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郑州市 GDP 公布,24 座城市 40 年 GDP 数据大盘点

日期: 2024-10-24 02:03:16|浏览: 402|编号: 7514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4月3日,2019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万元。至此,中国大部分主要大中城市已公布2019年GDP数据。

搜狐城整理了近年已定义一线城市(已选取4个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已选取20个城市)的24个城市1979年至2019年的GDP数据。这些城市,尤其是新一线城市,在时代潮流中角逐,当地排名变化颇为剧烈。

“繁华者”包括近年来遭受攻击的深圳、苏州、东莞; “失败者”包括日益恶化的沉阳、大连,以及近年来失落的天津;而一些城市则经历了风雨飘摇的四十年,包括疫情风暴眼中的武汉、黄海明珠青岛、文化名城杭州、千年古城西安等。古都。

当然,还有宁波、郑州、长沙、南京正在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也有无锡、济南、厦门、福州、昆明等GDP排名一直稳定的地方。但它们都在随着时代的脉搏而跳跃,并且现在或已经处于新的前沿。它们并不是没有故事的城市。

历史如浮云,一座城市的兴衰,牵动着生活在其中的亿万普通人的兴衰。

黄金时代:从农业县到新一线东莞

1978年,国务院颁布《对外开展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广东率先作出发展来料加工的决定,其中东莞、南海、顺德、番禺、中山为首批试点县。

此后的40年里,东莞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从珠江边的一个农业县转变为“世界工厂”。以GDP的飙升作为注脚,东莞在广州和深圳之间杀出一条血路。 1979年,东莞GDP为6.62亿元,不到福州GDP(14.97亿元)的一半,而昆明(16.59亿元)、大连(43.8亿元)、西安(26亿元)、济南(26.56亿元)、沉阳(49.99亿))等城市远高于东莞。到2019年,东莞将以9482.5亿的万亿后备军全面超越上述城市。

我们的目光回到1979年的东莞,来料加工业试行后,东莞县迎来了一波港商投资热潮。随后,另一波逃离香港的东莞人逐渐消失,早先逃离的东莞人开始返回家乡投资创业。

据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着的《东莞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事记(1978-2008)》显示,1983年,东莞签订“三来一补”与外商签订协议(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组装)。和补偿贸易)协议共计2021份,价值71149万美元;新办企业1030家,累计引进各类机械设备5.6万余台(套),价值2381.9万美元,全县累计获得加工费1.26亿美元。同年,东莞GDP仅为13.03亿元。随后,东莞撤县设市,后升格为省直辖的地级市。

继港商之后,又是台商。 1987年,台湾决定允许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海峡两岸长达38年的隔离终于被打破。次年7月,国务院颁布《鼓励台胞投资条例》,进一步推动第一波台商赴大陆投资。第一波台商来东莞投资可以追溯到1988年3月。

1992年后,越来越多的台商来万投资。据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统计,该协会会员数量已从1993年成立时的360家,发展到2006年鼎盛时期的3530家。数据显示,1996年至2002年,东莞出口总额位居第三位。连续七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列,仅次于深圳、上海。

借助“三来一补”的经济模式以及外部资金和内地劳动力的支持,东莞的GDP猛增,一年之内就达到了较高水平。 1995年296.45亿元,1996年361.98亿元,1997年448.92亿元,1998年558.44亿元,1999年667.86亿元,2000年突破800亿元,达到821.13亿元。随后两年,东莞经济快速增长,分别达到993.48亿元和1189.05亿元。至此,东莞已将福州、长沙、郑州、西安、昆明、厦门等新一线城市甩在身后。到2007年,东莞GDP达到3169.26亿元,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15位。

2008年,1975年担任东莞县委副书记的李金伟向媒体总结了东莞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因素:土地和劳动力。在这两个关键要素上,东莞选择了“无风险来料加工”。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GDP增长约500倍,年均增长18%,成为最大赢家。这个阶段,是东莞值得骄傲的“黄金30年”。

