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欧雪深圳报道
10月25日,深圳时装周2023春夏系列盛大开幕。为期10天,近70场品牌秀将发布。 9月刚刚结束的2023春夏米兰时装周上,共有四个中国品牌受邀参加,其中来自深圳的品牌占据了三个席位。
与深圳知名的高科技产业相比,深圳的时尚产业仍然是一个不太受关注的角落。据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统计,深圳有品牌企业2500多家,其中自主品牌90%以上;上市公司近10家,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2021年总销售额将接近2700亿,占全国总销售额的10%。 10%;在全国大中城市一线商场市场占有率超过60%。
近日,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潘明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分析了当前深圳服装行业面临的挑战、趋势及解决方案。
她表示,深圳已形成福田品牌总部商务集群、南山原创设计师集群、龙华大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群等标杆产业集群。同时,一些主要品牌在国外设立研发分支机构,建立了以深圳为中心、覆盖全国并延伸至欧美、东南亚的产业链网络的业务格局,全面打造创意产业链和产业链。价值链。
“深圳是中国时尚产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全产业经济总量在中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牢牢占据着国内女装的绝对领先地位。国家”。潘明说道。
(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潘明。受访者提供)
传统发展模式遭遇挑战
南方财经:在服装产业方面,深圳打造新兴时尚产业高地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潘明:总体来说,深圳有三大优势和两大劣势。
从优势看,一是政策支持有利。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全面建设,行业迎来“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装工业的发展。此外,“20+8”产业集群政策的出台,有力推动了现代时尚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市政府出台了《深圳市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深圳市时尚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支持服装业的发展。
二是科技赋能时尚。当前,深圳服装产业正在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上持续发力,加快产业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智力。协会还联合领先科技企业,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示范效应,包括举办“云秀”和科技“零碳秀”、建设“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实时验证系统”、利用“元界科技”实现时装周等数字化呈现。
三是注重可持续发展。即将推出的深圳时装周2023春夏系列是全球首个“碳中和时装周”。我们联合行业专家对时尚产业“碳中和”和“碳达峰”规划进行研究,研究了深圳时尚产业气候行动目标路线图、深圳时尚产业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时尚规划、 ETC。
从劣势来看,一是公共服务平台不足。目前,行业已建立了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服务,但总体数量仍然不足。
二是媒体传播影响力弱。近年来,我们突出科技与时尚融合、创新设计、商业落地、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民族时尚,致力于构建更加完善的时尚产业生态系统。但在行业传播力和影响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推动。
南方财经:目前深圳服装产业面临哪些挑战?您对此有何建议?
潘明:当前深圳服装产业的传统发展模式遇到了挑战。深圳在传统时尚产业规模上具有一定优势,但一些规模以上企业也面临着成长问题。
大数据时代,品牌年轻化、数字化成为品牌转型的关键环节。对于深圳的时尚品牌来说,如何适应千禧一代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方式,打造粉丝经济,进行数字营销,正成为品牌转型的重大挑战。此外,数字化转型成本高、投入大、不确定性高。尤其是中小企业,害怕投资。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和协会正在全面开展时尚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中心,组织时尚行业企业开展培训、召开分行业现场会等,以数据要素驱动精准开发数据,以科技平台为支撑,以品牌价值为赋能。我们将用数字化驱动时尚产业内生动力,着力打造一批典范。
此外,希望企业充分认识数字化对产业发展的放大效应,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加强技术创新;推动生产线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实现与数字经济融合。深度融合。
南方财经:近年来,包括深圳在内的我国服装产业加速优胜劣汰,马太效应凸显。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潘明:马太效应确实存在。大型企业布局较早,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大型企业将拥有更强的营收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而中小型品牌在此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大。近年来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小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经营挑战。
虽然马太效应存在,但目前的销售渠道也在发生变化。 Z时代线上销售的兴起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成为新的看点。目前,有交内、深圳等新品牌不断涌现,深圳的独立设计师品牌未来仍可期待新赛道。
从协会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龙头企业能够变得更加优秀,同时扶持一大批独立设计师品牌,帮助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成长,促进中小企业规模服装企业更好抵御风险。以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注数字化转型关键放大效应
南方财经:据了解,深圳服装产业以中高端市场为主。您认为,深圳品牌想要拥有中高端品牌的影响力,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潘明:对于中高端品牌来说,品牌价值非常重要。一是关注深圳时装周。我们持续打造优质的时尚发布平台,区分品牌理念,为深圳服装品牌提供品牌支持。
此外,还要关注可持续时尚。今年深圳时装周创新打造全球首个“碳中和时装周”。协会还成立了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工作委员会,对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企业关注可持续时尚本身就很时尚。
此外,我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应热心公益事业,参与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有助于品牌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
南方财经:受疫情影响,多数服装企业选择放缓线下开店步伐。疫情期间,您认为企业应该如何平衡线上和线下营销的关系?
