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杨欣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国家领导人公众形象国际传播研究”(批准文号:)
出版期刊:《新媒体与社会》31集
摘要 时尚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对于展示国家人文气质和精神风貌、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形象呈现是时尚传播实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欧美时尚刊物和品牌的图像为研究样本,观察中国文化在欧美时尚传播中的视觉表达。研究发现,欧美时尚传播中中国元素的形象呈现具有鲜明的象征特征,并善于运用视觉隐喻。其背后的逻辑是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想象。中国应避免任意重构外来文化,放弃迎合欧美时尚传播的思维,提高本土时尚文化的视觉传播能力,创造中国时尚文化并将其推广到世界。
关键词 时尚传播、中国元素、形象呈现、视觉隐喻
跨文化传播实践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使时尚传播这一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活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随着中国市场逐渐成为国际时尚产业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欧美时尚产业为了拓展业务版图,纷纷采用品牌“中国化”来迎合中国消费者,具体表现在频繁推出“中国式”产品设计、中国式摄影风格广告片等。另一方面,国际时尚领域涌现出不少中国设计师、摄影师、模特等从事时尚领域工作的人士。代表“国潮”的李宁、安踏、飞跃等本土时尚品牌也逐渐走向世界。
时尚传播作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式之一。由于其视觉艺术特性,时尚传播必须依赖于多种视觉呈现方式,其中图像呈现是最原始、应用最广泛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跨文化时尚视觉传播中,图像直观的视觉表达弥补了跨文化语言传播造成的沟通鸿沟。笔者以“”、“中国”为关键词,在《女装日报》、《Vogue》等时尚杂志官网搜索相关图片。剔除无效样本后,共收集到欧美时尚传播中中国元素形象呈现样本302个。时间跨度为1930年至2021年,图片来源来自欧美各大权威知名杂志,包括《Vogue》、《女装日报》、《’s》等。本文对这些图片进行分析,探讨图像呈现结合欧美时尚传播中的中国元素特征,以及视觉隐喻的语法结构,进一步揭示其底层逻辑,观察国际时尚传播领域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希望能做出贡献。为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时尚传播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欧美时尚传播中国元素形象呈现符号表达
在诠释中国主题时,欧美时尚传播最传统、最主流的表达方式就是用代表中国的具体物品。对象可以是人、动物、植物和物体。这些物体或者直接放置在创意场景中,或者作为创意对象使用。灵感是抽象模仿的,通过二次创造产生新的东西。这种直观、真实的视觉表达方式,让观者无需过多的逻辑思维,通过直观的感受来理解图像的含义。
(1)场景构建:象征性景观
欧美时尚传播选择中国元素构建“中国场景”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在拍摄中国风主题的宣传片时,创作者直接选择中国特定城市的拍摄地点,通过摄影记录和再现当地的风土人情。被拍摄的物体本身构造了图像场景,观看者在观看图像时似乎处于特定的语境中。例如,在设置中国主题的时装秀场景时,以中国的自然风光作为天然的T台,传达产品的自然属性以及品牌与自然联系的感性内涵。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的法国设计师皮尔·卡丹,对中国西北的风景尤为钟爱。 2007年在敦煌沙漠、2016年在甘肃石林举办了精彩的演出。
除了敦煌、甘肃,在欧美时尚传播领域,北京、上海、桂林、云南等中国知名城市及其著名地标,长城、天安门、寺庙等中国传统风格建筑、花园等都是热门目标。采集的302个样本中,使用标志性景观符号的图像数量达到62幅。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符号是知名城市的特色城市景观和自然风光,包括北京、上海、桂林、长沙等城市,占总数的10%。占比29%;其次是天安门、长城、故宫等中国典型地标,分别占24%、15%和10%(图1)。
图1 典型场景符号应用频率比例
(二)东方器物:传统文化的象征
