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袁璐、实习生孙亚楠
去年的一天,艺术家辛旺军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看到了一辆保存完好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邮政自行车,他被它吸引,决定买下,对方出价60元。但问题是他必须亲自去取,而这辆自行车远在云南的一个山村。
辛旺军是一位39岁的当代艺术家,2015年,他离开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工作室,前往云南的一些农村进行艺术改造。为了买下这辆二手自行车,他从云南腾冲打车9个小时,花了500多元车费,到达小山村,找到车主,见到了自行车。
很多物品从新到旧,从有到无,它们或被保留,或被丢弃,甚至经过几轮流通,进入跳蚤市场或二手店,开启新的循环,进入二手世界。二手消费兼具社会效率与环境价值,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对有些人来说,二手物品是最好的经济替代品,也是更环保的选择;对有些人来说,这些被遗弃的旧物品具有内在的情感价值。
英国作家伊莎贝尔·沃尔沃在其小说《复古服装》中写道:“当你购买一件复古服装时,你买的不仅仅是面料和工艺——你买的是某人的过去。”二手商店老板孙旭东说:“很多时候,这些物品只是失去了商品价值,但它们仍然是地球上的东西,可以再次使用。”
2018年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到2050年,人类产生垃圾的速度将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从垃圾中获利的欲望不断刺激创新,催生新的消费方式。一个事实是,在共享经济时代,一些即将被焚烧的东西可以再次出售,让这些旧物品重新加入市场周期,延续生命,创造新的故事。
辛旺军在山里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寻宝”
辛王军要找的二手自行车的主人是一对60多岁的夫妻,他们不懂网络,是他们的儿子把自行车的链接发到网上卖的,因为在山谷里,他们没想到会有人买。
会后,主人端上自家农场种的橘子和苹果,并杀了一只鸡招待远道而来的买家。“这顿饭比自行车贵,还加了感情因素。”辛王军说,“这辆自行车也是历史的见证。”男主人曾经做过十多年的邮递员,骑着这辆自行车在乡间穿梭。“历史把它淘汰了,对主人来说,它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
辛旺君把自行车拿走,清洗干净,摆放在改造后的牛棚里。他把寻找二手旧物品的过程视为“寻宝”,对新物品并不感兴趣,他享受的是“在一件物品本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却发现了它的魅力”的回报。
几个月前,辛旺军在一家二手网站上偶然看到了旧砝码,他一次买了110个旧砝码,每个20元,重两公斤,最多能重200公斤。这些生锈的砝码来自不同的家庭,见证了每个家庭的变化,最终聚集在一家二手店里。“吸引我的不仅仅是砝码,还有他们家庭的变化”,辛旺军说。
当他把几百公斤形状各异的旧砝码寄回家时,他的父母看到后非常惊讶,以为他是收集来当废铁卖的。
新王军购买的二手砝码。
旧砝码和自行车只是他购买的众多二手物品中的一部分。
6年前,辛旺军在云南几个村庄开展“艺术改变农村”项目,把很多二手物品带进村庄。他喜欢老物件,对他来说,老物件带着历史的痕迹。在他最遥远的记忆里,有小时候父亲推着木车载着他去粮管所交粮的场景。后来,陪伴他童年的木车被淘汰,变成了柴火。在云南下乡的第一年,他在网上发现了一辆二手木车,和他小时候的那辆很像,他花了几十块钱买下,改造成了一张桌子。辛旺军说,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唤醒一些人的记忆,同时也想让旧物件赋予最新的功能。
他知道这些老物件对一些年轻人来说比较陌生,“但年轻人都会老,回忆需要收藏。”在买一件二手物品前,辛旺君会花几天时间了解背后的故事,也会花四五天时间寻找一件老物件。
最近一次买二手的经历,是辛王军在网上看到有人卖沙发,单人位,深棕色真皮,高背,带滚轮,10元。一开始他还不太相信这个价格,就马上联系卖家,预约线下看房。
椅子的主人是一个网吧老板,开了十几年网吧,赚得盆满钵满。现在网吧人少了,房东要收回房子,让他两天之内把所有东西搬走,他急着把网吧椅子处理掉。网吧老板告诉王俊,这些椅子就像垃圾一样被扔在这里,没人买。你要的话200块钱,你想拿多少就拿多少。
后来,他找到的卡车只能装下22张椅子,王俊新就把这22张椅子拉回了自己租的院子。“这些椅子见证了一家网吧的发展历史,服务了不同的顾客。”有人看到这些椅子,有的猜200元,有的猜500元,有的猜800元,但没人猜对。椅子太多了,院子放不下,他就多卖了几张。
