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轮廓
法库县鲍家屯镇鲍家屯村,镇政府所在地。距县政府所在地法库镇45公里。马鞍山山脉位于境内,形成丘陵地貌,河谷纵横,属县西北部风沙侵蚀区。全镇辖44个乡、村。其中,有15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铁超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在三河城村张家堡村设有进出口站。拉马掌河发源于该乡,流经大山家子、满斗、拉马掌、姚大房等村,注入秀水河,注入八大洞水库。
鲍家屯镇政府
行政区域历史
原属内蒙古科左前旗。 1949年4月,划分科左初期区,划入33个村,设立法库县第七区,区政府驻地“鲍家屯村”。 1956年属“鲍家屯”、“大山屯”、“百子屯”3个乡。 1958年,乡合并为“鲍家屯”、“陈香堡”两个乡。 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改为“共产主义人民公社”。 1959年改称“鲍家屯人民公社”。辖25个生产大队。 1961年,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东部11个生产大队分出,成立窝牛市人民公社。 1968年6月,成立“鲍家屯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鲍家屯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鲍家屯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实行乡建制,鲍家屯人民公社更名为“法库县鲍家屯乡”。
2004年2月,村庄规模进行调整。郝家窝堡村并入永一号村,满豆村并入北土城子村,羊湖窝堡村并入杭家屯村,张家窝堡村并入三河城村,水泉村并入刘邦屯村。
村地名及其由来
【鲍家屯村】原名“努格勒”,是一个有组织的村庄。镇政府驻地。隶属于法库市鲍家屯镇。辖张家洼子一个自然村。清朝康熙年间,民都王旗分裂,贝子野,本名仁军(汉姓鲍),被分配到这一地区开荒占草耕作。它最初被命名为“努赫格勒”(蒙古语)。后来汉人逐渐增多,成为较大的村庄,遂改名为“鲍家屯”。
【张家洼子村】张家洼子村原名“张家房身”,是一个自然村。属于鲍家屯村。清朝初年,一位姓张的人搬到这里建造了他的第一处住宅。后迁走,成村,故名“张家房身”。康熙年间,有刘姓人来此定居。因地势低洼,故改名“张家洼子”。
【白子屯村】原名“站子屯”、“白菜屯”、“二龙山”,是一个有组织的村庄。属鲍家屯镇。辖一个自然村,名叫王须窝堡。清朝乾隆年间,山东省寿光县邓州府丁氏为躲避饥荒,首次定居于此。后来,徐、马等姓也迁此定居。当时,村东正长出一个水泡。水中长满了稗草,故村名为“巴雷塞村”。几年后,小麦收割后,就开始种植卷心菜。连年降雨,暴雨成灾。无奈之下,洪水过后,白菜丰收,遂改名为“白菜屯”。宣统年间,康平县令余因“文王白子”的典故,改名为“白子屯”。
【王须窝堡】王须窝堡,一个自然村。黎树百子屯村。清朝末年,一位名叫王旭的人搬到这里搭建棚屋开垦荒地。久而久之,这里成为了一个村庄,因此被命名为“王旭棚屋”,后来演变为“王旭棚屋”。
【大三家子村】大山家子村,一个建制村。属鲍家屯镇。辖北窝堡一个自然村。清朝咸丰年间,宾图王派白、鲍、张三家族开荒经营土地。久而久之,这里变成了一个村庄。由于这三个家族势力强大,所以被称为“大三家子”。
【北窝堡村】原名“小户家窝堡”,是一个自然村。属于大山家子村。民国时期,有两户王姓人家从永义号村搬到这里,并首次定居于此。此前,这里是永义胡家的窝棚,故称“小胡窝堡”。后来这里变成了一个村庄。因房屋建在大山家子北侧,故名“北窝堡”。
