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农历七月、八月、九月。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秋天在五行中用金色来代表,对应西方的白虎形象。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到了秋天,暑气完全消退,万物结果实。人们春夏两季的辛劳终于得到了回报。在金色的喜悦之中,人们急切地向长辈、祖先报告丰收的喜悦,并邀请他们品尝新丰收的果实。
当然,秋天也是寒冷的季节。以前,必须杀掉的坏人,是要经过各级审查,由皇帝亲自指定的。他们于秋季全部被押往北京处决。秋天也是检阅军队、开疆扩土的季节。一代天才成吉思汗在谈及战争时总是回避战争:“马肥将至深秋”。等到秋天真正到来,马儿肥了,他的浩浩荡荡的骑兵就会被派遣到遥远的地方,以实现前所未有的壮举。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无锡的秋天只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和繁荣。
立秋
农历七月初十立秋这天,无锡民间有吃西瓜和烧酒的习俗,据说可以防治疟疾。立秋前后,农村有禁青苗的习俗。稻田里插着红、绿、黄三面小三角旗,旗上写着“令”字。据说,他们代表着张巡、周处、刘孟姜等三位寺主。 ,可驱除水稻病虫害,保证丰收。
七夕节祈福
农历七月初七晚上是中国的情人节。相传,牛郎与织女在七夕节相识。无锡的习俗是在七夕之夜观赏晴朗的天空和银河。老人们给孩子们讲牛郎织女的传说。还有一件事就是乞求运气。乞巧是无锡民间古老的习俗。据说是向天上的织女祈求智慧。首先,初六晚上在院子或天井摆设供桌,将时令水果作为供品放在桌上,旁边放铜盆,盛有井水、河水混合的鸳鸯水。 ;先摘几朵野花,泡在鸳鸯水中。 ,藏在盒子里,捉一只蜘蛛放进盒子里,关紧。第二天,让女孩打开盒子的盖子,白天去参观。如果蜘蛛结网,那就会带来好运。另一种方法是在初七白天,从留了一夜的铜盆里舀一碗鸳鸯水,放在阳光下,让姑娘把绣花针平放在碗里。 。通过观察针在水底的投影,就可以识别女孩的绣花针。笨拙的程度。七夕之夜,姑娘们还要吃巧果、扎彩线、穿七孔针。谁的七夕针穿得快,谁就可以讨更多的巧。此外,还有其他方法,如采花放在铜盆里,第二天敷在脸上,祈求容颜精致;采集奉贤花的汁液,将指甲染成红色,祈求灵巧。巧果是妇女用面粉、糖做成花、果、鸟等形状,炸至金黄酥脆。这也是女性检验自身能力的一种方式。有的妇女还把冬瓜、西瓜等雕刻成各种图案的瓜,陈列在院子里的桌子上,以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妇女们还在七夕节教小女孩唱《乞术歌》:“乞术,乞容貌,乞父娘千年,乞姐妹万年。 ”上述七夕乞讨技艺的习俗大多已不复存在。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七月半)是鬼节,俗称鬼节。传说阴间每天在这一天放鬼,放假五天,7月19日放鬼。因此,旧时鬼节期间有很多宗教和祭祀活动。无锡中元节的传统习俗是举办盂兰盆节,请僧侣做佛事,救死扶伤。这一天,家人会备好酒菜祭祖,并将茄子切成细丁,拌入肉末,煎成茄饼,作为“七月半”期间的特色食品。晚上要在河边放莲花灯,在路边、井边、河边烧纸元宝,以解救无主的灵魂,俗称结鬼结缘。
睢阳神张勋诞辰
农历七月二十五是睢阳神张巡的生日。张庙位于惠山直街,俗称大老爷庙。张巡,唐代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他一生从未去过无锡,但无锡人在崇拜的庙主中,对张巡尤为虔诚。究其原因,与唐朝的安史之乱有关。当安史叛军一路南袭时,张巡以镇远令起兵镇守雍丘,抵御安禄山。肃宗二年(公元757年),张巡迁至睢阳,与太守徐渊共同抗敌。内无粮草,外无援军,他靠着百姓坚守数月不屈服,后城被毁。被杀了。由于他坚守睢阳城,江淮地区才免于战乱。因此,江南地区百姓视他为救民的守护神,建庙祀奉。因他死后被朝廷追授为御史中丞,故又称张中丞庙。
