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唐代山水田园诗先驱,深受陶渊明影响

日期: 2024-07-27 05:04:14|浏览: 703|编号: 5860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隋唐时期的诗人王绩最崇拜陶渊明,他自称“东皋子”,出自《还乡记》“望东皋而吹箫”。他写《五斗先生传》时,就模仿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他的诗多学陶,如名作《野眺》,风格朴实自然,有田园情趣,明显受到陶诗的影响。王绩可以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先驱。唐代山水田园诗兴盛,各大作家都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清人沈德潜说:“陶渊明诗文博大精深,有一种深厚朴实的气势,是别处所没有的。跟随他的唐人,王有成有他的风雅,孟山人有他的闲适,楚太柱有他的朴素,韦左思有他的沉稳,刘义操有他的朴素,无不师他而亲近他的性情。”(《说诗西域》卷一)这个说法很正确。王维一方面仰慕陶渊明清高的人格,但另一方面又对陶渊明的隐居之道感到不满。 他曾说:“近有陶潜,不肯弯腰见巡抚,辞去官职,后来穷困潦倒,《乞食》诗云‘叩门拙语’,是说他多次乞食,羞愧难当,曾遇巡抚,以几亩公田为生,一时不忍辱,岂不终生羞愧?”(《赠魏公子书》)王维晚年过着半官半隐居的生活,他大概以为在朝廷做官,并不妨碍他隐居的高趣。这就是所谓的“宫廷隐居”。宫廷隐居的生活,既摆脱了清贫生活的窘迫,又有山水田园的自然情趣,何乐而不为呢?王维是继陶渊明之后,最有成就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诗受陶而又别具一格,在诗中常将自己比作陶渊明,如“又遇解语醉,五六前狂歌”(《赠忘川裴秀才弟》)、“陋巷中颜回葫芦,五六先生对面”(《田园乐》)。除了以陶为楷模的山水田园诗人外,唐代其他大诗人无不钦佩他的人格和诗歌成就。如李白有言:“北窗清风自号西荒子孙,何时到离里见毕生亲人?”(《赠郑里阳嬉戏》),向往陶渊明高远、古朴、潇洒的人生态度。杜甫则说:“我何以思陶、谢二人,以文游同游?” (《江上水势如海,短话短说》),把陶渊明、谢灵运作为研究对象。文学史上的陶谢结合,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白居易对陶渊明更是印象深刻,他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曾到陶渊明故居去祭拜,并写下《访陶渊明故居》来表达对陶渊明的敬仰:“我生于你之后,五百年来同居,每读吴流传,眼中心间,满是思念。”他还模仿陶渊明的《饮酒诗》,写了16首《效陶诗》。在《浔阳楼铭》诗中,他说:“我一向爱陶彭泽,文思深邃。……因他高句闲语,自觉自卑自愧不如。” 白居易对于自己的诗才十分得意,但是他依然觉得陶渊明的才华如山,十分敬佩。

自唐代以来,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就确立了崇高的地位,学人普遍承认他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大诗人。人们敬仰他,不仅因为他高尚的人格,更注重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赵宋时期,陶渊明在诗歌方面的卓越成就为文人所推崇。苏轼被贬到徽州、儋州时,喜爱陶诗。黄庭坚论及他时说:“食徽州一顿饱饭,细写陶渊明诗。”(惠洪《冷斋夜华》)苏轼的散文集中有一篇《何陶诗》,将陶诗逐句写出,共计135首,这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他写信给苏辙说:古代诗人有摹仿古人的作品,但没有效仿古人的人。我开始效仿古人。 我不太喜欢什么诗人,但喜欢陶渊明的诗。陶渊明写的诗不多,但他的诗却朴实而优美,单薄而丰富。曹、刘、鲍、谢、李、杜等人都比不上他。我总共作过一百零九首诗,对陶渊明的诗满意,我并不以陶渊明为耻。……不过,我喜欢陶渊明,不只是因为他的诗,更是因为他的性格。东坡心胸开阔,没有怨恨,在逆境中保持镇定,显然他受到了陶渊明“游于巨变之中,不喜不惧”的乐观思想的影响。大诗人黄庭坚也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他特别欣赏陶渊明诗中自然朴实的气质。 他说:“至于陶渊明的诗,正是我们所谓‘粗犷自然’之作。但善于削凿的人,常嫌其拙劣,不善于简练的人,常怨其荒唐。”(《意蕴诗后》)他还比较了谢灵运、庾信、陶渊明的优缺点:“谢康乐、庾毅成二人,炉火纯青,却不见彭泽数尺高的城墙。二人兴于世人对其技艺的褒贬,陶渊明便直言不讳。”

