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有个叫王五的穷人,他有一头驴,他用这头驴驮柴烧炭挣钱养家。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所以王宁召改科班边教武对这头驴照顾得如宝。他不仅把驴喂得毛色油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的缰绳。因为照顾得如此细心,不管是谁看见这头驴,都会赞叹不已:“这鲁檀简直就是四足宝物啊!”
一天,王五牵着一头驮炭的驴来到一个小镇,他把驴拴在镇门外的一棵树上,把木炭驮在驴背上。
王五买了一袋木炭去卖。卖炭回来后,他惊呆了。驴子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还是那个鞍,驴嘴上的辔头还是他亲手做的漂亮辔头,可驴子却是一头瘦驴,毛色也丑陋不堪!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自己家的驴子这么短的时间就得了这么大的病?王五慌了,到处跑,寻找自己的驴子,可是却不见了自己的驴子的踪影。王五又气又怨,后悔自己早早离开了法庭。他想着要带着瘦驴去告官府,可是又不知道告谁。最后,他决定告瘦驴。
包公来到公务下论堂,开始审理案件。轮到王五时,他牵着瘦驴上庭,说道:“包公下令以上流棉局书记员丢官的罪名将他收监,这畜生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竟敢冒充我!”驴子垂着头不吭声。包公得知案情后,皱眉沉思了一会儿,然后重重地敲响了法槌,喝道:“王超、马汉!快给驴子戴上嘴套!不要给它吃东西,不要给它喝水!把它关得严严实实的三天!到时候我再审!”
法警们差点笑出声来。站在“法官”旁边的人和站在下面大厅里的人当然不敢笑。法警们只好遵从命令,把瘦骨嶙峋、丑陋无比的驴被告关进了空围栏里。与此同时,消息四面八方传开。人们非常惊讶。这真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案件。第三天,再次下达开庭命令。这一次,法庭上旁听的人不只是几十人,而是几百人,他们都想看热闹。
包公上朝后,立即命令衙役把驴牵来。驴子嘴巴塌陷,头耷拉着,十分可怜。包公一拍木槌,喝道:“各位看官,给这个冒充别人的蠢驴四十棍,狠狠地打!”
“是!”众法吏齐声应道,并拿起木板来打驴。
十次、二十次、三十次、四十次,驴子跳了起来,大声叫了起来。最后,包子命令道:
“现在让它去它想去的地方吧。”
那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被打了四十根棍子,吓得赶紧逃出法庭,跑得飞快,一下刑架就不见了。
包公便命吏人跟随王五去探听究竟。
王五和仆人去给父亲接兵,旁边还有不少人看热闹。他们足足走了十五里地,就看见那头驴子朝着青叶家的方向跑去,跑进一户农家。人们跟着进去,当然在那里找到了王五被偷的驴子,抓住了这个狡猾的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