另一类物体符号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常见表现形式是将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融入到产品设计中。来自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奢华皮具品牌于2020年推出“东方之珠”系列,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灵感,在手袋设计中运用了丝印工艺、皮革裁剪和刺绣等工艺。呈现了“熊猫”、“古帆船”、“茶壶”三大象征中国的文化符号,尤其是“茶壶”手提包,造型如精美的青花瓷,饰有祥云和龙图腾图案。画在上面。 “中国梦”系列以“折扇”、“麻将”、“灯笼”等元素作为造型配饰。又如,2016年,美国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维多利亚的秘密’)在巴黎举办的秀场中,“Road Ahead”主题单元演绎东方风格,模特身着“中国龙”黄袍亮相。
西方自古以来就推崇中国器皿。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了中西贸易路线,将神秘的东方精美器皿带到了西方。宋元时期是中国陶瓷出口的黄金时代,西方人能够看到神秘的东方古国生产的精美瓷器,惊叹于中国工匠的精湛工艺。直到法国路易十四、路易十五时期(1638-1774),崇尚中国漆器的艺术潮流才在欧洲正式兴起。色彩绚丽、精美绝伦的中国漆器受到法国上流社会的青睐,甚至在欧洲广泛流传到了被蹂躏的地步。中国漆器成为“中国风”的代表符号[1]。西方时尚将对中国器皿的喜爱作为一种传统传播至今,从所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的设计中就可以看出。统计样本中,旗袍的采用率最高(35%),其次是青花瓷(16%)和黄袍(11%),其他元素包括但不限于油纸伞、折扇、灯笼等(见图2)。
图2 传统文化符号应用频率占比
(3)色彩文化:色彩系统的象征
众所周知,欧美时尚传播偏爱“中国红”。尤其是近年来,在以春节、七夕等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时尚品牌营销中,诠释“中国风”最常用的色系就是红色,因为如今, “红色代表中国”这一概念具有广泛的认知基础,红色被贴上“中国红”的标签。加之国际时尚界迎合中国市场,“中国红”进一步成为趋势。品牌节日营销均以红色为主色调,引发人们对“中国红”的崇拜。
“红色代表中国”的理念不仅符合西方对中国的传统想象,也源于中国自身对外展示的色彩文化的心理认同。中国人对红色的推崇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明朝时期,信奉五行说的朱元璋认为,明朝的福气是“火之德”,应该用火来建造。因此,代表火焰的红色被用作明朝的象征色。 [2]。而且,红色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庄重、隆重、和平吉祥、喜庆的含义。直到近代,红色成为了承载共产主义精神的词语,其内在含义又增添了一层。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积累,红色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并内化为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
(4)中国脸谱:五官的象征
欧美时尚界对中国模特的选择、汉字的呈现也呈现出明显的象征性特征,这也引发了多年来欧美时尚传播中审美霸权、审美歧视等诸多问题的讨论。根据.COM全球模特排行榜,截至2020年,中国超模共有28位上榜。据观察,28位模特的面部特征较为单一。他们都具有典型的中国人或亚洲人的面部特征,也就是说,他们与欧美人的黄脸有明显的不同,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眼睛上。模特们的眼睛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单眼皮、小眼睛、细长眼圈、浅眼窝。这也是西方人普遍认为的“中国人的眼睛”。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时尚界,也存在于影视艺术圈。在诠释“中国风”时,西方世界总是更喜欢具有所谓“典型”中国人和亚洲面孔的演员和模特。以及影视人物。
一个民族的脸谱不应该也不可能单一。西方世界及其时尚界痴迷于具有浓郁东方魅力的所谓模特。这源于西方世界需要差异化的人物表征,以便将东西方人结合起来。要区分屏幕形象,或者说人物的脸谱,实现的方法就是放大、夸张人物的特征,然后进行符号化和标签化。而且时尚传播对“风格”有着极高的要求,强化风格特色是提升时尚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2、欧美时尚传播中国元素,图像呈现视觉隐喻
隐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隐喻和本体。当转换为视觉隐喻时,它们是源域和目标域。也就是说,隐喻的语法一般是“A is B”。句子包含本体、隐喻和隐喻。 A是本体,B是隐喻,“是”是隐喻,隐喻是连接隐喻的中介[3]。乔治·莱考夫提出隐喻和本体是两个“认知域”(),产生隐喻的思维过程是“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cross-)”。隐喻的功能是用另一种概念体系或认知框架替代原有的概念体系和认知框架,表现在突出难以用具体形象表达的抽象特征,使人们更容易掌握事物[4]。 ]。 Kress和Theo van 提出了多模态图像文本分析框架,认为“表征意义”、“交互意义”和“构成意义”三个维度构成了视觉语法理论的维度系统框架。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表象意义”对应“概念功能”,“交互意义”对应“人际功能”,“构成意义”对应“话语功能”。这种分析框架广泛应用于图像呈现。多模态视觉隐喻解释[5]。
