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电商的转型之路:从价格战到技术与服务

日期: 2024-09-05 13:04:36|浏览: 285|编号: 6389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第五大道近日完成首轮融资,这家成立七年的奢侈品电商如今转型为技术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在与CEO孙亚飞的对话中,她用“B2C模式是错误的”这句话来形容奢侈品电商行业的现状,“这个行业即将被价格战杀死”。

对于奢侈品电商的质疑声从未停止,此前虎嗅作者曾发表过《第一代奢侈品电商为何失败?》、《奢侈品电商的出路在何方?》等文章。2015年,资本狂欢,2012年扩张洗牌,2013年大淘汰。虽然2015年奢侈品电商频频融资,但烧钱这么久,没有一家真正走出困境,这让外界对这个行业更加不解。美丽汇出售给阿里巴巴,再次印证了奢侈品电商的最终命运:要么死亡,要么出售。

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访谈中,孙亚飞从采购渠道、电商与品牌的冲突、B2C模式的弊端、奢侈品电商的未来等角度对奢侈品电商行业做了详尽的探讨,或许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以下内容为孙亚非本人叙述,由虎嗅采访并撰写:

奢侈品的采购方式使得很难获得大折扣

如果电商销售的奢侈品是正品,那么它的渠道无非就是四个:品牌授权、总代理合作、经销商交叉销售、进口贸易商。那么各个渠道的折扣是怎么来的呢?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拿到品牌授权,自己掏钱。电商会直接跟品牌合作,但是有个问题,通常跟品牌合作的时候,新品是没有折扣的,只能原价卖。为了拉动销量,拿到授权之后就开始打折。但是品牌很快发现了这件事,立刻停止了合作,品牌担心自己已​​经有了线下的销售体系,线上打折会影响到自己的线下销售渠道,让线下门店很不满。

二、和总代理合作拿尾货,总代理会给你尾货,但是尾货的特点是:数量很少,有的款式就那么几件;款式老旧,新款基本没有尾货;有瑕疵或者破损。

什么是尾货?比如说品牌认为市场能卖出10亿的货,所以就生产那么多,但实际上只卖出了9亿,剩下的1亿是尾货,打折放到直营店或者其他渠道卖,第一年打3折没卖出去,就留着一年,第二年打5折还是没卖出去,就打3折到5折卖,打4折给我们电商。

第三,经销商参与交叉销售。品牌商分为几个层级:品牌商、总代理、区域代理、经销商。这种代理机制效率低,链条长,但品牌方愿意这么做,虽然毛利相对较高。自营店成本较低,但没有开店成本和人员费用,既方便又有很好的净利润。不过也有例外,强势品牌如、、、路易都是自营,没有代理商。

经销商每年需要提前几个月到半年给品牌方付款,半年后再把货拿到商场去卖,这就叫订货,卖得越快,资金回笼越快,资金的利润率越高,赚得越多。他们需要快速把货卖出去,但是受到海淘、网购等因素的影响,经销商在商场的门店受到很大冲击,货品很难卖出去,所以有些人选择跟电商合作,把产品以一定的折扣给电商,自己从中赚到几个点再卖出去。

这种行为被称为“交叉销售”,一方面可以帮助经销商加快商品流通,但另一方面会扰乱品牌的代理和定价体系。因为一个经销商只能在授权区域销售,而放到电商上就相当于卖到全国各地,这让其他地区的经销商销售难度加大。因此,如果品牌发现经销商混货销售,就会受到处罚,但现在很多经销商这么做,是因为经销商线下卖不出去,赚不到钱,如果撤走资金,可能面临破产,或者放弃经销权。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很多经销商都会这么做。由于法律并不追究所有人的责任,品牌有时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第四,贸易商、采购商供货。很多电商都是从贸易商或者海外买手店进口商品,比如Gucci、Prada等都要求买手店在海外开户、有海外店铺,门槛比较高。品牌给店铺的采购价打30%的折扣,如果运到中国,常规关税跟中国的价格差不多,没有大的折扣,也不可能下大单。