【北土城子村】北土城子村原名“桑家土城子”、“土城子”,是一个建制村。隶属于鲍家屯镇,辖满斗、兴隆山两个自然村。清朝乾隆年间,直隶河间府桑家庄人桑文亮逃离饥荒,首次来到这里居住。因该房屋建在辽代古城遗址上,故名“桑家土城子”,后简称“土城子”。解放后,因县内同名,按所在地区分,改称“北土城”。城为土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250米,南北长190米。城内有许多陶器、瓷器、瓦片。出土的完整文物有:红色花岗岩石顶、黑卷口大缸、白瓷碗、白釉铁绣花双耳、小碟色缸、芦苇、荷花、大雁、十二生肖吉祥物等。钱币,还有《大全五十》。里面有剑斗币、铁锄钩、铁甲碎片等许多遗物。这座城市早已被毁,废墟逐渐被掩埋。
【满斗屯】原名“满斗窝堡”,是一个自然村。原为建制村,2004年2月与北土城子合并,成为北土城子村的一部分。清代中叶,部分满都蒙古族迁此定居。初名“满豆窝棚”,后谐音“满豆窝包”。解放后改名为“满豆”,寓意丰收。
【兴隆山屯】兴隆山屯,原名“烧锅”,是一个自然村。属于北土城子村。清末,白子屯村的徐芳来到这里定居,创办烧国。人们称其为徐家烧锅,故名“烧锅”。后因生意兴隆,该村靠近无名山,故改名为“兴隆山”。
【前辛丘村】前辛丘村原名“扎拉特”或“扎兰特”,是一个有组织的村庄。属鲍家屯镇。辖金家沟、姑树子两个自然村。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名叫包太极(头衔名)的蒙古贵族分家,分了这里的土地。后又搬家开荒定居。随后,金、付、童三个蒙古族人搬迁定居,定居在一个村庄。他们被命名为“'ent”或“Zalat”(Zala'en,Zala,官方称号的意思是“独一无二”)。后来,侯辛秋搬来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改名为“前辛秋”(辛秋是蒙古语,意为“新搬来的家人”)。
【金家沟村】金家沟村是一个自然村。属原新丘村。民国初年,金姓兄弟从朝阳迁居此地并定居于此。由于他们的房屋建在沟渠中,形成聚落,故名“金家沟”。
【古树子村】原名“古树子”,一个自然村。属原新丘村。清光绪初年,曹、岳、李、吴四姓从山西太原府逃亡至此定居。因此,该地区有一棵老榆树,叶子大,叶茂盛,故名“古树子”。后来演变为“姑数子”。
【三和城村】原名“三霍城”,是一个建制村。属鲍家屯镇。辖拉马沟、张家窝堡、吴家窝堡、海青窝堡、西洼子、敖海沟6个自然村。清朝乾隆年间,有两户李姓、一户孙姓从山东迁来此地,三户合伙。为了开荒耕种,因房屋建在辽代古城之上,故城得名“三火城”。另一种说法是,由于所有民居建筑均建在古城遗址内,村落形成时,东墙已不复存在,只有其他三堵墙较为完好,且三边一致,因此村被命名为“三河市”。三河城是仅存的辽代古城遗址之一。城为土筑,南北长260米,东西宽200米。据专家考证,辽代称“辽福州”。 《辽史地理》记载:“福州建于孝宁,汉人南被掳掠,聚于北安县。距原州北二十里,西北七百八十里,至上京有三百户。”
【拉马沟村】拉马沟村,自然村。属于三河城村。清朝同治年间,孙、李两家从三河市迁居此地,作为第一居所。因村南有喇嘛庙,又因其房屋建在山谷中,故名“喇嘛谷”。
【张家窝堡村】张家窝村,一个自然村。它最初是一个有组织的村庄。 2004年2月并入三河市,并入三河城村。清代中叶,山东省武定府滨州县张家楼的张恒镇两兄弟及其母亲为躲避饥荒,在此搭建窝棚。遂命名为“张家窝堡”,简称“张家堡”。
【吴家堡村】吴家窝堡村又名吴家窝堡村,是一个自然村。属于三河城村。清朝道光年间,直隶河间地区宁津县吴家寨的吴姓男子为躲避饥荒,在此搭建了第一间棚屋,故名“吴家窝堡”。
【海青窝堡村】自然村隶属三河城村。清初,一位名叫海清的蒙古人(海清,蒙古语,汉语意为“鹰”)在此建起了他的第一座窝棚,故名“海清窝堡”。
【西洼子屯】原名“富家洼子”,是一个自然村。属于三河城村。 1950年,家住古树子村的付光觉得种地太远,就搬到这里定居。因地势低洼,故名“富家洼子”。因位于张家窝堡西,故改名“西洼子”。