2018年11月21日,意大利时尚品牌杜嘉班纳(Dolce & )发布中国区“用筷子吃饭”系列广告视频,引起国际舆论场争议。品牌于2017年4月发布的一组主题为“D&China”的广告视频也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引发了人们对欧美时尚传播中“中国风”的关注和讨论。同时,这也使得美国《Vogue》1993年12月号的《中国的夏天》摄影作品成为讨论的焦点。这套摄影镜头展现了当时中国的风采,记录了充满人文和活力的中国社会。根据研究的具体需要,本文运用上述多模态视觉语法结构对案例中的视觉隐喻进行全面解读。
图3 美国版《Vogue》1993年12月号《中国的夏天》
(1)互动意义隐喻构建
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表现为图像呈现中的“交互意义”,用于观察图像观看者和图像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功能中,图像与参与者进行实际和想象的交流,是分析图像呈现的分析过程的关键。在图像语法中,图像生产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一般是通过“接触”、“社交距离”、“态度”和“情态”四种视觉语法手段来实现的[6]。
一、联系方式
图像参与者和观看者进行目光接触,形成想象中的虚拟眼神交互。这样的图像具有接触指示符。从接触的角度来看,图3中的模特与观看者有眼神接触,形成想象中的互动,属于“索取信息”类型的图像。目光的交汇让观看者可以假设图像中参与者的身份,即作为路人。视角与模特产生眼神接触,自然会引发观看者对在马路中间拍照时模特与观看者不经意间对视的场景的想象,给观看者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所有形成虚拟凝视的图像都具有创造这种沉浸式视角“场景感”的视觉隐喻功能。
2. 距离
距离代表图像中参与者之间的虚拟社交距离,反映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从亲密到疏远的程度。在视觉艺术作品中,尤其是摄影中,相机的取景框决定了这种社会关系的亲密程度。在距离维度上,画面中的模特在取景器中所占面积不到二分之一,属于远距离场景。它通常代表人物之间最远的公共距离,图像观看者是从远处的角度观看图片。中型,这个取景正好符合上面分析的接触维度中路人的设定,即“不经意间对视的路人”,这两个标准形成了对应关系。
3.态度
态度标准从图像观看者的水平和垂直视角两个维度表达其与图像参与者的“参与度”和“权力”的关系。 “涉入”关系是根据横向视角来判断的,主要分为“正面”、“斜向”和“背面”。 “前”意味着观看者“参与”图像; “斜”是旁观者视角,表明观看者与图像中的参与者关系的介入程度一般,是一种超然关系; “背”的视角用来体现两者之间的分离关系,表达一种冷漠的态度。
“权力”关系是通过纵向视角来判断的。观看者的视角分为三个方向:“向上看”(低角度)、“向上看”(水平角度)和“向下看”(高角度)。 “仰视”的视角表现了观看者对图像参与者的欣赏和尊重的态度,观看者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俯视”视角表示图像观看者的更高倍率视角,此时观看者处于强势地位。画面中,模特与观看者从垂直角度形成头对眼的交流,让观看者感受到模特的喜悦和新奇,并“参与”到画面中。还通过图像的虚拟互动意义来表达双方的平等、友好、平等。礼貌的关系。
4.情态
模态指的是图像所构建的场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分为高模态值、中模态值和低模态值三类。模态值越高,图像所描绘的视觉世界越细致,给人更加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克雷斯和勒温总结了定义模态的八个标准。根据研究需要,作者选择了“语境化”标准进行图像文本分析。 “情境化”标准指的是图像背景的细节程度。图像背景呈现范围从粗略到详细。 “情境化”可分为“高情境化”、“中情境化”和“低情境化”三个层次。情境化”[7]。 “高情境”图像往往具有清晰的背景,观看者可以识别图像参与者所处的环境。它们经常出现在快照或摄影中创建的快照中; “中上下文”图像背景模糊,但观看者仍能感知图像环境的大致轮廓; “低语境”图像背景缺失或粗糙,使观看者难以辨别图像环境,这在摄影中常常表现为影棚镜头或舞台镜头。
图3中的人物均穿着白色或其他浅色衣服,意在表达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朴素的着装风格以及更加温和、温暖的形象情感。模特特意以白色着装表达自己想要融入这个人文环境的愿望。可以清晰观察图像中明显的光影对比,区分自然光源,呈现真实的光线情况。背景高度清晰,展现真实生活场景。模型的动作和表情自然展现,模型与周围环境可以清晰识别,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表现为“高语境化”,即图像的“模态值”高,真实性强。