总之,这些基本都是正品渠道,还有很多所谓的国际贸易商,货源根本就不是货,新品的价格只有市场价的三分之一,这简直让我难以置信。

新品打六折?基本不靠谱

今年某知名国际轻奢品牌在天猫开了旗舰店,但销量并不理想。有家网店专营该品牌的包包,声称是从奥特莱斯进货(为了避免广告和不必要的麻烦,虎嗅隐藏了店铺名称),某家专柜月销量能达到六七百件,部分新品还能打六折。这可能吗?不可能。

这个品牌虽然是轻奢品牌,但是管理却和奢侈品牌一样严格,全球所有门店均为直营,除了 店之外,没有其他尾货批发渠道。全美大概有四五十家 店,特价的可以打七折、八折,但是进货量有限。而且每个 店某一款的尾货可能只有几件,大一点的可能有几十件,哪里能买到六七百件的特价货?就算连续发几十个买家,也不可能分州进货这么大的数量。

其实天猫的人根本分辨不出这些货是真是假,阿里巴巴曾经有人来问我店,说我店的手续和海关单据都是齐全的,但是数量实在是太大了,有海关单据不代表这是正品,只要有发票就可以在海关申报,按照我们的进货逻辑,不可能有这么多尾货,新款还能拿到这个折扣。

再说了,现在热门奢侈品牌的高端仿品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很多都让我们认不出来,网上所谓的正品基本都是高端仿品,品牌给代工工厂提供的原材料都是按照数量来提供的,剩下的边角料都会被拿走,所以奢侈品根本不存在什么正品订单。

(谈话间,孙亚飞指着另一个包说,这个包只在纽约和洛杉矶有卖,但是淘宝上已经到处都有卖了。)

低价冲击,品牌与电商站在对立面

回顾线下门店,奢侈品牌近期出现了一波关店潮,比如LV在中国连续关闭7家门店,退出乌鲁木齐、合肥等市场。为何会出现一波关店潮?除了前文提到的电商低价冲击之外,还有另外三个原因:

第一是国内反腐。最先受到重创的行业是钟表行业,此前中国实体店奢侈品消费结构基本是一半送礼一半自用(这个比例是业内猜测的,可能不准确),但毫无疑问公款购买奢侈品消费占比非常大。但2013年底我叔叔事件之后,国家屡禁公款吃喝、公款送礼,送礼需求受到抑制,钟表是最受欢迎的送礼品类,最先受到影响的是钟表行业,接下来受到冲击的行业还有箱包、配饰、服装等。

第二,海外购物、旅游兴起。2014年,中产阶级崛起的利好消息不断传出。中产阶级崛起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消费升级,品牌意识增强。但此时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开始向个人消费转变,国内外奢侈品价格相差30%至50%,使得中产阶级更倾向于海外购买。

此外,各国对中国游客的渴求,使得中国游客赴欧美国家的签证更加容易。出国便利意味着信息透明,以前某品牌的包在国外卖1万元,在国内却能卖到1.5万元,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国际价格差距意味着中国游客在国外80%的时间不是在旅游,而是在购物,出国购物成为巨大的新增长点。

第三,海淘、代购兴起。2014年以后,另一个风口就是海外代购,在资本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海外代购,国家也希望把消费留在国内,所以自由贸易政策的出台,另一个原因是大量学生出国留学,代购一直存在,但现在已经成为留学生的标配,洋码头等C2C模式也借此机会发展起来。

另外还有一个影响,就是假货的影响。假货占据了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而且正如上面所说,真假难辨。所以真品和高仿同台竞技,价格是别人的三倍,怎么卖?卖不出去,根本就不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品牌需要电商来扩大销量。但现实是,在低价的冲击下,品牌却不得不站在对立面。对于品牌而言,电商低至20%至30%的折扣让品牌难以接受;电商需要低价来拉动销量,但品牌却坚守价格,不肯让步。

于是,有同行打出了“KO星光世界(高端商场)”的广告词,一位CEO在采访中表示,不愿意与该品牌合作,因为没有价格优势。

价格战下奢侈品成为快消品,电商双向受阻

从天猫、京东这样的综合平台,到寺库、走秀网这样的垂直电商平台,再到洋码头、小红书这样的海外购物网站,整个行业都在谈低价,但没有人说这个行业是否要死掉。

为什么这么说呢?