“就像寻宝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参与。”重庆二手店老板孙旭东这样描述收购二手物品的行为。他的店铺位于五里店旧货市场,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共有三层,堆满了二手物品。
孙旭东今年54岁,瘦削结实,精力充沛。他的店里堆满了旧箱子、旧电器、旧家具。仓库和推车里堆满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旧录音机。“这些也是热门物品”,孙旭东说,“人们怀旧,当然,旧录音机的质量也很好。”早上8点,孙旭东便有条不紊地开始在店里干活,给没有卖出去的二手货贴上标签。这是他每周的例行工作。
孙旭东的二手店。
这家店原本是他的好友牛华阳开的,但今年9月20日,牛华阳突发心脏病去世。他离婚了,前妻带着儿子住在成都。他们对二手货生意不太了解,孙旭东就接手了这家开了20多年的二手店。牛华阳原本有个愿望,想把这些年收集到的二手货带回四川资阳老家,建个小展厅,把这些物品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看到。
孙旭东说,这家二手店对他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里面全是朋友们的心血,我想把这些故事继续延续下去。”
“每件物品都有它的故事”
这家卖二手物品的店变成了二手店,转让给了孙旭东。今年10月1日,他重新开张了店,把老电视、老瓷器、老留声机、老书籍、老吉他等重新整理在货架上,按照类别贴上标签。“每件物品都有它的故事。”
孙旭东重温这些老物件的故事,也在回忆他和好朋友的故事。他对各种二手陶瓷摆件情有独钟,在他的家里,就有上百件这样的摆件。孙旭东出生于重庆南山,这里留存着民国时期的建筑,包括于右任曾经担任过院长的检察院。他从小就喜欢在“垃圾场”里闲逛,捡各种瓶瓶罐罐,带回家做手工。长大后,他对老物件,尤其是有文字的老物件特别着迷,“因为历史就凝结在这些有文字、有建筑为证的物件里。”
十多年前,孙旭东在重庆最大的曹家溪旧货市场认识了经营二手店的牛华阳。那是一栋深灰色的老建筑,两人围着一扇二手木门聊了很久。从那以后,两人经常相约一起找二手货。每到周末,市场里就有不少人从家里带着不要的东西来卖给牛华阳。其中有一位77岁的老人,他定期带着一麻袋东西来市场,有收音机、书籍、钟表等。不管他带什么,牛华阳都会一一收下。“虽然有些东西没什么用,但他都是从很远的地方带过来的。”
二手店的横幅上写着“买、卖、交换、互换、搜索”。很多时候,人们搬进新家,需要更换家里的旧物,但又觉得扔掉可惜,于是就跑到牛华阳的店里。他们先告诉他有哪些物品,每件物品都有什么故事和经历。牛华阳静静地听着这些故事,然后叫店员把物品拿到店里。“能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东西是稀有物品,能随着时间升值的更是珍贵的宝物。随着人们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典当物品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
早在2000年,牛华阳就在重庆中兴路开了第一家二手店。这里是重庆最大的二手市场之一,董家溪旧货市场的前身。2010年12月2日,市场因安全隐患被取缔,摊贩纷纷搬走,大部分搬到了董家溪的大楼里。“这里代表着老重庆的记忆”,旧家电、旧书、陶器、邮票等品种齐全。牛华阳的店进驻二手交易市场后,知名度越来越高。“在旧货市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孙旭东说。很多年轻人经常到他的店里打卡拍照,甚至在他去世后也是如此。
故事赋予了这些物品特殊的意义。牛华阳最喜欢的一件旧物件是重庆至北京西站的火车路线牌。这块牌子白底黑字,长1.2米,宽15厘米。牛华阳从一名铁路工人手中买来这块牌子。他拿到牌子后,第一时间告诉孙旭东:“就像一个孩子买到了自己最爱吃的糖一样。”牛华阳去世后,店里的员工把这块牌子连同失去主人的乌龟一起寄给了孙旭东。
接手二手店后,孙旭东把路线牌和乌龟带回店里,放回了原来的位置。
孙旭东的二手店。
充分利用一切
与王军、孙旭东等看重二手物品情感属性的人不同,有些人选择二手物品是基于自己的消费、生活习惯。
95后女孩张雨婷崇尚可持续的极简生活。她“灵感”来自日本极简主义者佐佐木典彦今年出版的《我决定简单生活:从清理杂物到极简主义》一书。书中,佐佐木典彦描述了自己的极简生活,他将生活缩减为仅剩必需的物质物品:一张床、一张桌子、几件衣服、一台笔记本电脑和几件其他物品。每当他发现自己需要某件物品时,他都会按照极简主义的标准去拿。物品要造型简约、容易清洗、颜色不要太鲜艳、能长期使用、结构简单、重量轻、用途多样。