(二)视觉隐喻多模态语法综合解读
《中国之夏》是一套运用视觉隐喻表现出叙事性强、互动性强、图像构图灵活的时尚图像文本。视觉元素和故事情节丰富,背景环境的塑造和气氛的渲染对图像叙事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完整性起到促进作用。形象场景还原效果强烈,语言基调明快,人物刻画细腻生动,身份鲜明,充分表达了蓬勃发展的人物精神面貌和社会面貌。各维度标准所指向的结果之间高度契合,使得分析结论具有一致性,说明这组图文的镜头语言和谐、合理、统一,体现了彼此的创作意图,情绪和态度也有明显的指向。这组摄影作品传递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文社会的美好印象和欣赏。
我们以图4为例来分析杜嘉班纳发布的“D&G爱中国”宣传视频,分析可能引起争议的因素。图 4a 中图像右侧的字符占据了屏幕的一半。这是一个特写视图,表明图像试图表现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然而,角色面对镜头的表情却与这个结论相矛盾。她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打扰者。路人拍照。这种不分主次的暧昧镜头语言,让这个画面产生了一种让人无法区分主角和配角的混乱感。
这组图像的叙事语言和情感态度是矛盾的,突出表现在灰黄色的色调、不和谐的人物表情和诡异的构图上。而且,镜头所呈现的视觉位置优先性以及对比鲜明的服装和身份特征表明,图像中的人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层次”区分。尽管在一些图像中,“近景”和“中近景”等个人距离和并置的定位是有意设计的,以营造一种亲密感。图像的构图也比较单调。画面紧凑、色调渲染单一、摆拍痕迹明显,使图像无法展现自然的人物状态和真实场景。
图4 杜嘉班纳广告《D&G爱中国》
美国版《Vogue》和Dolce & 也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呈现了中国社会的图景。美国版《Vogue》呈现了20世纪末中国人们的生活图景。虽然高楼大厦不多,但城市面貌却并不落后。画面中所展现的场景贴近了时代真实的社会面貌,所描绘的日常生活场景也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D&G爱中国”,图4b中,中国模特身着中式服装,看上去精神抖擞,而当地市民则衣着朴素,有的表情冷漠。色彩缤纷的巴洛克复古风格与当地市场风格形成。相比之下,画面分离感强烈,创作者的真实意图受到质疑:这种拍摄方式是否是刻意迎合对中国抱有刻板印象或负面看法的观众?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显然有更多的现代化物品向世界展示。
欧美时尚传播中国文化的三大想象逻辑
西方设计师如此痴迷于在各种场景中运用中国文化元素,以至于如今“中国风”被运用到西方建筑、艺术、影视、时尚等领域的方方面面。中国元素形象在欧美时尚传播中的象征表达和视觉隐喻,归根结底是历史进程、政治影响、经济市场和人文思潮交汇的结果。
(一)殖民文化的影响
2017年,某时尚品牌在纽约唐人街拍摄了一组广告片。影片中,一位头戴斗笠的亚洲面孔女模特走在纽约唐人街的街道上,肩上扛着扁担叫卖包包。模特所戴的帽子被称为“苦力帽”。它最初产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如中国、越南和日本。它被称为莎草帽或稻帽,通常由农民和在田间劳作的户外工人佩戴。戴的“工作帽”。这种帽子之所以在西方世界广为人知,源于西方在远东的殖民历史。这种戴帽子的东方女性形象在20世纪40年代和1951年的迪奥广告中两次出现。它也曾出现在1970年代的Yves Saint设计师手稿、1985年的法国时尚杂志Marie、2011年的英国时尚杂志Man pass。
随着西方列强不断扩张殖民领土,欧洲人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看到了戴着斗笠的农民在田间劳作。这种亚洲人的形象后来在西方世界广泛传播,成为欧洲人对亚洲女性的刻板印象。戴苦力帽的亚洲女性形象早已存在于各种西方影视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是始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殖民帝国与中国之间的“苦力贸易”。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帝国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利用在华的各种特权与清政府签订中国劳工合同,使掠夺中国劳动力合法化。大量中国劳工被运往欧洲国家从事奴工。 “中国契约工人”被欧洲人称为“苦力”,中国工人工作时戴的圆锥形圆底帽子也被称为“苦力帽”。使用亚洲女性头戴“苦力帽”的形象也被批评为一种歧视和嘲讽,在欧美时尚领域诠释中国风时经常被诟病的一个方面就是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和语气。
(二)时尚的工具导向
