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1天的征稿,第十三届“绿翼#东方”中国女装设计大赛于1月29日迎来首个评审时刻。经过1月31日至2月5日的公示期,白文瀚、陈晨等21组设计师凌新、顾世平入选的选手来自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英国和日本。在来自意大利、韩国、泰国等海外高校的1486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第十三届“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特训营”及决赛,挺进决赛阶段。
全球关注,多元化的玩家构成
第十三届“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由中国服装协会、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龙华区重点区域建设促进中心、《中国时尚》杂志社、大浪集团承办。深圳市龙华区街道办事处.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协办。
“大浪杯”于2023年12月25日启动,截至1月25日征稿结束,大赛组委会共收到作品1486件。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作品如雪花般落下,其中不乏来自港澳台的独立设计师。工程师和专业设计人才来到这里,呈现出将地方特色、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深度作品。同时,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日本文化时装研究生大学、意大利马兰戈尼学院、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ESMOD、法国时装设计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等米兰理工大学来自美国。来自英国、日本、意大利、韩国、泰国等海外高等院校的专业人才也积极参与。
“大浪杯”举办以来,选手的身份和职业构成更加丰富,这一点在本次比赛中再次得到体现。专业设计院校学生积极投稿,硕士、博士生比例上升,多位大学设计教授也参与其中;曾在三宅一生、、影儿时尚集团、Philo、马艳丽等各大高端定制工厂工作过几年。资深设计师凭借深厚的设计功底表现出色;大量的独立设计师经过商业经验的实践,带来了他们对创意与商业结合的理解;流行于雷州半岛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雷州石狗的实践者、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浆染技艺的传承人、国家高级茶艺师将他们擅长的技艺融入时尚,让人们看到服装的无限延伸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此外,参赛选手中也不乏多次参赛并入围的“老朋友”。一些曾经的“大浪杯”参赛者再次“敲门”,关注赛事,见证赛事成长。
“绿色翅膀#East”让可持续飞行更远
中国服装设计最高荣誉“金顶奖”获得者、中国十佳设计师、设计院校教授、知名企业设计领军人物、新锐设计师、新锐设计师代表等专业人士组成的强大评审团国际机构等,这些厚重的作品释放出个性的光辉,“大浪杯”的“天团”评委们也在设计师精心打磨的稿件中感受到了中国原创设计的澎湃力量。情感。
本次比赛的数量和质量都是高水平的。中国服装协会顾问、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周琪表示,在“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的舞台上,他看到了年轻设计师与行业的紧密结合。良性循环。他表示,由于大赛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和有效传播,越来越多的海外设计师以大赛为窗口,看到中国服装设计师“新生力量”的强大能量。设计师一方面连接企业,另一方面观察消费者。从B端到C端,“大浪杯”始终表现出色。
“十三年来,‘大浪杯’的核心理念始终如一,这是赛事的不变。赛事的变化在于,选手的整体水平是‘一波’。” ’高于‘一波’,创意、色彩、材料、市场相互协作,共同创新,这是有目共睹的!”第五届中国服装设计“金顶奖”获得者、中国美术学院纺织服装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海燕见证了大赛的每一个细节,她见证了设计师们对比赛的诠释。通过叙事性的创作手法,立足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创造出服装是可持续的、东方文化是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是可持续的,特别是一些手绘作品传达了设计师对可持续的热情。竞争与温暖这些精美的作品并不是为了创作而装饰,而是利用制作材料的改造,最大限度地发挥成衣的艺术效果,从灵感板到面料的改造一气呵成,精神主线。工作内容的呈现是连贯的。
同为中国服装设计“金顶奖”获得者的刘薇,近年来着力探索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时尚的结合。她除了是著名时尚艺术家、ROSEW定制品牌创始人之外,还被选为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大使。在最初的评估中,刘伟看到了设计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运用。 “我看到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编织技艺,比如蜡染、刺绣等,在科技的帮助下完全适用于商业场景,这是非常难得的。”她希望参赛者在作品落地的过程中不断精进、不断创新。好吧,做减法。
立足传统、面向世界、深耕行业,这是“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永恒的目标。作为北京服装学院助理教授、虚拟时尚研究中心主任,多次参与初评,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之一、联合品牌人。创始人、总监、设计总监于谦子在这次评选中感受到,大赛正在回归自然,回归设计本身,回归创作本质。
南方+记者 郭跃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作者】郭跃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