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补养”的原则
《黄帝内经·素问》在《论脏气法食论》中说:“木粒滋补……,气味合服,以补精益气。”
五谷,古人指五谷:稻、小豆、麦、黄豆、黍。后世泛指各种谷物。是人体滋补的主食。谷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其营养比例符合人体的需要。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而人体的生长发育主要依靠蛋白质进行自我修复。因此,“以粮为食”是符合现代营养观点的。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所谓“五谷”,就是植物的种子。一粒小种子埋在土里。第二年春天,它就能发芽、生长、生长,最终长成一株完整的植株。这说明种子充满了生命力,含有植物的全部精华。种子是植物经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结出果实的精华。他们拥有完整的四时之气。四气升降均匀平衡。因此,我们的祖先有智慧将它们作为我们的主食。 ,有其深刻的内涵!
如果单纯从营养学和化学的角度来看,你无法理解种子的“生命力”。例如,如果将一颗与小麦种子化学成分相同的营养片埋在土里,浇水施肥,它就能保存一万年。不会发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丹药没有“元气”,也就是没有生命力。因此,先民在观察天地本质时,自然会考虑到“元气”。古人称这种元气为“元气”或“阳气”。也就是说,我们吃主食的时候,不仅吃进了各种化学营养素,还吃进了食物的“阳气”。
因此,衡量一种食物的营养是否充足,不仅要看其化学成分,更要考察其“气”是否平衡。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气”,有冷热程度不同,用化学手段无法检测出来。作为主食,谷物是饮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小麦、粳米、大米、小米等均味甘、性平,具有“补脾胃、补中益气”的功效。气血生肌,调和五脏。”但目前的大米、白面等精制谷物,在加工过程中,种子的皮和胚芽被剥落,损害了种子内的活力,缺乏活力。大米放在水里就不能发芽,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因此,最好吃完整的种子,即全谷物。没有经过精心加工保持原有生命力的食物,谷物能量丰富,是最能滋养人的元气的。
不同饮食原则分析
时下涌现出许多“饮食新概念”,其中之一就包括不吃主食、以蔬菜为主的饮食原则。持这种观点的人有两类:第一类是想减肥的女性;第二类是想减肥的女性。第二类是一些佛教徒。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为了控制热量摄入,很多正在减肥的女性不吃主食,只吃水果和蔬菜。久而久之,她们的脸色变得蜡黄、晦暗或苍白,精神体力衰弱,大便稀溏,疲倦乏力,导致月经量少甚至更年期,来门诊治疗妇科疾病,希望来调节你的月经。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吃主食,就无法吸收水谷之精华,气血就不能生化。后天的基础就会耗尽,导致月经量少、月经不调,甚至闭经。
因此,我在诊治此类疾病的患者时,通常都会要求他们恢复正常饮食,保证气血之源。另外,建议喝点红糖小米粥,可以补脾胃,快速恢复元气。在北方,妇女产后坐月子时,通常会用红糖熬小米粥给产妇滋补身体。中医认为,小米是补肾、健脾、利湿的佳品。在古代,小米常被用作行军、战争时的军粮。吃小米不仅可以抵抗饥饿,还能祛除脾胃的湿气,避免因水土不服而引起胃肠道疾病。现代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以“小米加步枪”击败了日军。小米也是士兵们的主食。一把小米撒在地上就成了庄稼。小米是高度浓缩的“元气”。母亲生产后,元气大耗,民间就用小米来恢复元气。很多女孩子喝了红糖小米粥后,不仅月经顺畅,而且气色红润、容光焕发,真正证明了五谷杂粮滋养身体的原理。
佛教界有一些居士不吃主食,只吃蔬菜。但据我观察,遵循这一饮食原则的人,时间久了,大多会变得面黄肌瘦,体力疲惫,面色暗淡。原因无非就是上面所说的,单靠蔬菜是不能维持气血之源的。蔬菜多为植物的茎叶,疏通力强,但滋养力弱。气血虽可疏通,但不可滋养。尤其是脾胃得不到水谷的滋养,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脾胃气虚的病机。
以上讨论是针对普通人来说的,凡事都有例外。既然有人提出了不吃主食、只吃蔬菜的原则,那就说明有些人是这个原则的个人受益者。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这种饮食原则呢?我的结论是,“心灵纯洁,元气充沛”的人可以超越养生的一般原则。修行成功的人,心清净无染,没有妄想、执着、淡泊,消耗的元气很少。他们依靠修行获得的能量补充(禅乐就是食物),全身元气充沛。正如古人所说:“精神饱满,不思饮食”。真正精力充沛的人是不会想着食物的。所以一天吃一顿饭甚至一碗粥就够了。比如台湾著名的广钦老和尚,几十年不吃主食,只吃水果来维持体力。他活到了九十五岁,身体没有受到任何痛苦,安详地去世了。
在佛教经典《增一阿含经》中,“禅乐食”是五种超凡食物之一。 《杂阿含经》中也指出,众生入初禅时,“处处润出离生之乐,处处施以欢喜,周身充实,无有不满”。凡是真正修炼境界境界,并且努力修炼的人,都会有全身能量充沛的感觉。毛凌云居士所著的《念佛要领》卷二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念佛的功效。现摘录如下:
青竹峰法师、圆融,姓姚,德清人。三十岁出家,受戒,完好无损。遵守礼仪,决定往生过去的净土。他不是畜生,不住庵堂,一向依人修行,杜绝杂心。他没有固定的住处。如果他同意,他就会留下来,如果不同意,他就会离开。他的精神自由奔放,不乐意与人合作。总是保持一段时间的安静,同时修行礼仪和思想。无礼则有心,无心则有礼。暂时不会间断,也不会参与其他方法,一辈子都在做这件事。我中午尝试敲鱼念佛,一直到第二天下午(下午3-5点),人们见一直没有停止,就大声叫,然后就停了,说只持续了半天。问他饿不饿?遂曰:“我口甜如蜜,喉咙常饱,受益无穷,不思食。”他已经缺席了宴会桌数十年,所以很少做梦,偶尔也会做梦,但都没有脱离礼仪,并没有什么区别。由于缘分,梦中常见佛菩萨活跃,偶尔布施赏赐,或引导人们念佛。忽知时辰已到,念佛而圆寂。他已经六十四岁了,脸上带着温暖的神色。
圆融法师精进念佛一天一夜,也不觉饥饿。他反而觉得自己的口水是甜的,好处不可估量。这恰恰说明他充满了法喜,吃了禅喜,就会补充能量,不需要依靠普通的食物。
又如历史上著名的永明延寿禅师。据史料记载,他三十岁时得道。他“后居永明,日说法一百八十事,夜至别峰,行行念佛”。他每天从早到晚讲课、作曲。佛教有一百零八件事,晚上还得去其他山峰念佛。明代学者洪觉藩说:一个人每天做那么多善事,一天只吃一顿饭,一定瘦得像棍子一样。然而,当你看到他的肖像时,他却有着皇帝的模样,身体强壮,耳朵很大。永明延寿禅师一天的工作量巨大,但他需要补充的能量却很少,足见他禅修功力的深浅。冥想并不一定意味着面壁而坐。行、住、坐、卧皆可,不离禅定。吃了禅乐,身体自然就强健了。
但普通佛教居士没有专业修行或缺乏技能,仍然需要处理日常工作。有的护法神,为了佛法、为了一切众生,忙着工作。这必然会消耗大量的精神和体力。如果不补充,就会导致上述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亚健康状态。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各种疾病。因此,任何法律都有其适用范围。大家在接受不同的养生观点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和采纳,才能合理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