潘明:线上营销对于深圳服装品牌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目前,深圳服装品牌仍以高端女装为主,注重线下布局。在电商销售方面,与很多电商发达的城市相比,确实较弱。
不过,也有不少服装企业在积极尝试全链条线上营销,积极探索和寻找适合深圳服装行业的最佳路径。例如,的线上新零售平台“家试用”、影儿时尚集团的生物多品牌整合ALL in ONE小程序商城等。能够建立全球独立运营地位,得益于其发达的线下业务。布局和深圳高端产品在线销售能力。
我认为线下销售是需要坚持的部分,线上营销也需要不断发展。品牌可以基于充足的线下客群,利用私域流量吸引线上消费。这样,品牌就拥有了丰富的线上工具以及线下品牌的知名度、信任度和现有影响力。
南方财经:深圳是外向型经济体。深圳的服装业主要是出口导向型吗?您认为深圳服装产业的出口和内销应该如何抓?
潘明:深圳的服装行业,尤其是服装品牌,目前还是以内销为主。深圳乃至中国都是如此。品牌方面,大部分在国内销售。当然,深圳也有很多出口服装,但量最大的是供应链服装。出口与内销呈现国内外双循环局面。
我们希望在现有存量市场不流失的前提下,更多的国产品牌能够走出国内销售,进入国际市场。
许多服装企业也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成功收购意大利著名时尚品牌100%股权; Elise收购了Laurèl、IRO、Ed Hardy、TAM等国际品牌。企业通过与国内品牌的资本合作,整合优化行业资源。此外,为了进军国际市场,企业还积极进军世界时尚舞台,与国际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合作。
南方财经:您认为深圳服装产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接下来,深圳服装企业该如何应对行业发展?
潘明:我认为深圳服装产业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商业品牌不断做大做强。目前,深圳已有近十家服装服饰上市公司。一些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跨境并购国际品牌,整合优化行业资源。资本运作开始对行业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带来整个行业的连锁反应。
独立设计师品牌正在崛起。新消费时代,用户对品质、个性化有了更高的要求,深圳设计师品牌开始涌现。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优化,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目前,深圳80%以上的品牌企业初步建立了以深圳为中心、网络覆盖全国的生产经营格局。全面打造创意链、价值链,形成大企业做强做优、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做特色的产业生态系统。
消费的变化导致了竞争规则的变化。从过去的数量需求、刚性需求,到现在追求产品的时尚化、个性化、多元化。
产业跨境融合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冲击,时尚产业的需求群体和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行业龙头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依托时尚+科技、时尚+文化、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方式拓展市场,打造线上组合销售模式。
我建议企业要充分重视数字化转型对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放大效应。加强技术创新,进行生产线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线上销售布局,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科技赋能,更好满足市场需求,提升竞争力;提高创意设计水平,关注Z时代群体的消费习惯和喜好,将推动创新步伐,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