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能源:碱电+锂电双产品体系,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日期: 2024-07-28 12:07:10|浏览: 694|编号: 5875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1、长虹能源:“碱性电池+锂电池”双产品体系

公司简介

长虹能源成立于2006年,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2021年登陆精选层公开发行,同年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是一家集全系列碱性锌锰电池、锂离子电池等电池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形成“碱性电池+锂电池”双产品体系,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公司产品直接或间接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公司主要产品为碱性锌锰电池及高倍率锂离子电池,其中碱性锌锰电池包含LR03、LR6、LR14、LR20、6LR61等不同规格产品,锂离子电池主要包含18650、21700不同规格圆柱型电芯。

产品重点转向锂电池:

锂电池:公司于2018年4月收购长虹三杰后正式进入锂电池行业。收购长虹三杰前,为了满足部分客户的采购需求,公司会从外部采购少量方形、软包锂离子电池作为产品配件对外销售。公司的高倍率锂离子电池主要应用于电动工具、园林工具、吸尘器等领域,基本以自有品牌直销给上述领域的生产厂家,销售增长迅速。2021年锂电池销售占比56.4%,毛利同比增长72%,首年超越碱性电池。

碱性电:公司碱性电产品主要通过OEM方式生产销售,公司已成为多家国际知名品牌的重要供应商之一,2021年碱性电销售收入占比40.6%,毛利同比增长12.5%,公司整体处于稳定增长期。

碳粉:公司碳粉产品占比逐步下降,目前公司没有碳粉生产线,只有部分碳粉外购,以满足少数客户要求。

利润增长明显

收入、利润持续增长,盈利能力稳定。2017年至2021年,公司收入/净利润CAGR分别为39.4%/47.1%。2021年,公司总收入30.71亿元,同比增长57.4%,归母净利润2.53亿元,同比增长56.2%,主要由于公司销售渠道的拓展及新增产能的释放。2022年Q1,公司收入9.60亿元,同比增长46.8%,归母净利润5600万元,同比增长8.14%,在原材料成本及疫情干扰的冲击下依然保持增长趋势。

毛利率逐年提升。公司毛利率近几年逐年提升至2020年25.17%,其中锂电池毛利率为29.53%,碱性电池毛利率为22.81%。受三元正极、电解液等原材料涨价、新建产线固定资产折旧增加等影响,2021年公司锂电池毛利率下滑至21.7%,整体毛利率下滑至22.91%。22年Q1,整体毛利率下滑至14.29%。

期间费用率大幅降低。得益于公司营收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期间费用率逐年降低,有效缓冲了原材料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62.09%。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满足国际高端客户的锂电池需求,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股权结构稳定,子公司协调发展

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控股股东为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公司60.28%的股份,公司实际控制人为绵阳市国资委。

子公司长虹飞视主要负责公司碱锰电池业务;子公司长虹三杰主要负责公司锂电池业务。长虹三杰位于江苏泰兴,2020年5月在绵阳设立全资子公司长虹杰创,在绵阳建设锂电池生产基地,并于2021年8月投资设立苏州研究院,定位为公司锂电池研发中心;参股公司四川桑利德通过全资子公司四川泰虹向长虹能源供应钢壳、密封圈、集电针等碱锰电池生产配件。

2.碱性电池:稳步增长,扩张并巩固行业地位

百亿市场稳步增长,国产主机厂稳居第一

碱性电池已成为锌锰电池的主流。本公司生产的锌锰电池属于一次化学电池,根据电解液和电极结构的不同,锌锰电池主要分为碳性锌锰电池和碱性锌锰电池。碳性电池存在寿命短、稳定性差、漏液率高等缺点,同时含有汞、镉等重金属,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较大。碱性锌锰电池技术是由碳性电池发展而来,随着材料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进步,碳性电池上述缺点已被克服,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已成为锌锰电池的主流产品。

碱性锌锰电池市场稳步增长,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碱性电池市场规模为75.8亿美元,受疫情影响增速放缓,预测2021年至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从2021年的77.6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108.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9%。

碱性电池的稳定增长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1)碱性电池具有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持续放电能力强、工作电压稳定等优点,与锂铁电池、镍氢电池相比,在中、小电流电器中有着稳定的需求;

2)随着电子化、便携化趋势,对电池的性能要求提升,碱性电池在增量市场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

3)普华永道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碱性化率已达70%以上,碱性电池在发展中国家替代效应持续增强。以我国为例,据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碳性电池产量持续下滑,而碱性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碳性锌锰电池产量217.6亿只,微增1.21%,碱性锌锰电池产量231.5亿只,增速达19.82%。碱性电池占比52%,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

