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科技观察】奢侈品电商是一条想象空间巨大的赛道,但该“赛道”在中国市场尚未形成气候。
近两年,由于疫情肆虐、线下商业受阻,整个电商行业经历了一段美好时光。其中,奢侈品电商行业发展正迎来跨越式发展。咨询公司贝恩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在线奢侈品销售额为580亿美元,而2019年为390亿美元。该行业在全球奢侈品销售市场的份额从12%增至23%,几乎翻了一番。一段时间后。
然而,即便在如此繁荣的景象下,中国的奢侈品电商市场并没有迅速发展,反而陷入了深渊。
2022年开工没几天,被誉为“奢侈品电商第一股”的寺库就“夺得”热搜。不过,话题与奢侈品无关,而是关于寺库破产审查的一条信息。尽管如此,寺库还是第一时间辟谣了破产的传闻。然而,关于寺库破产的传言仍然不绝于耳。
一直流行的“No. 1只奢侈品电商库存”
在寺库的发展历程中,也经历过辉煌时刻。
“买电器就想到京东,买女装就想到淘宝,买奢侈品就想到寺库。”这是寺库创始人李日学对寺库最初的品牌愿景。正是在这样的假设下,2008年成立的寺库凭借对线上产品渠道的把握和线下体验店的及时布局,在同类企业中生存了下来。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至2020年,寺库共进行8轮融资,累计金额约1.65亿美元。其中,2017年9月,寺库顶着“中国奢侈品电商第一股”的光环正式登陆纳斯达克。这也是阿里巴巴上市后第一支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电商科技股。上市后巅峰时期,寺库市值一度达到7.7亿美元。同年,寺库净利润增长近400%。
随后两年,财报显示,2018年,寺库实现营收53.88亿元,同比增长44.04%。 2019年,寺库营收68.46亿元,同比增长27.06%。尽管收入增速不断下滑,但仍实现盈利。然而,随着2020年疫情的开始,寺库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内忧外患的寺库正在走向衰落
进入2020年,寺库的处境急转直下,连财报都推迟到了2021年11月。不出意外,这份财报并不好看。数据显示,2020年营收60.2亿元,同比下降12%;净利润由盈转亏,净亏损8741万元。 2021年上半年,寺库营收仅为15.26亿元,同比下降34%,净亏损3982万元。
寺库,曾经的“第一奢侈品电商”,天时地利人和,但现在,寺库的衰落并不是突然发生的。
对内,发展路径的摇摆成为寺库衰落的隐患。纵观寺库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在寺库的发展史上,经历了多次转型,但每次转型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仍然没有能够支撑公司发展的核心路径。
寺库最初是一家二手奢侈品寄售平台。但这种模式下,货源无法保证,假货问题层出不穷,极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信任度。后来,寺库转型为奢侈品牌清库存电商平台。产品类别包括珠宝、配饰、手表、服装等。但由于无法获得品牌IDE授权,事情进展也不顺利。此后,寺库开始转型,服务高端人群。该平台推出了豪车、私人飞机、艺术品等品类。但由于缺乏线上服务经验,最终失败。
为了提高用户粘性,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寺库还在日常生活中拓展渠道,在官网购买零食、火锅底料等平价商品。这一品类也与寺库高端奢侈品的价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在奢侈品和非奢侈品之间的反复跳跃中,我迷失了自己。
对外,渠道和规模让寺库缺乏话语权。事实上,当我们查看寺库或者其他奢侈品电商网站时,我们可以发现寺库这样的电商公司在奢侈品牌方面并没有话语权。
纵观当今全球奢侈品牌,无论是路易威登、爱马仕、劳力士还是百达翡丽,都是国外品牌。可以说,奢侈品的运营规则和生态发展基本掌握在这些海外巨头和合作伙伴手中。同时,由于奢侈品的高端属性和稀缺性,与电商平台的平民化和流量化优势相比,对于奢侈品来说,出于自身属性和品牌的考虑,其优势在于:电商平台在奢侈品眼里是便捷的。成为了劣势。品牌在兜售自有产品时,更愿意通过自有官网或传统线下实体店渠道进行销售。
另外,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奢侈品的共性是对品牌更加信任,需要品牌的场景体验。垂直电商平台,说白了,只是中间商的网络化形式,很难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奢侈品并不是严格需要的产品。其显着特点之一是购买率低、消费群体少。作为电商平台,尤其是奢侈品电商平台,必须不断吸引流量,拥有充足的货源,这与奢侈品的理念是相悖的。咨询公司贝恩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5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不过,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可能不包括电商平台。
并不是说奢侈品没有市场,而是中国的奢侈品电商似乎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路径。当假货、经验不足、信任问题摆在奢侈品电商面前时,这不仅仅是寺库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