人不如千日,花不如百日。随着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土地租金等上涨,人民币大幅升值,政策环境日趋严格,东莞“三来一补”模式的黄金时期即将结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东莞的一些企业逐渐向海外转移。

东莞进入转型艰难期,聚焦智能制造,强化产业配套。 2013年,国内三大手机企业华为、OPPO、VIVO落户东莞。这些大企业的入驻不仅带来了千亿产值,还带动了配套企业的崛起。 2009年至2015年,东莞正处于转型阵痛期,也是GDP短期下滑时期。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布。东莞定位为“聚集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正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一。

虽然在所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东莞的GDP排名近年来较2007年的峰值下降了两位,但在产业升级转型战略的带动下,东莞的GDP逐年增长,其含金量较高。 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9482.5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高于同期全国(6.1%)和全省(6.2%)平均水平。按照这个速度,2020年东莞的GDP将突破1万亿元的临界点。

除了东莞发展速度惊人之外,另外两个城市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深圳和苏州。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越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城市,而且丝毫没有放缓的迹象。 2019年,深圳GDP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之首,达2705亿元。从1979年的1.96亿元到2019年的26927.09亿元,四十年来深圳GDP增长了13000多倍。从垫底到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深圳的崛起是无与伦比的。 。这是对中国经济神话和属于南方渔村的“白金四十年”的最好背书。

远在千里之外的长三角,苏州这座城市也有着与东莞、深圳相媲美的发展历史。如果说深圳、东莞有白金、黄金的发展,那么苏州的发展则堪比白金。苏州GDP从1979年的第12位上升到近年来的第6位。对于一个地级市来说,能够冲出众多省会城市的包围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白银时代:三城GDP“厮杀”40年

奇迹并不常发生,命运也难以逃脱。

改革开放初期,存在着三个地理位置不同但经济规模相似的城市。接下来的四十年里,他们各自以不同的发展模式竭尽全力书写自己的白银时代。他们是来自青岛、杭州、武汉等副省级城市努力奋斗的尖子生。

【1979年,武汉、青岛领先杭州一位】

我们先看一下1979年的GDP,武汉、青岛分别排名第7位(46.2亿元)、第9位(43.6亿元),杭州排名第13位(33.52亿元)。此时,武汉和青岛的经济总量差不多,杭州稍逊一筹。

当时,青岛是与上海、天津并列的三大纺织重镇之一。 1979年,已有“三来一补”订单。武汉凭借中原重镇的底蕴,稳居中部第一大城市的地位。当时的杭州不仅落后于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甚至不如南通。如果说改革开放40年是一场长跑,那么武汉、青岛就在起跑线上领先一个位置。

【1989年杭州逆袭,超越苏州逼近武汉】

十年后的1989年,杭州从第13位一路攀升至第10位(166.29亿元),武汉下降两位位至第9位(168.75亿元),青岛下降三位位至第9位(168.75亿元)。第12位(159.6亿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杭州仅以4600万的差距追赶武汉,远远落后于青岛。

杭州的成功主要在于敢为人先。改革开放后,杭州抓住机遇引进外资。 1988年,国务院批准杭州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杭州决定对华丰造纸厂等21家国有企业实施“自由化经营”改革试点。当时,当东北地区依靠传统产业和大型国有企业时,杭州独树一帜,重点发展中小企业,被誉为“中小企业之都”。 ”。

1984年5月,武汉被批准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市和计划单列市,为武汉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1986年至1988年,受全国“经济过热”影响,原燃料价格上涨,企业消化承受能力有限,亏损不断加大。 1988年,全市企业预算亏损总额达7059.4万元,比上年增长18%。

1984年,中央作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青岛成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很快,以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为代表的一批青岛制造业企业在对外开放的浪潮中迅速成长。

【1999年,杭州高歌猛进,武汉陷入绝境】

十年后的1999年,杭州(1225.27亿元)超越武汉(1085.68亿元),达到第八位。武汉跌至第10位,青岛保持第12位,不升不降。

此时,青岛支柱产业纺织业面临转型。青岛市统计局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青岛第一产业的比重不仅没有下降,占GDP的比重反而有所上升。 1个百分点。 1998年,青岛正经历转型的阵痛期。传统轻工业的优势不再显现,新兴第三产业仍处于尝试期。