图像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创作者选择构成图像的元素的过程。这个过程隐含着创作者对观众态度的操纵。在特殊时期,甚至隐藏着巨大的思想倾向,而这些创作意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不同时代和背景的影响,这些差异化的图像并不是简单的表象,而是包含着一定的政治观点。时尚被赋予“政治性”,创作者以时尚传播为载体“设场”。主导这一过程的根本动机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学者 提出,中国时尚问题上的民族主义是全球身份政治浪潮的一部分。他解释道:“一家外国公司的失言可以在民族主义的复杂背景下迅速吞噬整个国家。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身份。当身份受到威胁时,当自我意识受到攻击时,就会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 [8]
由于符号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政治指向,符号元素更具象征意义,成为传达政治倾向的重要工具。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文化在国际奢侈品消费市场上更容易被符号化的原因。正如欧美时尚领域频繁使用的“中国红”,它不再只是一种色彩概念或审美概念,而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政治概念,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和当代内涵。 “中国红”的象征逐渐被世界所接受,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的自我认同感,也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日益一致的认识。
(三)商业市场的牵引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腾飞,中国已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国际奢侈品寡头加速抢占市场。欧美时尚品牌力求在中国“扎根”,因此注重本土化营销来吸引中国的注意力。消费者的文化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其中,使用新的中国风格设计概念开发产品线被认为是理想的品牌营销策略。为了使中国文化有效和难忘,设计师提取了各种简洁,象征性和常规的中国元素符号,这些符号突出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并使抽象文化具体。融入商品并在文化消费市场中脱颖而出。当然,由欧洲和美国领导的中国元素的产品符号也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格式化和模板产品在国际时尚市场中具有中国元素的扩散。
从2020年到2021年,Covid-19的流行病严重影响了全球时装行业。中国已成为一种经济在流动后时代实现强劲恢复的经济。全球时装业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可以看出,欧美时尚行业中的“中国风格”将持续三到五年。
(4)人文思想的激增
在20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过度现代化已成为西方社会的普遍问题。社会问题比比皆是,社会结构矛盾是突出的,社会文化变得粗俗和僵化。因此,在艺术界,艺术家清楚地呼吁修订和改善“现代性”,并急切地寻求人文科学的回归。为了寻求解决方案,基于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焦虑和反思,西方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东部世界。东方的神秘,古老和浪漫的文化成为寻求人类归来的向导。结果,反现代化的趋势,反西方中央主义,追溯和其他人文主义趋势接连出现。
这些思想趋势也席卷了西方时装领域,表现出了异国复古文化元素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异国情调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包含独特而超凡的人文主义思想,并且特别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吸引。吸引。在20世纪,西方设计师开始对中国风格有了新的了解。他们对中国元素的痴迷从对特定的餐具和符号的迷恋变成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从而诞生了新的变化和新事物。它甚至引起了“新的中国风格”。上个世纪时装品牌Dior时装品牌设计负责人John 的“中国风格”的“重塑”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5)建造他的形象
评论家爱德华·赛( Said)指出,“他人”对文化的“其他形状”影响。高度的文化全球化使“他人”越来越多地参与任何文化,甚至一个国家的“其他形状”。国际世界中身份形象的构建也由“其他”塑造,也有“其他”干预的痕迹[9]。外国文化的融合都遵循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中国的形象“其他塑造”组成部分源于欧美时尚交流中中国文化的想象。
