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走访多地200多家书店,书店行业正受冲击

日期: 2024-11-25 05:02:15|浏览: 291|编号: 8273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澎湃新闻记者 王宇

在作者绿茶的心目中,城市最美的风景就是书店。

十多年来,他以“书店观察者”的身份走遍了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台北、香港等中国十几个城市。他还曾出国旅行,去过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大阪和新加坡。和其他地方参观那里独特的书店。

这里有200多家书店,每一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或精致独特,或凌乱随意,或温馨陪伴,或孤傲低调,但无论怎样,对于爱书人来说,书店的存在就是最大的幸福。

近十年来,在疫情、资本、消费主义的冲击下,书店行业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有些书店搬到了新地点,有些书店设立了新名称,许多书店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绿茶用文字和图画记录了他们过去存在的印记,记录了书店行业的辉煌与孤独,记录了书店人的坚守与热爱。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审美背景。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关于书店的故事。澎湃-私人地理专栏独家采访绿茶,让我们一起品味书店之美,品味书香。

《如果没有书店》绿茶,上海三联书店/乌托邦

澎湃新闻:您能介绍一下写《如果没有书店》这本书的初衷吗?

绿茶: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初衷,因为我的记录纯粹是基于我个人的爱好——我喜欢逛书店。每次访问结束后,我都会像日记一样记录下来,与朋友们分享。正好去年因为疫情,哪里都去不了,就在家重新整理了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觉得自己可以写一本书来回顾自己这十年的行走时光,于是就水到渠成了。

很多人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会问我这是打卡指南吗?这不是写这本书的目的,因为在制作《如果没有书店》的过程中,我发现过去记录的很多东西现在都变了,比如上海的绍兴路。我去的时候是2005年左右。当时,绍兴路上还有诗集、汉园、小亚细亚、宴会书店等六七家二手书店。距离绍兴路只有几百米,逛一圈也很方便。但不久前,一位在当地工作的朋友拿着我的书去打卡,发现很多书店已经关门或者搬迁了,整条路的面貌与过去大不相同。

小亚细亚书店绿茶图片

诗书店内绿茶图片

另一个例子是北京海淀书城。这条小街曾经是一条非常热闹的书店街,有几十家书店。上大学的时候,我几乎每天都去书店。如今,这条街已转变为创业街,冷清。可惜当时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留下任何记录。现在很多书店的名字我都记不清了。

北京的书虫书店曾经是绿茶最爱去的一家书店。不幸的是,它因租约到期而于 2019 年关闭。绿茶画/图片

因此,在与出版社编辑讨论时,我们想过是否要修改,是否要添加现在的地址,但最终决定不改。因为这本书只是我在特定时间留下的记录,而因为这些记录,书店街的盛景和那些消失的书店仍然会被铭记,这就是这本书的目的。有点意思。

因为有这些记录,书店街的盛况和那些消失的书店仍将被人们铭记。绿茶插图

澎湃新闻:您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走遍了北京、上海、苏州、泉州、郑州等多个城市。几乎无论走到哪里,您都必须参观当地的书店。这些不同城市的书店有何不同?故事?有哪些例子让你印象深刻?

绿茶:故事太多了。例如,苏州有一家书店,名叫“文善坊二手书店”。该书店老板江成波先生今年96岁。他是著名的古籍鉴定修复大师,被业内誉为“古籍界的活词典”。

文兴善坊二手书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老人的祖父蒋兴熙开设。民国时期,这家书店也是全国知名的二手书店。江氏家族三代人都从事二手书生意。他们不仅收集、修书、卖书,还编印书籍。如今,这家书店空间不大,存放的书籍也不多。其中很多都是二手书,还有一整排古籍,很多都是蒋先生修复的,技术纯熟,质量也很好。如今,已经60多岁的蒋成波先生仍然每天都来店里看守店铺。对于一个城市的书店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多么鼓舞人心的故事。

文艺山房二手书店绿茶图片

蒋成波先生与绿茶图片

在成都,还有一家书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叫“毛边书店”。 “毛边书”是指装订后没有修边的印刷书籍。书页是相连的,阅读时需要用裁纸刀将其裁开。这也算是爱书人的独特爱好吧。他们有的享受剪切、阅读的乐趣,有的则收藏。这些人被称为“浏览器”。

成都的“毛边书店”其实是一家二手书店。很难找到。手机导航根本不起作用,也没有醒目的标志。是在一栋单元楼里,但是我去的时候并没有看到书店。后来正好有一个收垃圾的人从走廊里出来,我就想问问。刚走到走廊,收垃圾三轮车后面的窗户上,突然发现上面写着几个小字——“毛边书店”(这四个字是流沙河先生写的)。唉,我发现了。现在。

进门后,我非常惊讶。人们只能从书架之间侧身进去。每个书架的内外层都包裹得严严实实。简直是我去过的书籍密度最高的书店了。 “毛边书店”的老板在圈内也很有名气。我们都叫他付主任。自我介绍后,他说他也认识我,于是我们就开始聊天。我们聊了一下午,连买书的时间都没有。

毛边书店的秘密恐怖书架绿茶图片

店老板傅天斌和绿茶图片

澎湃新闻:您在书中提到,像您这样喜欢观察书店的人被称为“书店观察家”。我很好奇,当你走进一家书店时,你会如何看待它?您更关心书店本身还是整个业务的发展?

