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消费信贷对比及背后现象:中国消费能力相关数据与80年代美国接近

日期: 2024-11-26 11:09:11|浏览: 285|编号: 8303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百亿研究院”(ID:),36氪经授权发布。

继上一篇文章《观察美国消费与消费金融五个阶段的演变|中美消费信贷20年差距及深度分析1》发布后,深受读者欢迎,今天的文章我们将探讨《中美消费信贷的对比与幕后现象》

6、中国的消费能力:人均GDP和杠杆率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相比接近6.1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家庭杠杆率。

2017年,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为16762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2元,突破万元大关,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3元。这一数据最接近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均GDP水平。

消费信贷方面,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家庭杠杆率为51.5%,也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家庭杠杆率相近。综上所述,无论是实际消费能力还是透支消费能力,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都接近美国。

6.2 中国消费群体基数大,收入水平参差不齐。消费升级向消费分级转变加快。

正如前文提到的,中国的消费升级在短短10年的时间里伴随着互联网电商和自媒体的发展,进入了品牌消费与理性消费并存的时代,同时超越了传统消费的特征。美国的两个时代。 >>>上期评论超链接

一方面,中国仍是奢侈品消费大国,品牌消费盛行。总消费占全球消费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将达到44%。奢侈品消费群体的主要特点是高学历、年轻化(71%的消费者拥有大学以上学历,平均年龄28岁),与1971年至1990年美国“雅皮士”享乐主义的特征非常相似。

但另一方面,逐渐扩大的高收入群体为奢侈品消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中国消费者目前面临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也相对成熟。大多数奢侈品牌都兼具品味和品质。当时“雅皮士”所面临的奢侈品质量基本不存在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而且,消费者逐渐放弃“越便宜越好”或“越贵越好”的消费理念,开始注重性价比和消费后体验,倾向于选择高品质的产品,以避免带来的麻烦。通过购买劣质产品。

6.3 多种共存

预计未来,无论是黄金珠宝、豪华汽车等奢侈品,还是注重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都将在消费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无论是跨境电商、天猫和京东品牌馆,还是网易精选和拼多多,都将并存。

寺库和PLUM(二手奢侈品电商平台,2019年数据增长了五倍)将共存。

无论是线上议价(社交)电商,还是消费升级的线下体验店,都会并存。

以上这一切,可以说既是中国消费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扭曲和叠加现象,也是互联网化进程中消费圈层分化的结果。这个圈子或许与实际财富并不绝对正相关,但却是一种觉醒。意识。

其中,新的国产替代品是重要的推动力。让人们花更多的钱购买更好的产品与让人们花更少的钱购买更好的产品一样好。国内新产品的替代发挥的是后者的作用。新国货的崛起在《160亿市值新国货化妆品企业的新挑战》中有具体阐述,其背景对于所有新国货都有镜像意义。

7、中美消费信贷的一些核心数据

对于先进的消费理念,当然是不惜一切代价需要钱包的支持#透支#。广告和营销是驱动力,消费者信用数据是最明显的证明。

7.1 中国消费信贷占消费支出的比例正在追赶美国,到2016年仅落后美国10%!

7.2 2018年,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超过美国。

2011年,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为8.9万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达到37.79万亿元。

2018年,美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 2018年,我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76.2%,同比提高18.6个百分点。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超过美国。

八、中美消费信贷发展比较

上一篇文章我们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来看了美国的消费进度,并与中国的阶段进行了比较。这一排,何不换一下第一篇文章的视角,以信用卡发行速度为支点,对比一下中美不同阶段。

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政府放松了对消费信贷的限制,取得了快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银行为代表的信贷提供者为了争夺客户资源,发行了大量信用卡。

美国消费贷款金额20年增长6倍,每增加500亿所需时间缩短95%。

系列一中提到:

第三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1960年代,美国政府大力鼓励消费信贷,特别是非耐用消费品。与此同时,大量机构涌入消费金融市场,导致市场竞争明显加剧。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不少消费金融机构纷纷拓展外展服务。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美国进入雅皮士消费享乐主义管理崇拜阶段,是消费的黄金高峰期。为了防止金融业过度竞争,美国限制消费信贷利率,导致消费信贷市场格局的出现。差异化。

我国信用卡起步于2003年,2008年进入信用卡超发期,之后逐渐趋于稳定。

中国现在的消费金融从短短十年的繁荣到2018年的规范,我们的消费金融水平相当于美国1980年的消费金融技术和征信水平,消费信贷技术有20年的差距中美之间!