“中国风格”()实际上是一个借来的词,起源于法语。西方对“中国风格”的迷恋始于法国。英国艺术史学家休·奥纳纳(Hugh Onner)在1961年的著作《 :中国元素》(:中国元素800年”中提出了以下观点:“中国风格最终是一种欧洲风格……而不是反映中文模仿的反映Art” [10],表明是欧洲对中国的理想理解和想象力。现象。
观察“中国风格”以欧美的方式传播,其本质是强烈的西方文化对外国文化的长期审美控制。西方时尚领域中国元素的长期借贷使这种借贷成为了自己的文化习惯,既成为一种时尚现象,也成为一种文化传统。欧美时尚交流中的“中国风格”通过文化积累获得了定期。和继承的特征。在此过程中,“中国风格”被西方世界重塑,产生了中国文化的“其他形状”组成部分。 “中国风格”的诞生不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的真实比较,而是基于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偏爱。
关于当代中国时尚活动的欧美时尚交流的四个启蒙运动
随着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显着提高,中国的时尚文化传播在当前的国际时装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在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塑造积极的民族形象方面的积极作用毫无疑问。评估国际时尚视觉交流的发展状态,不难看到加强当代中国时尚活动的影响的关键在于提高当地时尚文化的视觉交流能力。
(1)增加中国时尚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时尚文化的出口尤其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一个国家的文化总是不可避免地由“他人”塑造。土著文化希望在国际上证明其国家和文明的现代性和进步,而其他人则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叙事方法来描绘外国场景,以试图获得解释的权利。因此,及时提高自己的文化解释主观性,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新的文化事物,并显示文化的活力及其当代的内涵,与时代保持同步。 2013年,中国的“第一夫人”彭·利尤恩(Peng )的时尚外交使中国时尚文化引起了国际世界的注意,再次证实了时尚文化的“政治特征”。它的工具功能使时尚成为政治影响力的象征。一。同时,该国还引发了“国内时尚”热潮,在某种程度上,这促进了许多当地时尚品牌的发展和繁荣。
大规模的国际会议,例如奥运会和世界博览会,是展示该国形象和传播中国时尚文化的绝佳阶段。在2022年北京的冬季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服装将融合中国文化,冬季奥运会冰和雪元素以及国际美学风格。它具有美容和竞争的适用性,使世界能够欣赏中国的服装设计美学和时尚。文化风格。举世闻名的冬季奥运会吉祥物是最具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基于熊猫的这种吉祥物在冬季奥运会期间成为中国和国外之间的交流和友谊的使者,并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取得了成功。国际文化认同。
(2)加快中国时装业的国际发展
如今,在全球时装行业中,“使用式宣传”和“快速食品主义”已经普遍存在,而时尚文化产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装配线运营模型的影响。在遵循国际时尚趋势的过程中,许多中国品牌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个性,这导致我国很少有领先的时尚品牌处于国际时尚市场的最前沿。作为时尚文化的载体,建立文化独特性对于品牌尤其重要。品牌的建立必须由品牌文化核心以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前瞻性设计概念作为框架来支持。只有结合人文思想并具有人文价值的品牌文化才能具有持久的活力,并带领一个时代甚至几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氛围。如今,国际时尚市场上有无数的时尚品牌。中国时尚品牌如何脱颖而出并成功成为国际化是促进品牌文化概念并提高独特性的唯一途径。
我国时装界的时尚文化交流也应基于本地,并符合国际标准。一系列国内时装文化传播活动,例如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海时装周,上海服装品牌博览会和中国青年时装周,这是中国为赶上高级时尚文化交流的重要尝试。此外,在国际市场中出现的本地时尚品牌和设计师也在积极促进中国时尚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并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本地品牌。在中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必须保持对国际时尚文化的敏锐认识,结合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全球时尚文化概念,与中国和外国进行交流,并促进中国时尚品牌的国际发展。
