,进一步深化与“Z世代”的沟通。
还有一个从纯电商诞生、更能代表国潮2.0代的品牌,这个被誉为“国潮设计天花板”的品牌,最初只在淘宝开了一家店,如今已在上海、北京、杭州开了三家店。
线上线下同时运营,让公司在众多电商品牌中脱颖而出——实体店让消费者直观体验产品品质和品牌理念,不定期举办活动增强与消费者的粘性;而线上平台则负责扩大销售量和销售范围,快速有效地扩大品牌影响力。
通过与先锋艺术家、Puma等传统运动品牌推出联名系列,品牌将产品设计与线下门店的艺术装置相结合,强调品牌的“体验式消费”,并用针对年轻群体的设计牢牢锁定客群。
除了个别品牌有独立的发展规划外,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销售平台的兴起,也为所有国产品牌提供了被平等对待的良好机会。
从《2021抖音电商国货发展年度报告》来看,抖音电商扶持国货已谋划已久,纵观2021年,“扶持国货发展”是抖音电商发展的关键词,无论是新国货品牌还是老国货品牌,今年在抖音电商上的销量均快速上涨。
电商平台政策的转变,也得益于直播电商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直播作为新的营销传播方式,凭借强大的传播力和互动性扩大了不少国货品牌的影响力。平台甚至联合李佳琪、薇娅等头部主播,将特色国货推向市场,以此培养消费者对国货品牌的长期观看、支持和使用。
因此,在这个互联网深刻变革的时代,回顾第一代中国时尚品牌的没落,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