今年开启这种生活方式后,张雨婷使用二手闲置网站的频率明显增加。她先是进行了一次“断舍离”(日语中“斩断”的意思)。“断舍离”是把想要进入自己家中的不必要的东西斩断;“舍”是把家里到处都是的东西丢弃;“利”则是摆脱对事物的执念。从断舍离的角度来看,清理家中堆积的物品,也是在清理自己的心灵。她先把自己的物品全部清理出来,然后把闲置的衣服、书籍、化妆品等放到二手网站上出售。
交易结束后,她会重新清洁物品,抚摸它们,将它们叠好,放进袋子里,感谢它们的陪伴。“我会和它们道别,祝福它们找到更好的主人。”这是她放手前的仪式感。
她每周都会打开这些网站,处理那些不需要的、闲置的物品。她发现,网站上出售的很多物品都很新,但原主人并不需要。她以原价四折的价格买到了一个二手背包,以五折的价格买到了一个户外吊床,以九折的价格买到了一把尤克里里琴,以七折的价格买到了一台平板电脑。这些都是她需要的东西,“物超所值,还能减少资源浪费。”
在这之前,她和很多年轻人一样,随着时尚潮流的变化,不断更换衣柜里的衣服和家里的物品。后来,在她产生购物冲动之前,她会先去二手网站看看,然后她得出了一个逻辑,“二手网站上有很多我想买的东西,是不是意味着这些东西很容易被闲置?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想卖呢?”这可以帮助她减少购物冲动。
“合理分配不用的物品,既省钱又环保。”近日,她清点了一下自己所有物品,发现有些物品陪伴了自己五年多,“经过几轮丢弃,这些东西还留在我身边,说明它们是我真正需要的。”
二手交易平台上的很多买家也是卖家,他们在买入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会将自己闲置的物品卖出去。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2021中国闲置二手交易碳减排报告》显示,2020年国内二手消费市场规模已超万亿。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闲置物品交易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元,其中二手手机、电脑、电视等3C产业可达千亿元。整个市场规模和发展前景远超欧美国家。
这种生活方式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22岁的高泽浩把购买二手电子产品称为“捡垃圾的乐趣”。他是一名程序员,经常在论坛或二手网站上浏览CPU、硬盘、主板、手机等电子产品。
他买得最多的,都是企业淘汰的电子产品。“企业级硬盘寿命长、稳定性强、性能好,淘汰的时候很便宜。”原本价格上千元,这样的二手产品只要几十元。他家有一间屋子,堆满了各种二手电子产品,用完后舍不得扔掉,等到没用了,就成了装饰品。“我捡垃圾,不卖二手。可以买二手,不能卖二手。”他担心硬盘里的数据泄露。
高泽浩生活中的私人物品很少,最多的就是电子产品。这些二手物品他已经投入了十几万元。“这些垃圾在一些人手里能得到充分利用,其实已经挺好的了。”用很小的代价换来高额的回报,他会觉得“很满足”。
回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消费者对于消费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愧疚感。张玉婷坚信,她所倡导的生活方式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和物品的囤积行为。然后我很快意识到,我所珍惜的东西,通常对别人来说,除了我自己,没有任何价值。”
有了这个念头,她心里就轻松了,不再热衷于追逐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开始克制自己的购买欲望。
人与物之间的媒介
孙旭东开了一家二手店之后,开始意识到,当有人看到满屋子即将被扔进垃圾桶的东西时,一定会有人思考如何处理这些东西。这时候,二手店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二手贸易连接了有东西的人和缺东西的人。
看着每天来店里打卡的人,孙旭东也说不清二手货交易市场是什么时候开始兴旺起来的。但他相信,二手市场会越来越兴旺。“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知道用不上的东西,对别人也是有用的。”
孙旭东喜欢把物品卖给“有缘人”,至于价格,他视情况而定,如果对方真的喜欢,或者物品对自己有用,他就会低价卖给对方。而对于当下流行的网络二手交易平台,孙旭东并不懂运营原理,他的主要销售渠道还是线下。他也担心把物品挂到网上后再跟买家沟通是个琐碎的过程,怕自己无法准确描述物品。其实,二手消费者的眼光和挑剔程度都比较高。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二手物品。“他们认为有些物品不吉利,因为这些物品被别人用过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会问对方,比如一把刀,如果是乾隆皇帝或者努尔哈赤用过的,你还会这么认为吗?“人们都说商品是卖给有缘人,我只是个搬运工,是商品和人之间的媒介。”