绿茶:我喜欢书店的原因是因为那里的氛围让人感觉很舒服。在舒适的空间里,你自然会特别投入去观察和理解。当然,我不会刻意去追求它的布局、它的设计等等,这些都不重要。我会听老板讲述书店创办的故事,了解书店的特色。我其实不太关注业态,因为无论是连锁书店、独立书店、主题书店,还是商场里的二手书店,每个书店都有自己的经营方式,不能一概而论。推广到其他书店。

我只是一个纯粹的书迷,一个喜欢逛书店的人。我更关心这家书店有什么书,能找到什么惊喜。所以我更在意它给我带来的味道、功能和体验。

布衣书店是一家二手书店,最早于2002年初创立于天涯社区“闲闲书谈”版块,2004年实体店在北京正式开业。绿茶画

澎湃新闻:你去二手书店喜欢买什么书?您更喜欢某个类别吗?

绿茶:找书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没有预设,这就是乐趣所在。如果时间充裕,慢慢逛,发现好东西就拿走。如果你没有时间,就快速扫一扫,看看是否有人睡觉了。

有些人有专门的收藏。比如我有一个朋友,专门收集不同版本的《1984》。无论是签名版还是毛边版,他都会收藏。还有人喜欢收藏《围城》、《红楼梦》、《金瓶梅》等。

我喜欢收集不同版本的《史记》《三国志》,以及《论语》等先秦学者的书籍。我也会接受书店的书籍。不过,我个人还是坚信“书是用来读的”。当然,如果你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或者足够的存储空间,也可以收集一些。我家空间有限,所以书籍太多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北京的冯如松书店曾经是中国最好的学术书店。它成立于北京大学南门附近。店名取自品牌名“风如松”。绿茶画

找书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没有预设,这就是乐趣所在。绿茶插图

澎湃新闻:这十年来您去过很多海外书店。他们的操作和设计有什么有趣的地方吗?

绿茶:有一年,我在荷兰莱顿大学门前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移动书摊。这些书是摊主用大卡车运来的,装在盒子里。然后,他将书箱一一码放在广场上,排列成波浪形。就像在书海里遨游一样。真是太壮观了,让我惊呆了。

波浪形的书摊让你仿佛在书海中冲浪。绿茶插图

我上去和摊主聊天。摊主说,他几十年来一直这样开车,在欧洲各地摆书摊。这些移动书盒都是他设计的。扫视书墙,发现书架上有一些中文书籍,还有翻译成外文的中文书籍。不幸的是,那天我正好去拜访莱顿大学的一位学者。当我们出来的时候,书摊已经消失了,像海市蜃楼一样。第二天他还会来吗?谁也不知道,可遇而不可求。

我在荷兰莱顿大学门前偶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移动书摊。绿茶画

英国威尔士还有一个书城,也很有趣。很多人去那里旅游。书店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它们还包括巴黎的左岸、日本的神保町和台北的温罗丁。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经典书店街。 。

日本神保町旧书店绿茶图片

澎湃新闻:读了你关于参观台北书店的章节,让人大开眼界。我发现台北有很多主打文艺小众的独立书店,但我很好奇这些独立书店和小众主题书店是如何经营的。 ?你如何生存?

绿茶:当然很难,因为现在逛书店的人越来越少,租金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低。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大趋势是一样的。台湾也有一些地方性的举措。比如他们会组织一个独立的书店联盟,会有一些政府的支持。我们中国大陆也有这些措施,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很难解决的。

鼓岭街也是台北著名的书店一条街。

台北公共书店绿茶图片

但书店行业与其他行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很多书店无法生存而倒闭,而更多的书店却在开张。大家都知道开书店不赚钱,但是很多人最大的理想是——我最想开一家书店。即使出于理想,无论多么艰难,无论多么困难,即使不赚钱,我也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去做。

这说明开书店的人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情,它带来的快乐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台北女子书店是一家成立于1994年的女权书店,书店标志采用女作家伍尔夫的形象。绿茶画

澎湃新闻:国内独立书店有哪些在创意或经营理念上做得很好的例子?你能分享一下吗?

