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鞋名气大源于高仿?如今申请集体商标,是要打假了?

日期: 2025-10-09 13:03:31|浏览: 5|编号: 10685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莆田鞋”的名气很大。

名声主要源于这里仿制的运动鞋,有传言称全球每三双耐克制品里,就有一双出自这里的手工作品。

前段时间,莆田申请了鞋业集体商标——“莆田鞋”。

“莆田鞋”集体商标

莆田鞋也要开始打假了?

莆田的鞋业,一直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有数据显示,2021年莆田的鞋业产值在千亿元以上。

莆田地区拥有四千二百多家制鞋作坊,容纳五十余万名工作人员,去年共制造出十二亿六千万双鞋履,这一产量占据了全国总量的九成三,同时出口了三亿三千万双鞋靴,交易总额达到一百四十八亿二千万人民币。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这里便开始为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国际知名品牌承接生产任务,并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运动鞋制造业的核心代工厂区。

即便众多该品牌的生产基地已转移至东南亚地区,此处依然是名贵运动鞋顶级产品的核心制造中心。

譬如耐克的某个系列,该系列的球鞋支持个人打造,对制作工艺的标准极高,这个系列的所有球鞋,均由福建的几个加工厂生产。

原因很简单,这儿的制鞋工艺和技术比其他地方好。

这些为品牌代工的鞋盒标签上,产地公然标注着“莆田”字样。

然而同时,存在大量与它们形似无二的鞋品,却有意避开其源自福建的背景。

2007年,位于美国纽约的执法部门截获了30万双仿冒耐克运动鞋,这些鞋子的产地均集中在一个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福建莆田。

这一事件引来了《纽约时报》的记者,经过三年时间前往莆田进行考察,接着他们发布了一篇涉及当地高仿鞋制假的文稿,使得莆田的仿冒品立刻在国际上声名鹊起。

二零一九年,执法部门在美国缴获一批仿冒的福建鞋,总价值将近二百万美元,消息源自NBC

没过几年,名声在外的莆田鞋在国内也火了。

随着国外打假的力度加大,莆田的高仿鞋开始转移阵地到国内。

根据相关数据,2011年,仅通过淘宝平台,莆田鞋的销售总额就达到了33亿元。

有消息称,淘宝上80%的名牌运动鞋,都是莆田的高仿货。

甚至有这样的说法,有人在双11当天,卖莆田鞋赚了400万。

有报道提及,在鞋类交易异常火爆的时期,国内绝大多数仿冒名牌运动鞋均源自福建莆田地区,全球流通的每三双耐克鞋里,就有一双是出自该地仿冒的产品。

这边有技术精湛、产品优质的知名企业,专门生产名牌鞋的高端系列,使莆田成为全球顶尖的加工中心;那边却有许多小型公司、小作坊选择走歪门邪道,制作仿冒名牌的假货,让这里变成国内乃至海外都闻名的制假集散地,莆田的日间与夜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依照常理,具备雄厚制造能力的福建,本无需以仿冒名牌鞋作为谋生手段,然而为何它的仿冒品声势竟超过了优质的贴牌生产业务?

这就不能不从莆田鞋业的历史说起。

改革开放之初,莆田就有了自己的鞋厂。

在70年代末,甚至就有了几十万双的出口订单。

然而,当时占据全球百分之八十品牌鞋生产份额的台湾地区,才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鞋类代工中心。而莆田的那些小型工坊,实际上只是其附属。

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福建因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众多跨国企业将制鞋业务迁往此地,其中莆田和晋江两县,更是从这次产业迁移中获得了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台岛的制鞋业开始转移到大陆

1987年,莆田的制鞋作坊同时购置了八套自动化设备,从此全面承接了耐克、阿迪等著名企业的生产任务。

5年后,莆田每年的产量就达到了1亿双。

九十年代,由于本地拥有大量成本较低的工人,同时享受多项扶持政策,再加上成熟的本地制鞋技术和专业人才,使得莆田承接了许多国际著名品牌的加工业务。

所有鞋业生产商,不论规模大小,哪怕只是简陋工坊,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似乎订单源源不断,利润滚滚而来。