(3)时尚文化教育的学科建设
中国的时尚文化教育迟到了。在1950年代中期,中国的时尚高等教育开始成立。北京时尚技术学院(以前是北京纺织技术学院)和其他机构的中央手工艺学院和其他机构已连续建立,为发展中国时尚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改革和开放开始时,来自西方的各种时尚趋势接一个地出现了。中国人有意识地吸收了国际时尚文化,时尚高等教育机构还向西方发达国家的时装教育系统学到并介绍了。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时装传播专业的建设正式朝着国际化和现代化迈进。在2020年,时尚沟通被批准被选为新闻和沟通的本科专业目录,成为新闻传播本科目录中的二级学科。这些措施反映了中国和教育中时装和文化的积极尝试,表明国内时尚传播专业建筑的建设即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近年来,由于国内时尚活动和时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时尚文化的学术研究和专业教育引起了很多关注。在教师和教学材料以及人才培训的建设中,我的国家还需要与世界联系,从高级教育概念和国际时尚文化的模型中学习,并基于当地,以探索一系列实践人才教育和培训计划。
(4)加强民族文化和心理身份
在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之后,中国人民通常意识到,在欧美时尚传播领域中,中国文化存在偏见和刻板印象。可以观察到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对欧美时尚品牌的国内纠正风格已经盛行,然后“废弃的文化”出生了,也称为“文化撤销”(呼唤)。这是一种现代形式。 “流放” [11],位于市场环境中,通常被表现为抵抗()行为,也就是说,中国消费者对欧美时尚品牌有一些不当的商业活动,以及一些来自欧美设计师的罪犯已经到来。不满,因此产生了阻力。作为时尚文化的观众和时尚产品的消费者,在国际公众舆论领域,我们有权表达不满,努力说话的权利,并加强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可。
最先锋和切割的时尚文化,其中许多是年轻的群体。年轻人将自己对时尚文化的理解化为个人社会形象的一部分。时尚的消费是表达其时尚品味和个性特征的重要手段。因此,时尚文化的传播可以使人们具有积极的价值,文化,文化,使气氛传播给青年团体,而青年团体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青年血液,对于时尚文化而言,继续创新。时尚文化与青年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能被低估,这说明了从各个方面创造了青年团体在创造中国当地时尚文化中的责任和潜力。因此,有必要将重视青年群体的民族文化和时尚文化的培养,并在中国时尚文化的创造和交流中发挥力量。
作者:广东大学对外贸易大学的副院长兼新闻和传播教授朱·杨(Zhu Ying);广东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杨·新蒙(Yang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领导人国际公共形象的国际交流研究”(批准编号:)
评论
[1] [意大利]弗朗西斯科·莫里纳( )。中国风格:13世纪至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M]。吉安·丹(Qian Dan)翻译。上海绘画和书法出版社,2022年。
[2] Ruan 。汉古釉的红色诱惑[J]。文化文物世界,2017年(06):112-123。
[3] ia。 [m]。:,1965。
[4] e。和[M]。Ress,1993:193-203。
[5] Liu Tao。隐喻理论:图像是指对性交和视觉修辞的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10):112-120+128。
[6] Liu Tao。视觉修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244-245。
[7] Kress,G.,Van,T。:Of。:,2006:160-163。
[8] Vogue。奢侈品牌在中国。 [ol]。
[9] W. Sayd。 “东方研究” [M]。由王·尤根(Wang Yugen)翻译。桑利亚书店,1999年。
[10] [英国] Xiu Odon。 “中国风格:中国元素在西方800年失去” [M]。刘,Qin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11] Li 。 “取消文化”仍然是一种对话文化:跨文化问题中的对话困境[J]。跨文化交流的研究,2021(02):2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