绿茶:山东济南有一家“千墨书店”。它位于仍在运行的绿色列车上。这很有趣。

从济南乘坐高铁到台山只需20分钟,但这趟专线列车却需要5个多小时。车主租下了一节车厢,把它改造成一家书店。乘坐这趟绿色列车的人们并不是赶时间,也不是试图到达某个地方。他们吃、喝、读书、聊天,就是为了体验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

济南千墨书店(故宫店)绿茶图片

在福州,我还接触到了一家叫“绿森”的书店。老板也很重感情。为了实现开书店的理想,他先做餐饮、开咖啡馆、开酒吧,目的是探索盈利的商业模式。餐饮成功后,再投资书店的经营,就相当于绕了一个弯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后来,在他开的书店里,餐饮和咖啡成为书店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

绿森书店绿茶图片

还有一些书店,如苏州的慢书店、郑州的松社书店等,专门从事沙龙活动,有的还经营民宿。可以说,现在像书店这样的单一经营实体想要生存是非常困难的。店主必须找到适合书店的生存模式。

但即便如此,没有感情也开不了书店。只有有坚强的理想,这件事才能成为现实。

苏州慢学绿茶图片

澎湃新闻:近年来,由于社交平台的普及,一些独立书店出名后,很多年轻人也会去那里打卡,但有些人只是去拍照,并没有真正去读书,所以有人质疑这些网红书店的受欢迎程度。在这里,书籍会成为拍照的“道具”吗?对于书店的这种打卡行为,你怎么看?

绿茶:我接受任何形式的逛书店,但我个人不会这样做。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两个不重叠的圈子,一个是学者的圈子,另一个是不读书的人的圈子。我只关心学者的事情。我几乎不玩抖音、小红书,也不在网上买书,也不看电子书。因为我觉得拿着纸质书读书才叫读书。

用纸质书阅读称为阅读。绿茶插图

澎湃新闻:您在书中提到,报刊亭文化是一个城市非常重要的文化坐标。然而,在网络数字化时代,我们看到大量书店在短短十年内消失,然后在独立书店的坚持下一点点重生。近期,由于疫情的爆发,书店行业遭受了新的打击。您如何看待近年来书店行业的起起落落?您对实体书店行业未来的发展有信心吗?

绿茶:不久前,我的新书上市时,我邀请了诸圣书店的刘素莉作为嘉宾。他说了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他说,疫情发生之前,他没有参加过自救行动,因为他觉得这些年万圣节已经克服了一切困难,但这一轮疫情持续的时间太长了。长期停工确实影响巨大。他第一次感受到“困难”这个词,但最终他说:“我还是熬过来了。”

万圣节书花园绿茶绘画

我认为书店行业未来一定有它的转型能力,或者说它未来一定会重新获得价值。尤其是近一年来,很多人因为疫情“被迫”在家阅读大量书籍。他们可能发现了阅读的美妙和充实,对书店或阅读有了新的认识。就像《如果没有书店》这本书也与疫情有关,它让我有机会重温过去的一段时光,回顾过去十年书店行业的风风雨雨。

互联网对实体产业的冲击,电子书的出现,以及当前新媒体技术的更新,技术带来的改变是不可逆转的。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虽然很多人平时不看书,不逛书店,但当一家书店消亡时,你会发现他们会感到悲伤和遗憾。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书店对于这个城市,对于我们来说,有它自己的意义。当它存在的时候,我们可能感觉不到,但是当它消失的时候,我们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开书店的人是有感情的。书店的生命力在于其背后活生生的灵魂。这些个性化的东西就是书店的气质。

书店的生命力在于其背后活生生的灵魂。绿茶插图

澎湃新闻:现在,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年轻人感叹生活太忙碌,没有时间读书,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您对此有何建议?

绿茶:杨治水写了一本日记,名叫《读书十年》,讲述了她在《读书》杂志上的时光。杨治水曾经是一名下乡知青。她只有初中文凭。回到城市后,她从事过各种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考入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后又调到三联书店,出版了《读书》杂志。编辑,那是该杂志的黄金时代。她在《读书》担任编辑已有10年。她几乎每天都读书、逛书店。这十年的积累也让她从一名编辑成为了国内的知名学者。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当你读第一本书时,你可能感觉不到任何好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中的知识就变成了你的能量。十年后,从量变到质变,读书确实可以改变人。

女人读绿茶的肖像画

因此,我对读书的要求一直很高。在我看来,真正的阅读对于人类的生活就像吃饭和呼吸一样必要。如果你把它当作一种休闲或娱乐,那就不叫读书了,只是一种文字消费。如果你读它是为了功利目的,那么我建议你根本不要读它。确实没有必要。

另外,在谈到没有时间看书的问题时,我们似乎从来没有想过“我们有时间看手机吗”,因为我们总是会随时拿起它。如果这些时间能够用在阅读上,阅读量将会非常大。大量。

实德书店绿茶图片

澎湃新闻:您心目中的理想书店是什么样的?

绿茶:我在书中提到了一家书店,叫“都一东书店”。这家书店一直很接近我心目中的理想状态。它很小,和我的生活有很多密切的联系,有一群自己的书友,每天聚集在书店,举办读书会,没有太多的运营。压力上。

“独一洞书店”是一家比较接近绿茶心目中理想状态的书店。绿茶画

但最终,这样一家在外人看来如此理想的书店老板却没有开,因为他已经经营了十几年的书店,生活被困在狭小的空间里。有时这也是一种折磨。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想改变一下我的生活方式。所以,所谓的理想也会随着时间、地点、人而改变。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