1996年,莆田鞋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了40亿元。

完全依靠海外加工业务维持生计,最突出的隐患是海外市场的变动性。

危机,终于在1997年那场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风暴中爆发。

亚洲遭遇金融风暴袭击后,莆田的订单大幅萎缩,众多代工厂相继停业,导致数万名工人失业。

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此前莆田鞋业的代工经营方式,在曾经兴盛的时期,就已经为今后“莆田鞋”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承担代工业务,则意味着自身制造能力的输出完全由客户方主导,必须依据客户下达的订单量进行加工,即便工厂具备充足的制造空间,也不得擅自增加生产规模。

换言之,不论个人食量如何,无论旁人提供多少食物,实际摄入的量总是有限的。

另外,代工的毛利并不高。

高端鞋的收益通常为十五至二十个百分点,中端鞋为十至十五个百分点,低端鞋则只有八至十二个百分点,这是整个生产链条的总收益,若仅计算代工厂的所得,其利润会更为微薄。

一双鞋从构思到售卖的全部过程中,由别人代为生产这一环节的利润率,大约在百分之二上下。

1997年以前,莆田地区成千上万家制造企业纷纷建立,导致当地制鞋行业陷入低价竞争的困境,工厂相互之间展开价格较量,最初一双鞋能获得10到15元钱的收益,后来每双鞋的利润仅剩1到2元钱。

成本持续上升,利润变得非常少,订单量也在减少,同时品牌制造业务正逐步迁往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因此莆田鞋的品质开始出现下滑。

到2003年,莆田已经聚集了三千家左右的假冒名牌鞋作坊,这些作坊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了正品鞋的图样,凭借多年沉淀下来的手艺,便开始大规模制作仿冒名牌鞋。

最初,这些仿冒的鞋子主要出口到海外市场,但随着海外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不断加大,加之国内网络购物平台的快速发展,福建莆田的仿冒鞋开始转向国内市场销售,由此使得该地区“假鞋重镇”的称号更加深入人心。

这些仿冒鞋大多源自作坊式的小规模工厂,生产与销售环节紧密相连,因此无法精确统计它们在本地鞋业中所占的具体比例,当地甚至流传着“本地鞋业九成从业者与此相关”的说法,多次打击假冒伪劣行动均未能根除这一灰色产业,它已然演变为当地鞋业的一个固有组成部分。

如今的莆田鞋,暴露出一个显著问题,那就是过分倚仗代工生产,自身却缺乏品牌这个根本性的支撑。

然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出发,仅相距81公里的“邻居”晋江,却与莆田踏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发展道路。

现在在晋江,确实是中国鞋类的中心,国内品牌排名前五,李宁以外,其他都是来自这个地方。

国产运动鞋品牌排行榜单中,前五名中李宁是唯一非晋江系企业 图片来源:艾媒金榜

福建晋江和莆田的制鞋产业几乎同时发展起来,同样是从接受台湾的委托加工和小型工场做起的。

1983年,华丰鞋厂建立,最初仅有2000元资金,这家企业后来发展为“361°”品牌;1987年,莆田开始大规模引进生产线,为耐克、阿迪等品牌提供代工服务,同期,“特步”的前身三兴公司在晋江设立;同年,一家经营四年的鞋厂更名为“德尔惠”;1989年,“匹克”的前身丰登鞋厂崭露头角;1991年,“安踏”品牌意外问世。

莆田和晋江制鞋业交迭的轨迹,在1997年之后出现了分岔。

同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代工业务大幅萎缩,晋江制鞋行业受到“李宁”品牌快速发展的启示,转而着手打造自有品牌。