【敖海沟村】敖海沟村,自然村,隶属三河堡村。清朝同治年间,蒙古族敖海(敖海,蒙古语,汉译意为“狗”,昵称)先在此居住。因房屋建在沟边,故名“敖海沟”。
【拉玛章村】拉玛章村原名“拉玛章窝堡”,是一个建制村。属鲍家屯镇。辖刘半道、新发堡、高城窝堡3个自然村。清朝康熙年间,移民开始来这里搭建棚屋开垦荒地。久而久之,这里变成了一个村庄。因村内建有喇嘛庙,庙里住持就姓喇嘛。张氏遂将其命名为“张喇嘛堡”,后演变为“喇嘛章”。解放后,逐渐演变为同音异字的“喇嘛张”。
【刘半岛村】刘半岛村,自然村。属于拉马章村。清朝光绪年间,杨家堡老家族刘鸿雁、胡氏迁此居住。由于拉马章村民的土地大部分在村东,午休时,农具等物品都放在刘家。拉马章村与村东之间的土地,两块土地的一半,逐渐被称为“刘半岛”。
【新发堡】原名“西窝堡”、“新窝堡”,是一个自然村。属于拉马章村。清朝乾隆年间,山东省济南府临邑县人王春逃荒至永义号。他见土地肥沃,就搬到这里搭棚屋开垦荒地。他很快就发财了,于是给它取名为“信发宝”,又名“信发宝”。 “新城堡”。因位于拉马章以西,故俗称“斯窝堡”。
【藁城窝堡村】藁城窝堡村,一个自然村。属于拉马章村。清朝乾隆年间,一些有成就的人从山东邓州逃亡至此定居。他们开垦荒地搭建棚屋,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村庄,取名“藁城窝堡”。
【大山屯村】原名“大山下”,是一个建制村。属鲍家屯镇。清崇德七年(1642年),和硕格格(镶黄旗郑亲王季尔哈让之女)嫁给科尔沁右前旗扎萨克图郡王时,高栋、杨、刘、王等人姓氏,走到柳树边,途中避让,在秀水河等地落脚。见缘门外荒地肥沃,便出去开荒耕种,子孙繁衍。因房屋建在山脚下,故名“山下”。解放后,1956年改称“大山屯”。
【姚大房村】原名“姚道格尔”、“沙豆房”、“姚大房神”,是一个建制村。属鲍家屯镇。清朝乾隆年间,一位白姓男子从庆阳逃来,首次定居于此。因村北有一座喇嘛寺,老喇嘛饱受摇头的毛病,又因此地有古方神遗址,故名“瑶道格尔”。 ,“摇头室”,民国时期读作“伸腰室”。解放后简化为“御大坊”。
【永一号村】建村。属鲍家屯镇。辖郝家窝堡、蒋家店两个自然村。清朝乾隆三年,山东省济南府临邑县王家庄人王玉良氏首次在此定居。他最初开始做生意,开了一家名为“永一号”的仓库。该村因商名而得名“永一号”。
【郝家窝堡屯】紫子屯原本是一个有组织的村庄。 2004年2月与永一号村合并,成为永一号村的一部分。清朝乾隆年间,顺天府三河县沙岭人郝子夫迁此建棚垦荒。久而久之,这里成了一个村庄,因此得名“郝家窝堡”。简称“郝家堡”。
【蒋家店村】自然村落。属于永义号村。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两姓蒋姓先在此居住。因为他们落脚的地方是开远、彰武的交通要道必经之处,来往的车辆和商旅也很多,所以蒋家在这里开酒楼很方便。大车店成村后,取名“姜家店”。
【刘邦屯村】刘邦屯村,一个有机村。梨树鲍家屯镇。辖达摩嘎、水泉、瓦子、大泉岩、于家窝堡、张家窑6个自然村。清崇德七年(1642年),和硕格格(镶黄旗郑亲王季尔哈让之女)嫁给科尔沁右前旗扎萨克图郡王高、董、杨、刘、王时,等姓氏,步行至柳条边,当时不愿北上,便留在秀水河等地。见侧门附近荒地肥沃,便出去开荒耕种。取名“刘邦屯”。历史上的“七大隧道”之一。
【达摩嘎屯】天然屯。属于刘邦屯村。清初,蒙古族吉荣才迁此开荒定居。由于他喜欢抽烟,所以被称为“达莫嘎”(达莫嘎,蒙古语,汉译意为“烟草”)。
【水泉屯】天然屯。它原本是一个有机村。 2004年2月与刘邦屯合并,成为刘邦屯村的一部分。清朝乾隆年间,直隶永平府昌黎县悦来第一社有一位姓苍的人,为躲避饥荒,在此定居。因山下有泉,水终年不断,故名“水泉”。
【洼子屯】洼子,一个自然村。 2004年2月水泉村与刘邦屯村合并后,成为刘邦屯村的一部分。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张姓大泉岩首次来此居住。因地势低洼,故名“洼子”。