杭州不断发展个体经济、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 1990年,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 1993年,国务院批准在杭州设立杭州经济开发区。

1992年“南巡讲话”后,武汉工业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大型企业集团,实施名牌战略。武汉产业结构实现了从钢铁、机械、纺织到钢铁、汽车、高新技术的三大跨越,初步形成了光电子、钢铁及新材料、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环保等五大产业基地。保护。这一阶段,武汉承受了改革的阵痛,为随后的崛起奠定了初步基础。

【2009年杭州保持领先,青岛超越武汉】

我们看一下2009年的GDP,杭州(5111.4亿元)和青岛(4853.87亿元)分别排在第8位和第10位。此时,武汉(4620.86亿元)已经跌至第11位。一向稳定的武汉到底怎么了?青岛是如何赶上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沿海城市快速发展,武汉的发展速度和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的青岛、杭州。

青岛市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青岛第一产业占比5%左右,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特别是海尔、海信等一大批制造业巨头、填补了纺织行业留下的空白。此外,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奥运会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为经济提供了提振。

通过“开放西湖”等举措,杭州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60%,产业结构迅速优化;凭借前瞻的改革意识和包容的改革环境,杭州通过互联网实现弯道超车,培育了阿里巴巴等企业。知名企业、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等产业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超过50%。

【2019年,武汉强势复苏上演“王者归来”】

时间来到2019年,武汉(16223.21亿元)、杭州(15373亿元)、青岛(11741.31)GDP分别位居第8位、第9位和第15位。三市GDP差距拉大。

谁也没想到,这十年,武汉借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东风”。 2008年以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大大加快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中西部地区许多实力雄厚的省会城市迅速崛起,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大幅提升。从各项重要指标来看,武汉的竞争力和优势在中部地区首屈一指。

2010年,武汉东湖高新区成为继中关村之后我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中部地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吴家山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3年,吴家山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武汉航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5年,武汉被国家定位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综合创新改革试验区”。与此同时,武汉开始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时代。

2016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6月,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印发,重点布局三大城市群,将武汉定位为超级城市,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在武汉布局城市群建设的同时,杭州正在走向“小而美”之路。 2009年,杭州提出“服务业先行”的发展战略。 2009年至2013年,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7个百分点,2013年第二产业比重仅为42.56%。同期,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近8个百分点。 2011年,第二产业比重提高近8个百分点。生产比重首次突破50%,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4.33%。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产业在此阶段加速崛起。

2009年至2013年,杭州GDP增速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垫底。杭州果断将经济发展重点转向信息经济。现阶段第二产业比重再次下降,2015年降至不足40%,2018年仅为33.84%,占比仅1/3。同期,第三产业比重2016年超过60%,2018年达到近64%,位居世界第二。

搜狐市《GDP“缩水”千亿,被无锡、宁波超越,青岛经济到底怎么了?》分析青岛近年来的发展:作为山东经济引擎和龙头,青岛制造业“缺位” ”在国家发展格局中。主要原因是青岛和山东一起犯了错误。2008年,金融业危机后,没能抓住制造业转型的机遇,慢慢错失了产业升级的机会。

青岛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青岛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至35.6%,面临产业空心化风险。数据显示,青岛经济面临工业项目储备不足、后续不力的“危险”。

从1979年武汉、青岛的领先,到20世纪90年代杭州的奋勇追赶,青岛、武汉因经济衰退而重新加入战局。三个城市历经坎坷,排名也一再重新排列。但落后者不会放弃,领先者也不会放松。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他们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他们的“白银时代”。

青铜时代:南京、无锡、宁波“爱相随”

如果说武汉、杭州、青岛的GDP竞争是一场大仗,那么南京、无锡、宁波的GDP则是稳扎稳打的“同进同退”。

纵观31个省份,“一城独大”已成为普遍现象。比如成都、银川、武汉、郑州、西安等,这些城市吸引更多的政策、更多的人群聚集,实力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