“谢、郁二人都是当时最有成就的诗人,被认为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在宋人心目中,他们的成就是不能与陶渊明相比的。”陈师道说:“元明不作诗,只写心中的奇事。”(《后山诗话》)张节说:“元明的‘深巷犬吠,桑上鸡鸣’,本意是抒发城郊生活的闲适之趣,并非歌颂田园之情。” 但后世歌颂田园的诗,虽技巧极高,终究无人能及。”(《随汉唐诗话》)他们都一致推崇陶诗自然朴实,没有任何的修饰,这基本上是宋代文人的共识。南宋时期,一些名家对陶渊明十分推崇,对他的人品和诗文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大诗人陆游在《陶渊明诗集》中写道:“陶、谢二人文章才华横溢,其诗能使鬼神忧。君不见‘夏树葱茏’一句,岂容人多言?”“夏树葱茏”是指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理学家朱熹也十分推崇陶渊明,认为他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大师:“先生文采斐然,不愧是一代宗师。”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人物,写诗要表现他的豁达。天地素知其眉宇,今日天见其波澜。我与陶彭泽素来为友,愿君愿为我客。”这无疑是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关于陶渊明的专著出现在宋代,王直、吴人杰各写了一部陶渊明年表,这是最早的有关陶渊明生平的著作。可以说,陶渊明研究在宋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后世对他的评价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陶诗的艺术魅力,把他视为中国隐士文化的代表,以至于提到隐士,人们不禁想到陶渊明。金元时期的文学家们无不推崇陶渊明。

金代最重要的文学家元好问在其诗绝句中写道:“一言自然万古常新,尽尽奢华才显真纯。南窗日光灿烂,不损渊明晋人之位。”他盛赞陶渊明的诗文和人品。元朝赵孟頫说:“此人真有德,名日月高。青松卓绝,黄花霜中鲜。……抚琴三叹,天下久无此贤人。”(《归图铭》)。明清时期,对陶渊明的评价,依然围绕其人品和诗文成就,极力推崇,看似无异言,但评价角度却有所不同。 如胡应麟就杜甫、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提出过讨论:子美不甚喜欢陶诗,但对其枯燥无味深感失望;子瞻很喜欢陶诗,但认为曹、刘、李、杜不如自己。二人所说,全都不正确。钟氏对元良的评价不错,说他是历代隐逸诗人的祖师,但认为他源于颖庵,也是不对的。(《诗叟外传》卷二)这种看法,是比较有道理的。明清之交著名学者顾炎武,很看重陶渊明的气节,认为他有为世效劳的志向,并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疯子。 这与顾炎武在朝代更替时期对时事的关心有关:陶正时和魏肃并非单纯的疯子,而是真正有天下大志之人。陶的“惜剑术贫乏,奇功未成”,魏的“秋郊细柳道,一夜马归”,多么感慨,多么豪迈!(《随笔》)这与朱熹的看法类似,他看到了陶诗的另一面。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赞赏陶不侍奉两个朝代的气节,表现出他至死不与清朝合作的志向。清人善于考证,对陶生平的考证更为详尽。 关于陶渊明的年表,有顾镒《留村朴陶》、丁彦《晋代陶静节年表》、陶澍《陶静节年表考》、杨希敏《晋代陶正时年表》等。此外,蔡宪的《陶渊明生卒年表》也值得注意。陶澍的《静节先生集注》可以说是一部汇集了历代陶诗注本的集大成之作。在整个明清时期,陶渊明的崇高地位几乎是无可争议的,被奉为山水田园诗人的典范。陶渊明诗歌研究文献综述(二):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杰出的文学成就和高尚的人格为历代文人所敬仰。他所创造的田园诗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重要的体裁之一。田园诗以陶诗为范本,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审美情趣。他淡泊自律的品格,成为中国古代隐士这一重要文化阶层的理想典范。44901

陶渊明的价值在古代又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一位掌管朝政的大将,是东晋名臣。他的好友颜延之称他为“大族之人”(《陶正室挽歌》),“大族”即是家世显赫。在当时重视家世的制度下,若热衷功名,谋求官职、获得崇高的声誉并不困难。然而诗人生活在晋宋之交,政治形势黑暗,他虽然年轻时“志向远大”,也曾为官,但最终辞官归隐。正如他所说:“密网惊鱼,大网惊鸟。智者善于逃避官场,归隐农耕。” (《感世不语赋》)作者把自己比作一个智者,他隐居田园,确实是为了避灾避害。在以官场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中,作为隐士的陶渊明,一生无疑是相当孤独的。加之他淡泊名利,不求权贵的恩宠,所以他和当时所谓的名流、官员接触不多。从他的散文集和传记材料来看,他交往的人大多是下级官员。一个更重要的人物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颜延之。颜延之与陶渊明交情颇深。 据史料记载,“颜延之为刘刘军师,与陶渊明在浔阳交情甚笃,后任石安郡尉,日日拜见陶渊明,饮酒至醉,临行前,留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便将钱交给酒肆,他日后再去取酒。”(《诗经·周易》)先后任江州刺史的檀道济、王弘等都拜见过陶渊明,但二人并不来往。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他不过是一位志向高远、品行端正的隐士,并非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周续之、刘义敏齐名,并称“浔阳三隐”。他还参加过高僧慧远组织的白莲会活动,但后来因与慧远观点不同而退出了白莲会活动。 他自称“欲罢应酬,欲罢不能游历”,与官员的接触不多,在文人中自然没有什么影响力。

