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个体成长地与家国纽带,好家风育人才重立身处世

日期: 2025-07-08 10:05:12|浏览: 23|编号: 10460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家庭是个体生命成长的地方,也是连接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天然纽带。从古至今,历史上那些名门望族,或是人才辈出的家庭,其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家风端正。他们的良好家风,都注重培养家人子女的道德素养,注重培养家人子女的文化教养,注重培养家人子女的处事能力,注重培养家人子女的家国情怀 。

一是立身与处世相结合。

好家风的孕育,首先看重立身与处世,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成德养性,二是读书明理,三是戒奢戒贪。

在成德养性方面,《颜氏家训》的理论依据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之推的这一观点被后世所重视。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入清后处于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却丝毫没有放松家风,他的《示子侄》首先强调立身与处世,其中提到:“立志之始,在脱习气……以之读书,能领会古人的意旨。以之立身,可占据豪杰的地位。以之事亲,所奉养的唯有志向。以之交友,所契合的唯有道义。”此外,还有《传家十四戒》等,它要求子弟以德立身,以学立身 。王夫之的长兄王介之有《耐园家训》 。他本人“煮脱粟,薪榾柮,鹑衣草冠四十余年” ,希望通过自己和子孙们的共同努力 ,以好的习气改变时下流行的浮世风气 。这样一种家风,影响深远 ,他们的后代到清末依然享誉乡间 。

《颜氏家训》由南北朝时著名学者颜之推所作,它是作者关于立身的经验总结,是关于治家的经验总结,是关于处事的经验总结,是关于为学的经验总结,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 。

如果说培养品德修养是家风的核心,那么读书明白事理就是立足社会的关键,历史上这类故事和诗文数量最多,像孟母断杼教子、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勤奋学习、悬梁刺股、映雪聚萤等历史典故,以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等著名诗文都专注于此。

立身处世不可缺少的是戒除奢侈和贪婪,这是历史上众多良好家风的共同特征。纵观古今,许多有见识的人要求家人子弟崇尚节俭、保持廉洁、珍惜福气,不执着于贫穷富贵和地位高低。像包拯说“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黄庭坚讲“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常作灾”,陆九渊称“人家之兴替,在义理不在富贵”,陈廷敬言“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等等,他们不但自己忠诚地践行着廉俭自律的生活理念,而且还期望家人子弟能够保持清白家风。

二是孝亲与择友相结合。

敬祖爱亲,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是儒家五伦所倡导的伦理关系 。中国传统家风从一开始就注重孝悌人伦的培养与教化 。《吕氏春秋》中说 ,父母对于子女 ,子女对于父母 ,是一个整体却分为两部分 ,气息相同但呼吸各异 。就如同草莽有华实,就如同树木有根心,即便处于不同地方却能相通,隐藏的志向相互关联,痛苦疾病时相互救助,忧愁思虑时相互感应,活着时相互欢乐,死去时相互哀伤,这就叫做骨肉之亲。作为儿女,要是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真心尽子女之责,对其他人、其他事又怎能尽心呢?叶梦得在《石林家训》中指出,“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古人觉得,唯有孝友家风才能够培育出为国家效力的社稷之才。为人父母的要率先做出榜样,颜之推把父母等的身教作用称作“风化”,《颜氏家训》里说:“那风化,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施加影响的。因此父亲不慈爱那么儿子就不孝顺,兄长不友爱那么弟弟就不恭敬,丈夫不仁义那么妻子就不温顺了。”

严谨的家风,能培育人的感情,能培养人的敬畏心。颜之推要求,在婴儿能识别人的脸色、懂得别人的喜怒时,就对其加以教诲。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还以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作为反面典型,告诫子孙孝道晚施的危害,敦促子孙趁早磨砺节操品行。

曾子讲:“居住之处不庄重,这不是孝;侍奉君主不忠诚,这不是孝;为官不恭敬,这不是孝;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这不是孝;作战没有勇气,这不是孝。”孝并不局限于家庭内部,身处外面,孝的含义转变为忠、敬、信、友、勇等品德。就像民间所讲,在家依靠父母,在外依靠朋友。人作为社群动物,外出求学、官场交游都离不开朋友。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柔顺而内心奸诈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曾子也说:“君子对于自己的取舍非常谨慎。和君子交往,如同在漫长的日子里不断得到益处,自己却浑然不知;和小人交往,就像走在薄冰上,每走一步冰面就往下陷,能有几次不陷入冰水中呢!”曾国藩甚至对子弟讲:“一生的成败,都和朋友是否贤能有关”。有良师,人生这条长河仿佛就有了一座大堤。有益友,人生这条长河仿佛又有了一座大堤。这两座大堤规约着一个人,使其不至于放荡无涯,不至于肆虐无忌。

三是家运与国运相结合。

家运和国运从古至今便是一体,前人早已有所认识,齐家与治国平天下同样重要,多数良好家风都把家运放在国运之下,在家教方面将家运与国运紧密相连,自觉领会“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儒家理念 。

《易经·家人卦》中有这样的表述:“正家而天下定矣。”,那些胸怀天下的官员,渴望建功立业,他们对家人子弟的告诫是,要以天下为己任,要以民生休戚为重。金华胡氏家训倡导“为官应当把家国放在重要位置,将忠孝仁义作为首要准则”,王士祯要求子弟“不辜负民众就是不辜负国家,不辜负国家就是不辜负所学知识”,林则徐提出“如果对国家有利,即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怎么能因为有灾祸就避开,有福祉就追求呢”,梁启超对孩子们说:“人必须真正拥有爱国之心,这样之后才能够成就大事”,这些无一不是在家风家教中融入一种为国家的责任担当。

历史上统治者察觉到家风家教对培育忠君爱国思想意义重大,也意识到其在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大力倡导并表彰好家风 。江州义门陈氏是史上罕见的神奇家族 ,从731年起 ,这个家族有延续332年不分家的历史 ,合居一处的家人多达3900多人 ,还多次受到唐宋朝廷的优遇与旌表 。

古代县以下的乡村,族规民约、家风家训可以有效地化解纠纷矛盾,维护地方稳定。在从家庭到国家、从伦理到政治的一体化治理路径里,家庭是统治者实施教化的重要场所,培育出良好的家风,便能够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

(作者为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长沙校区教授)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