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情西韵:当代西方服装设计中的东方意象——从多个角度看文化融合

日期: 2024-11-25 22:10:07|浏览: 278|编号: 8291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作者:刘业明(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生)

通讯作者: 杜艺伟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

摘要:本文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镜花水月”时装展为案例,从时装、瓷器、艺术、艺术等方面探讨中国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电影。本文简要分析了东西方美学的异同,并对“中国风”一词的由来及其对当代西方时装设计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据当前服装设计领域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现象以及不同文化的侧重点,得出需要情感与理性融合的文化融合趋势。

关键词:服装设计;东方意象;中式;文化融合

本文文档说明格式:刘业明,杜一伟。东方爱情与西方韵律:当代西方服装设计中的东方意象[J].湖南包装, 2022, 37(3):24-26

2015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中国:玻璃”时装展。本次展览展示了受东方元素影响的世界高级时装和成衣。服饰蕴含东方叙事,包括历史服饰、中外艺术品、电影作品等。展览中的高端服装融合了东方风格和西方神韵。当东西方文化相遇时,所产生的具有积极传播意义的文化反馈,证明中国一直是西方时装设计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源泉。并形成视觉对话。

现象一:当代文化中的东方灵感

电影艺术作为现代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文化现象的代表产物。 “我对中国的兴趣最初源于电影中对中国的奇幻和浪漫的描绘。”将服装注入到电影的故事中是一种让人记住的手段,电影是一种非常直观的传达信息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样,它也是大多数设计师的灵感来源。

文化因素影响着时代的审美潮流,人们常常以东方文化作为创作灵感的源泉。人们在张艺谋导演的《金装满城》中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故事发生在十世纪的唐朝宫廷,但从真实的历史角度来看,它并不符合那个朝代,而是动荡不安的五朝。十国时期(907-979)。在创作中,设计师们似乎并不愿意拘泥于时代的限制(图1)。巩俐饰演的皇后融合了几个朝代的元素并做出了创新:华丽的发冠充满了满族的装饰特色,却穿着一件类似欧洲伊丽莎白时期与中国唐朝融合的低胸紧身裙她的妆容上以金粉点缀,让人想起20世纪西方明快自由的妆容特征。

图1 巩俐在《金甲城》(2006)中的穿搭

20世纪的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服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发生变化。上海曾被誉为“东方巴黎”,走在中国时尚的前沿。 “中西合璧”的海派旗袍应运而生。出生。当西方设计师从中国丰富的文化历史中汲取灵感时,他们都被旗袍所吸引——一种展示女性身材的窄裙。其强大的可塑性给当今的设计师带来了无限的灵感。由此,旗袍在当代时尚领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该设计以中国好莱坞影星黄柳霜为蓝本。她在《 Blues》(图2)中穿的金箔热转印龙纹旗袍是20世纪末John 的Dior秀场的一部分。贴近身体线条的旗袍系列设计灵感来源(图3)。

图2 《莱姆豪斯布鲁斯》中的“龙女士”剧照以及她当时所穿的服装(1934年)

图3 John 的Dior(1997上海花)和Dior(1998名人夜生活)

在笔者看来,“中国风”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审美词汇。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使用它,它都将沟通作为联系的精神象征。正是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让时尚领域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的终极诱惑。

2 解析:东方爱情与西方节奏

2.1 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不断发展至今。自古以来,崇尚老庄哲学。其最基本的精神在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使得中国服装设计在造型、图案等方面与西方设计显得有些不同。内向,主要注重服装的精神沟通。图案,因此服装的不同部位饰有传达不同含义的图腾图案,并且在“儒道”的影响下,更加注重服装造型和图案的规则。吉祥之意。清代宫廷服饰作为中国独特的服饰文化,吸引了众多国外设计师的关注,成为文化碰撞的源泉之一。清代的服饰制度不仅借鉴了汉族服饰的某些元素,如在礼服和朝服上用中国传统十二章作为装饰,用绣有动物的补丁作为文武官职的象征,又不失其本来的意义。各民族的传统礼仪和服饰习俗。