【大泉眼】自然村。原隶属鲍家屯乡水泉村。 2004年水泉村与刘邦屯村合并后,隶属刘邦屯村。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永平府张家庄人张良逃荒第一次来到这里居住。因村内有一泉水,常年流淌,故名“大泉”。
【于家窝堡屯】于家窝堡屯,自然村,隶属于水泉村。 2004年水泉村与刘邦屯村合并后,隶属刘邦屯村。清乾隆二年,置山东省蓬莱府惠民县。于姓首次来这里搭棚,故名“于家窝堡”。
【张家窑村】自然村张家窑村,隶属于刘邦屯村。清朝末年,关、王、张等人首次来到这里居住。因张姓烧窑卖壶,故名“张家窑”。
【杭家屯村】建制村,隶属于鲍家屯镇。辖庄家窝堡、羊湖窝堡两个自然村。清代中叶,有杭姓人从关内逃亡至此定居。久而久之,这里成了一个村庄,故名“杭家屯”。
【庄家窝堡村】原名“小彭家窝堡”、“庄家窝堡”,是一个自然村。属杭家屯村,原属羊湖窝堡村。清咸丰年间,彭、王、杜三人初来此居住,故名“小彭家窝堡”。又因附近大高家堡的富有的老高家族常在此储存粮食等农作物,故得名“庄家堡”,后来演变为“庄家堡”。
【羊湖窝堡村】原名“羊湖堡”,是一个自然村。它原本是一个有机村。 2004年2月与鲍家屯乡杭家屯村合并,成为杭家屯村的一部分。清代乾隆年间,山东省济南地区德州县杨家坊源的杨永修家族和济南地区齐河县胡家店的胡家族为躲避饥荒来到这里搭建棚屋、种田,原名“羊湖堡”,后改为“羊湖窝”。堡”。
【玉树坨子村】玉树坨子村,一个建制村。属鲍家屯镇。清崇德七年(1642年),和硕格格(镶黄旗郑亲王季尔哈让之女)嫁给科尔沁右前旗扎萨克图郡王时,姓于、赵、董、韦,走到柳树边,途中避开,在秀水河等地落脚。他见侧门附近的荒地肥沃,就出去开荒耕种,子孙繁衍,久而久之就成了村庄。因房子建在长满榆树的小岗下,故名“榆树坨子”。
【南土城子村】南土城子村原名“马家土城子”、“土城子”,是一个建制村。属鲍家屯镇。辖孤山子一个自然村。清初有人在此定居,后来全部迁徙。同治年间,有一位姓马的人来到这里定居。因他的房屋建在辽代头下洲古城土城遗址上,建村后,以城命名,取名“马家土城子”,后简化为“土城子”。 ”。解放后,因北面有一座土城,为了区别,根据其所在位置,命名为“南土城子”,并写有“南”字。
南土城子遗址位于村东半部。这座城市是由土构成的,平面呈方形。每边长250米,方向为东南15度。据专家考证,该城是辽代第一个军事国家的“原州”。 《辽史地理》记载:“原州,仙州(今北镇)东北三百里,国叔虏汉人,建城。西北至上京(今二里巴林左旗临东镇)至古城子)八百里。五百户。
【孤山子屯】天然屯。属于南土城子村。清朝乾隆年间,一位王姓男子迁居此地,作为第一居所,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为了一个村庄。因为村东有一座圆山拔地而起。山势突兀,村因山而得名,故名“孤山子”。
【石家子村】建村。属鲍家屯镇。辖孙家窝堡、东地两个自然村。清崇德七年(1642年),和硕格格(镶黄旗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女)嫁给科尔沁右前旗扎萨克图郡王时,高、董、杨、梁、刘、王等十姓走到柳边,途中却避而远之,在秀水河等地定居。看到靠近边缘的荒地肥沃,他们就到边缘开垦荒地,开垦土地。他们的子孙繁衍,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一个村庄。因此得名“十家子”。
【孙家窝堡村】孙家窝堡村是一个自然村。属于石家子村。清朝乾隆年间,孙姓人从新民县六屯温家坪迁居此地,在石家子村头搭棚屋、租土地。他们被命名为“孙家窝堡”,后来又被命名为“孙家窝堡”。
【东地屯】东地屯原名“十家子东地”,是一个自然村。属于石家子村。清朝乾隆年间,高姓人从石家子村迁此务农。因位于石家子村东,故名“石家子东地”,后简称“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