我国锌锰电池代工份额全球领先,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显示,我国二氧化锰原电池(主要是锌锰电池)出口额和出口量自1999年以来一直保持全球第一。2020年,我国碱性电池出口额11.91亿美元,同比增长20%,出口量120.86亿只,同比增长23%。增速相对于全球市场整体而言还是比较快的。国内企业产能扩张带来市场份额的扩大。

碱性电池产业链利润更多集中在品牌方。参考长虹能源回复问询中的数据,2019年全球碱性电池销量为300亿只,我国2019年出口量为110.57亿只,估算我国碱性电池出口占全球产销量的37%。参考数据,2019年全球碱性电池市场规模为74.8亿美元,我国出口额为9.91亿美元,以此类推,我国碱性电池出口仅占全球市场的13.2%。中国企业多以OEM模式参与竞争,碱性电池产业链利润更多集中在品牌方。

碱性电池全球竞争格局相对稳定。从电池产业链分布来看,全球锌锰电池产销企业主要分布在欧洲、美国、日本和中国,前十家企业已占据全球产销量的80%左右。其中,全球知名品牌商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南孚电池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达80%以上;国际市场产销份额为9.8%,位居第三。国内长虹能源、野马电池、力王股份等企业主要通过OEM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全球市场产销份额位居前十。由于碱性电池生产环保要求提高,国际企业保留部分产能,产业转移有放缓趋势。

国际领先技术,客户稳定性高

国际先进的碱性电池技术。公司通过长期探索积累,形成了超高性能碱锰电池技术、十年保质期碱锰电池技术、装备自动化及智能制造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坚持“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的研发战略。公司参与起草、制定了多项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是中国电池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原电池分会执行理事长单位。在具体电性能指标方面,公司主要指标超过IEC标准和国家标准50%以上,达到国内外同行技术领先水平。

优质大客户渠道已形成。公司碱性锌锰电池产品主要以OEM方式生产销售,2020年上半年OEM销售占比达95%。公司与多家国际知名商业连锁企业、国际知名电子设备制造商及大型贸易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信赖合作关系,并成为部分全球一线品牌客户的主要供应商之一。该类客户订单的增加是公司碱性电池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此外,公司在积极拓展新客户的同时,已储备了部分欧洲市场客户。

客户粘性高。国际知名公司的供应商选择流程复杂而漫长,从初次接触客户到批量采购通常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客户和供应商在时间和成本上都存在一定的转换成本,合作关系相对稳定。

增加量保持市场地位、提升质量效益+品牌培育

碱性电源产能翻倍突破产能瓶颈。2019年公司碱性锌锰电池产能利用率达107.8%,2020年碱性电源收入同比增长33%。公司现有供应产能将难以满足下游市场需求,制约公司市场份额提升。通过2021年募集的投资资金,公司将自主开发设计12条新型碱性锌锰电池高速智能化生产线,形成年产15亿只无汞环保碱性锌锰电池产能,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碱性锌锰电池研发和制造基地。假设公司2020年中期产能为年产能的一半,预计到2020年中期公司年产能为15.2亿只,投资将使产能翻倍。

产能扩张是行业趋势。由于碱性电池行业OEM出口量较大,且与劲量、金霸王等国际一线品牌建立供应商关系后销量逐步提升,国内可比公司近几年营业收入呈上升趋势,行业内公司也纷纷扩大产能。此次公司15亿只产能增量是公司行业地位的有力保障。

价格刚性下,改进生产技术提升质量效益。我国碱性电池出口持续增长,但出口均价在0.08~0.11美元之间,且随着国内规模效应提升,价格呈现稳步下降趋势。可比企业电池主要性能差异较小,生产成本差异也相当,制造成本主要取决于原材料的性能。在这样的趋势下,高速产业线转型是行业竞争态势下的必然选择,将带动进一步质量效益提升,保持成本端竞争力。

自主高速生产线是提质增效的关键保障。随着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扩大,部分电池行业装备巨头逐步收紧对华先进技术装备出口。加拿大海霸被特斯拉收购后,已停止向华出口其技术最先进的600/min电池高速生产线。公司通过对引进生产线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工艺技术和装备技术上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可控、改造和集成能力。通过2021年募投项目,针对电池行业关键短板,自主研发智能装备,建设650/min高速电池生产线,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国产高速线智能化水平,在产能转移放缓的趋势下,保持我国行业竞争地位。

公司将进一步加强碱性电池自有品牌建设。在公司目前的业务模式下,锂离子电池以自有品牌销售为主,锌锰电池以OEM销售为主。公司在碱性电池板块也打造了“长虹”品牌:通过产品创新,推出性能全面提升、适应物联网时代消费场景的长虹U10系列碱性电池,并积极拓展各渠道市场;通过与儿童自媒体龙头品牌“小灵玩具”进行跨界营销合作,推出星座系列电池,引入时尚元素,在行业内率先提出“潮玩电池”新概念,以新三好(好看、好玩、好用)打造长虹电池的品牌心态,市场份额较为稳定,公司碱性电池板块的自主品牌培育仍需较长时间验证。