2.2 西方人文美学

西方设计师的设计表达大多是关于自我价值和肯定,追求服装与形体美的和谐。西方服装的审美特征表现为物质的审美实现。其文化形态与服装造型没有太大区别。它注重外在造型的审美价值,重视造型中线条、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这种“物化美”就是形式的传达。不管图案表面之下隐藏着什么含义,图案只是作为表达审美的装饰而存在。由此也可以看出,西方时装设计师在创作时大多追求个性,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西方人文主义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视,倡导自我表达。服装被视为设计师和穿着者传递时尚信息、肯定自我价值的最有效手段。对服装的理解不仅仅是服装的外观,更是自我表达的媒介。

2.3 西方作品中的中国风

“中式风格”是一种融合了巴洛克()和洛可可()的艺术风格,是用西方装饰风格来表达的中国形象。它主要源于西方人对中国风格的想象,并融入了西方传统的审美意识。因此,“中国风”一词是西方人对中国文化魅力的定义。 17世纪至18世纪,中国正处于康干盛世的黄金时代。相比之下,法国本土和西方正处于路易十四时期。东西方各自引领着不同的艺术潮流。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甚至在凡尔赛宫建造了一座中国宫殿,整个宫殿都用精美的瓷器装饰。当时的西方人把中国视为他们向往的国家。设计师广泛参考《中国地图集》,从中寻找设计灵感。因此,“(中国风)”一词源于法语,成为中国风格的专属术语。名词。直到18世纪中叶,西方的“中国风”浪潮才达到顶峰。当时的西方古典油画中经常看到身穿汉服的西方女性(图4、图5)。它们已成为一种审美对象和秉承优雅、慵懒的“东方”生活方式的象征。

图4 威廉·麦格雷戈·帕克斯顿(美国,1869-1941)油画

图5 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美国,1834-1903)油画

如今,世界顶级奢侈品牌一直对东方元素有着浓厚的兴趣。在Yves Saint 的2004秋冬系列中,你可以看到他对东方风格的理解和西化的表达。图6的中国传统女子吉服在图案的运用上非常讲究。数量、图案、位置均遵循传统的儒道寓意。至于图7中的连衣裙,图案的作用是装饰连衣裙本身,消除复杂,兼顾简单。首先考虑的是美观。腋下团聚图案分段。这样的处理虽然打破了中国传统观念中原有图案的含义,但从整体构图的美感上来说,也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图6 红缨八组彩云金龙女吉祥袍(中国十九世纪)

图7 Yves Saint (法国,2004-2005秋冬系列)

中国书法的流畅笔触,就像衣服华丽的裙摆。时装设计师克里斯汀·迪奥、可可·香奈儿等都将中国书法元素融入到他们的服装设计作品中。 Dior对书法元素的运用直观而大胆(图8)。唐代书法家张旭的《腹痛注》(图九)的狂草被转化为一幅幅版画。浓墨、粗笔、细笔如丝的变化笔触,成为服装印花,连贯又不失节奏感。将这样的书法印在连衣裙素雅的廓形上,不仅点缀了简约的连衣裙,也将书法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8《误会》()鸡尾酒礼服( Dior,1951)

图9 张旭《腹痛系带》

无独有偶,1956年,可可·香奈儿对书法的理解和运用并不仅限于排列整齐的读物,而是成为一种不同于人们此前所认知的印刷品(图10)。仔细看看这件衣服上的文字,是360度旋转解构的。每一寸每一寸都体现了设计师对东方简约优雅之美的追求。这时,装饰的作用就远远大于书法汉字传达信息的作用。人们看到的只是白底黑字的书法元素。

图10 可可·香奈儿(约1956年)

早在1984年,在香奈儿时装屋的春夏高级女装系列中,设计师Karl 就在中国服装上勾勒出中国传统的青花瓷图案(图11),并借助西方高级女装的制作工艺和面料,蓝色、白色丝绸和塔夫绸上绣有白色水晶和珠子。整件服饰充分展现了青花瓷温馨、淡雅、宁静的形象。

图11 Karl 春夏高级时装系列(1984年)与中国青花六角折枝瓶(19世纪)

与温柔的“瓷娃娃”形象不同, 的2011-2012秋冬系列晚礼服(图12)大胆采用青花瓷碎片作为装饰。碎片元素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不过,在这件连衣裙的设计中,设计师大胆地将其运用在连衣裙上,对流畅的蓝白线条进行解构、分解、重组,并采用对称的排列方式。款式紧密贴合女性身体线条,以西式晚礼服的形式演绎。