然而中国最厉害的地方在于,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超越了传统信用卡发展增速的天花板,直接再次爆发。 2011年至2017年,我国移动支付规模快速增长,推动消费金融快速发展。央行《支付系统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移动支付金额从2011年的2.47万亿增长到2017年的202.93万亿,年均增速超过150%!

如果看消费贷款余额数据,2019年1月美国消费贷款余额为4034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4万亿+,同比增长5.1%;全年预计约300亿元。 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19万亿元。 2019年,我国消费贷款预计41.1万亿元,缺口7倍以上。

9、为什么美国有信誉的互联网公司不借钱?

其次,之前有人写过#知名互联网巨头都变成了金融公司#,依靠巨大的流量搞消费金融(利率堪比高利贷),通过互联网轻松渗透到大学生,利用大数据提供贷款支持。

例如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美团、小米、滴滴等都从事消费金融业务,包括个人消费或商户贷款。大家都在为互联网金融开拓、布局、收获。每个互联网公司都给自己的消费贷款起了非常有象征意义的名字,比如花呗、借呗、理财贷、生活费等等。只要用户达到一定的信用评分,就会有几千到几万不等的限额。

无论如何,如果你每天都使用微信,你就无法逃脱互联网的监管。

那么为什么不在美国呢?

那么就要结合美国互联网发展史来看待,才更有趣。

回望20年前,1998年,美国的互联网巨头集中在新闻资讯的雅虎、通讯电子邮件的MCN+、基础技术和视频的微软、以及未来更加闪耀的电子商务公司。 。

2003年,谷歌跻身前五,并成为硅谷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直至2018年。

十年后,它在2013年进入前五名。作为后起之秀,它在2018年排名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再过五年,即2018年,社交媒体公司三巨头、谷歌将在互联网上各占一席之地。

在上榜企业中,亚马逊是唯一一家连续20年保持在榜单上且没有经历过吞并的企业,无论是吞并其他互联网巨头还是被吞并。

以全球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估值来衡量,出人意料的是,目前全球20大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席位全部被中国和美国占据,没有其他国家的互联网公司能够挤进去。

——互联网女王玛丽·米克《2018年互联网趋势》

好吧,那为什么美国的互联网公司流量很大,却不做能赚白钱的业务呢?

在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政府大力鼓励消费金融。到了20世纪60年代,正值发展高峰期,也出现了诈骗、贷款诈骗等混乱和闹剧。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金融科技和征信经过洗牌变得更加成熟。美国互联网流量公司的崛起是在21世纪。

也就是说,随着美国工业化的推进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金融科技早在互联网流量巨头发展之前就已经成熟。

这种现象是近十年才出现的。此时,消费金融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期,进入了稳定、正规的状态。用户渗透率最高的时期早已过去。线下信用卡发行不依赖线上流量支撑。在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消费信贷由银行和金融公司集中运营。总体来说,就是这么简单的产业变革逻辑路径。

所以,美国的消费金融和所谓的流量互联网确实有明显的区别。

不仅界限清晰,而且美国消费金融行业也是层次分明的(详情请参见第一篇中美消费对比文章)。

我们来对比一下中国的消费信贷:

2009年至2015年,居民消费信贷规模实现两次快速增长。从2008年开始,我国消费信贷规模开始快速增长,2009年同比增长54%。2009年至2014年,家庭消费信贷增速逐年下降。 2015年,消费信贷规模达到4.9万亿元,同比增长50%,迎来行业第二次高速发展期。直到2018年,才被强有力的政策监管洗牌。

中国消费金融的真正发展是从2009年开始的。当时,2004年中国第一个互联网:阿里巴巴、支付宝、百度等,同时2010年新浪微博社交媒体的崛起,以及移动互联网带来的2012年微信的爆发发生在2004年之后的10年,当时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浪潮接踵而至……而中国消费金融的步伐起步于2004年左右与微博同一时间。此后,消费金融在2015年第二次达到行业发展高峰。

所以整个背景首先是互联网经济,然后是消费金融。互联网平台随着消费金融逐渐渗透到实体经济中。互联网与实体、线上与线下基础设施相互融合。

中国的互联网流量巨头和消费信贷的黄金时期基本是同步发展的。

我们在探索互联网新经济的同时,消费金融还很不成熟,征信和数据还很不完善。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美国不同,负责个人和小企业信用报告的职能单位层次清晰。同时,中国互联网流量拥有最相关的个人征信大数据和行为轨迹,与消费金融完美契合!