陶渊明去世后,其友人颜延之所作《陶正室挽歌》,是研究陶渊明的最早文献。文中赞扬陶渊明“抗朝抗高,义豪节节高”,推崇其不图名利的文风。颜延之当时与谢灵运齐名,是著名的文学家。但在悼词中,对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却很少提及,只在文中说“贵识,何解文脉,归于文,高而独一”。当然,陶渊明的文学名声虽然不大,但他的作品仍在社会上流传。比他晚一代的著名文学家鲍照(412?-466)有《学陶彭泽体》,南齐文学家江淹有《仿陶正君田居》,均是仿陶诗。江淹的仿写颇为逼真。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误以为此为《还园田》第六首,并赋诗应和。南齐著名学者沈约将陶渊明列入《诗经》《隐传》之中。后来的《晋书》《南朝史》以及萧统《陶渊明传》均以此为据。沈约将陶渊明列入《隐传》之中,认为陶渊明是一位不侍奉君王和诸侯的君子,赞扬他的德行。齐梁时期的钟嵘开始从文学价值的角度评价陶渊明的诗歌特点和成就。 《诗》卷二评陶渊明:“宋人陶潜,出自颖玉,与左思风格相协调,文风简练干净,几乎没有长句,思想诚恳,忠于古风,言辞柔美,每读其文章,不禁感慨其德行。人们敬仰其正直廉洁的品德。如‘我欢饮春酒’、‘黄昏天无云’,清雅清雅,绝非农家之语。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祖。钟嵘是一位优秀的诗歌评论家,有很高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所谓‘出自颖玉’自然靠不住。他概括陶渊明诗歌的特点,是中肯的。‘人们敬仰其正直廉洁的品德’,可见陶渊明的诗歌与当时华丽柔美的诗风大不相同。正因如此,他也被当时的诗人所推崇。”被当时的人嘲笑。钟嵘把他的诗放在中品,而与陶渊明同时代的谢灵运则排在上品,可见评价并不太高。梁代刘勰写了《文心雕龙》,广泛评论了各个时代的作家和文学作品。但全书却没有一个字提到陶渊明。刘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完全忽视陶渊明的诗,不是因为他没有欣赏能力,也不是因为他庸俗,而是因为陶的诗没有进入他的研究视野,这也证明陶渊明在齐梁时期并不十分出名。在陶渊明去世一百年后,梁昭明王萧统编纂了《陶渊明文集》。这本作品集已不复存在,我们看不到这本文集的原貌。 但陶渊明诗集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成为魏晋时期文坛保存最为完好的诗集,与萧统的创作密不可分。萧统在为陶渊明诗集所写的序言中,高度赞扬了陶渊明的人格和文学成就。回顾陶渊明诗歌研究的文献:

民国以后,陶渊明研究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的热点,一些著名学者对他很感兴趣,如梁启超、王国维、鲁迅、朱自清、游国恩、朱光潜等都对陶渊明进行过研究和论述,他们对一些问题有过争论,但都承认陶渊明有卓越的文学成就和高尚的人格。宋代以来,对陶渊明研究的不同看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陶渊明的生卒年月:据《宋书•陶渊明传》载,陶渊明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时年六十三岁。从刘宋到唐代,对此并无分歧。对此持怀疑态度的第一个人是宋代的张衍,他在《吴朴辨正》一文中考证陶渊明的年岁为七十六岁。 清代蔡宪赞同张炎的观点,今天的袁行霈先生也持此观点。梁启超先生对陶渊明生卒年也有不同看法,他在《陶渊明传》中考证陶渊明死于五十六岁。此观点一出,赞同的人很多,如陆侃如。在他之后,顾直写了《年表》,考证陶渊明死于五十二岁。但学界一般还是以《诗经》中的传记为标准。如游国恩先生写了《陶渊明年龄之争》,不同意梁先生的观点,坚持陶渊明六十三岁的观点。其次,关于陶渊明的诗风,一般认为陶渊明的诗风特色鲜明,语言平实却诗意隽永,注重陶渊明诗中静谧的一面。 有些研究者更注重对陶渊明诗歌风格特征的全面考察,认为应该全面地探讨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如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撰文不同意朱光潜先生关于陶渊明伟大在于他清静的说法,说:历史上没有一个伟大的作家是“清静”的。陶潜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不清静。他之所以如今常常被尊为清静,就是因为他曾被选摘者贬损和折磨过。(《未定稿》卷七)即使在诗歌中,除了评论家们推崇的“南山闲景”外,还有“精卫捧小木填海,刑天舞戟,铿锵雄心常在”等风格,证明陶潜并非整日整夜飘摇。 (未定稿,6)鲁迅先生认为评价诗人,要顾全大局,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到陶渊明的诗,既有沉静的一面,也有如金刚怒目的一面。陶渊明诗歌文献综述(3):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