图12 2011-2012秋冬系列晚礼服

“东方意象”一词无疑为当代设计提供了一种审美可能性。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表达方式,将人们日常头脑中的各种艺术片段组合并具体化。通过这种方式,设计师可以进一步表达自己。休·昂纳在其1961年的《中国风:中国幻想》中首次阐述了流行了数百年的“中国风”对现代的影响。他的书表明,“中国风”在17、18世纪的鼎盛时期已成为一种幻想的寄托。如今,“中国意象”虽然从字面上与中国有关,但实际上并不意味着它是中国独有的,就像西方国家现在也借鉴中国特色元素进行西化设计一样。虽然有明显的中国意象参考,但它们并不是复制品;相反,中国艺术成为设计的起点,并激发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诠释。

3 展望:东西方服饰文化的融合趋势

首先,对比中西审美体系,中国风格注重“情”,西式风格崇尚“理”,而当代设计似乎追求“情与理的融合”。换句话说,由于人们受到自身地域、文化、社会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作为融合的手段,通过西方的眼睛看东方世界,东方元素赋予了西方设计师创作灵感。相反,西方设计师表现出不同于传统风格的东方风格。文化融合的理念往往在于为感性认知,即人们所看到、感受到的设计情感提供理性的解释。

其次,在情感与理性交融的过程中,“东方情感、西方韵律”的设计文化现象逐渐显现。西方设计师的表现大多强调装饰和彰显个性。设计中,放大了中国元素“装饰”的表达,更直接的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制造思想的碰撞。自西方文艺复兴开始以来,注重个性一直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元素。同样,通过设计师个性的表达和装饰元素的大胆巧妙运用来彰显自我价值,从而产生了人们现在所享受的视觉盛宴。

最后,服装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领域,需要不同文化的融合。今天,全球化让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科技创新也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这也带来了新的设计思维,让中国元素不断焕发出活力。文化的融合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而是在充分认识人们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设计而获得的实体形象。换句话说,这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例如,翻译家埃兹拉·庞德将诗歌的创作融入到他的翻译中,因此他翻译的诗歌被公众认为是极具创造性的翻译。也正是因为这种新颖的、个人的创作探索,东方情调和西方韵律才能得以交融。

4 结论

“镜中花,水中月”是本次展览的中文标题。它代表着东方神韵在西方水面上的倒映,在视觉感官上呈现出一种文化交融的现象。因此,无论是民族文化还是国际潮流,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文章的基本愿景是希望东西方文化能够有更多的交流和有机融合,让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得以不断传承。以传统文化的积淀为创作基础,用时代的服装造型语言来表达,现象与内在形态具有和谐共生的灵魂。它将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激活创作思想,同时使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得到有效提炼和创新。

(原文发表于《湖南包装》2022年第3期,被CNKI、万方、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参考

[1] 博尔顿。镜花水月:西方时尚中的中国风[M].胡阳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

[2] 张莎莎.浅析中西高级时装的造型差异——以郭培、约翰·加利亚诺的高级时装“青花瓷”为例[J].时尚指南,2012,1(2):41-44。

[3]鲍明欣.欧洲纺织服装的中国风[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87(1):91-97。

[4] 李当奇.西方服饰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张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西方设计界的应用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艺术设计版),2019(3):194-198。

[6] 杜义伟.当代中国设计美学的回归[J].艺术评论,2019(8):81-87。

[7]杨硕,刘卫东。 “国潮”研究:潮流品牌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下的服装设计新趋势[J].湖南包装, 2020, 35(2): 102-106.

[8]刘洪波,于桂霞。浅谈东西方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天津工程学院学报,2001(S1):120-123。

点击阅读更多:

《湖南包装》杂志

国内统一出版号:CN 43-1098/TB

国际标准序列号:ISSN 1671-4997

CNKI全文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来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

超星“域出版”平台收录全文期刊

2018年入选“中国最美期刊”

2018年9月荣耀亮相中国(武汉)期刊交流博览会“初心与荣耀——改革开放四十年期刊展”

入选2019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期刊展”

2020年、2021年再次入选BIBF“中国精品期刊展”

2021年“中国期刊设计艺术周”优秀封面及版式设计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