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库(:SECO)破产了?公司回应:不,我没有。
寺库“被破产”
1月5日,一则关于“寺库集团面临破产申请”的消息在业界广泛传播。据悉,媒体通过天眼查平台发现,北京寺库商贸有限公司新增了一项破产审查程序,申请人名叫柴晨旭,而负责审理此案的法院是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BT财经揭露,北京寺库商贸有限公司是“奢侈品电商领头羊”寺库的核心运营主体之一。天眼查信息显示,寺库的创始人李日学掌握了该公司90%的股权。在2017年成功上市之前,该公司已经完成了五轮融资。上市之后,寺库分别在2018年和2020年获得了两轮战略投资。除此之外,该公司亦对上海寺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北京库银金控科技有限公司等共计9家不同的企业进行了投资活动。
《新京报》等众多媒体除了报道破产审查相关案件之外,还提到寺库商贸所持有的股份累计已达1.53亿,已被相关方面冻结。
不过寺库迅速对破产传言予以否认。据《华夏时报》等媒体的报道,寺库明确指出“寺库集团面临破产申请”的消息并不准确,然而对于股权被冻结的传闻并未作出任何回应。
此次“乌龙”现象的成因究竟为何?经过BT财经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我们了解到,破产审查案件的核心在于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具备破产的条件,而所谓的破产案件则更贴近大众对“破产”这一概念的认知,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债务无法偿还的问题。尽管这两个概念之间仅相差“审查”二字,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寺库深陷破产传闻,这实际上与它近期经营状况不佳,市场对其前景感到担忧密切相关。公司的股价也从最高点大幅下跌,跌幅超过90%。回顾2017年,寺库以“奢侈品电商领军企业”的身份在美国成功上市,然而到了2020年第一季度,公司由盈利转为亏损,之后情况愈发严峻。
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的总交易额为50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8%。与此同时,活跃用户数量减少了13.6%,降至57万。公司的营收也同步下滑,降至15.3亿元,同比下降近三成。此外,公司的净亏损额持续扩大。
业绩之外,寺库今年还深受年报发布延迟、收到监管警示函以及供应商货款拖欠等不利信息的困扰。2021年5月,公司因未能按时公布2020年度财务报告,收到了纳斯达克的警告信;在业绩和股价的双重压力下,2021年初公司发布了初步且不具备约束力的私有化提议书,然而时至今日,仍未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中新经纬》等媒体在同年8月曝光了公司拖欠供应商货款的情况,寺库的资金流向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为何会演变至此?一方面,行业巨头纷纷介入,争夺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寺库在吸引客流方面遭遇了瓶颈,这两点或许构成了造成现状的两大关键因素。
《证券日报》引用了电商行业专家的观点,指出寺库的活跃用户增长正在逐渐减缓,同时获取新用户的流量也遭遇了瓶颈。此外,依靠现有用户的“私域流量”来实现变现也变得相当困难。与此同时,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巨头正在奢侈品领域积极布局,众多知名品牌纷纷在电商平台开设了自己的旗舰店,这对寺库等奢侈品电商平台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垂直电商日子都有点难
寺库并非唯一,众多专注于特定领域的电商平台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不佳,股价普遍出现下跌趋势。
云集,被誉为“会员电商第一股”,其股价已从峰值18.2美元下滑至现时的0.5美元,尽管已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但股价走势并未出现显著好转。同样,作为“二手车电商第一股”的优信(UXIN),其股价也从5美元降至大约1.3美元,而最新发布的2022财年三季报显示,公司依然处于亏损状态。蘑菇街,这家专注于女性服饰的平台(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MOGU),近期同样传出了裁员的消息。令人期待其发展的直播业务,似乎并未能成为扭转业绩困境的“救命稻草”,其股价更是连续跌破1美元大关。
公司价值在二级市场表现不佳,因此私有化退市或许将成为这些企业未来考虑的路径。《证券日报》的文章提到,诸如云集、优信等市值被低估的企业,未来存在私有化退市的可能性。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已经退市的“电商第一股”麦考林和“美妆电商第一股”聚美优品等案例。
纸面财富的增减不过是过眼云烟,企业真正的实力体现在其运营和盈利水平上,而“垂直电商”们实现逆袭的契机,或许在于打破流量困境,并塑造出独特的品牌形象以及卓越的专业水准。
刘强东曾预言,垂直电商的未来可能是“要么出售,要么走向消亡”。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平台销售的商品复购率普遍较低,而平台本身又缺乏自有流量,导致获客成本异常高昂。即便花费巨资聘请来的顾客也难以留住,因此,有人开始对垂直电商的商业模式能否持续存续产生怀疑。
然而,部分市场观点提出,追求高度的专业化或许能助垂直电商突破重围,以新氧(:SY)这样的医美平台为例,尽管其股价持续走低,但至少它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并已建立起用户认知的壁垒。垂直电商要想生存并发展壮大,还需深入探讨其商业模式。
#寺库否认被申请破产#