与孙旭东那家充满复古气息的二手店不同,杨雅妮去年在成都开的二手店外观时尚现代。货架上的物品像百货商场一样分类摆放有序。一些二手店用更明亮的灯光、更鲜艳的色标、专业的产品植入方式,努力提升大众对二手店外观的期待。与二手网络交易平台上庞大的卖家和买家群体不同,线上物品是无形的,这些线下的二手店更在意物品的存放和外观。对于存放的二手物品,杨雅妮店里的物品整理员会按照类别进行分类清洗,再由鉴定师进行鉴定、展示、流通。
杨雅妮二手店一角。
七年来,杨雅妮走访了日本、泰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了解了这些国家的二手文化,萌生了在中国开一家二手店的想法。她在思考如何通过寄售服务、旧物品的流通、物品的转让等,“改变人们的消费和生活模式”。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二手店让人们更容易处理旧物。店里三分之一的空间里,都堆满了一位阿姨的旧物,从儿童玩具到衣服、鞋子、包包,很多都完好无损。这些物品陪伴了这位阿姨二三十年,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家里的物品也堆在那里。“这些都是她珍爱的东西,舍弃它们并不容易,但她想把这些旧物传给更需要它们的人。”
据杨雅妮观察,通常来店里的顾客都是18岁至30岁之间的女性。“很多女性喜欢去这样的二手店,她们能接受这种比较环保的消费模式。”
沙利文2021年调查数据显示,随着消费者认知的不断升级、环保理念的普及,闲置交易从一种比较小众的省钱行为,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的生活方式,尤其受到80后、90后等主力消费群体的喜爱。“二手经济的日益兴旺,并不单单是因为便宜,人们的消费观念在发展变化,越来越理性。”杨雅妮说。
让旧物重现生机
这些老物品的最终归宿,几乎和生命的终结一样,充满了未知和谜团。
曾经有一位顾客带着一张黑胶唱片来到杨雅妮的店里寄售。店主在唱片上写了一句话:这张唱片虽然不值钱,但它陪我度过了一段抑郁的时光。如今我的抑郁症已经痊愈,我希望把这张唱片传给更需要它的人。
孙旭东收购的二手物品很多都是残缺的。比如,一盏坏了的灯,他会把灯罩缝补好,让裂痕看起来像一朵盛开的花。对于一些布满灰尘的家具,他会先用专业的清洁剂清洗,然后再涂上保护油,让旧家具“泛着古朴的光彩,充满历史的韵味”。铁器、木器、石器都需要分类保护。
他发现顾客的想法各不相同。“他们希望听到有人还在使用他们的旧东西,”他说。“这会让他们感觉更好。”人们渴望看到他们的东西有新的生命。有时,这并不是出于对地球的关心或反对浪费,而是出于另一种情感满足。“当你失去你拥有的东西时,一种内在的悲伤会随之而来。你失去的不仅是情感,还有自我。”
复古物品会让人想起过去的美好时光,但这些物品大多已经停产,所以辛旺君通常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二手物品。他对二手物品的挑剔与他对艺术的理解有关。“我把它看作是一件艺术品的前身,因为一件艺术品在成为艺术品之前,必须有艺术家介入或发现。然后当我把它看作一件艺术品的前身,再次发现它时,我会觉得它有很多魅力和故事。”
辛旺君购买的一辆二手自行车。
五年前,辛望军在北京798艺术区附近的垃圾堆旁,看到一幅被丢弃的油画,风格是超现实主义,宽80厘米,长100厘米。“我想,这是一个失去了生命的东西,我想给它另一条生命,于是就在右下角签上我的名字,说是辛望军捡到的。”他想证明这是捡到的,不是自己的作品,于是发到了朋友圈,最终有人以500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幅画。“它到了这个人家里,一个使命就是挂在家里,也可能送给朋友,也可能送去拍卖,也可能再次被扔掉,但它已经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他关心这些老物的命运和未来,“希望每一件老物件,都有懂的人。”在这些二手物件中,辛王军买过最贵的,是一台价值3800元的老相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台相机曾给很多人拍照。“这台老相机现在还能用,有一种现实与历史碰撞的感觉,比现在的相机更有魅力。”
新王军日常生活中使用着他买的旧相机。
如何让这些旧物件变得有意义,是辛旺军正在思考的问题。他改造的老房子里,有老电视、老相机、老理发椅、老书桌等,很多人喜欢和这些老物件合影,仿佛在看一个从未见过的新奇事物。
他说:“它们的使命不是被历史淘汰,而是通过新的功能重新焕发活力,然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他不知道这些老物件未来的命运会是怎样,但他确信,它们就如历史一样存在着。
本期编辑: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