1999年,安踏那年的利润仅有400万元,却决定拿出80万聘请孔令辉担任代言人,接着又投入300万在央视进行广告宣传,这一系列举动几乎把全年所有的利润都押了上去。

那个时期安踏以八十万元聘请孔令辉担任代言人,同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宣传广告,由此开创了晋江地区体育用品品牌的先河

这个宝押对了。

安踏在第二年实现了销售额的显著增长,达到了3亿元,到了2006年,这一数字进一步攀升至12.6亿元。

安踏取得显著成就后,晋江众多制鞋公司开始竞相模仿,纷纷聘请知名人士担任品牌大使,高价购入电视频道中心时段进行宣传,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打造知名品牌”行动,期间诞生了鸿星尔克、361°、安踏、匹克等多个中国本土运动品牌。

2006年世界杯期间,央视5套广告收入中,四分之一来自晋江品牌。

莆田那会儿其实也有可能发展自有品牌,比如曾经能和安踏匹敌的“沃特”,但仅有几个牌子,经历一番折腾后,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最终随着仿冒名牌的高额利润,逐渐消失无踪。

二零一一年,晋江制鞋行业的年制造量,在国内的占比高达百分之四十,在国际上的份额也达到了百分之二十。

二零二零年,晋江制鞋业的年产量已突破一千四百四十亿元大关,尽管这个数值与莆田相差不大,但晋江在体育产业的总规模以及国家级体育用品品牌的数量上,均位居全国首位,这是莆田难以企及的。

打造优质鞋履的升级方向是什么,如何为这些鞋品恢复声誉,目前看来尚无明确答案。

一方面,它有自己生产能力和技术上的强势。

莆田制品既有仿冒之嫌,质量却并不差,这种矛盾现象真实存在,令人费解。

二零年,莆田市首长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第三回上,曾自嘲讲过这么个笑话:要是耐克鞋穿两年就坏了,那确实是耐克造的;倘若穿三年才坏,那便是莆田那边做出来的。

还有检测机构对莆田仿冒的运动鞋进行过分析,指出其用料与正品别无二致;先前美国查封的莆田仿冒鞋也送交检验,结果显示从样子到品质都与正品完全一样,只是因缺少合法证明才被认定为假货

另一方面,它又很难从国产体育品牌格局已定的这片红海中突围。

二零二一年,疫情给莆田制鞋业带来巨大冲击,那些主要靠代工出口的鞋厂处境艰难,进退维谷,客户纷纷取消订单,不少工厂因而歇业。

在销售给国内市场时,那些并非出自著名品牌的莆田鞋,即便品质上乘且定价公道,但由于缺少品牌效应的辅助,它们很难在市场上明确自己的位置。

二零二一年九月,新闻称福建鞋业受疫情影响严重,信息源自央视经济信息联播的视频画面

部分制鞋公司会申请诸如“新百伦东方”、“智趣三叶”之类的品牌名称,以此规避法律,仿冒著名商标。

可归根结底还是在吃之前做高仿鞋的那套老本。

莆田当局为“莆田鞋”登记商标,意图借此改善该品类过往的声誉,使莆田成为国内鞋履产业迈向国际舞台的标志性门户。

莆田鞋申请的集体商标,或许是借鉴沙县小吃的方式,意图让分散经营的企业能够汇聚各方力量,培育自身的品牌。

然而,面对国内早已品牌密布的竞争环境,怎样改变大众对莆田鞋的看法,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个过程或许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并且时间跨度会比较长。

从历史上来看,山寨先进工业产品的情形一直都有。

早年的德国模仿英国,导致英国立法要求德国产商品必须标注产地为德国;过去的日本工业界,完全复制美国模式,连标志都几乎照搬不改动……

不过,最终他们都在掌握了先进技术之后成为品牌的创造者。

莆田鞋已经走出转型最艰难的一步。

有技术也有能力的莆田鞋,最重要的是做自己。

希望莆田鞋,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