奢侈品不是快消品,它的价格是各种服务的组合,如果做一只包包用的皮是300,一个电商卖300,那奢侈品就不复存在了。但现在的情况是,大家都在用快消品的手段搞奢侈品电商。

今年年初,我们七年来首次融资,虽然最后结果令人满意,但过程并不顺利,质疑声伴随我们整个融资过程,“从2010年到现在,奢侈品烧钱了不少,但没有一家真正走出去。”“抢市场也要用价格。”

但在我看来,由于奢侈品的特殊性,电商很难依赖低价策略,原因如下:

1. 正如第一部分“奢侈品电商的折扣是怎么来的?”所讨论的,如果货品是正品,那么货源基本来自于四大渠道,很难拿到太大的折扣,也很难形成太大的优势。

第二,C2C无法把控正品(淘宝就是一个例子,这里就不细说了),而传统B2C奢侈品电商虽然有两种模式可以选择,但是都没有未来。

先说重度模式,你自己掏钱进货,然后自己卖,以上四种进货渠道,都是这种重度模式,自己卖都可以,由于奢侈品价格高昂,库存压力巨大,一个B2C电商至少有300个品牌,每个品牌至少有100个SKU,如果每个SKU有2-5个库存,那么需要几十亿现金去进货,就算是流通起来,也需要几亿甚至上百亿的货。

此时电商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低价销售,这样虽然加快了资金周转,但是没有利润可赚,品牌方会不满意,即使有余货可卖,余货也不会卖出去,数量有限,进货难。二是维持高价,虽然避免了与品牌方矛盾的激化,但是面对同行激烈的价格竞争,很难卖出去,尤其是当假货便宜得离谱的时候,如果再涨价,重仓模式就毫无意义了。

换句话说,重度模式下的库存积压会压垮你。

再说一下代销模式,代销可以是品牌方代销,也可以是总代理代销,也可以是经销商代销。代销有两种,一种是进你的仓库,进你的仓库就是要求他把货放到你的仓库里,等着进货,然后结账。这些货价值高,对方对你的期望值也高,希望你能快点卖出去,如果你不能快点卖出去,对方也不愿意留给你,需要快点出货。所以这一点对你来说很重要。电商对发货量的要求非常高,小平台很难做到。

还有一种模式就是货不送到你的仓库,电商接到订单之后,再去找供应商调货。但是这种模式对电商的伤害很大,因为你们之间无法打通ERP,有的货不送到供应商那里,产品卖出去之后,卖家也不会及时告诉你,所以很多用户下了订单,最后被告知产品缺货了。现在行业内基本都是采用这种模式。

所以B2C奢侈品电商的现状是:经常缺货,没钱买商品,买了之后积压商品,没有售后服务。你的商业模式还有未来吗?B2C没有未来。

我甚至觉得它的商业模式还不如闪购。闪购就是有人把最后一刻的商品卖给你三天,卖不出去就退货。但闪购没有未来。闪购的鼻祖Venté来自法国,但已经退出市场。关闭的美国店又回到了法国。美国最大的闪购网站Gilt原本估值11亿美元,现在估值只有2.5亿美元。

那么未来会怎样?

我认为是电商和品牌之间的对接,品牌直接供应货品,电商平台提供系统和服务,具体来说就是平台直接跟品牌线下门店系统对接,用户可以直接在门店下单,门店负责发货,或者平台派造型师上门取货送货上门,指导用户如何搭配。

这样做的好处是品牌方直接供货,保证了商品的正品。由于是系统打通的,平台不存在库存积压,不会出现缺货的情况。这时候电商在系统维护、搭配指导等方面就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结论:

孙亚飞提到的模式是否可行还不得而知。但我同意她的观点:奢侈品的门槛被电商拉低了,目标受众以外的群体也在尝试购买奢侈品。这导致了许多与正品难以区分的高质量仿制品的出现。奢侈品所蕴含的“服务”意义正在淡化,我不知道这对于奢侈品电商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澄清:由于作者失误,文章中入驻天猫的奢侈品品牌并非Gucci,已对原文进行修改澄清,并向第五大道奢侈品网及Gucci致歉。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