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无锡人们就开始打扫庭院、挂灯笼、摆宴席,祭拜张巡。有人专程前往惠山张巡庙迎接张巡塑像。这种张巡像是特制的泥塑菩萨,高约一尺,衣着如王子,端坐于殿中,显得威严。欢迎仪式结束后,附近数十户人家轮流上香、供烛、供食。雕像前悬挂一盏灯,上面写有消灾纳福的信息。一个月后,又被送回庙里,敲锣打鼓。由于夏秋之交,江南疫病频发,城乡百姓祈求睢阳神张巡驱除邪毒,保得长久平安。
伟大国王的生日
农历八月初五,是大王神的生日。大王神又名力社神。古代县以下的基本行政单位是乡,乡以下是里。无锡的每个城镇都有一座民间大王庙。每当大王诞辰时,寺庙都会集资举行祭祀。虽然无锡大王同年生日。但他们名字的由来却很奇怪而且各不相同。南门外黄庙供奉春申君黄歇,建窑大王庙供奉吕蒙,东阁供奉孔明,庐江供奉伍子胥,关舍供奉项羽,石塘山焦山供奉的是徐偃王,而丹口王庙里供奉的人竟然是隋炀帝。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就是无名无姓,被称为王、司徒、大夫、夫君等;有些是女国王,称为姑姑、夫人等;还有一座寺庙,国王有两个姓氏,如张旭王和盘阳王等人都无法弄清楚他们的来历。大王庙内,殿两侧还贴有痘神和土神。大王生日前后,一些民间艺人扮演魁星的角色,扛着锣鼓到准备考试的人们家中跳舞,以求吉祥。
中秋节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民间俗称“八月半”。中秋节是月圆花香下阖家团聚的夜晚,无锡人历来十分重视。中秋节期间,人们早上吃桂花、芋头,中午准备山珍海味,晚上赏月,吃月饼、菱角、莲藕。吃月饼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唐代。当时,人们有中秋节收割早稻,磨成米粉,吃甜糯糕的习俗。宋代以后,早稻逐渐被淘汰,中秋节吃面粉做的月饼。中秋节需要阖家团聚,出门在外的人也得想尽办法回家共度一夜。女婿还准备了月饼、香烟、酒、干粮、水果去岳父家过八月半。中秋赏月时吃莲藕,不切片,俗称“夫妻无双”。梨还必须整个吃,这就是所谓的“不分离”。
古代无锡也有中秋之夜烧香纪念斋月的习俗。在道教宫观、庵堂或大户人家的庭院里,香串连成方斗状,垫上香粉,晚上放在高台上。点燃它称为烧香。妇女间还有登月的习俗。姐妹、嫂子三五成群地走着,看着远处的明月。民间有“走月亮,满仓粮”的说法。
米饭生日
农历八月二十四日是道的生日。无锡大米驰名中外。无锡一直是全国优质高产水稻产区。人们视稻米为五谷之首。与稻米生产有关的习俗有很多,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各种对水稻的祭祀和习俗几乎贯穿了水稻种植的全过程。 ,8月24日是比较重要的生日之一。这一天,农民要举行祭祀活动,煮新米和红豆,捣成泥,包成粽子,称为粽子,用来祭祀灶神,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灶王爷的生日。农民们祈求稻谷丰收,也非常关心当天的天气状况。据说,稻的生日那天,天气晴朗,避免下雨。农谚有云:“烧干柴,吃白米”。如果这天下雨,则预兆稻谷会烂,收成会受到影响。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时以奇数为阳数,九月初九为两阳数重合之日,故称重阳节。重阳节登高是传统习俗。旧时人们认为,登山时将山茱萸袋戴在手臂上,喝菊花酒可以避灾。这一天,无锡内外人们携带酒具登惠山赏景。如果不爬山,就爬上城墙俯瞰周围的田野。
重阳节,我们吃重阳糕。重阳糕的原料是米粉或面粉。与酒柄混合,上笼蒸熟。它有一种特殊的香气。蒸熟后切成菱形块。此外,还有人吃九品糕,九品糕是用荸荠、栗子、莲子等九种水果做成的,寓意甘甜和谐。人们在重阳节有敬老的习惯,所以现在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秋天过后,冬天就来临了,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