2010年以来,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结构以住房抵押贷款为主,消费金融发展缓慢。直到互联网流量增加,才进入更多线上消费场景营销,如:旅游、教育、3C电子产品分期、医疗美容等。 、校园贷等吸粉场景开始爆发。

产业发展节奏交织,产业边界混乱。

所以叠加、扭曲的现象是美国当年不具备的特征。

10、中美消费金融结构比较

消费支出包括家庭日常生活支出,包括食品、衣着、住房、家用设备、用品和服务、医疗、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八类。住房支出不包括住房购买和建设支出。

美国消费金融结构特点:

衍生出多种场景化消费金融产品。在美国,消费信贷分为循环信贷和非循环信贷。具体可细分为学生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循环房屋净值贷款、发薪日贷款等,产品期限长短不一,非常灵活。

其中,学生贷款占消费信贷比重最高,2015年底达到37.3%。据统计,高中后教育(大学、高职教育)70%以上的学生有信用记录,学生时期的信用习惯通常会在毕业后继续存在。

对比中国消费信贷结构:

我国个人信用结构极不平衡。 2010年至今,住房贷款一直是我国零售贷款的绝对主体,占比超过70%。信用卡贷款在消费贷款中占比最高。正是这种依靠房产抵押发放贷款的授信模式,拖慢了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

自2015年开始的消费升级浪潮、“千禧一代”消费观念的转变、供给的短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消费支出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到2020年,预计生活必需品支出将上升至43%。

此外,中国的低收入制造业和蓝领农民工也是消费信贷的大量用户。一年内使用过1-3次消费信贷的蓝领用户比例为66.3%,超过60%的蓝领用户表示会选择再次使用消费信贷。大量用户会产生二次贷款需求。

11、中美住房贷款与消费贷款关系比较。事实证明,住房贷款造成了中国消费贷款与消费贷款之间的奇怪错位。 11.1我国消费贷款与住房贷款呈正相关关系。

中商产业研究院显示,2013年至2017年五年间,我国消费金融快速发展。剔除住房贷款的消费信贷余额增速保持在20%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4.7%。特别是2017年,消费信贷余额达到9.6万亿元,同比增长62.2%,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增速虽然放缓,但仍将以年均30%以上的增速扩张。

令人惊讶的是,消费贷款的快速扩张并没有伴随着家庭消费的繁荣。 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仅增长5.9%,低于2016年的7.9%。

消费贷款正在加速,而消费却在放缓。可见,消费贷款实际上并没有用于消费,以促进消费增长。

根据上述数据,我们基本判断消费贷款是直接或间接用于购房融资。

首先,根据央行城镇储户调查显示,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预计房价上涨的储户比例持续上升。在此期间,伴随着消费贷款的持续加速增长,进入2017年下半年后,预计房价上涨的储户比例开始趋于稳定。与此同时,消费贷款增速也开始从高位回落。

其次,如果用商品房销售量与个人住房贷款增量的差值来代表购房者支付的首付款,我们可以发现,消费贷款和购房首付款的趋势比较相似。

购房首付从2016年的4.9万亿猛增到2017年的8.3万亿,而消费贷款也从2016年的9400亿猛增到2017年的3.9万亿。两者的趋势几乎一模一样,只有增量不同。大约4000亿。

因此,很可能当前激增的消费贷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名不副实的,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抵押贷款的马甲。因此,监管部门开始整顿消费贷款。

11.2 美国消费贷款与住房贷款的关系是,从长远来看,消费贷款低于住房贷款。

美国消费贷款相当于家庭债务的比例出现波动。住宅债务主要包括消费贷款和抵押贷款。消费贷款占居民债务比重的下降,意味着虽然在某些时期消费贷款增速可能高于住房抵押贷款,但长期来看其增速低于住房抵押贷款。

在中国有限的时间序列中,消费贷款占家庭债务的比重持续上升。 2017年约为23%,距离美国历史峰值33%还有一段距离。这可能意味着中短期内中国消费贷款的增速可能仍高于住房贷款,但长期来看可能并非如此。

11.3 中美信用卡贷款的未来

从结构上看,汽车贷款占美国消费贷款的比重基本稳定在30%-40%;循环信贷(包括卡和住房)的比例持续上升,从1968年的1.5%上升到1998年的40.8%,然后又回落到2017年的25.9%。

学生贷款比例从2006年的21%迅速上升至2017年的近40%。美联储的调查显示,近年来美国大学学费和入学率快速增长,30%的成年人曾借贷过学生贷款。

如果我们使用纽约联储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贷款和汽车贷款的比例仍然位居第一和第二,而信用卡贷款的比例自2003年有数据以来到2017年持续下降。 19 %。