但省份多,“一省双核”甚至“一省双核多级”是其最大的特点。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数量最多的省份为广东(广州、深圳、东莞)、江苏(南京、苏州、无锡),浙江(杭州、宁波)、山东(青岛、济南)、福建(福州、厦门)、辽宁(大连、沉阳)有两个城市入选。

该省的多权力结构常常导致内部纷争不断。无锡、宁波在长三角一超多强城市结构中处于中等水平。他们低调、脚踏实地。

南京、无锡、宁波相距不远。在南京和苏州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这三个地方实际上展现出你我相互融合、共荣的关系。至少GDP数据的差距没有拉大。排名仅略有波动。

在搜狐市编制的1979年至2019年24个一线和新一线城市GDP排名中,南京、无锡、宁波的GDP继续处于中游,多数年份保持在10-15之间。值得注意的是,与相对不起眼​​的南京、宁波相比,无锡曾经有过一段“深刻”时期。

1983年,巫溪县撤县设市,独立建制。无锡老都城常州就没那么幸运了。失去了几个下属县后,常州市的整体经济指标与无锡、苏州差距较大。

1983年区划调整时,苏州基本保留了传统势力范围。 1992年,苏州力争落户新加坡工业园区。凭借外资的先进技术经验和出口加工的巨额利润,苏州自然成为苏南地区的佼佼者。

成为苏南第二大城市的无锡,也抓住了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 20世纪90年代,无锡超越南京,成为全省仅次于苏州的经济中心。数据显示,1990年,无锡GDP为160.44亿元,南京为176.52亿元。 1991年,无锡GDP为184.81亿元,仅落后南京1.36亿元。 1992年,无锡GDP猛增至304.05亿元,领先南京50亿元以上。

然而无锡的反击并没有持续多久。 2000年代末,无锡开始衰落。 2017年无锡GDP突破万亿,这有些大事,但对于无锡的条件来说有点晚了。

2010年代,无锡一度遭遇重大发展危机:从2012年开始,无锡经济数据大幅下滑。无锡当年名义增速跌至10%,2013年降至6.6%,最困难的2014年仅为1.7%。 。无锡GDP增速一度在江苏13个区市中垫底,大量企业破产。其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GDP排名也从2011年的第10位迅速下滑至2013年的第13位。

据官方说法,无锡山体滑坡的原因归咎于2007年太湖藻类事件的刺激:在全国关注的环保压力下,无锡搬迁了2000多家高污染传统企业,同时新建了2000多家高污染传统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更新不及时。

但仔细审视,不难发现,无锡经济下滑的根本原因并非蓝藻事件,而是该市产业政策的失误以及过早运用政府权力倒逼经济转型。太湖蓝藻的爆发加速了这一过程。

在经历了一段亏损期后,无锡再次提出将工业重心回归实体经济。 2015年,高调提出提升传统制造业、回归制造业的产业强国计划。自此,无锡重回正轨。

2019年,南京(预计14050亿元)、宁波(11985亿元)、无锡(11852.32亿元)在GDP排名中分别排名第11位、第12位、第14位。经过40年的兜兜转转,这三个城市再次回到了同一起跑线。无论是与苏州不断“厮杀”的南京,还是被杭州黯然失色的宁波,还是历经坎坷的无锡,他们都没有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失去坚韧,经历了并不令人惊奇但美妙的经历。青铜时代。

黑铁时代​​:大连、沉阳、天津为何走到这一步?