自主品牌的培育将带来较大的毛利率提升空间。公司目前碱性电池自有品牌收入占比较小,公司碱性电池自有品牌销售收入2423.63万元,占碱性电池收入的比重仅为5%。公司自有品牌毛利率为32.7%,与OEM的20.19%相比差异较大。与可比公司相比,亚锦科技以自有品牌“南孚”品牌为主销售,毛利率达54%,比以OEM为主的公司利润率高出30%。在南孚电池主导的国内市场,品牌推广会有一定的阻力,但随着品牌影响力的逐步培育,将成为公司提升盈利能力的利器。

3. 锂电池:销量高速增长,全球市场份额扩大

下游需求及国产替代趋势提振行业景气

锂电池整体市场增长迅速,高工锂电池产业研究院(GGII)研究显示,2021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为,同比增长129%,预计2025年中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超过,未来四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新能源汽车、3C数码领域、储能、小功率及电动工具是锂电池主要下游应用市场,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最高,2021年为69%,其次是3C数码和储能。2021年锂电池的高增长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高增长、储能项目加速落地、电动工具锂电池国产替代加速。

小型动力锂电池出货量大幅增长。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不同,小型动力电池主要为各类细分产品提供动力系统,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电动工具、自行车、扫地机器人等。根据GGII数据,2017-2019年中国小型动力锂电池市场保持高增长趋势。2019年我国小型动力锂电池出货量14.7GWh,产值突破百亿,连续两年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国内锂电池行业规模化和技术提升,国内锂电池企业已经能够在一些对电池性能要求更为严格的细分市场与国际企业展开竞争,例如电动工具锂电池市场。

下游子行业景气度较高,长虹能源生产的高倍率圆柱锂离子电池目前主要应用于电动工具、吸尘器等领域。随着未来材料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锂离子电池生产技术不断成熟,锂离子电池在电动工具等领域的渗透率将不断上升。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无绳吸尘器锂离子电池需求量为4.3亿只,同比增长40.24%;GGII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电动工具锂电池出货量为11GWh,同比增长96%。

电动工具锂电池市场详解:

1)全球电动工具锂电池市场增长迅速。根据常春藤经济研究院、中国电池行业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电动工具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2021年全球电动工具出货量达5.8亿台,同比增长19%;全球电动工具用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25.5亿块,同比增长26.2%。电动工具锂电池出货量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欧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发展、无绳普及率的提升,以及疫情带来的家庭DIY工具需求增加。

专业级及工业级电动工具长期以来受益于欧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发展:根据精度和应用领域,电动工具整体产品体系大致可分为工业级、专业级和通用级三个等级。根据Frost&数据,2020年全球291亿美元的电动工具市场,工业级及专业级占比69.42%,预测2025年全球电动工具市场规模将达到386亿美元,工业级及专业级仍将保持70%的份额。

全球电动工具市场主要需求来自欧美市场,2019年北美及欧洲销售额占比分别为38.4%及32.1%,且集中在房地产相关行业。以TTI 2019年营业收入为例,65%来自房地产相关领域。受益于欧美房地产高景气周期,以TTI为代表的国际电动工具巨头获得较高回报。受加息等因素影响,房地产走势回稳,但疫情带来的大户型需求及住房供应不足的基本面并未改变,房地产行业长期发展将带来电动工具需求的稳步增长。

电动工具“无绳化”趋势下锂电池使用量不断增加:

随着电动工具小型化、便捷化的发展趋势,无绳电动工具的渗透率越来越高,数据显示,从2011年的30%上升到2021年的65%。其中锂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优势,在电动工具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步取代镍氢产品。无绳电动工具中锂电池工具的占比从2016年的81%上升到2021年的93.5%。

电动工具锂电池行业规模预测:

假设1:根据《中国电动工具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测算2011年至2021年全球电动工具年复合增长率为6.8%,以此为假设依据计算2022年至2023年电动工具出货量年增长率。

假设2:由于锂离子电池不断替代镍氢无绳电动工具,我们假设2022-2023年锂离子电池将占所有无绳电动工具的95%。

假设三:以2020年、2021年锂电池及锂电无绳电动工具的出货量计算,两年单台电动工具所需锂电池数量均为7.2块,因此2022年、2023年维持此假设。

假设4:按照蓝锂芯2020年、2021年锂电池单价分别为6.13/6.85元/片,并考虑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单价上涨,我们假设2022年、2023年电动工具用锂电池单片价格为7元。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预测2022/2023年电动工具锂电池市场规模分别为203.2亿/228.1亿元,同比增长16.3%/12.25%。

2)产业结构持续向国内市场转移:

2021年国内电动工具锂电池出货量达11GWh,同比增长96%,整体增速较高。从2020年电动工具锂电池装机占比来看,三星SDI仍为全球第一大电动工具锂电池厂商,不过中国企业天鹏能源、亿纬锂能已取代LGES,分别位居第二、第三,海四达、长虹三杰也在加速抢占市场份额。

造成我国产业结构转移的主要因素有:

国际企业产能向汽车领域转移。2020年后,以LG化学、三星SDI为代表的外资锂电池企业产能逐渐向汽车领域转移,减少电动工具用圆柱锂电池产量,电动工具装机市场份额分别由45.2%/19.1%下降至36.1%/7.4%。

国产锂电池技术不断提升,进入国际电动工具供应链。天鹏电源已拥有21700型号容量和45A超高倍率产品,其21700+NCA正极+硅碳负极技术体系与日韩企业处于同一技术代。随着国际电动工具企业产业转移趋势和国产电池技术的成熟,TTI、博世、百得等多家国际电动工具企业加速国产锂电池的产品验证和导入。如蓝锂芯已进入博世、TTI、百得、牧田四大厂商供应链。

国内企业价格优势明显。随着国内企业产能增长、精细化管理深入,加之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其成本优势带来低价空间。以1.5Ah(30A)为例,2020年12月28日,天鹏电池最低价7.8元/台,较SDI、LG化学的11元/台低29%;2022年5月27日,天鹏电池最低价10元/台,涨价幅度28%,但较SDI、LG化学的12元/台低17%。随着国际企业产能向汽车领域转移,中国企业处于扩产周期,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仍有强化空间,中国企业价格优势可持续。

随着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国内厂商的价格弹性较大。电池在电动工具成本中占比不到12%,远低于纯电动汽车中电池的38%占比。相对而言,在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情况下,电动工具厂商对锂电池涨价的敏感度较低。就电动工具锂电池厂商而言,基于真知灼见的报价,我们可以观察到,天鹏电源2022年5月27日的报价,相对于2020年底,普遍比同期SDI、LG等公司的报价涨幅更大。以1.5Ah(30A)为例,天鹏涨幅达28%,而SDI、LG仅涨幅9.1%。一方面,这是国有厂商低价优势带来的成长空间。 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厂商已经打入国际品牌的供应链,具备相应的价格谈判实力,可以更有效的传导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3)扩产增效、抢占市场份额成为国内行业主流趋势

天鹏电源、亿纬锂能、海思达、长虹能源等企业在国内电动工具锂电池市场中占据前列,该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目前通过不断扩大产能,构建规模和成本优势,并积极与国际电动工具巨头建立合作,获取稳定的供应商订单,构建竞争优势,国际份额的扩大趋势愈加明显。

领先的技术优势,掌握国内优质客户资源

建立领先的技术优势。 18650年的产品与三星等国际知名公司相媲美。

在准备技术方面:公司与国内可比公司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并且该公司进一步提高了质量和效率,并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了一定的成本优势。

国内客户的优势已经建立,而国内市场的份额很高。供应关系已被确认,在短期内将不容易改变。

获得了少数股东的股东股权,扩大了生产 +扩展客户 +优化的产品结构以进行多维增长

收购少数股东的股东股票权益于2022年1月,该公司发表了一份公告,它打算发行股票并支付现金,以购买公司 的少数股东,该公司的控股子公司(Yang 先生)越来越多的Zhao 和 (香港桑吉()。

该公司在2018年收购了 之后,该公司在此收购完成后成为公司的锂电池运营。 。

锂电池的加倍将有助于公司从2018年到2020年中的市场份额,锂离子电池容量的利用率超过了89%,该公司在2021年的锂电池收入很高。帮助抓住行业的趋势并通过逐渐地委托公司的工厂进行委托。

扩大国际客户,享受国际工业转移的股息。销售将于2022年成立,例如TTI,Black&,和。

该公司的技术积累可以满足国际公司的质量需求;

与国际锂电池供应商相比,它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和从国际电力工具供应链转移到中国的好处;

在扩大生产能力之后,该公司将能够成为TTI和等主要国际客户的供应商,并能够满足大订单需求,这将使公司能够顺利进入国际客户的供应商筛查过程。

. The of 21700 can adapt to the for rate, and cycle life of power tool , and the cost has by 10% under the of by 20%. Three is one of the first to large-scale of 21700 , and is of the trend of and and .

在的 的四个生产线中,有三个是18650年的生产线,只有一条是18650和21700的共同生产线。在随后的的四个生产线的扩展计划和扩展项目的扩展计划中,该计划的比率是18650和21700的生产线路3:1,以及整体21700年的生产能力连续释放。

大大提高了电池组的自给自足。 BMS的研发,设计和制造场的维度,并有助于扩展到电动汽车和家庭能源储能等新市场。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以报告原文为准。)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