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浏阳北胜人李莫友终于和四个兄弟姐妹团聚了。李氏兄妹五人,一家二十多人,都从事脚手架租赁生意。
2月9日,在北盛建筑设备租赁商会十周年庆典上,李氏一家与其他数百位同事一起探讨行业发展,畅谈新年趋势。
浏阳是全国唯一的“建材租赁之乡”。短短10余年间,浏阳北胜及周边乡镇的1.5万人,像李家一样,走遍全国,“打造”了一家投资超过50亿元、年收入10亿的大企业元采用钢管。行业。
发现市场“蓝海”,他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浏阳人眼中,北盛人头脑敏捷,有经商传统。他们不满足于现状,随时随地用敏锐的眼睛寻找商机。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不少北盛人就从事棉纱和家具生意。
2003年是浏阳钢管脚手架租赁业发展的元年。如今,已经六十多岁的李莫友回忆起当初的决定,依然激动不已。他是北升镇最早利用钢管租赁这块“螃蟹”的人之一。
李莫友原本从事传统棉纺行业。当时,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上升期。经过多方考察,李某友决定进入钢管租赁行业的“蓝海”。当时市场上的脚手架大多还是竹子制成的,而钢管脚手架可回收利用,安全系数高,是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李莫友和三位合伙人成立了钢管租赁服务部。
经过多次询问后,一家建筑公司向我们提供了第一笔业务。建筑公司不但爽快地交了房租,还愿意缴纳每吨钢管600元的押金。李莫友毫不犹豫地拿着收到的钱购买了更多的钢管,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几位合伙人很快就各自创业,目前身家已超过1000万元。
李莫友说,他的五个兄弟姐妹都进入了这个行业。多年来,其家族20余人从事建筑设备租赁业务。 “有的在昆明运营,有的在长沙运营,有的在西双版纳运营。”
“院士带院士”规模扩大,工业总投资超50亿元
李莫友告诉记者,他的家乡武隆新村有40%的家庭从事与建筑设备租赁行业相关的工作。
就像幽县的兄弟和新化的打字复印业一样,北胜人的建筑设备租赁业普遍走的是“老乡带老乡”的扩张路径,吸引着北胜的老乡、亲友,甚至永安、沙市等周边乡镇加盟。与此同时,“蛋糕”不断变大,“浏阳脚手架”逐渐在全国建筑设备租赁行业站稳脚跟。
然而,随着市场的扩大,“单打独斗”已成为限制。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租赁行业,2009年,当地北盛建筑设备租赁商会成立,散户作为一个团体共同发展。
目前,北盛人创办的建筑租赁设备公司已达60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1.5万余人。 “一开始,会员单位最大的投资不超过1000万元,最小的也只有几万元;目前约有10%的会员单位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约30%的会员单位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 “这个行业在不知不觉中诞生了身价过亿元的老板。”商会会长李西林说。商会业务范围已拓展到全国21个省份、200多个县市,总投资超过5000万元,年收入10亿元。
高楼拔地而起,普通钢管脚手架也见证了高层建筑的崛起。 “已经建成的新海航大厦和在建的400多米高的海口塔都使用了我们的脚手架。”在海南运营的北胜仁路铁路,自豪地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照片。
在外闯出一番事业后,游子们选择回到家乡发展。
事实上,北盛一直以建筑设备租赁、棉针织制造及批发、沙发家具材料制造及批发等产业而闻名。
纺织业是浏阳北盛的传统产业。 20世纪9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北盛纺织企业和棉纱市场纷纷迁往佛山等地发展。目前,广东佛山、东莞棉纱市场50%的经营者来自北盛。其中,佛山市浏阳棉纱商会有300多人来自北盛,年棉纱贸易额已达20亿元。
北盛的沙发产业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先是从广东进口材料,后又引进机械自行设计、生产。如今,浏阳正积极布局家居产业集中区,推进开元大道家居产业带建设。将形成贯穿浏阳高新区、永安、北胜、沙市、淳口、隆福等沿线园区和乡镇的百利家居产业带,力争到2020年实现实现家居产业链产值100亿元。
过年期间,走在北胜镇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挂着各地牌照的豪车飞驰而过。多年来,没有任何资源的北盛人闯出了一片天地,给很多城市留下了“浏阳北盛”的印记。如今,这些掌握了时代脉搏的人们感受到了家乡的召唤,不少人选择回到家乡发展。佛山市浏阳棉纱行业商会会长、佛山市万盛兴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毅全力推动中南针织袜业(电商)产业园项目落户北盛,从佛山转型棉纱产业,他又回到了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