空荡荡的街道、破旧的房屋、荒凉的杂草、昏暗的车间、布满杂物的空间……机器、钢筋、齿轮、螺丝,这是电影《钢的钢琴》中的场景,也是工业时代中国东北。结局的真实写照。

从今年年初开始,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正式实施。此前,国家统计局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对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进行了修订,并授权各地区统计局公布。同时,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也公布。

截至发稿之日,31个省份2018年GDP修正结果已出炉,2019年各省份及大部分主要城市GDP也已公开。 15个副省级城市中,有8个2019年GDP超万亿元,但这不包括东北地区的城市。

数据显示,2019年副省级城市发展分化加剧。其中,深圳、广州分别实现GDP 2.69万亿元、2.36万亿元,继续稳居副省级城市前两名。中部武汉、西部成都分别实现GDP 1.62万亿元、1.70万亿元;长三角地区的杭州、南京、宁波实现GDP分别为1.54万亿元、1.4万亿元、1.2万亿元,均比上年增长。超过1000亿。相比之下,东北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大连、沉阳、长春、哈尔滨的GDP分别为7001.7亿元、6470.3亿元、5904.10亿元、5249.40亿元。

从2019年新一线城市GDP排名来看,大连和沈阳分别排名倒数第四和倒数第二。不仅是东北,除北京外的整个北方,只有天津(14104.28亿元)和青岛(11741.31亿元)跻身榜单前15名,分别排名第10位和第15位。

早在1979年,榜单前15名中就有6个来自北方城市,其中天津以93.01亿元排名第三,沉阳以49.99亿元排名第五,青岛和大连分别排名第八和第九。东北经济乃至北方经济为何会走到这一步?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熟悉的话题。

东北三省格局中,哈尔滨、长春构成哈长城市群,沉阳、大连构成辽中南部城市群。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是闪耀中国的东北城市群。但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东北经济随着国企改革和工业化红利逐渐消失。作为东北最耀眼的双城,沉阳和大连也“逃不掉”。

历史上,沉阳是中国东北的工业重镇。其经济总量曾一度跻身全国前五名,但后来逐渐跌出全国前二十名。 2018年数据显示,沉阳GDP为6292.4亿元,在东北几个副省级城市中最低。

沉阳也很繁华。 1993年,沉阳GDP增速达到历史最高点47.4%; 1994年,大连GDP增速达到历史最高点62.4%。 2008年之前,沉阳和大连的GDP和增速不相上下,堪称“孪生”城市。但2009年,大连超越沉阳,成为辽宁最大的经济城市。

同样是在2008年,沉阳和大连的经济增速同时下降,直到2016年出现分化。2016年,沉阳经济大幅萎缩,增速为-5.8%。然而,大连却相反,增长了6.5%。时任市长已提出“筑底复苏”的口号。

随后,令人震惊的是,辽宁“榨水”实现.8亿元,比2015年减少6705.5亿元,“缩水”高达23.3%。沉阳、大连迟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沉阳、大连实际GDP分别为5525.69亿元、6810.2亿元,比2015年的7269.2亿元、7731.6亿元,分别萎缩1743.51亿元、921.4亿元。 。元,缩水率高达23.98%和11.91%。

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工业工人和科学研究人员集中最高的地区之一,但现在它遭受了大脑消耗的困扰。根据统计数据,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东北部有180万人的净流出。东北三个省的生育率远非全国平均水平。弱经济发展没有人才的余地,从而导致人口流出,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下降。东北地区已经陷入了如此奇怪的圈子。

当今的东北部,尤其是借用借用的援助,迫切需要找到重要的体重来恢复经济增长。赢得未来的关键,增加投资,增加创新并再次吸引人们。

无论是黄金,银色,青铜还是黑铁,一切都消失了。

在这次无尽的马拉松比赛中,有20个城市,40年,有些人一直领先,有些人落后于落后,但大多数人都在咬牙切齿,紧随其后。他们在风和海浪中战斗,勇敢地努力成为第一个踏上时代的人。

参考:

数据来源:各个地区的统计年鉴

武汉市政府官方网站

“东格安()改革30年的重大事件的纪事(1978-2008)”

““世界工厂”的进步和撤退

“在风暴的风口浪尖下的Wuxi”

“关于Wuxi工业结构的演变,优化和转变的研究”

“杭州市纪事1986-2005(第1卷)”

“ Wuhan 1980-2000(第3卷)”

“探索新经济的“杭州实践””

“沉阳与达利安:谁能抓住东北衰落的唯一希望?” 》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