中国消费贷款细目统计数据并不完整。我们只能算一下信用卡贷款的占比,从2011年的43%上升到2016年的69%。但由于2017年后消费贷款突然增加,信用卡贷款的占比骤降到58%。

即便如此,中国的信用卡贷款比例仍然远高于美国40%的峰值()和美国的19%。

11.4 中美借贷机构参与主体比较

在美国,存款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一直是消费贷款的最大发行机构:

历史上最高比例为60%,目前为40%。 2013年之前,金融公司以20%左右的份额位居第二。但此后,随着联邦政府发放的消费贷款比例迅速增加,金融公司的份额目前已跌至第三位。

联邦政府发放的消费贷款比例的快速上升与上述学生贷款比例的快速上升不谋而合,表明联邦政府主要发放学生贷款。联邦政府有许多学生贷款计划,其中大部分是由联邦政府教育部门直接贷款给学生的。利率比私人贷款低很多,学期期间不支付利息,毕业后开始计息。与中国的校园贷相比,为了把网络流量变现,不择手段刺激学生消费,实在是一条血淋淋的崛起之路。

2014年启动的趣店、分期乐等校园贷,分别获得蚂蚁金服、京东投资后,受到了强有力的监管。趣店退出校园市场后,主打现金贷。罪恶的校园贷是互联网机构绝对不能碰的东西。

美国互助信用组织( )所占份额与金融公司相似,排名第四。二战期间,非金融企业发放的消费贷款曾是最大的,但此后其比例不断下降,目前已微不足道。

11.5 中国消费金融供给侧:行业功能差异较大

中国的传统金融市场以银行为主导。由于只能覆盖白领、高净值人士等优质客户群体,无法满足大量长尾客户的金融需求。典型的用户包括大学生和刚才提到的低收入蓝领人群。这两类人群的数量和巨大的消费需求,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巨头公司及其技术和流量赋能、银行的合作和贷款援助共同实现的。

最典型的是腾讯微众银行的微利贷产品,与银行、供应链合作,为贷款提供便利。融360的商业模式是便利贷款、引流。

与此同时,互联网巨头带来的征信系统覆盖范围日益完善,弥补了人民银行征信覆盖人群有限的问题。通过客户在非金融场景下的行为轨迹,包括线上线下购物行为、出行行为、社交行为等,以及客户在金融机构的应用行为,有效补充了传统基于风险判断的缺陷。中国人民银行信用报告。

11.6 在中国,无论发展多快,监管都会严格到足以迫使其退出:

2018年是中国历史上互联网金融监管最惨淡的一年:

目前,1063家网贷平台中,仅有24家拥有金融牌照; 22家P2P及相关公司持有网络小额贷款牌照,6家P2P相关公司持有基金销售代理牌照,4家P2P及相关公司持有保险经纪牌照。 、3家P2P关联公司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

刚才提到的趣店从校园贷转型现金贷后找到了自己的路。 2019年中报中,趣店宣布“正式启动开放平台战略,充分发挥自身在合规、资金、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将用户流量分配转移给其他合作伙伴” ”。

2019年Q2财报显示,趣店总营收22.2亿元,净利润11.4亿元。其开放平台业务实现收入近4亿元。也就是说,业务调整后,趣店“开放平台”收入已占其营收的18%。

唯一贡献收入的合作伙伴是唱吧。这个案例表明,趣店的“开放平台”就是与互联网公司合作,获得专属的获客渠道,然后通过这些渠道进行分层获客,满足自身的业务需求。用户由趣店借贷,不满足业务需求的用户将被分配给其他借贷机构。

此举也是2019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的典型现象,反映出当前互联网现金贷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困境。随着消费金融行业获客成本和不良资产持续上升,现金贷等单一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瓶颈,而数据证明以趣店为代表的商业模式是一招良策。

对比美国,正如第一篇文章提到的,美国拥有丰富的消费科技产业。从商业银行,到消费金融,再到大型工业企业,职能层级清晰。在互联网社交发展之前,低收入人群的小额消费贷款和征信问题都是通过产业功能来解决的。

在美国消费金融参与者格局中,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高信誉客户,提供高限额信贷产品。但商业银行仍是市场的主导机构,份额约为50%;消费金融公司向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小额贷款。 、高频消费信贷服务,排名第二,份额约20%;大型零售商、石油公司根据主营业务设立非金融机构发行信用卡开展消费信贷业务。 1978年达到峰值,2011年达到14.6%;储蓄银行和储贷协会仅限于发放住房抵押贷款,其比例在1985年达到9.4%的历史最高水平。

最后我总结一下这个系列的文章:

中美消费信贷技术差距20年!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